梧桐之丘

《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个人资料
梧桐之丘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王阳明连环画》- 中国两个半完人

(2025-11-23 08:34:02) 下一个

王阳明

少年奇人


奇异开端,寓示圣贤之路。

王阳明,原名王云,1472年,明成化八年,生于浙江余姚“瑞云楼”。出生前夕,其祖母曾梦见祥云送子而来,因而得名。奇特的是,他五岁前始终不语,直到一位过路道人轻抚其头,称“好个孩儿,可惜一语道破”,祖父遂悟“云”字泄露天机,于是改名“守仁”。从此,孩子开口说话,天赋卓然。自幼浸润于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少年已显不凡。面相者观其相,称其“圣果可成”。这段传奇般的开端,为他日后心学的奠基铺下了象征性的伏笔。

意气风发

剑气豪情,志在韬略。

王守仁少年时丧母,悲痛之余潜心史书,尤以诸葛亮为楷模。然而他不止仰慕智慧,更心怀豪气。又读李白之诗,“儒生不及游侠人”,觉儒生若无侠气,终无大用。于是他纵情习武,结交豪侠,剑舞庭院,神采飞扬。偶尔任性逞勇,亦遭友人劝诫。他逐渐悟到,“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乃大不孝”。好勇并非正途,真正的立身之本,在于懂兵法、谙韬略,方能建功立业。于是他在少年意气中,悄然转向兵学之路。

落第举子

失意科场,志更坚毅。

新婚一年,王守仁偕妻返京,途经南昌谒见大儒娄谅,表明“成圣贤”的宏志。娄谅告诫:“圣贤非天命,唯有身体力行,终身不移,圣贤亦可学。”并引《论语》《孟子》阐明“人皆可以为尧舜”。王守仁深受鼓舞,转而潜研儒家之学。然科举两度不第,仕途失意。他尝试辞章文章,却不见突破。回顾少年时沉溺于任侠、骑射、辞章,均未得志,他逐渐意识到,唯有返本修心,才是真正的圣贤之途。

初仕与铲奸

初掌刑曹,敢立清规

王守仁二十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1499年,27岁的王守仁第三次会试,殿试中赐二甲第七名进士,授刑部云南司主事。初任刑曹小吏,正值冤狱横行、吏治腐败,他屡次直言不讳,敢于与权臣抗衡。囚徒被狱吏克扣口粮,以猪食人之粮,令人愤慨。王守仁巡视后立规:宰猪供犯,禁狱卒贪墨。他揭发狱吏受贿,严惩恶行,平反数案,声名震动朝廷,奠定其清直声望。时人皆惊叹,这位年轻官员不畏权势,心怀公正。他心中始终铭记“为圣贤”之志,视吏治清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虽只是仕途初阶,却已显现出后日“知行合一”的苗头。

阳明得号

洞天开朗,自号寓志

因劳疾返乡,王守仁养病于石洞。洞内阳光映照,宛如琉璃,朝夕景致,清净澄明。他兴奋题字“阳明洞”,并自号“阳明”,以此为心志寄托,正如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此后,“阳明”成为其一生精神象征。此号意寓“心中常明,光照天地”。自此之后,他在仕途与学术之间都以此为志向,时刻警醒自己保持一颗光明之心。这个名字伴随他一生,不仅成为个人精神象征,更与其“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学思想呼应,昭示着以心为本、以光明为道的哲学内涵。

狱中磨练

囹圄炼心,志愈坚毅

1505年,正德帝即位,刘瑾阉党专权。王守仁因上疏劝君行仁政,被廷杖四十,几近丧命,入狱囚禁。众人皆以为他前途已绝,他却自信:此乃天命之劫,上天将赋予大任。他在囹圄之中静心自省,暗自磨炼。他意识到外物不可依,圣贤之道唯在自身之心。铁锁与囚墙未能压垮他,反而成为砥砺心志的熔炉。此一劫难,正如凤凰涅槃,使他更加坚定“修心以成圣”的信念,也预示他未来“龙场悟道”的大彻大悟。数月后获释,仕途转折,由此踏上新的境界。

龙场悟道

龙场顿悟,心学肇基

因得罪权臣,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驿,境地荒僻,瘴疠丛生,几无生路。他以孔子“君子所据,何陋之有”自勉,自筑茅庐,教化苗民。正是在困境中,他忽然大彻大悟:圣贤之理不在外物,不在格竹格物,而在自身良知之中。自此,他提出“心即理”,一切道德根源皆在心中良知。这是心学的奠基之刻,从苦难与孤独中孕育出光芒。知非外求,良知在心。去除蒙蔽,人皆可为尧舜。自此“心学”破茧而出。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心学成型

在贵州山中,王守仁逐步阐发“知行合一”。席书等学者闻名而至,他以《大学》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为例,说明知与行本为一体。心学至此成型,成为陆九渊之后的又一高峰。从龙场回归,王阳明逐渐完善其思想。他指出:知与行不可分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只知而不行,便是虚妄;若行而无知,则无所依。提出“知行合一”,不仅是学理创新,更是他践行一生的原则。他讲学授徒,强调“致良知”,学问即在人生的实际功用之中,而非空谈书本。此言一出,震动学林,开创心学新局。

庐陵施政

仁心吏治,泽被庐陵

王阳明出任江西庐陵知县,正值民生困苦,盗贼蜂起。平反冤税,化解民乱。革除讼风,改善村镇规划,修建防火设施。他躬身入户,体察民情,以仁政化民,开仓赈粮,修桥铺路,设学堂教童子。百姓渐安,盗贼归顺。仅七月,民风大治,百姓拥戴。他以仁心吏治,奠定“能吏”声誉。“致良知”的理念入政务,善政与德教并行,使一地为之一新。政声远播,朝野皆称颂,王守仁由学问走向政事的结合,再次印证其“知行合一”。

讲学弘道

讲席风行,良知弘扬

四年放逐后,王守仁返京,与湛若水、黄绾结盟讲学,兴隆寺盛会,学子云集。心学热潮席卷京师,高官名流皆求教。然而主流排斥,三人最终被遣分任,不能再聚。

平定赣南

兵心并用,仁义定乱

江西、广东交界处盗乱不止,朝廷命王阳明平定。不同于血腥征剿,他主张“先心后兵”,以劝化与恩信感召为主,辅以兵威。结果盗贼纷纷归附,几无血战而定乱。此举展现了他将心学应用于军事的智慧,知人心、顺民意,以仁义而取胜。由此声望日隆,被誉为文武全才。返乡省亲,弟子徐爱随行,反复问难。王守仁以“心即一切之根”解惑,强调孝心为本,枝叶方生。游山水之间,寓学于乐,弘扬“学问贵在开悟”。

生擒宁王

智擒叛王,威望日隆

任太仆寺少卿,王守仁继续讲学,强调“心静则见本心,本心即至善”。他修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为“存天理去人欲”,以“去”代“灭”,去除世人畏惧,心学更具实践意义。宁王朱宸濠叛乱,声势浩大。王阳明镇守南昌,运筹帷幄,避其锋芒,以奇谋智取。数月之间,便生擒宁王于军阵。此役震动朝野,立下不世之功。朝臣称颂其文武双全,明武宗亦惊叹。王阳明却将功劳归于皇上与众将,表现谦抑,避免树敌。此役使他威望达到顶峰,也使“知行合一”的学说更添实践光辉。

知行论战

德武并施,功业初成

南赣巡抚,王守仁以“德治+兵法”平定乱局。他组建民兵,以少胜多,兼剿抚并用,秩序重建。此役成就其“立功”之名,政治与军事皆臻化境。在朝堂与学界,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受到旧儒质疑。他从容应对,坚持认为“知而不行,谓之不知”。他以自身从政、用兵的经历为证,阐明心学之真义。与同时儒士的论辩,虽多纷争,却使学界思想激荡。最终,他的理论逐渐被更多士子接受,形成学派,成为明代思想主流之一。

晚年归田

破贼易,破心难

剿匪过程中,王守仁体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对小寇示以仁义,对顽寇恩威并施。成功安定一方后,他复归讲学,编刻《朱子晚年定论》,继续推进心学。山寨招抚,寇众放下兵刃,王守仁从容劝导。王阳明功成身退,屡次上疏请辞,晚年多归于乡间。虽体病缠身,却依旧讲学不辍,弟子云集门下,传承心学。他在讲学中提出“致良知”的核心义理,教导弟子反省自心,不忘本真。他的精神风貌,不在权位,而在一颗常明的良知之心。即使风烛残年,仍以传道为己任。

致良知

谋略如神,平乱安邦

宁王朱宸濠谋反,王守仁急谋以离间计分化其部。待机出兵,前后夹击,未待朝廷援军,宁王已被生擒。此战震动天下,王守仁威望达于极盛。“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旨归。他认为人人心中自有良知,无需外求,关键在于诚意、实践。只要时时反省,事事践履,良知即可显现。他用一生去印证此理:从少年的豪侠气,到宦海沉浮,从囹圄之苦到讲学之乐,最终归于“致良知”。这不仅是学问总结,更是生命信仰。

传习录

一书传世,心学永存

正德帝好武,欲自取平叛功绩。王守仁谦让,奏疏归功于皇帝,方化解宦官构陷与帝王猜忌。此举保全自身,也保存了心学继续发展的空间。弟子辑录王阳明的语录与讲学内容,成《传习录》,世世流传。书中既有学术论辩,也有生活片语,真实展现其思想。与《大学》《中庸》相比,《传习录》更平易而切身,适合士子与百姓共学。后世学人皆以此为心学经典,对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

病榻遗训

此心光明,何言足加

封“新建伯”之际,王守仁之父王华病逝。他遵制守孝,广收弟子,讲学不辍。虽受谤议,仍坚持弘扬心学。其学问自此渐趋成熟,影响广远。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病重,弟子环绕床前。弟子丧礼肃穆,请示遗言,他仅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言毕而逝,享年五十七岁。此言简短,却是对“致良知”的终极诠释。弟子悲恸,王阳明神色安详,微光映面。心光明处,无需多言。其身虽逝,而精神长存。

千古流芳

致良知,三立完人

晚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以良知为道德本原与理性原则,贯通知行,成为心学核心。1528年病逝归途,享年57岁。《传习录》流传后世,总结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堪称完人。王阳明身后,心学广为流传,不仅影响明清学术,更波及日本、朝鲜、东南亚。士人以之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直至今日,“致良知”“知行合一”仍为人们所敬仰。他与孔子、曾国藩并称“两个半完人”,其思想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瑰宝。千古心学,照耀寰宇。庙堂香火缭绕,弟子与后学顶礼膜拜,山河浩渺,影响绵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cwang28 回复 悄悄话 王阳明是蒋介石的楷模
紫若蓝 回复 悄悄话 “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以良知为道德本原与理性原则,贯通知行,成为心学核心”~感谢分享!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我来坐板凳。梧桐兄这一组连环画深入浅出的介绍了王阳明,给我这个以前对王大师不甚了解的学渣上了好好的一课,很过瘾。谢谢!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跟沫沫挤沙发,欣赏梧桐新作问世
水沫 回复 悄悄话 梧桐好文,足见功夫~~谢谢详细介绍王阳明和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其思想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瑰宝”,确实,他的理念和思想在当今世界依旧具有深远意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