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之丘

《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个人资料
梧桐之丘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孔子连环画》- 中国两个半完人

(2025-11-20 08:25:51) 下一个

孔子

文案:梧桐之丘  图案:AI生成

孔子被尊为“圣人”,是文化界的共识,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流传千古,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语》这部汇编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文献,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他编撰的“六经”是理解孔子生平与思想最权威的来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反映了他的基本政治思想。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战乱纷起,礼崩乐坏。
在鲁国曲阜,一个贫寒人家的孩子孔丘,立下了用学问和德行拯救社会的志向。他一生奔波,讲学授徒,周游列国,虽壮志屡屡受挫,却从未放弃“仁爱”“礼义”的信念。他的理想不只是为当时,更是为后世,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和谐。今日,世界各地都有纪念孔子的庙堂与雕像。孔子,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孔子的一生,是“求道”的一生。他曾饥饿困厄,却能抚琴自若;他曾屡遭冷遇,却仍满怀仁爱。他的思想穿越时空,影响了后世千百代人的价值观。他告诉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仁者爱人,以礼立身。这部连环画,只是一个简短的缩影。愿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能看到一个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孔子,更是一个有血有肉、坚守信念、教化后世的“万世师表”。

为什么今天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孔子的雕像与讲堂?因为他的思想跨越两千五百年,仍照亮我们。通过十二个画面,您将看到一个不只是“圣人”的孔子——从卑微少年,到万世师表,从孤身远行,到思想长明。他也有困境与孤独,却始终守道不移。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孔子的形象常常被庄严化、抽象化,似乎只剩下一句句格言。但我希望用一种更轻松、更直观的方式,让大家走近他。

连环画的优势就在于“图像+故事”:它能让文字变得具体,能让人物更有血肉。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少年孔子如何仰望星空、如何在杏坛下讲学、如何在列国奔走;通过画面,我们也能体会到他在弟子离散时的哀伤、在生命尽头时的安然。

两千五百年过去,他的声音仍在课堂上回响。

我诚挚邀请您,跟随这一套连环画,一起走近孔子,一起寻找“仁”的力量。

卷一《少年孔子》在卑微中仰望星辰,少年心志已向大道。

春秋乱世,鲁国曲阜,一个贫寒的少年在孤灯下立志。他就是孔丘,字仲尼。母亲告诉他:“唯有勤学与仁德,才能改变命运。” 他立志:要用学识与德行,为乱世寻找一条正道。他喜爱礼乐,在乐声中寻找和谐与秩序。礼,不只是仪式,
更是心中敬畏与秩序的象征。

家境清寒,却从未放弃读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此,他走上了求学与探问之路。未来的道路,艰险而漫长。但理想的火种,已在心中燃烧。在您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一段“少年时的坚持”,后来影响了您的人生?

卷二《杏坛讲学》一株杏树下,播下仁义礼乐的种子。

青年孔子学识渐丰,开始在鲁国传授礼乐与学问。孔子席地而坐,十余弟子环绕,杏花飘落。在曲阜杏坛下,一场跨越身份的教育开始了。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贵贱,不限出身。他讲仁义,讲礼乐,也讲做人之道。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杏坛下,逐渐汇聚成学派的雏形。

孔子手势生动,弟子凝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讲学,不止是聆听,更是思辨。风尘仆仆的青年,跨国前来求学。他的声望渐远,吸引各地学子慕名而来。简陋田埂边,孔子仍对农夫讲述仁义。在宫廷,在市井,在田间地头,孔子都乐于传道授业。从这里开始,教育不再是权贵的特权,而成为天下人的权利。孔子在杏坛提出“有教无类”。在您的求学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不分高低,平等对待”的老师?

卷三《周游列国》纵然屡遭冷遇,他仍以言行唤醒诸侯之心。

孔子衣衫简朴,带十几位弟子离开曲阜,母亲与乡人送别。理想不能困于一隅。
孔子带弟子们,踏上周游列国的征途。大雨滂沱,弟子们衣衫湿透,仍紧随孔子。风雨兼程,饥寒交迫。但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弟子们围火煮粗粥,孔子安慰大家。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风餐露宿,四处奔走,宣传仁政。

孔子在诸侯殿前陈述仁政,君主傲慢冷漠。他劝君行仁政,兴礼乐,重民本。却屡屡遭到冷遇。子路捏紧剑柄,颜回却劝其冷静。弟子愤慨,孔子却坚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胸怀天下,然其理想屡遭冷落。

孔子与弟子被困荒野,无粮断炊,形容憔悴。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他们曾七日无粮,几近绝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治就是端正,如果君主自己端正,谁还敢不正?强调领导者的品行影响国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志者必须刚毅坚强,才能承担重任,走远大的道路。在困境中勉励自己与弟子。

孔子仍抚琴吟《诗经》,弟子们感动落泪。即使绝境,也不忘以诗乐安慰人心。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即使在穷困中也守住节操,小人一旦困窘就会放纵自己。陈蔡绝粮时的精神坚守。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如果有人愿意用我,不出几个月就能见效。这是孔子对理想政治的自信。孔子登高远望,眼神坚毅。他始终相信:仁义之道,终将感化天下。弟子们围绕孔子,重申要共同坚持。有弟子说:夫子之道,不可弃也!” 孔子历尽颠沛,未能实现理想。但这段经历,锻造了一个思想巨人。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常常道不行,身受困,却依然坚持。

卷四《归国修文》以竹简为舟,让古圣之典驶向未来。

年长的孔子与弟子一同返鲁,山川渐熟,故土在望。历尽风雨,孔子终归鲁国。虽未能施政,却愈发笃信教育与文化之力。

孔子手持毛笔,案前堆满竹简。他倾心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以文字保存历史,以经典传承文明。弟子们帮忙誊写,室内烛光摇曳。在简陋的屋舍里,千年的文化种子正在孕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只是整理古代典籍,不去自创;因为我相信并喜爱古人智慧。孔子自谦,表明自己是继承者与传播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诗歌中受到启发,以礼立身,在音乐中得到完善。强调诗礼乐在教育与人格养成中的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能让我学习。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之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从不厌烦,教人从不疲倦。孔子教育精神的写照。孔子再次在杏坛讲学,弟子更多。他依旧诲人不倦,杏坛下的弟子们,越来越多。子贡背书卷远行,孔子目送。弟子们走向四方,将仁义之道播撒天下。孔子微抬手,神态从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颜回目光温和。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暮年孔子,凝视窗外,杏花凋零。经历过理想的破灭,他更加坚信文化与教育的力量。在这段时光里,孔子思想渐趋成熟,仁者爱人成为其核心信念。《春秋》一书,笔削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他以文字,铸造历史的评判。

卷五《万世师表》弟子三千,悲欣交集,皆是师心的延伸。

年迈的孔子拄杖行走,须发已白,神情依旧坚毅。岁月流逝,孔子已至暮年。
世事沧桑,唯教育未改。颜回执简侍立,眼神恭敬而温和。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
清贫如洗,却心性最善。然而,颜回英年早逝,孔子扶棺而泣,弟子们垂泪,孔子哀叹:“天丧予!天丧予!”天要夺走我了!天要夺走我了!暮年抚琴,感叹:“知我者其天乎”。弟子纷纷离去。子路披甲执剑,豪迈无畏。子路勇武,然一生直率,终以武夫殉道。子贡策马在路,书卷在鞍旁。子贡善辩,周游列国,为孔子学说传播远方。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每个人,都是孔子心血的延伸。孔子眼神宁静,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临河独坐,望流水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与弟子谈笑,温和慈祥。师与徒,情深如父子,温暖如春。孔子背影走向余晖,弟子们凝望。他未能见理想大治,却留下思想火种,在弟子心中,生生不息。

孔子卧病,几位弟子侍立,神色凝重。晚年的孔子,已日渐衰弱。但他依然惦念天下与弟子。孔子握住弟子之手,神情慈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把坚守之志,传递给弟子。弟子们痛哭失声,子贡伏地长跪。公元前479年,
孔子在曲阜辞世。简素的葬礼,弟子们步行送丧。葬于泗水河畔,山河为碑,弟子为哀。子贡在墓旁搭庐守三年。

卷六 《圣人千古》肉身虽逝,思想却如灯火,照耀千古。

万世师表,千古流芳。孔子思想跨越古今,照耀世界。知我者其天乎。真正了解我的,恐怕只有天吧。孔子表达理想无人理解时的孤独。知我者,其《春秋》乎。真正了解我的,大概只有《春秋》了。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史书中。弟子们共抄言行,竹简堆叠。弟子们整理《论语》,让孔子之言,流传千古。后世学派林立,皆尊孔子为师。儒家由此而生,春秋之后,思想百家,皆绕不过孔子的身影。

孔庙大成殿画面,香火缭绕。千年之后,庙宇林立,香火不断。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古今学子在不同场景中读书讲学。从竹简到纸书,从书院到课堂,孔子的声音,未曾断绝。现代教室,孩子们读书学习,墙上有孔子画像。两千五百年过去,他的思想依旧照耀人心。孔子离开了,但仁义、礼乐、教育的思想却流传至今。这就是现代人心中的圣人千古。 圣人不朽,千古长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和教育是孔子永恒的精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AI生成的图案很好,你的文案更好。
水沫 回复 悄悄话 梧桐有大才又花大功夫,这是真正的精品~~~“思想却如灯火,照耀千古”,说得好~~~

我让AI生图,生出的图总是不尽人意,你的图和文却是非常相配~~~
海边红树 回复 悄悄话 跟着学习了,受益不浅。图文并茂的讲解通俗易懂。博主有才。欣赏了,平安是福。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超级喜欢你的漫画故事!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赞大招。跟着梧桐兄学了好几部经典著作。能把经典讲得亲切易懂,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推广,梧桐兄可以申请专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