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这部长篇小说写于1000多年前,作者日本人,女士,笔名紫式部。
同时代的平安朝还有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枕草子》。
两位的文学作品奠定了1000年前平安时代日本文学基础,享有日本文学巅峰的美誉。
现代中日比较文学最大看点就是日本的《源氏物语》与中国的《红楼梦》,堪称世界级宝藏巨著。然而,前者却早于后者700多年。
《源氏物语》一个最大特点,是其开辟了长篇小说先河,可以说创立了长篇小说写作的规范制式。之所以这样说,是我参考被美国好莱坞奉为圭臬《作家之路》最著名的7步写作格式,发现与《源氏物语》格式完全吻合。
中唐诗人白居易在日本文学界是神级文人。日本不崇尚李白、杜甫,唯独欣赏白居易的原因是作者的写实风格,接近《诗经.风》的真实性,语言朴素直白,不追求玄虚华丽,普通人也能朗朗上口。尤其是朝廷难以听到平民百姓的述求,白居易的写实诗歌便成为了反应社会真实面目的最好奏折。
日本文化崇尚《四书五经》,接受儒教,以至于学界曾经以儒教来解读、衡量、评价这本长篇小说。犹如现今中国大陆以阶级、阶级斗争为纲,评判中国历史名著《红楼梦》相似。
儒教“劝善惩恶”的理念一直占据日本治学理论主导地位,文学皆必须以儒家的概念与政治理念为前提进行讨论。直到此书成就400年后的江户时代,日本学界创建了自己的国学“物哀”物の哀れ,或者“知物哀”美学理论,成为理解平安王朝文学的主流审美理念。
物哀:“感知外在事物,对物移情产生的幽情、哀伤等情绪,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源氏物语》则被定为“物哀”的典范。
知物哀: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这就是感知‘事之心’、 感知‘物之心’。
日本国学家发现“物哀”,否定了以儒学解释文学作品,找回“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自律性。”文学作品不是宣传道德,为统治者服务,套用清规戒律的御用文学。
《源氏物语》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受到了作品时代的思想、风土、政治的影响,不再从作品之外的价值观、目的意识来阅读,而是以物语本身的内在价值看待《源氏物语》。
这种“文艺自律性”演化出“日本物哀”。
“物哀”理论先驱本居宣长指出,能够感知“物哀”的心,即“知物之心”,正是人与禽兽不同之处。知物哀(もののあはれをしる),便是因理解人心,触景而生情,将此种感动呈现出来,使人能感同身受。
学术研究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阶级斗争学说。
事实是,全世界基本认同“物哀”理论,作者对物的感知亦即内心感受和想象力才是小说作品的本质。
好,准备跟着梧桐作家认真学习,上次学的是《四书五经》,赞梧桐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