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用“物哀”阅读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这部长篇小说写于1000多年前,作者日本人,女士,笔名紫式部。
同时代的平安朝还有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散文《枕草子》。
两位的文学作品奠定了1000年前平安时代日本文学基础,享有日本文学巅峰的美誉。
现代中日比较文学最大看点就是日本的《源氏物语》与中国的《红楼梦》,堪称世界级宝藏巨著。然而,前者却早于后者700多年。
《源氏物语》一个最大特点,是其开辟了长篇小说先河,可以说创立了长篇小说写作的规范制式。之所以这样说,是我参考被美国好莱坞奉为圭臬《作家之路》最著名的7步写作格式,发现与《源氏物语》格式完全吻合。
中唐诗人白居易在日本文学界是神级文人。日本不崇尚李白、杜甫,唯独欣赏白居易的原因是作者的写实风格,接近《诗经.风》的真实性,语言朴素直白,不追求玄虚华丽,普通人也能朗朗上口。尤其是朝廷难以听到平民百姓的述求,白居易的写实诗歌便成为了反应社会真实面目的最好奏折。
日本文化崇尚《四书五经》,接受儒教,以至于学界曾经以儒教来解读、衡量、评价这本长篇小说。犹如现今中国大陆以阶级、阶级斗争为纲,评判中国历史名著《红楼梦》相似。
儒教“劝善惩恶”的理念一直占据日本治学理论主导地位,文学皆必须以儒家的概念与政治理念为前提进行讨论。直到此书成就400年后的江户时代,日本学界创建了自己的国学“物哀”物の哀れ,或者“知物哀”美学理论,成为理解平安王朝文学的主流审美理念。
物哀:“感知外在事物,对物移情产生的幽情、哀伤等情绪,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源氏物语》则被定为“物哀”的典范。
知物哀: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这就是感知‘事之心’、 感知‘物之心’。
日本国学家发现“物哀”,否定了以儒学解释文学作品,找回“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自律性。”文学作品不是宣传道德,为统治者服务,套用清规戒律的御用文学。
《源氏物语》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受到了作品时代的思想、风土、政治的影响,不再从作品之外的价值观、目的意识来阅读,而是以物语本身的内在价值看待《源氏物语》。
这种“文艺自律性”演化出“日本物哀”。
“物哀”理论先驱本居宣长指出,能够感知“物哀”的心,即“知物之心”,正是人与禽兽不同之处。知物哀(もののあはれをしる),便是因理解人心,触景而生情,将此种感动呈现出来,使人能感同身受。
学术研究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阶级斗争学说。
事实是,全世界基本认同“物哀”理论,作者对物的感知亦即内心感受和想象力才是小说作品的本质。
《源氏物语》简介
11世纪初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代表作。
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小说共分54回,前44回是源氏的故事,后10回为薰君的故事。
天皇桐壶是个虚拟的名字,是朱雀帝的前任。据称作者故意模糊,以便不受太大拘束而影响她的创作。
话说桐壶帝有一爱嫔桐壶更衣,出身微寒,遭其他嫔妃妒恨,生下一子三年后郁郁死去。天皇考虑此子无外戚做后盾,而他偏偏长着帝王像。无论日本术士还是朝鲜术士都认为有像无命,否则扶为帝王恐遭不测,遂将其降为臣籍, 赐姓源氏。
源氏12岁时娶了第一辅相左大臣之女葵姬。
长大后16岁与长他5岁的继母藤壶妃子私通,生子名冷泉。桐壶天皇对此子十分钟爱,立为太子。
源氏追求各式妇女,达到狂热程度,前后染指女性近20人,上至皇婶,下至民女。后来,源氏纳养女紫姬为正妻。
桐壶天皇因多病让位后,新皇朱雀帝上台,打击政敌,排斥异己,源氏被逼离开宫廷,放逐山乡。朱雀帝出家,冷泉登上天皇宝座后,源氏才青云直上,掌朝廷大权,荣华绝顶。
源氏在六条院私邸骄奢淫逸。但好景不长,源氏一派内部矛盾加深,他感到自己政治地位不稳,又发现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子名薰君。源氏得知真相,不胜懊丧,审人度己,慨叹报应。
葵姬去世后,他钟情的藤壶、紫姬等也相继去世。源氏终于摆脱尘世,遁入空门。
薰君长大成人,对浮舟等妇女追逐的故事在后10回予以描述。此书错综复杂的社会人物关系,涉及到的400多人物形象,在作家笔下得到生动体现。全书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并大量引入白居易诗句等汉诗文,可看当时中原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此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至今,研究“源学”的日本学者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仍在探讨源氏人物形象的特性等问题。《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物语文学的最杰出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写实长篇小说。
故事主角:光源氏
铜壶帝二皇子,但由于其母亲社会地位低下,他被贬为平民(选择过贵族生活)。虽然他英俊、有才华,并且与众多女性有浪漫的恋情,但他也面临着痛苦和孤独。
全部内容共54回,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简本改编:梧桐之丘
07/29/2025
第一回 桐壶
原著作者:紫式部
汉语翻译:丰子恺
简本改编:梧桐之丘
桐壶是“栽种梧桐树的庭院”之意。本回讲述源氏公子出生至16岁的故事。
《源氏物语》第一回“桐壶”主要介绍了光源氏的出生背景及其母亲的身世与遭遇,为全篇奠定了基调和人物情感冲突。
今皇“桐壶帝”的后宫中,有一位地位低微却深得帝王宠爱的妃子,因常在桐壶(即内侍所)居住,故被称作“桐壶更衣”。她生下了光源氏,天资聪慧、容貌俊美,深得父皇喜爱。
由于其他嫔妃忌妒桐壶更衣的宠幸,尤其是中宫皇后与一班高位女官对她冷言冷语,百般刁难。宫中争宠之苦让桐壶更衣心中郁结,加之体弱多病,终日愁眉不展,病痛万分。小皇子光源氏三岁左右时,她因抑郁成疾,终于在一深夜香消玉殒。
皇帝悲痛欲绝,夜夜在她的寝宫前徘徊,甚至召人起草挽歌,可见他对她的深情。
母亲去世后,源氏便失去了最亲近的依靠。皇帝虽仍疼爱他,但为避宫中风波,常将他寄养于外戚家中,由舅父等人抚养。少年源氏自幼体弱多病,却天性聪颖、富有同情心,对母亲的死耿耿于怀,也对身边众多女性产生了深厚的怜惜与关爱之情。
此回奠定了源氏“光”与“影”交织的人生主线:他既是被众人追捧的“光”,也是孤独无依的“影”。
这一回文字典雅、情感细腻,为后续源氏波澜壮阔的爱情与仕途故事,埋下了深厚的情感伏笔。
人物介绍
桐壶更衣 —更衣是内宫女官,女御相当于皇后,更衣次之,均侍寝。
丈夫桐壸皇:《源氏物语》中的第一位天皇,因宠爱“桐壸更衣女”而得名。
子嗣光源氏:桐壸更衣女之子,桐壸帝第二皇子《源氏物语》主人公。
母亲:桐壸更衣女之母,光源氏外祖母,故按察大纳言正室,拥有皇族血统;抚养光源氏,在光源氏六岁时去世。
父亲:桐壸更女衣之父,光源氏外祖父,故按察大纳言,开篇时已去世。
情敌弘徽殿女御:右大臣长女,也是最早入宫侍奉桐壸皇的妃子;与桐壸皇生有第一皇子(即朱雀帝)、大公主、三公主;嫉恨桐壸更衣。
藤壶女御:桐壶更衣死后,桐壶帝纳藤壶入宫并成为天皇女御,再皇后。
左大臣:桐壶帝的妹夫,源氏公子的岳父。天皇之下设左、右大臣,左为正,右为次,辅佐皇上朝政。女儿葵姬是源氏公子正妻。
右大臣:桐壶帝的岳父,弘徽殿女御/皇太后的父亲。
本回故事导读:
小皇子聪明颖悟,绝世无双。风韵娴雅,妩媚含羞。娇小玲珑,俊秀可爱。
源于宇多天皇“外国人不得入宫”的禁令,桐壶天皇让身边的近臣带着小皇子乔装普通人打扮出宫面见术士。日本相士和韩国相士分别看相,第一眼便大惊不已,均认为小皇子是帝王相,可是如果登基则必然受困,难免厄运。桐壶天皇赐姓6岁小皇子“源氏”,降他为臣籍,不做亲王,以避免灾祸。
桐壶更衣死后,天皇纳相貌酷似桐壶更衣,有皇家血统的女子替代更衣,为后宫女御,称藤壶女御。
藤壶女御是前皇四公主。此处的前皇不是多宇天皇,或者上一任天皇。应该是某前皇后裔的第四个女儿,与当今皇上桐壶帝是叔伯关系,至于辈分,说不准是皇上的姑姑、堂妹、堂侄女都有可能。作者解释道,书中的人物也有虚构,例如桐壶帝只是以他热爱桐壶更衣以及常驻桐壶院而作为故事人物名称,不能完全纪实。可以说,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开创了纪实小说先河,成为后人文学范例。
桐壶更衣由于出身低微,偏偏得到皇上的专宠,显然德不配位,受众嫔妃鄙视。而藤壶女御身份高贵,为世人所敬仰,嫔妃们对她服服帖帖无可指责。
桐壶帝招藤壶进宫之前说“叫她入宫,我把她当作子女看待吧。”主要是年龄悬殊很大。
桐壶天皇交代11岁的藤壶与6岁的光源公子相处“你不要疏远这孩子。你和他母亲异常相似。她亲近你,你不要以为无礼,多多地怜爱他吧。她母亲的音容笑貌和你非常相像,他自然和你非常相像。那么两人作为母子,并无不相称之处。”。
皇上常谓藤壶女御名重天下,把她看作盖世无双的美人。但源氏公子的相貌,比她更加光彩焕发,艳丽动人,因此世人称他为“光华公子”光君。藤壶女御和源氏公子并受皇上宠爱,因此世人称她为“昭阳妃子”。
光君12岁举行冠礼,剪去儿时打扮总角青丝,换上成人装束。公子天真浪漫之丰姿并未稍减,越发俊美可爱了。
皇上命左大臣执行光君加冠仪式,结果让天皇很满意。
皇上赐左大臣加冠之功,吟诗寓意结缡之意“童发今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绾成无?”
左大臣回道“蛛丝已绾同心结,但愿深红永不消。”于是走到厅中,拜舞答谢。
左大臣的夫人是天皇的姊妹,生三子一女,女儿称葵上,葵姬。皇太子爱慕葵姬,左大臣未许,意欲源氏。皇上玉成此事,叫她在公子加冠之夜侍寝。当晚,源氏公子赴左大臣邸宅招亲。葵姬比新郎年纪略长4岁,似觉稍不相称,左大臣心中难以为情。
按当时习俗,除天皇、皇太子以外,男子结婚一般都去女家。婚后女子仍居住娘家,男子前去住宿。适当时期后,新夫妇令居他处,或将妻子迎至丈夫邸内。
葵姬是皇上外甥女,与身为天皇舅舅的儿子通婚,典型的姑表结亲。源氏公子称葵姬为“表姐”。如若按照唐朝中原地区习俗,姑姑家女儿不能同舅舅家儿子通婚。反之,姑姑家儿子可以娶舅舅家女儿,看来日本古时没有这个规矩。
左大臣家族加入了二皇子源氏公子,其声势就更加显赫了,女儿成为当今皇上的儿媳妇。
左大臣与正夫人的大儿子,将要出场的头中将,一个非常秀美的英俊少年。右大臣却把钟爱的四女儿嫁于他,对他百般重视,不亚于左大臣对源氏公子的重视。官位上,右大臣仅次于左大臣,他长女弘徽殿女御是今皇的正宫,是皇太子的外祖父,将来可能独揽朝纲,可现在比之左大臣则相形见绌,势难匹敌了。
源氏公子常常被皇上宣召,不离左右,因此无暇去妻子葵姬家里。而且葵姬虽然娇艳可爱,左大臣掌上明珠,但总是与源氏公子不合。
此时,多情的公子移情别恋,心中一味认为藤壶女御的美貌盖世无双。“我能和这样的一个人结婚才好,她真是世间少有的美人啊。”荒唐的想法很固执,哪怕是继母也不影响他的胡思乱想。少年人对情事专一,为这种混杂的暗恋苦不堪言。
现在的公子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入幕面见藤壶女御,只能隔帘吹笛,和着帘内的琴声,传达恋慕之情。
在宫中,将以前桐壶更衣所住的淑景舍作为公子的住室,以前侍候他亲生母亲桐壶更衣的侍女都不遣散,伺候源氏公子。外祖母的邸宅,也是母亲的娘家,大加改造,成为源氏公子的二条院私邸。
大皇子是右大臣之女弘徽女御所生,被立为皇太子,再后登基号朱雀帝。现在日本京都以北的皇陵脚下立碑“朱雀帝”供游人参观。
世人传说,“光华公子”是那个朝鲜相士为欲赞扬源氏公子的美貌而取的名字。
天皇对桐壶更衣的专宠是导致她早早过世的因由。桐壶更衣的地位不高,但却因为美貌多才而且温柔善良得到桐壸皇的专宠。专宠是可怕的,重臣们深恐唐朝专宠之乱而动摇国本,表示担忧。756年安史之乱期间,杨贵妃被认为以美貌迷惑天子,让大唐衰落,引发士兵不满,要求唐玄宗将其处死。玄宗无可奈何,最终在马嵬驿兵变事件中赐她白绫,命其自尽。
由于她所居住的殿舍,别称桐壸的淑景舍,故得名“桐壸更衣女”,淑景舍离天皇所居的清凉殿最远。当她奉天皇之召而拖着长长的衣摆前往清凉殿时,必定会经过其他嫔妃的宫苑。正因为桐壸得到专宠,遭到以弘徽殿女御为首的其她妃子一致反感,时常恶意欺负她。比如,在桐壸前往清凉殿时,这些妃子便在她要经过的地方洒上灰尘,让她经过时弄脏衣摆;或是在大雨天时,妃子们联合起来,故意关闭通往清凉殿之门,让她无法与天皇相见。
桐壸皇知晓了这些情况后,便让居住在清凉殿后面的后凉殿的原来的桐壸搬走,把后凉殿作为桐壸更衣上殿之前的休息之所。这一举动让众妃子更加嫉恨桐壸更衣,她也因此而夙夕忧愁悲叹。
诗词部分摘录展示大唐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桐壶更衣临死之前,吟道: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苍生叹命穷,早知今日。。。
皇上于桐壶更衣母亲老太君的函件末尾,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荒诸指桐壶更衣,小草指小公子。
命妇对此情景,留恋不肯速去,遂吟诗道“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
太君答曰“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第一次提及《长恨歌》画册,皇上晨夕披览,前皇宇多命画家所绘制,其中有十世纪著名诗人女歌人远藤伊势,三十六歌仙之一,著有《伊势集》;纪贯之十世纪名歌人,曾与纪友刚、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编撰《古今和歌集》
太君回皇上“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此诗有失言之处。嘉荫比喻已故更衣,小草比喻小皇子。“遮风的树木以枯死,树下的小草失却了保护者。有无意蔑视父皇之嫌,故曰失言。”
皇上感慨“这倘若是临邛道士探得了亡人居处而带回来的证物钿合金叉。。。”
《长恨歌》“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长恨歌》描述杨贵妃“太液芙蓉未央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皇上即景口占“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怜荒邸里,哪得见光明!”
《伊势集.诵亭子院长恨歌屏风》“金帘珠帐不觉晓,长恨绵绵谁梦知。”
源氏公子
第二回 帚木
本回故事简介
本回为源氏公子16/17岁夏天之事。“帚木”原指传说中生长在虚空中的植物,象征虚无、遥不可及的理想女性。本章回是最重要章节,源氏公子与头中将雨夜品评,拉开了源氏荒诞多情的一生序幕。
“光华公子源氏”(光源氏),只此名称是堂皇的,其实此人一生遭受世间讥评的瑕疵甚多。尤其是那些好色行为,他自己深恐流传后世,赢得轻佻浮薄之名,因而竭力隐秘,却偏偏众口流传。这真是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作者如是说。
然而她转手写道“其实源氏公子这个人出事非常谨慎,凡事小心翼翼,并无逗人听闻的香艳轶事。。。源氏公子的本性,不喜欢世间常见的那种一时冲动的色情行为;不幸而有一种癖好,偶尔发作,便违背本性,不顾遗恨无穷,而做出不应该有的行为来。”
源氏公子其人可谓是一个谨慎,但是偶尔会“癖好”发作不顾遗恨无穷的人。
评注:吊足胃口,令读者沏上一壶酽茶,在树荫下,在昏灯下,孜孜以求他究竟干了些什么不应该有的行为。
本回故事导读
梅雨季节,源氏公子常住宫中,自然惹得左大臣女儿亦即葵姬夫人的怨恨。然而他不露声色继续送来种种服侍及珍贵物品供他使用。左大臣家的公子天天到源氏公子的住室来奉陪。其中那个正夫人所生的头中将特别滑稽有趣,右大臣招他为女婿。但他是个好色之徒,不喜欢去右大臣家与妻子同居。自家装饰得富丽堂皇,与源氏公子双双出入你我住处,玩耍笑谈,无话不谈。
一日,头中将在源氏公子的住室书橱中拿出情书一束,被公子阻拦,说是给他些无关紧要的看,令头中将内心不高兴,我那儿无关紧要的情书多得是,正想看这种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里话呢。公子也就允许了。他早已把最私密的情书藏在最私密的地方,怎么可能放在书橱里。公子随后激将,你看完我的私密信,也得把你的给我看。
头中将大发议论“世间的美女,尽善尽美,没有缺点可指责的,实在不易多得啊。。。自视甚高浮华辞藻显摆学问而又轻视别人的;深闺教养,父母溺爱的,又不切实际期盼甚大;而真正一无所长的女人,谁也不会受骗向她求爱的。十全十美与一无可取怕是少有啊。”其后就上中下三等女子展开讨论。
来了个小官员左马头讲的更是极为细致,开始将上中下的等级似乎以贫富为标准,令头中将和源氏公子不服。左马头继续“世间还有这样的事,默默无闻、凄凉寂寞、蔓草荒烟的蓬门茅舍之中,有时埋没着秀慧可喜的女儿,世人觉得非常珍奇。有的人家,父亲年迈肥蠢,兄长面目可憎。。。岂不知贵重精油绰约娇恣。。真叫人舍不得啊!”
评注:作者偏爱源氏公子,对此时的他描述道“灯火影中,这姿态非常昳(dié或yì美)丽,几令人误以为美女。为着美貌公子择配,及时选得上品中之上品的女子,似乎还够不上呢。”
左马头滔滔不绝,甚至以辅佐皇上的贤臣为例,讲述选妻之难。而后谈及一见钟情而后才知期盼极高,出乎意外。再论轻薄女子,最善于隐藏缺点,在男人眼中窈窕淑女,结果确是瞎喜欢。再就是贤内助,与丈夫情投意合心领神会,共相罄谈,哪还顾及美貌丑陋,当然女人不能呆头呆脑。与其如此,倒不如全同孩子一般驯良的女子,可由丈夫尽力教导,养成美好品质。但这种女子依赖性极强,不能独立自主。还有就是隐忍的女人,实在承受不了内心的压力,逃脱俗世隐遁去了,显得矫揉造作了。有的女子因为男人移爱她人,便公然分居,也属下愚蠢之策吧。
左马头一番高谈阔论的优劣评判引起头中将共鸣,点头称是。
随后,左马头看着火候已到,便开始讲述自己的隐私故事,源氏公子也不假寐了,头中将更是托着下巴凑到更前洗耳恭听。
讲到与嫉妒他移情别人的桥段,说,二人口角,大闹起来。女人咬了他的手指,断绝关系。左马头吟道“屈指年来相契日,瑕疵岂止妒心深?”女人听了,忠于哭起来,答道“胸中数尽无情恨,此是与君撒手时。”
“讲到洗染,她的本领不亚于装点秋林的立田姬。”立田姬是司秋的女神,秋林红叶是她染成的。
他的另外的一个情人却与一个贵族往来。贵族唱起催马乐“树影既可爱,池水亦澄清”然后“厅中满地哄也,全无来人足迹啊”折了一枝花,吟道“琴清菊艳香闺里,不是情郎不肯留。”装腔作势的女子在内唱道“笛声怒似西风吼,如此狂夫不要留!”
催马乐在宫中甚为盛行,书中多有提及。催马乐是一种民谣。此处出自《飞鸟丼》:“投宿飞鸟丼,万事皆称心。树影既可爱,池水亦澄清。饲料多且好,我马亦知情。”
评注:《源氏物语》基本以日本本土大和诗与唐朝白居易诗歌为主。
头中将接着话头,也开讲起来。他与情人有了孩子,女子却被正妻叫人把些狠毒的话传给她听。头中将又久久不见面,让她好不伤心。女人送头中将抚子花一支,并附上一首诗“败壁荒山里,频年寂寂春。愿君怜抚子,叨沐雨露恩。”头中将感慨,答诗一首“群花历乱开,烂漫多姿色。独怜常夏花,秀美真无匹。”
常夏花是抚子花的别名。古歌“夫妇之床不积尘”此处读者必须留意,头中将与常夏花所生女儿在第二十二回 “玉鬘”中专述。
女子吟道“哀此拂尘袖,频年泪不干。秋来风色厉,常夏早摧残。”秋来风色厉之句,暗指头中将妻子四女公子吃醋之事。
轮到藤式部,讲到他娶了女博士,一个假名不用,全用汉字,措辞冠冕堂皇,潇洒不俗。。。我明知此种人不宜为妻,然而为了宿世姻缘,也就迁就了。
评注: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之一《议婚》:“。。。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四座切勿饮,听我歌两途: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嫁难,晚嫁孝于姑。”唐诗人权德舆《玉团体》“作业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蟢子是蜘蛛一种,藁砧ɡǎo zhēn?是丈夫。日本和诗《古今集》亦有和歌云“乐见今朝蟢子飞,想是夜晚我郎来。”
女博士追上来,“使君若是频来客,此夕承恩也不羞。”
五月端阳节拉着菖蒲的根为题,做些无聊的诗歌。九月重阳节日宴席上,凝思构想,制作艰深的汉诗。
此时,源氏公子心中只管怀念着一个人。他想“这个人没有一点不足之处,也没有一点越分之处,真是十全十美。”不胜爱慕之情,胸怀为之郁结。
时年16岁,公子已婚四年,暗恋继母藤壶女御却越发强烈。
连绵的梅雨终于过去,源氏公子去左大臣家妻子葵姬的住所。按理说,这是回家,应该过夜。可是碰上中神当道,禁中到此间。中神又名天一神。当时认为,此神游行的方向是不利的,出门必须回避。所以他必须躲避,正中下怀还是刻意为之,没有详述。源氏公子借故去了女眷甚多随臣的亲戚纪伊守家中。
催马乐《我家》:我家翠帓张,布置好洞房。亲王早光临,请来坐东床。肴馔何所有?此事费商量。鲍鱼与蝾螺,还是海胆汤?
在纪伊守家,小君出场,十二三岁,仪态优雅,是已故卫门督的幼子。父死后,随姐姐而来。希望当殿上侍童,愁于无人提拔。源氏公子很是同情,问纪伊守道,他的姐姐就是你的继母吧?回答,正是。
这个继母阴差阳错,没有得以进宫,却被纪伊守的父亲截下作妻。老头去外地做官,准备那边准备停当再来接妻子过去同住,目前暂且住在京都旧所。今天公子突然造访,来不及安排,就睡在纸隔扇那边。
只听小君在那边与姐姐说“听说源氏公子很漂亮,今天初次看到,果然是个美男子。”躺在被窝里的姐姐说“倘是白天,我也来偷看一下。”
大家睡了,公子挑开纸隔扇,径直走到女子身边,掀开盖着的衣服。吓得女子‘呀’的一声,遮住脸却说不出话来。公子却道“我私心倾慕,已历多年。常想和你倾吐衷曲,苦无机会。今宵幸得邂逅,因缘匪浅。万望曲谅愚诚,幸赐青睐。”说得婉转温顺,魔鬼听了也会软化。迷离之间却被公子抱起就走。
碰巧女中将洗澡回来撞上,却不敢叫喊,到底是源氏公子。公子却若无其事,对着女中将说“天亮的时候你来迎接她吧。”公子与女子互相说服,最终依从了公子。
金鸡报晓,公子依依不舍,泪如雨下“恨君冷酷心犹痛,何事晨鸡太早鸣?”女子诚惶诚恐,吟道“忧身未已鸡先唱,和着啼声哭到明。”
公子身穿便服走到难免栏杆旁边,眺望庭中景色。众女子窥看,几个轻狂女子见到这个美男子,简直铭感五中呢。
然而,清醒后的女子愤恨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埋怨公子的鲁莽。
评注:作者紫式部讲故事可能是无意,以一个已婚女子开手,让公子没有太大的罪过,同时也让读者容易接受。虽然没有详细描写女子与公子深夜单独相处的具象行为,只是让她们两人推攘,留足空间让读者想象,也是一种故作朦胧的写法。
第一次得手,公子还想再来。为了方便与女子见面或者通信,便向纪伊守收了她的弟弟小君,加以调教,准备以后推荐给皇上当殿上侍童。
上午,小君拿着附有诗句的信件给姐姐“重温旧梦知何时,睡眼常开直到今。”
姐姐自觉身份不配,便不回信,下定决心做个不识风趣的愚妇。
得知她刻意回避,公子感觉羞耻,长叹数声,沉入耽思,吟道“不知帚木奇离相,空作园原失路人。”此处帚木比作空蝉。
女子终于回书“寄身伏屋荒原上,虚幻原同帚木形。”
本回故事复习
本回是整部作品中非常重要的“设定篇”,它通过“雨夜物语”这一段著名的对话,为后续描绘源氏与众多女性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打下了审美和思想基础。主要人物:源氏、头中将(源氏的好友)、葵姬、空蝉、夕颜。在《帚木》中,源氏与三位女性发生纠葛:
空蝉:在婚、寡言而贤淑。源氏对她抱有好奇与敬意,甚至“潜入”其房中。但空蝉其后终究无法接受这种出轨之爱,冷静疏离,留下“禅衣而去”(象征贞洁与拒绝)。
末摘花:出身高贵,但容貌丑陋、行为怪异。源氏尝试接近后感到极大失望,体现“现实远比幻想残酷”。
夕颜:温柔体贴,出身卑微却富有感情,源氏短暂地与她相爱,这段感情将在后面第四回《夕颜》中展开。男人眼中的“理想女性”,在现实中往往不可得、不存在,或者一旦接近就幻灭了。
章回以及人物名称
读者已经注意到了《源氏物语》的章回题目以及书中人物以植物命名,例如第一回的桐壶,以梧桐树为主要特征的院落叫桐壶,那么以此就有了桐壶帝,桐壶更衣,桐壶院。再续的女御因为院落里的藤花,则称为藤壶女御。第二回帚木则是取源氏公子与空蝉幽会以后,二人传书中以帚木为介,公子把女子比作帚木“不知帚木奇离相”,我们虽然漆黑之中幽会,却没有见到你的真面目。女子说“虚幻原同帚木形。”帚木只是传说中的植物哪里有形。
例如我们读到的头中将,是个官名。小说中很多人物都用官名,到了后来会发生重名之嫌,同一个官职被几代人延续。作者认为不提具体人名会减少很多麻烦,因为那些一本正经的老学究会考古,引经据典挑毛病。读者如果顺着时间顺序走,也能厘清关系。注意,书中很多女人也有官称,例如女中将,不是她本人的官称,而是其夫君的官位,也算是一种敬称。
第二回“帚木”
怪日本人克制、内敛甚至压抑,也有一种对一切都能温柔接受的从容。通过梧桐对《源氏物语》和“物哀”的诠释,也就了解了日本民族性格的根本。
沈香说的好,梧桐不仅小说写得好,还是博览群书的大才子。狠同意:))
“ 物哀:“感知外在事物,对物移情产生的幽情、哀伤等情绪,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学习了“物哀”之意。
每周二跟读梧桐的系列文,肯定受益匪浅。下周二见!
好,准备跟着梧桐作家认真学习,上次学的是《四书五经》,赞梧桐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