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Oasisflyi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也说“做自己”是否是伪命题 (1)– 回复徐徐道来

(2025-11-25 04:07:42) 下一个

晨起读博客,读到徐徐道来的文章,说,“做自己”或许是伪命题,或是,只有对生命不满意的人,才去寻找自己。大致这个意思啊,如果有理解错,欢迎指正。我肯定是不认同的,而且还很不认同。

穷我一生的阅历,我肯定不以为,做自己是伪命题。做自己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洞察力,还有勇气,代价不小的。

我来问问 ChatGPT 怎么看?

回复:“做自己”不是伪命题,但它经常被误用、误导、简化,于是,听起来像伪命题。

以下是她的拆解,来说一说,为什么,“做自己”既不是空话,但也来看看,为何很多人觉得“做自己”反而不真实。

说,“做自己”不是伪命题,因为它指向的是一种真实的心理任务。在心理学里,“做自己”对应的是,自我认知,即,我是谁。

是的。这个任务自青春期开始,就已经上路,只是,太多的青春期的孩子,被父母要求,被学校要求,被社会价值观要求,以至于,有了非常模糊的自我。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我几年前看 CNN,说美国高中至少 ¼ 的女生有抑郁症,或是自杀倾向。原因自然多种多样。但在我看来,都指向一个,那就是,我必须伪装自己,才可以 FIT IN,或才可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很多的自我否定。也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很顺从,很听话,父母都是为我们好,那就这样走下去吧。他们忘了,他们和他们的父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说,“做自己”的另一个心理学上对应的是,自我接纳。我知道我不完美,我甚至知道“我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仍然觉得,自己值得被爱,被尊重。

这个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是最难的。因为,内心的力量不够。这个也是我主攻的方向。我的确非常容易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上的优点。也能非常真诚地表达出来,他们就是会信任我,知道我说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去 please 他们。是的,这就是真诚的力量。只可惜,不是每个心理医生都有这个力量,这个,我也不需要谦虚。我入职后的第一个客户,有十年的诊疗历史。她说,我和其他的诊疗师最大的不同是,我从来没有去讨好过她,我会用正常的语言,而不是 baby 语言。她说,她最讨厌的是,那些诊疗师把她当做没有思想和思维的人,去哄她,去说一些,可能会令她舒服的话。这个女孩很 SHARP,只可惜,当真是“病入膏肓”。非常美丽,身材修长,已经被“有心人”欺负。每每想到她,我的确会难过,也感慨,投胎是个技术活。哪怕在美国。她或许一辈子不会被饿到,但说要有幸福的生活,那真的是难。

说,做自己的还有一个心理学上对应的而是,自主选择。按照自己认同的价值行动,而不是仅靠讨好、恐惧或外界期待来驱动。

这个就太常见了。我曾经在搭档的私人诊所工作过,接受的第一个客户,他的妈妈是搭档的忠诚客户。她告诉搭档,她的儿子需要心理医生,但从来没有一个看上眼,或进行得下去的。搭档把他介绍了给我。

一个高高大大,帅气的男生。第一次见面,他就和聊起,他在高中时代的不公正对待。他是学校运动队的亮眼人物,因为他的恋爱伙伴,说他强奸了她,他的命运因此跌落。因为他家的背景,我不能细说,学校轻易地就相信了女孩。后来,警察介入,后来,女孩心虚,发了短信给他,都成为证据。他没有被处理,或是退学,但周围人看他的眼光都变了。这个男孩跟了我很久,包括后来去了 南方,回家探亲,还来找我。他说,我真的懂他。

为何提及他,就是因为,他的父母,认为自己比他更了解他。他们很疼他,但每每在他想自我选择时,阻力重重。妈妈的焦虑翻了天去。不是说,他的选择都是对的,但至少,你要允许他去做自主选择,而不是,你必须做对的,符合我们认知的选择,我们才会支持你。为此,我和搭档还发生过争执。她理解孩子的母亲,支持母亲的决定。我很痛心,说,不能这样。他已是成人。搭档说,毕竟他的选择,还是需要父母的支持的。我说,是的。这个孩子因为童年创伤,他的“成年”会比同龄人来得晚些,所以,他还不能自立,还需要父母支持。如果他的父母,能任他自主做决定,当然,前提是不能需要父母擦屁股。

我是很可惜他的。智商情商都是一流的孩子。有脑子。是个好材料。但焦虑漫天无际。父母需要反思。

继续问 ChatGPT,你为何说,“做自己”常常听起来像伪命题。她说 ,因为被过度简化了。

说,现实中,有几种典型的误解:

做自己=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不是“做自己”,这是做“本能”、做“冲动”。真正的“做自己”,必须包含责任、界限、现实感。

做自己=不需要改变。这完全不正确。“做自己”不否认成长。心理学观点是,人越了解真实的自己,越知道要改变什么、保留什么。

我非常赞同。比如,我就是容易来情绪的人。我首先肯定接纳,而不是压抑。其次,我会反思,是否对自己要求太高。是否需要留白更多的时间给自己,等等。

做自己= 忽略关系关系中的他人。不是的。真实的自我不是孤立的。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在“互相影响”。真正的“做自己”不是破坏关系,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也能与他人连接。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除了独处的自我的需求外,还很需要 togetherness,如果失去后者,他/她会怀疑他/她的独立自我的。

(未完待续)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