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有两类人,生活中,我是保持距离的。一类是,患得患失的;一类是,看不清楚真面目的。诊疗中,我肯定经常有遇见,耐心倾听,于是,理解他们之所以为他们。
今天我来说说患得患失。ChatGPT说,患得患失往往和内心的不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的不足有关。这个我是非常认同的。
造成这样个性的原因一,或许和不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有关。“如果早年亲子关系中缺乏稳定、持续的关爱,个体可能形成不安全依恋。这类人往往在亲密关系或重要目标上,容易担心失去,渴望确认,因而更容易产生患得患失。”
如我的客户自我剖析,小的时候,父母都忙于生计,是没有人在她身边的。后来被家人拿出来笑谈的是,经常她被绑在椅子上,不能动弹。哭个两个小时也没人搭理。孩子若这样被长大,有安全感才怪呢。
我在“北京人在纽约”的影评文章中,说里面的女主之一郭燕,就是这样一类人。还有,我看“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面的女主吕月月,也是这样一类人。我有理由相信,这些作品是真实案例改编。吕月月是个漂亮的女警官,卧底和“嫌犯”相爱,但她最后一分钟反水,结果,嫌犯死了,她又怀着他的孩子。最后,结局很惨。郭燕也是,生活拮据时,离开自己的先生,爱上了打工的老板。老板落魄后,又离开老板,决定独自生活。
原因二,或许是,自我认知模糊,自我价值感欠缺。这就是我常说的,青春期是重要的自我认知发育阶段。要鼓励孩子自我探索,而不是活在父母的话语里。如果孩子很确定,我值得被爱,我足够优秀,他们不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成绩、关系等等,来认证自己的自我价值,也不用去担心什么,得不到或失去。
这也是我常说的,缺乏内核。也可以说,缺乏信仰。我这里并非在谈宗教。你之所以为你,肯定有属于你的属性。我有个客户告诉我,他就是个百变怪。和 A 在一起,他能变成 A 的样子,和 B 在一起,他能成为 B 的知己,即,他需要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和“信仰”,去迎合他人。
孩子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还是和原生家庭的培育方式有关。如果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哪怕声音再微不足道,也能被鼓励和肯定,相信,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当然,和孩子的先天个性也是相关的。
原因三,或许是,内心有焦虑。控制感缺失。人自然对未来都希望有所掌控和预知,但这个度很要紧。当内心极度焦虑,未来又极度不可知,就会越发容易患得患失。
我经常和客户的对话是,如果这样会如何?即,走到你担心的尽头,会发生什么?概率是多少?就好比我有个青少年客户,知道妈妈出了车祸,还不算太严重(妈妈身体无大碍,就是车子报废了),就已经决定,这辈子都不想开车了。我于是和她上网查询,车祸的比例,包括空难的比例,大致是多少,她中招的概率是多少,我们是否需要为这 1% ,甚至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去丢掉我们 99% 的快乐和方便。
原因四,或许是,认知上有偏差。其实,也是焦虑的变种。就是,一遇到事情,首先想最快的结果,然后,这个结果就控制了认知和思维,即,灾难化思维,总想着最糟糕的可能。然后,就 panic,然后,就即兴不过脑做决定。
还有就是,内心对自己有过高期待,比如,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就容易在得失间摇摆。
战略上如果认识到这个问题,战术上有很多的办法可以缓解。尤其是要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这也是我和很多Young Adulthood 的年轻人,在诊疗中做的比较多的事情。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自己期待的未来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就是调整认知,接受生命的不确定性和自己的有限性。遇事警惕自己有灾难化思维。如圣经里说,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更贵重吗?信任生命自有安排,学会放手,并安心于当下。
具体的方法还是有的。比如,认知训练。日常积极自我对话。Meditation 冥想缓解焦虑情绪。安全感练习。包括设定目标,提醒自己,专注过程不执着结果,等等。不展开说。
其实,今天的话题我也是有感而发。只是,朋友太私人的案例,不方便拿出来说。写一篇心得,提醒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