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一直是很重视生日的,或许是家族的传承。有个画面,一直在脑海里,小学时候?放学回家,爸爸在门口堵住我,问,去门背后看看,你今天后面有没有长尾巴?我知道,我又过生日了。鸡汤面窝蛋,这是一定有的。我爸爸是很爱我的,但我其实是有点欺负爸爸的,估计是受妈妈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当我的那位离异老父亲的客户,始终抱怨他的青春期女儿,不善待他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我的影子。不知道我的父亲有无抱怨过我,印象中没有。因为我和他还是亲的。比如,如果他和妈妈吵架了,他搬出去住了,我会偷偷帮他拿衣服,帮他干这干那。作为回报,爸爸会带我去吃小笼包,去书店买小人书。
我的老大来到人世间时,我才刚刚 21 岁。我对他有抱歉的。他青春期来到我的身边,我的耐心也不敢说有多好。记忆中,他来到我身边后,他寄宿国际学校,我和先生放工后,驱车若干公里,就为送他一个蛋糕。不过,的确,也就几年,屈指可数。
上周和老大提及,他的生日快到了。他说,他不咋喜欢过生日。我说,我有很多抱歉,他说,这是个人性格,很多人都不爱过生日,这很正常。但我是不这么看的。是的,习惯成自然,当从小被忽略惯了,自然会这般去感知。我的错,我是认的。
既然我认我的错,但为何这么多年,我和老大彼此内心都有疙瘩呢?于他,很明了。于我,在我当年那个时候,我的确又是尽力了。和前任分开时,无论如何要不来这个孩子。我甚至放下狠话,不要等摊子收拾不了的时候,再扔给我。若干年后,当前任婆婆给我电话时,我那时是多么的不具备条件啊,我二话没说,接过这个“烂摊子”。之后,所有的费用,全部承担。我的确也有我的委屈,只是,或许我投射错了对象,当大儿成年后,每每相聚,总是一副我永远欠他的姿态时,我就不仅仅是委屈了,常有 resentment。
自从有微信这个玩意以来,我曾经两次删除过老大的微信。但我知道,事不过三。这是我对自己要求的。我是个心理诊疗师,老大内心的创伤,难道我还不知道吗?我把他当做我的病人就可以了。既然,小儿那里,我可以有那么大的转变,从卷他到给他自由。那大儿这里,我一样可以做到啊。
今年他的生日,我主动问候。告知他,我想念他,想一见。老大也挺给力,或许是儿媳的缘故吧,说一起去某个城市一聚。这不过年不过节的,又临时起意,实在是挑战我的习性的。先生第一反应时,要不还是感恩节或圣诞吧。我说,不,听他们的。我如今自由职业,可以自主调整工作时间。
昨天我休息。马不停蹄去买礼物。大儿也很配合,告诉我他想要什么。我一并询问了儿媳的喜好。大儿也很配合,我非常开心。我去了 Pottery Barn, 买了儿媳喜欢的旅行装首饰盒。因为是定制,时间有点够呛,所幸可以直接送达酒店。如今岁月送礼物,和钱都是无关了,和各自的喜欢有关。谁都不缺什么,但依然还会有自己的喜好。真的好开心,老大帮助我顺利完成任务。老大还让我送他一个围裙,他说,他现在就喜欢做饭。去了Williams-Sonoma,我的心水。先生还送了他一只 Cross 的签字笔。
印象中,成年后的他,我还是第一次,这么正经地送礼物给他。之前,要么是微信问候,转几个钱,或是,寄一张空头支票,儿媳帮我实现。想起来都是惭愧的。不过,我也不会为难自己。谁让你住得离我那么远呢?谁让你都很少来看我呢?
这几年我是有进步的,伴随着我的进步,老大也是有进步的。就是,我主动自我修复,内心的 resentment,一切的错,都不是孩子的。我多付出,那也是我的责任。我不再那么在意,他有无回报我,在我有需要的时候,他有无第一时间来帮助我。我有心结,他也一定有心结。我的心结我自己解,他的心结他也会解,此事不能求。
我的心结我是如何解的?刚才说了,我把大儿当客户,既然我在诊疗中,可以化解母女的创伤,让多年 cut-off 的彼此,再相往来。我和大儿自然有更好的基础,我怎么能做不到,诊疗彼此的创伤呢?自己的创伤都治不好,如何敢说,自己是个合格的心理医生呢?
心一旦谦卑下来,mindset 一旦 reset,认知一旦转换,行为自然跟着就改变了。如昨天,整个过程我都是愉快的,毫无任务之负担。和大儿的互动也是自然而顺畅的,他没觉得妈妈给买礼物,有啥不能这个那个的,包括他主动配合,自己和媳妇的喜好。还蛮温暖的。
我是坚信,凡事都是动态的。家庭关系也是。改变过往 pattern, 匹配之新的模式,很多的互动也是顺畅起来。我和大儿都是很聪明的人,我说的这个聪明,是指对人的感知。心知肚明,无需多言。言谈间,自然有时也会涉及他的父亲,我从来都是肯定的话语。即,他从我嘴里,几乎听不到对方的问题。他没问题么?可谁又没问题呢?
大儿那么聪明。我自然也是足够聪明。大儿和父亲的关系,是属于他们之间的。和我和前任的关系,没有任何关联。这也是我和离异家庭诊疗时,着墨最多的工作点。这是两类关系,请不要混淆。任何离异的配偶,不应让这两条本该平行线的关系,因为个人的情感需求,变得无限 enmeshed.
是的。这篇文章是在反思自己,有无成为更好的自己(妈妈)。这个话自然需要我的孩子去说,但我的的确确,是在不断内求的。接纳自己,不代表躺平不动。我自然是渴望,和大儿会有如小儿一般的情感。可能吗?还是可能的。事在人为嚒。谁为?那一定是我为啊!我自己都不改变,期待别人端着饭碗送到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