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Oasisflyi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亲子之道(7)—亲爱的孩子,你不需要取悦于我

(2025-08-31 06:16:40) 下一个

我经常和青春期客户说的话就是,我不是你的老师,我不是你的父母,我不是任何权威人士。我希望在这里,你可以完全做自己,不需要有任何负担。任何时候,你不用取悦于我,你不会令我生气或是不开心。我的存在,就是见证,你可以自由做自己。 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实践的,包括对我自己的孩子。

小儿自小就是个不会来事的孩子,更多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朋友也是,玩得来就玩,玩不来就不玩。但他不似我性格鲜明,他说,他没有不喜欢的人。

其实,我一直是不在意我的小儿,是否符合社会的评价体系。幼儿园时候,骑单车比赛,只有他,看天、看地、看风景,自然是最后一个到达终点。也不知道是他反应慢几拍,还是他就是个天生的大智若愚。

三岁时候,他一直口齿算不得很清楚,幼儿园老师建议他去语言矫正学校,甚至有人建议说,舌下剪一刀。我先生还当真和我商量,对这些,我第一反应都是先做功课,中英文都来。中文世界百分之五十建议剪一刀,英文世界从来没听说。

我坚定地对先生说,不去矫正,也不去手术。倘若将来他真的因此耽误了,那耽误了就耽误了。我坚信,上帝关上一扇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Guess what,人家现在都开直播分享了,口齿不要太清晰。

后来上了国际幼儿园,先生看周边的孩子,英文溜得很。看小儿默不出声的,说,要不去去培训啥的。我说,急啥,一是他的性情,二是他如海绵吸收期。那时的幼儿园都是外籍老师,就没有给过任何建议。有一天,老师在课堂里播放“Ocean”,他告诉我,就是我的小儿,兴奋不已,从来没有听到过他说那么多话,从来不知道他的词汇量是如此之大。几乎所有的海底生物都认识,都喜欢,尤其喜欢鲨鱼。

记忆中他一年级的时候,老师把我叫去,说小儿和一个美领馆的官员小孩发生冲突。我问,谁先动手的,她说,那个孩子。但小儿应该告诉老师,而不是推那个孩子一把。我说,小儿没错,要错也是我的错。是我教育他,如果有比你大的孩子动手打你,你直接给我回打过去。如果有比你小的孩子动手打你,你先抓住他/她的手,告知停手,如果对方不听,再动手,也同样直接给我打回去。我又反问老师,如果是您的孩子,该怎么教育呢。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应该也会这样。但我毕竟是老师,我还是希望孩子告诉我。

老师还告诉我,他似乎没什么朋友,课间就是自己玩。我说,他自己觉得有问题吗?老师说,好像没有。那就没啥,他自得其乐就好。Guess what,一年级家长会,被老师告诉没有朋友的小儿,到了二年级家长会,老师告诉我,小儿好受小朋友的欢迎。有个孩子还成天跟着小儿后面,乃至小儿都有了自己的烦恼。

再有就是来美国了。美国的文化环境好很多,但也还是有其自身的问题,而我,依旧是我。课外活动,我从来是积极帮助他报的。小时候的他,也非常合作,愿意去。镇上的篮球俱乐部,很多孩子都去。我的小儿很喜欢,但他从来是那个,跟着跑,快乐地跑,但球从来不沾身的那位。几年的篮球生涯,令我意外的是,他还曾得到过,最佳运动员精神奖。奖励他的笑容,奖励他真诚为伙伴加油。

想说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如果为人父母,能够允许他们做自己,而不是迎合社会或文化对他们的要求,社交焦虑或是其他焦虑,就会远远离开他们。他们会以自己舒服的方式长大,自如、自悦、自信,继而开花结果。

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和每一位来看我的,有着社交焦虑的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我可以很确定地说,如果孩子年龄在 12 岁以内,父母很愿意配合诊疗师,哪怕再严重的焦虑,短短半年内,都会得到很大缓解。我多年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

年幼的孩子一般有两个 setting,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家庭。前者难度大一些,但主因在后者。如果这个孩子,能够在家里自如自在,不被过于打扰和指教,多半短时间内会有很不一样的结果。只是,凡事有过不及,实践起来,也不是这么简单的。同时,知易行难,每周一次的诊疗是必不可少的。

我诊室去年底来了一个 12 岁女孩,有自残倾向。父母实在是既负责,又充满陪伴和爱意。但核心问题还是一样,很在意外界的眼光,连父母都是,会取悦他人。我给他们的功课就是,少点“应该”,少点“必须”,少点“规矩”;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自在环境,自由做自己。当然,这个自由是有度的,毕竟他们还是未成年人。具体的,以后机会再写。

上周陪同小儿搬入大学校园,几乎从来不会主动打招呼的他,竟然和邻里的同学和家长寒暄了,还有模有样地打招呼,这个那个的,一副很有教养的模样。哈哈。是啊,到年纪自然就会了,不需要拔苗助长。孩子爱打招呼就打,不爱打就不打。不要在意我们的孩子,是否给我们长脸,他不需要取悦于我,取悦任何人。不用担心未来的他们,要坚信,水到,自然渠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Oasisflyi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angtsz' 的评论 : 谢谢你。回忆我的童年,父母虽然经常吵架,但他们都是蛮爱我的,尤其是我的父亲,对我非常的宠爱,允许我对他没大没小。我的天性,还是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的。
Yangtsz 回复 悄悄话 “ 想说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如果为人父母,能够允许他们做自己,而不是迎合社会或文化对他们的要求,社交焦虑或是其他焦虑,就会远远离开他们。他们会以自己舒服的方式长大,自如、自悦、自信,继而开花结果。“说得真好!很多中国父母认为做自己就是任性放纵,得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