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名取得挺有意思的。 Spitfire 里的 fire 和 grill 息息相关。而 spitfire 更是贴合剧中主角的个性,率直爽快一点就炸。
这是上个月和老麦夫妻一起去看的音乐剧。依惯例,先吃饭再看戏。我们到了约定的餐馆,先生一看是个义大利餐厅,他满脸疑惑:不是要去 Spitfire Grill 吃烧烤?
每次出游聚会都是太太们计划好,先生们只负责出席,他们往往不知道今天是哪出。肯陪着就行,带另一半比Uber方便。
音乐剧在康科德(Concord)的表演中心上演。康科德是麻州值得一游的小镇,在美国的历史与文化都占了重要的位置。随手就能列出许多历史上有名的文人。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湖滨散记》的瓦登湖(Walden Pond)离现在的镇中心只有几哩路。
常被梭罗蹭吃蹭喝的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家也在附近。
写《小妇人》的奥尔柯特(Louisa May Alcott),她的屋子如今开放参观。
许是继承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小镇人口不到两万,却有两、三个小剧场,是附近城镇居民的幸事,但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有些值得更多人观赏的演出,只有六、七成观众。
《Spitfire Grill》是一个小成本音乐剧,从头到尾就一个景,也不用分场了,总共才七个演员。剧情并不复杂,是一个被命运遗弃而犯错的女孩,被救赎与救赎别人的故事。音乐剧的创作者是从一部同名电影得来的音乐灵感。
故事讲述一个年轻女孩,从狱中释放后,来到一个她自己勾划出来的桃花源。出狱前,女孩不经意看见一张小镇风景画片,画片成为她生活中仅存的美好。现实是,那是一个衰败的小镇,小镇曾经拥有的美好都浓缩在画片里,而所有的不美好都在画片外,留给了小镇居民。女孩的到来成为小镇的变数与转机。
当然,没有变数就没有故事。
在剧场看戏,即使同一部剧,每一场都不会完全一样,除了演员的状态,观众也是剧场的一部分。临场,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都能为戏剧加入不同的化学反应。这一次老麦太太买的票位置很好,我们就在前排正中央,与舞台等高,感觉就像在自家客厅里,自己也成了舞台背景之一。
有一幕,小餐馆老板娘汉娜(Hannah)上台阶时不小心绊了一下,这不是剧情,而是真真实实地绊了一下差点失去平衡。当时其他两位演员正在对话中,现场观众齐齐轻呼,只有气没有声音的那种轻呼,因为不能影响到正在演出的演员,又有真心对汉娜的关怀,汉娜稳住以后对观众微微颔首一笑致意。观众们又一起微微吁了一口气。
前后不过几秒钟,演员与观众之间无声温暖的交流,绝对是当晚亮点之一。
这一出音乐剧,不曾真正上过纽约百老汇(Broadway),但是在世界各地由不同的班底也演过数百场。这一出剧非常适合社区小剧场,特别是和三五好友酒酣饭饱之后,闲庭信步来到表演中心,更像从餐厅移到了客厅,完全没有百老汇上的车马喧嚣,每次在百老汇看完戏出了剧场,纽约的现实立即把刚才沉浸在故事里的欢喜忧伤冲刷殆尽。
小镇,小剧场的人生,是我们这一群好友共同的桃花源。
(图片来源 网路)
哈哈,麦子,你还是小麦,————根据现代年龄分类标准,一般要退休之后才能有资格成为“老麦”,嘿嘿~~
哇,Concord!假如把“行万里路”也看成是“用脚读的万卷书”,那么此时恰好看到,与码农共同的那一页。——去年儿子的毕业季里,他带我去Concord游玩,路过梭罗的小木屋时,因为正在维修,被圈上绳子没进去。但在Emerson的大宅子前,我们徜徉了很久,直到日落远山,渐渐收起天光。。。
特别喜欢你总能把观众融进戏/画里,让读者看到画中画和戏中戏:))
先发一个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