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长得是一幅人畜无害的样子,加上为人算是谦恭有礼,有问有答,与我在家时经常相对两无言,但在外头,总能让人轻易卸防,把家底交待的一清二楚,连祖上三代的二姑奶奶是怎么来美国,都说的毫无保留。比如现在。
我们刚从南边晒完太阳回来,从机场回家的路上。司机先生有点年纪了,木头和他从计程车牌开始竟然一路聊到司机先生美艳无双的姑奶奶!我原本疲累的脑袋已经耷拉下来,眼皮也撑不住了,这一下我的收听天线自动开启,有故事。
司机先生是希腊移民,来美四十多年,一直以开计程车为业,自然见证了这许多年来计程车营业牌照的飙涨起落,从业辛苦略过不提,却说起了自己年轻时,因为姑奶奶的提携,到了美国。姑奶奶在家乡是个美丽的传奇。一头蓬松墨黑的卷发如瀑布长泄披在身后,深棕色的双眸深邃,远山如黛,鼻梁挺直,眉眼口鼻据是黄金比例,大街上走过,如果没闪瞎路人的双眼,那回头率是百分之百。
姑奶奶对新大陆有所憧憬,凭借自己的优势,以一张玉照,成功地把自己嫁来美国。我正想打听姑奶奶外嫁的细节,车停在了家门口,故事戞然而止,差点想请司机先生进来喝咖啡。
女儿不理解为什么我对这个故事兴趣浓厚?我回那是因为曾经看过几本关于mail-order brides 的历史小说,今天竟遇到一个真实的案例。奶茶妹从mail-order brides 字面上理解,大吃一惊,以为是人口贩卖。我大略解释了一下,她有所领悟:「噢,那是Tinder 的始祖。」
也对。邮寄新娘,实际上和红娘、相亲以及Tinder 的作用也差不离,都是经由某个媒介,介绍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互相认识,只不过间关千里,最多只能书信往来,但是这样鱼雁往返的频率应该也很低,毕竟想经由这个频道结婚的男女,结婚不是目的,而是策略,想尽快通过婚姻达到自己人生的另一个目标。如果双方条件能谈拢,就可以早点开始下一步骤。
不论是Jane Austen 笔下的英国社会,或是美国的邮寄新娘,十九世纪的中外女性,除了透过婚姻还有什么法子,能改变自己的现状?当时的年轻小伙还能自己跳上火车,登上轮船,或骑着马呼啸往西部淘金去。当时的女性纵使有类似的冒险精神愿意出去闯一闯,第一就闯不过自己的家门,除了结婚,有个男人愿意为她担保,女性的步伐才迈得出去。
即使21世纪的今天,联姻更是富贵人家为保繁华再平常不过的策略。平凡如我,当初结婚也不是完全没有计算的。
算,我对木头有几分欢喜?他又对我有几分真心?
算,我孤身在美,能不能喜欢他的家人?他的家人能不能接纳我?
算,学、经历,身高,人品。我本俗人,爱情面包我都要,而且正大光明地靠自己去争,自己去赚。如果他没本事,我何必为自己找负担?一个人的日子其实也挺自在。爱情是什么?从爱自己开始。结婚更是为了1+1大于二,而不是1+1等于1。身高么,天塌了,不是有高个子顶着吗?人品就不用说了吧。
这算盘嘛,也不是只有我会打。木头家的一个婶婶,在我俩订婚后也曾玩笑的说:「你们这个婚姻啊,至少得维持两年。」,我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说明:「公司给我绿卡呢,我工作不能丢,但是,随时可以休夫。」
不管如何算计,婚姻的起点必须是双方对等的。门当户对是有道理的。许多人的伴侣不都是从学校,工作,或朋友圈中认识的吗?不是基础相当的人,又怎么会出现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职业场所?或结交相同的人?这不也是现代版的门当户对。
婚姻里磕绊争吵,失望愤怒都有。起因不外乎是每个人自己心里有杆秤,有付出就会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当这杆秤失去平衡就会造成矛盾。
婚姻必须是公平的,我以照顾换他怜惜,他以尊重换我体贴。
如此说来,婚姻,难道不是一场公平的交易?
个人对“交易”一词持中性看法,无关褒贬,就只是 trade, or “give and take”。婚姻(爱情)里,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也许有吧?但我不奢求,只坚持有来有往。
至于道德嘛,当夫妻双方没有对等的社经资源,为了维持核心家庭的稳定,也许必须用道德来约束,否则,真没别人什么事,是不是?
对于婚姻来讲,爱情和性都不是必须的,所以存在开放婚姻的概念,婚姻的双方可以各自寻找自己的爱情和性,但维持同一个婚姻。
而且这并不违法,只是被某些社会认为不道德。婚姻是在法律层次,爱情和性是在道德层次,背叛了爱情并不违法,仅仅会被道德批判。
认识这个关于婚姻的特点是重要的。
当然,既然是个“合同”,什么邮寄新娘,tinder的,也就不奇怪了,具有某种合理性,而且后者仅仅是一种工具,并不是婚姻本身。
祝京妞周末愉快!
台湾现在天气应该很适合出游吧?祝沉香周末愉快。
谢谢碼農好文分享!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