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军中马前卒

中国历史时事和国际政治评论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华“两岸五地(陆港澳台新)”与盎撒“五眼联盟(美英加澳新)”:相似的血缘文化联系,迥异的相互关系

(2025-07-11 15:52:37) 下一个

  6月,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访华,新中双方交流热络、达成多项合作协议。新加坡之所以能长期与中国(中国大陆)保持友好关系和密切合作,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中国和新加坡都是汉人/华族占多数的国家(当然也都是多民族/多族群国家,而非只有华汉),双方在族群源流、历史文化、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颇多相似和密切相关的联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而同样以华汉人口为主体的地区,还有香港、台湾、澳门。港澳台与中国大陆、新加坡,可以合称“两岸五地”,在文化和商业上也往往被习惯性同归于“大中华区”。其中澳门规模最小、政治色彩最淡,与大陆在内其他四地关系友好平和。

 

   但五地中同文同种、关系本来最亲近的陆港之间、陆台之间,关系却跌宕起伏、近些年更是颇为恶劣,甚至相互视为寇仇。这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香港和台湾分别于1841年和1895年沦为殖民地,与大陆母国分离,虽然中华文化和中文即便殖民时代也长期在港台得到保留,但港台与大陆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变迁,也让陆港两地华人逐渐产生较为独特的、不同于大陆的身份认同、文化特色、价值观念。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冷战的大背景,又让香港与内地咫尺天涯、台湾与大陆枕戈相望。而港台之间虽非敌对,可在冷战和陆台对立背景下也颇多隔膜,双方往来交流不少、阻碍也不少。

 

   直到19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陆港台之间才化敌为友,并建立了紧密的经贸与文化合作关系。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之前,是陆港台关系最融洽、陆港台澳新这大中华“两岸五地”最团结向上的年代。

 

  但可惜的是,之后的陆港台关系变得起伏不定、冲突不断。两岸政治制度和历史认知的差异,本就让台海两岸存在隔阂。而1990年前后大陆政治变动、1994年“千岛湖事件”和1996年台海危机,李登辉和陈水扁两任台湾领导人推动台湾走向本土和台独路线,让陆台关系恶化和疏远。直到2008年马英九当选总统才回暖,两岸难得的有八年相对亲近友好时期。

 

   但自2016年民进党蔡英文执政,以及大陆政治气候变得更封闭保守,两岸关系再度从亲密走向疏远。而激进台独主义者赖清德执政并宣布“中国(大陆)为境外敌对势力”、国际丛林化大背景下,近两年台海更是大陆军演和各国舰船不断,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而陆港关系更复杂。1997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本意味着陆港真正成为“一家人”,理应更亲密和谐。可回归的二十多年,从“二十三条”立法到“国民教育”争议,从政改风波到大陆游客与港人冲突,港人与港府及中央政府的矛盾、陆港民众之间矛盾,都愈演愈烈。这既在于陆港体制的差异、港人对中国体制及受中央领导的港府不满,也在于陆港及陆港民众已形成显著立场认同、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差异,且相异已超过共识,相互矛盾已超过同胞之情和合作利益。

 

   虽然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曾激起港人爱国心和陆港团结。但之后十年,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每况愈下,本土和港独思潮崛起。而2019-2020年香港“反修例运动”及其中诸多明确切割“中国”、反对“中国人”的标语口号(如“反送中”,即意味“香港不是中国,大陆才是中国”)与相应行为,甚至对大陆人的暴力行为,成为陆港撕裂的高潮。2021年《港区国安法》颁布后,表面的陆港矛盾似乎消融,但许多港人心中仍然是厌恶大陆的。而流亡海外的港人,则更加明确和激烈的表达对中国、中国人(而不仅仅是政权)的强烈仇恨。

 

  而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虽相对较好,可也并不真正和谐。如中国官方和民间都有指责新加坡“亲美”的说法,民间还有对新加坡地域狭小的歧视态度、声称新加坡华人是殖民地后代等侮辱性评论。而新加坡在南海海权争端等议题上也批评过中国,不少新加坡人对中国体制也颇有批评。虽然最近中新关系较好,可更长久的前景如何,并不是确定的。

 

   可以说,“两岸五地”组成的“大中华区”虽有合作,可也并不和睦、内讧不断。尤其中国大陆与港台的关系,都不是友善的“一家亲”关系,而是相看两厌、不正常不和谐的扭曲状态。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特殊时段内,陆港、陆台还是撕裂和敌对关系。

 

    同时,世界上却有另一组“对照组”,展示了同文同种国家/地区间本可以更亲密友好合作的范式。这就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五个盎格鲁–撒克逊人占相对多数的国家之间关系,以及其实体联盟“五眼联盟”。

 

    美英加澳新五国中,美加澳新本属于英国殖民地和“自治领”,不过不同于其他由土著人口占多数的前英国殖民地,这四地以盎撒白人为主,与前宗主国主体人口的人种、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都高度相近。四地虽相继从英国独立(其中美国还是通过战争打败英国而独立),且相隔遥远,但并未“分道扬镳”,而是长期友好合作。五国长期是军事同盟,尤其两次世界大战中,美英加澳新都站在同一阵营作战,战争中也有更默契配合。而在经济上也关系亲近,优先与对方贸易和技术共享。

 

  而这些互信和合作,并不只是因为五国的人种和文化相似,还在于都实行民主体制、法治社会、市场经济,以及法律与经济细节上的诸多类似。相似的制度和经济社会模式,才是让“五眼联盟”国能够长期友好互信、顺利合作的基础。

 

   美英加澳新五国,在最近一百多年的时事变迁中,虽有龃龉,但整体上和多数情况下,都是紧密的合作伙伴。这五国各自也都与其他国家有盟友或合作关系,但最信赖的往往还是“五眼”中另外四个盎撒基督教徒为主的国家。而“五眼联盟”本身是一个情报共享组织,而重要机密情报的共享,本就是高度互信的结果和体现。“五眼联盟”多元一体,如五只眼睛360度无死角注视,每个成员都能获取更多情报、得到更高安全感。

 

  “五眼联盟”虽是五个独立主权国家,且其部分国家间相隔非常遥远,可仍然关系和谐、合作愉快。而大中华“两岸五地”,虽其中三个同属一个政权、其中四个可算同属“一中”,相隔最近只有界碑、最远不过一片海域,但却并不团结和睦,相互猜忌防备,部分成员间甚至互为仇敌,令人唏嘘悲叹。

 

  这样的差别,说明了“同文同种”并非是友好和睦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是为这些区域之间更亲密、更多合作提供可能性与契机。而经贸与文化合作,则让这些历史文化相似地区有了更多真实的连接,增强了情感的纽带,但仍然不足够互信和高度合作。

 

  制度和体制、经济社会模式、基本价值观的合拍(并不一定要相同),并共同遵循普世的基本权利保障、公认的规则、科学可靠的发展方式,才会让“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各成员真正建立互信、无碍、默契、稳定、可持续的亲密合作关系。而且,各成员并非一定拘于一国之内、醉心“大一统”,有时各自为国、独立自主,并不妨碍相互合作关系,还能免于“天无二日”的零和博弈、让各方之间更平等、各自都有更多自由和更大空间。

 

   虽然“五眼联盟”也有其缺点和需要被批评的地方,如其盎撒霸权和对其他族裔及非盎撒国家或多或少的排斥,可更多方面是值得大中华“两岸五地”学习借鉴的。汉文明历史悠久、华人在近现代饱经苦难又顽强生存,比盎撒族群更加温和包容、有道义正当性。香港盎撒族群和华汉群体,也有不少共同点,如都擅长经商、重视效率、家庭观念较强、愿意勤劳致富等。这就让“两岸五地”更有必要学习“五眼联盟”,乃至让两个圈子之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而“两岸五地”各有特色和优势,中国大陆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广阔;香港金融发达、连汇中西;澳门独具特色、低调富裕;台湾底蕴深厚、产业精尖;新加坡扼守要道、科教顶尖。五地若进一步互信合作、优势互补,未来难以限量。

 

   当然,狭隘的种族主义和极端排外性民族认同都是不可取的,也不应该内同而伐异、对外扩张,但在风高浪急且越发不善的国际环境中,无论盎撒“五眼联盟”还是大中华“两岸五地”,在并不排外、无侵略性目的前提下,基于高度相近的族群与文化,结成更加紧密的联盟、内部合作互利、抱团取暖,同时助力国际和平繁荣,对这些国家/地区、对这个族群、对世界,都是有益的、值得构建和维护的。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