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有武装分子向游客开火,已造成26人死亡,另有20多人受伤。克什米尔地方民族主义组织“抵抗阵线”宣布对此事负责。印度官方立即发表声明谴责,并派遣军警追捕枪手。印度官方还指责参与者包括巴基斯坦人,并誓言报复,南亚局势骤然紧张。
那么,本次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制造袭击的“抵抗阵线(The Resistance Front (TRF))”是什么组织、受谁支持?近年克什米尔发生了什么相关事件?执政的莫迪及印度人民党政府及其政策又对克什米尔局势、全印民族关系产生了何种影响?
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的克什米尔地区,历史上属莫卧儿王朝及之后的英属印度管辖,但其保持了相当独立性。二战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从英属印度独立、分治,穆斯林占多数的区域归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占多数区域归印度。但克什米尔是例外,其人口有80%是穆斯林,印度教徒不足20%,但统治克什米尔的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宣布加入印度。
这就导致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对克什米尔归属的激烈争议,以及多次战争和数百次小规模武装冲突。根据1948年停火协议,印度占据克什米尔五分之三区域(包括首府斯利那加)和四分之三人口,巴基斯坦得到剩余区域和人口。
巴控克什米尔基本都是穆斯林,与巴基斯坦本土没有冲突,相对平静。而印控克什米尔仍然是穆斯林占多数,印度本土则是印度教徒主导的国家。所以印控克什米尔居民反抗印度统治的和平抗议和武装暴动时有发生。
而巴基斯坦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为印控克什米尔反印势力提供军事、情报、经济、外交支持,也让克什米尔局势往往牵动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大国的博弈。另外,中国、美国、前苏联等势力也都不同程度加入到印巴及南亚的博弈,让克什米尔这一“南亚火药桶”牵动世界。
面对棘手的克什米尔,印度政府长期以“胡萝卜加大棒”方式对待。一方面,印度政府给予克什米尔高度自治权,设立“查谟与克什米尔邦”,在印度宪法中加入对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确认和保障(“第370条”)。另一方面,又派遣安全部队严厉打击反叛分子、镇压抗议活动、清洗亲巴人士。就印控克什米尔几十年的情况看,印度中央政府的政策虽整体维持了印控克区的统治,但反印非暴力抵抗仍一直存在,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许多克什米尔人仍然希望脱离印度独立,或加入巴基斯坦。
当持印度教民族主义立场的印度人民党,取代世俗主义、较强调民族平等的国民大会党,成为印度执政势力后,强化了印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强力打压穆斯林、锡克教徒等非印度教势力。这导致一些反抗,有和平抗议,也有恐怖袭击。2019年2月发生在克什米尔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40名安全人员死亡。这反而给了莫迪及印人党政府以镇压和剥夺自治权的口实。
2019年8月,印度国会通过决议、总统颁布总统令,撤销了宪法370条对于克什米尔特殊地位和权利的规定,终结了其长达67年的高度自治,将克什米尔地区直辖于印度中央政府。
这引发了穆斯林占多数、希望维持自治、厌恶印人党政府的许多克什米尔民众的强烈反对。但印度已提前布置军警戒备、部分切断通讯,压制了反抗声音。虽然在高压下人们无法反抗,但部分克什米尔人也更加怨恨印度中央政府。
莫迪的印人党政府不仅取消了克什米尔自治权,还通过向当地移入大量来自其他邦的印度教徒方式,扩大印度教徒及印人党政府在克什米尔的控制力,并削弱当地反印穆斯林的影响力。而这些新移民与旧移民因为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现实利益,多有冲突。
另外,印度中央积极扶植克什米尔旅游业,引导更多游客(主要来自印度其他地区)前往旅行。印度中央政府也加大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发展经济。这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但也被反对者视为破坏克什米尔独立性及当地环境、强制其融入印度的举措。一部分克什米尔人对印度中央的政策欢迎或接受,也有一些人克什米尔人则更加怨恨,只是在莫迪政府高压下“敢怒不敢言”。
而4月23日这场恐怖袭击,则是沉寂已久后的爆发。制造该事件的组织“抵抗阵线”,正是高举反对外来移民“入侵”、保护克什米尔本土居民利益的旗帜,从2019年克什米尔被取消自治权后成立、日益壮大。它不同于过去活跃在克什米尔等地的以伊斯兰教为号召的宗教极端组织,而更多是本土主义、民族主义组织。
该组织之前以进行过较小规模的袭击,主要针对在克什米尔的印度安全部队、印度教徒新移民、克什米尔本地人中的“叛徒(与政府合作者)”等。其目的旨在驱逐“外来者”,并打击印度中央政府对克什米尔的控制力。而“抵抗阵线”之所以在印度军警打压下仍然得以壮大,也说明了其在克什米尔当地有一定民意基础,才能顽强生存。
而本次袭击引发区域和国际震荡,还在于此事或涉及印度的“老对头”巴基斯坦。印度官方指责其受巴基斯坦支持,虽暂无证据支撑,但据以往印度境内一些激进组织接受巴方支援情况,这样的指控也非空穴来风。4月24日,袭击发生仅一天后,印度已宣布暂停《印巴河水协定》、停止向巴国发放签证并令巴国人士离开印度。而巴方也采取中断对印贸易、禁止印度飞机过境等措施。紧张局势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25日,已传出印巴双方在边境交火、跨境攻击的消息)
而美国总统特朗普、法国总统马克龙等第一时间表达慰问,也反映了该事件已引发国际瞩目,各国都颇重视与印度的关系,以及南亚的安全稳定。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核大国,也有各种高精尖武器和庞大军队,若冲突失控颇为可怕。
根据以往情况及本次袭击后印度官方的强硬表态,印度军警部门几乎必定在克什米尔展开大规模和残酷的军事行动,不仅追捕恐怖袭击直接参与者,还将扫荡与之相关、提供过支持庇护、同情该组织的人士。而且印方若确认巴基斯坦人有参与,很可能会跨境攻击巴基斯坦以报复。近期印巴关系将极其紧张,克什米尔也将迎来血雨腥风。而近年国际局势颇不安定,传统秩序日益崩塌、丛林化再显,也易加剧印巴及南亚的紧张和局势不可控。而本次事件就可能成为恶化的节点。
对于恐怖袭击尤其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当然应受到谴责。但若无视事件发生的复杂原因,仅仅依靠暴力,是治标不治本的,只会导致暴力循环。
莫迪及印度人民党政府执政已十年,印度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改善、国力增强,在国际上也实现了国父尼赫鲁所说的“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但印人党政府推行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印度教徒优先的政策,虽凝聚了占印度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激励了多数国民进取,但同时一定程度伤害了穆斯林、锡克教徒、各少数族群的权利和利益,让少数族群颇有怨恨。本次克什米尔袭击就是这种怨恨的反应。
印度国内各族群之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南亚各国内部及相互之间,因宗教信仰、民族、地域差别,长期存在隔阂对立,以及时有发生的族群冲突、战争、恐怖袭击。本次克什米尔游客遭袭遇害事件,是历史的又一次重演。笔者深知印度及南亚局势的复杂性及历史恩怨之深,并非简单的讲“爱与和平”就可化解,但各方势力都应努力避免局势恶化,让这块人口稠密、多灾多难的区域少些暴力,多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