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军中马前卒

中国历史时事和国际政治评论
个人资料
正文

2024台湾大选:民主自由帐幕下身份政治与民粹主义的胜利

(2024-01-15 09:35:31) 下一个

  1月13日晚间,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投票结果揭晓。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萧美琴以约40%得票率,力压国民党的侯友宜/赵少康和民众党的柯文哲/吴欣盈,当选新一届“中华民国”总统。

   胜选的赖清德表示,“在民主与威权之间,我们(台湾人)选择站在了民主一边”。而赖清德和民进党在竞选期间,也始终标榜对于“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推崇和捍卫。中国政治反对派及海外人士,也普遍支持赖清德,并将胜选视为民主的胜利,认为赖的当选将捍卫台湾乃至整个亚太的自由。

    而就笔者看来,本次大选与其说是“自由民主的胜利”,不如说是当今台湾社会“台湾人”身份认同高涨下,基于“身份政治”的民粹排外主义的胜利。

   首先,无论赖清德、侯友宜、柯文哲,三人及其所属阵营,并没有任何一位主张专制威权,相反均是明确支持、参与、捍卫民主政治的。在台湾内部的政治竞争中,完全是不同民主派别的较量,而不是民主与非民主的对抗。

   当然,赖清德的支持者自称“民主对抗威权”,是将大陆因素作为其声称的理由。但大陆长期以来的影响,只是希望促成反对台独和对大陆较友好的势力执政,并无改变台湾民主体制。而即便中共试图颠覆台湾体制,国民党和民众党也并不愿意更不会参与改变台湾民主体制。

   笔者并不否认,确实有台湾人及台外势力担忧大陆势力扩张、损害台湾自由民主,而选择支持民进党,促成了蔡英文至赖清德连续三届执政。但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促成民进党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真正决定性的,是民进党基于台湾本土主义的、“台湾人”身份认同的、反“大中华主义”的民粹排外动员的成功。

   民主进步党自建党以来,就标榜是代表台湾人民利益的政党,将台湾独立与“台湾优先”作为核心诉求。虽然有时出于现实考量而在台独问题上低调,但始终都在谋求和捍卫“实质台独”。而其台独主张的民意基础,即是基于“台湾人”/“台湾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对“中华民国”/“中华民族”的排斥立场。

  民进党及其支持者,正是对“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与对“大中华主义”的排斥,得以实现内部的凝聚、政治参与的动员、与国民党的对抗,并形成相应的内政外交政策主张。

  众所周知,台湾不仅在地理上与中国大陆隔着宽阔的海峡,历史上也长期与大陆不属于同一政权。所以许多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与情感连结,与大陆民众迥异。在1987年台湾“解严”之前,国民党政权通过强制手段压制台湾本土和独立思潮,但也形成了“外省人(1945年之后迁往台湾)”与“本省人”的差异与对立。

  这成为了民进党发迹和对抗国民党的民意基础。自1990年代至今,民进党高扬“台湾民族”/台湾本土主义的旗帜,并批判倾向大中华主义的国民党“卖台”、“亲中”,成功争取到了1945年前就迁居台湾的“本省人”中的多数支持。尤其是以“本省人”为主、在“解严”之前被国民党较忽视的台湾南部,成为民进党的“铁票仓”。

  相较于泛泛的自由民主,以及对各党派具体政策具体是非的分辨,基于“身份政治”的选民站队,更加容易和坚定。我在《正议“政治正确”(兼论“身份政治”)》一文中就有过论述。在此只简单复述一下。

    “身份政治”之所以好用,就是因为它在很多方面符合人性的特点和现实的需求。“身份政治”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不同身份的人的冲突,符合人“党同伐异”的本性。同质群体也确实有更多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人们对于价值观念与文化习俗不同的他人,往往自然产生隔阂与冲突。

   而歧视与纷争导致的仇恨,进一步强化了同类的身份认同和团结性,以及对异类的更强烈的敌视和排斥。这种恶性循环下,大多数人很难跳脱,反而被深深的裹挟和进一步的参与。这就给了鼓动身份对立的党派以更多机会和资源。

    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由于其个人条件所限,缺乏了解具体政务的兴趣、能力、耐心。而如果搞“身份政治”,让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信仰、立场站位,大家就容易理解和做到。但这样,是非就变得不重要,立场大于一切。

   还有,以前很多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在“身份政治”的影响下“觉醒”,“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有了作为某种身份者的责任感自豪感,就踊跃参与政治活动、积极为“代表自己”的个人和政党投票了。

   这样的“身份政治”,往往带有强烈民粹色彩,鼓动者有意忽视客观现实,也拒绝理性探讨,相反往往煽起民众情绪,让民众在冲动之下,非理性的投票。

   “身份政治”近些年风靡世界,如2016年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匈牙利欧尔班政权崛起等,都“身份政治”颇有关系。

  而台湾也不例外。因为“本省人”和“外省人”的隔阂、对“独立”和“统一”的争论、在“大中华主义”和“台湾民族”间的选择,以及在同性婚姻和LGBT权利、大陆台湾关系、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分歧,都造成了台湾社会的撕裂。台湾政坛长期的“蓝绿恶斗”,即是典型的表现。

  而近年来民进党的进一步壮大,正是因为岛内认同“台湾人”比例越发提高、大陆政治和国际局势变迁下两岸关系恶化、岛内左翼民粹日益得势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前提下,无论国民党和民众党提出怎样的具体政策,民进党的“铁票仓”都不为所动。

  相反,民进党通过鼓动民粹,包括利用台湾人对大陆宣传“统一”的逆反心理、对国民党保守倾向的厌倦,夸大中共对台湾的威胁,将台湾本土主义与“反共”、“捍卫民主”挂钩,进一步得到更多支持。

  本次大选,有中国大陆自由派记者采访台湾多位民进党支持者,如何看待两岸关系,这些“深绿”选民都情绪激动的表达“中国人和中共无法分开”、“中国民主不民主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我只关心台湾本国事务”、“我不care他国(中国大陆)事务”等,就颇为形象的表现了部分台湾人的民粹排外心理。而笔者本人也在网上和线下多次遇到类似的、强烈否认自己为“中国人”、强调自己“台湾人”身份、急于与大陆“切割”的台湾民众。正是这样的选民,激情反对中国大陆同时,也激情支持“抗中保台”的民进党,成就了赖清德的胜选。

   而面对“身份政治”和民粹浪潮,国民党和民众党也有所参与和应对。如柯文哲就是依靠个人魅力、将自身偶像化,以超越传统蓝绿政治格局为口号,得到了不少支持。而侯友宜和赵少康,努力打造亲民“接地气”形象,并以“反台独”动员蓝营“铁票仓”。但国众两党显然不及民进党操纵民粹的纯熟,加上岛内外大势不利,最终败北。

   所以,本次台湾大选,真正决定胜负的,并非谁更在乎自由民主,也不是各党各候选人的具体政见,而是谁所代表的特定身份群体更加人多势众、谁更加纯熟利用“身份政治”动员大众和鼓动民粹、谁更能利用台湾民众焦虑的情绪和紧张的亚太局势。而民进党声称的“自由民主的胜利”、“捍卫普世价值观”,只是裹罩狰狞的民粹排外狂潮的美丽包装罢了。

  虽然相对于政治暴力频发的欧美及第三世界,台湾的“身份政治”和民粹主义极少有肢体暴力和流血事件,台湾人也相对遵守秩序与尊重程序正义,但其思想与言论中的一些激烈排外行为,仍然是令人担忧的。

   这种基于身份认同和民粹主义的政治竞争、选举,虽然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但归根结底是一种不良的政治风气。在全球身份政治和民粹浪潮影响下,台湾的确难以独善其身。但有识之士尤其台湾政治精英,不应放任乃至有意滥用和美化,而应负起更大责任和考虑更加长远的利弊。

  不同群体间剑拔弩张的对立、政治极化下的零和博弈,并不能为台海带来持久和平,反而会加剧各种不确定性和危险。台湾不健康的政治躯体,不会因有“自由民主”牌“美容剂”的粉饰而真正痊可,相反掩盖了从腠理透进骨髓的疾患。

   至于如何实现台湾政治健康和台海和平,这个历久弥新的议题笔者个人难以尽述,还需各方人士的共同致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革命军中马前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wangmsn' 的评论 : 英国和印度现在不是敌人。相反,台湾人非常敌视大陆,本土人也比较反感外省人和国民党
革命军中马前卒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本省人当然并不都支持民进党。我只是说民进党基本盘是本省人,占优势不代表所有人都支持。
gwangmsn 回复 悄悄话 说的有道理,但是英国都选出了老印当首相,可能时间变了年轻人选择一些新的观念这是我的看法
武胜 回复 悄悄话 不错,民进党一直依赖身份政治的选战。但这种情况在变化,柯文哲得的不少年青票便是绿转白。为什么?厌倦蓝绿恶斗是面上的理由,深层还有经济上的理由,年青人工作压力大,买不起房,看不到前途。还有一个,如果打仗岂不是年青人上战场?总之,蓝绿正在变老!年青一代已经开始步出“天然绿”的身份政治。
pujing 回复 悄悄话 我支持中国民族的复兴,关键有些台湾人不认可是中国人
yshen05 回复 悄悄话 “但大陆长期以来的影响,只是希望促成反对台独和对大陆较友好的势力执政,并无改变台湾民主体制。”

黄恩脑子。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博文很多话都很有道理。
我对台湾知道得不多,但很有兴趣。试着评论一下。
台湾族群构成:
原住民:1.4% (台湾最早人类)
閩南人:76.9%(280年以后从福建到达台湾)
客家人:10.9%(1600年以后从广东到达台湾)
外省人:10% (1949年从大陆到达台湾,自然包括南北各省人,包括军人,政府官员,大陆精英等)
台湾各族群的政党认同,我最初始的猜想是閩南人认同民进党,外省人认同国民党。
但数字显示我的猜想太粗糙。
閩南人占 76.9%,而民进党得票 40.05%。
外省人占 10%,而国民党的票 33.49%。
什么是更精细的分析?
ahniu 回复 悄悄话 支持中华民国伟大复兴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呵呵。大势所趋
Q22 回复 悄悄话 well analyzed!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