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希腊纪行(3) 伊拉克利翁,爱琴海的门户

(2025-07-28 05:59:09) 下一个

伊拉克利翁(Heraklion)是克里特岛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希腊的第五大城市,因港口而生,因港口而荣。

伊拉克利翁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克诺索斯全盛期的时候。这里曾作为克诺索斯的外港而繁荣发展起来,是连接克诺索斯与爱琴海其他地区的重要门户。随后米诺斯文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大约公元63年,罗马人占领了克里特,罗马总督官邸就在岛南部的哥提那(Gortyna)。

824年撒拉逊人(来自安达卢斯的穆斯林)登陆克里特岛,焚毁基督教堂,并在伊拉克利翁的旧港附近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称为 “El Khandak”(壕沟城),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利翁。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占领了克里特岛,把城市改名为坎迪亚Candia。1669年,奥斯曼帝国经过22年的拉锯战后,成为这座城市的新主人。直到1913年克里特岛才归属希腊,伊拉克利翁,曾经的米诺斯王国的都城,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赫拉克勒斯Heracles, 来源于宙斯的儿子、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

现在的伊拉克利翁是一个美丽祥和的港口城市,坚固的城堡,多彩的小船和碧蓝的海水,令人心旷神怡。城市到处都是热情又安逸的希腊人,没有圣托里尼那么商业化,旅游业也足够发达,交通便利,是抵达爱琴海诸岛以及岛内各处景点的枢扭。

清晨,站在库勒斯古堡(Koules Fortess)的厚重石墙之上,能感受到海风与威尼斯海军的回音。这座16世纪修建的要塞,用厚重的大理石和十字形炮口守护着港口,也是威尼斯人在克里特最雄壮的城市印记。

沿着码头向老城里走去。老城区不大,街道狭窄,只能步行。老城从早到晚都热热闹闹的,周边辐射状的街道和巷子里各种商店餐馆酒吧鳞次栉比,生活气息浓厚。

威尼斯广场(Plateia Venizelou )位于老城中心,广场中央有一座喷泉,由总督弗朗西斯科·莫罗西尼(Francesco Morosini )主持修建于1628年,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莫罗西尼喷泉(Morosini Fountain), 也俗称雄狮喷泉(Lion Fountain )。广场上的人群川流不息,周边商铺、餐馆林立,从早到晚都热闹非凡。

莫罗西尼喷泉的标志性部分是四只石雕狮子,张口喷水,围绕中央水池。狮子是威尼斯共和国的象征(圣马可狮),也象征力量与权威。喷泉中央为一个多层圆形石盆,盘盘相叠,自底而上。水从狮口流入八角形下池,再溢入外围水槽,供民众取用。

在17世纪初,威尼斯人为改善伊拉克利翁(当时称为“坎迪亚”)的供水状况,修建了一条长达15公里的石砌引水渠,将伊达山(Psiloritis)山泉水引入城市。这项工程的终点就是这座华丽的喷泉。

走出威尼斯广场,几步便到了威尼斯凉廊(Venetian Loggia)。 它是威尼斯统治时代建造的公共建筑,建于1626年,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以典雅的造型著称,是克里特保存最完好的威尼斯建筑。

凉廊的底层为敞开式拱廊,上层为封闭空间;凉廊后面有多重石制拱门与壁柱;400多年前,这里曾是贵族聚会与执政议事场所,奥斯曼时期被用作军火库,如今它成为市政厅。

总督莫罗西尼Morosini 不仅修建了威尼斯凉廊,还主持了著名的莫罗西尼喷泉,两者构成了威尼斯统治的象征性纪念碑。

威尼斯凉廊Loggia的一旁,就是这座曾属于拉丁教会的主教堂—圣马可大教堂(Saint Mark Basilica)。教堂奉献给圣马可(San Marco)——威尼斯的守护神,建于13世纪。教堂正面原本设有一座高耸的钟楼,克里特落入奥斯曼帝国后,教堂被改为清真寺,原钟楼被拆除。

教堂外观仍保留着13世纪威尼斯风格,但内部早已转型为现代美术馆。

圣提多教堂(Agios Titos Church)纪念的是克里特岛的守护圣人——圣提图斯,教堂始建于拜占庭时期,经威尼斯人重建后成为天主教主教座堂,奥斯曼时期又一度被改为清真寺。如今,它是东正教信仰的中心。

教堂外观典雅大气,拥有高大的拱窗与圆拱门廊。教堂前方是一个精致的小广场,绿树成荫,常有鸽群盘旋,是伊拉克利翁市民歇脚与祈祷的场所。

教堂内部庄重宁静,装饰以东正教圣像、吊灯和镀金圣坛,拱顶高耸,营造出向上仰望的神圣感。教堂内珍藏有圣提图斯的头骨遗骸,供信徒朝拜,存于一只精美的镀银圣物盒中。

那天我在教堂里面偶遇一场东正教婚礼。圣坛前,新人与神父一同围绕圣坛缓缓行走,仿佛旋转的时间;没有讲词,没有交换誓言,只有庄重与静默。仪式结束后,亲朋好友们洋溢着浓浓的祝福与喜悦,作为观众的我也深受感染。

从教堂出来后,沿着1866街向南步行,路人渐多,街道愈发混杂——古董店、香料铺、甜点店、手机维修店比邻而立。

到了街尾,便见到古朴的 Bembo喷泉 与 Sebil凉亭 并排而立。一边是16世纪威尼斯人拼接古典遗物所建的喷泉,一边是奥斯曼时期的公共供水亭。两者风格迥异,却奇妙共处,仿佛与其形成文明对望。

在Bembo 喷泉的背后,老城集市逛累后最受本地人喜爱的歇脚点。

威尼斯人在这里统治了450多年,给城市留下的,不只是建筑,更是一种城市秩序感:柱廊、广场、喷泉、城墙和堡垒等。这座地中海城市,在他们手中被系统地构建。

参观完伊拉克利翁后,来到克里特岛南部的马塔拉(Matala),距离伊拉克利翁 65公里,为1小时的车程。这是一处地图上容易被忽略的小海湾,它因神话传说笼罩着一层朦胧而浪漫的色彩。

在神话中,宙斯化身为一头美丽的白牛,诱惑腓尼基公主欧罗巴骑上自己的背,然后带她横渡大海,到达克里特岛。从这里登陆,又驮着欧罗巴来到哥提那(Gortyna),在那里,宙斯现出真身,与欧罗巴结合,生下了三位儿子,其中包括著名的米诺斯(Minos)。

今天的马塔拉海滩已经是一处成熟热闹的旅游度假地,这里的海水比克里特岛北部更清澈,蓝色也更浅一些,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迷人。

马塔拉海滩处在一个山峦环抱的港湾里,海滩300米长,有细砾黄沙和清澈见底的深水。海滩被榉树遮蔽,在晚上,海滩上的酒吧都挤满了当地人和外国人。每年六月,国际知名的马塔拉音乐节都会在这里举行。

在海湾西北侧柔软的黄色石灰岩中,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开凿出的人工洞室,有单独成室的,也有彼此相通、错落有致的,被称作马塔拉洞穴Matala caves。

这些洞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这里凿洞求生;到了古罗马时期,这些洞穴则成为了墓穴与隐修之所。

20世纪1960年代,西方嬉皮文化将这些洞穴视作“自然与精神自由的庇护所”,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定居或朝圣,如今岩壁上仍能隐约看到他们留下的图案与涂鸦。

现今则是户外、攀岩爱好者的好去处。

坐在沙滩上,望着蔚蓝的大海,身后是沉默的岩石,脚下是轻柔的细沙。下午的阳光就是晒,晒得皮肤微痛。

离开马塔拉时,回头望了一眼那些新石器时代凿出的悬崖洞穴,脑海里却仍浮现欧罗巴骑牛上岸的神话残影……马塔拉,不仅是远离尘世的美丽海湾,也是一扇可以窥见神话传说的窗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鸽哨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见闻,好看,学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