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113 三河之城:帕绍Passau(上)海外篇之十三

(2023-10-04 13:24:00) 下一个

拿破仑称帕绍/帕萨(Passau)是“德国最美城镇”;童年的希特勒就住在河对岸(奥地利);帕绍也被称作“巴伐利亚的威尼斯” ……

黑森林与庭院史诗

Passau帕绍和Salzburg萨尔斯堡这两座城市,很令我困惑。帕绍的风景人文都让我以为是在奥地利,而萨尔斯堡从名字到地标,都让我以为是在德国。事实上二者正好相反。

导游说今年多瑙河的水比较浅,有许多环保人士抗议游轮破坏生态,所以不能去原定的港口,要坐大巴回到Passau。这样我们就又多了半天时间游览帕绍。

多瑙河与黑森林是关于德国地理的两个关键词,多瑙河发源自德国的黑森林地区,流经十个欧洲国家,最后流入黑海。

和雷根斯堡一样,古代帕绍的主要经济命脉也靠多瑙河航运贸易,其中食盐贸易更和中国的状况类似,食盐被称为“白色黄金”。

而“黑森林”是松树和杉木覆盖的经济林,树木密密层层、不见天日,看着黑压压的,因此得名。

黑森林不但是德国旅游胜地,也以其特有的黑森林蛋糕、蜂蜜、黑森林火腿、腌豬肘、鱒魚等而出名。许多格林童话中的故事,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都发生在黑森林中。

 

此外,创作于1200年间的英雄史诗《尼伯龙根Nibelungenlied》,故事就起源于帕绍的一座13世纪庭院。史诗的作者据说是一位奥地利中古的骑士,《尼伯龙根》在古德语文学中的地位,就类似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在古希腊。

三河与枭雄

帕绍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目前是巴伐利亚州东部的一座直辖市,地处德国与奥地利的边境,在多瑙河(Danau)、茵河(Inn)和伊尔茨河(Ilz)的交汇处。此城是个边境小城,与奥地利、捷克接壤,同时兼有波希米亚、奧地利和日耳曼的风貌民情。说起欧洲的地域,有些像春秋时代的中国,小国比邻而立,边界不确定,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帕绍,位于三条河的交汇处,也被称为“三河之城” (Dreiflüssestadt)。三条河中,茵河的流量最大,伊尔茨河最小,交汇后都被叫作多瑙河,可能是因为多瑙河的流域最长。 从高处俯瞰这三条流量、流速各不同的河,有人用三种颜色来区分:蓝色多瑙河(Donau)、绿色茵河(Inn)、黑珍珠色伊尔茨河(Ilz)。在河流交界的锐角半岛上,就是帕绍老城。几条河的交汇处河水颜色不同,可以用“泾渭分明”来形容。

从中世纪起,帕绍不但是最具多元文化的小城(德、奥、捷),是河运与经贸的中心,也是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说起来有两位世界顶级军事家都曾住在帕绍,却都没在这里打过仗。在拿破仑战争时期(1803-1815),身披战袍的拿破仑来到了帕绍,称帕绍是“德国最美的城镇”。

   

而在河对岸不远处奥地利境内的一座房子,就是希特勒童年时候的家。据说在一个冬天,希特勒在河上溜冰时,掉到冰窟窿里差点被淹死。生活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少年希特勒也沾染了“文艺青年”范儿:他曾热爱美术,可惜他的美术老师否定了他的艺术天分。有很多大人物的人生轨迹,都被意外地改写了,然后他们就去改写历史。

虽然拿破仑怜惜美丽的帕绍,其他大人物却没有如此的浪漫情怀,也不想浪费帕绍在宗教、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优势。帕绍是从山上的堡垒一层一层往下发展的。帕绍三面有河,河岸险峻,易守难攻;在一世纪时,罗马人就在此建立军事要塞;到六、七世纪时,巴伐利亚人建立了公爵城堡;到十三世纪时,在多瑙河和伊尔茨河交汇处的山崖上,又建起一座军事要塞,西奥布豪斯城堡。主教和土地的领主常年在这里居高临下地控制着河道,也可以随时瞭望河对岸奥地利群山和森林中的动态。

如今河对岸的城堡与老城隔河相望,罗马帝国留下的古迹犹在。

老城的变迁

游览欧洲,不可能脱离宗教历史。就像游览中国的古城,不可能完全不谈过往的朝代与君王。在公元739年,帕绍建立了天主教主教区(至今仍是主教驻地),这个教区曾是巴伐利亚最大的教区。在公元999年至1803年,主教管理着包括奥地利在内、很大一块地区的宗教和地方行政事务。

河边山上的城堡,是选地侯和主教占据的要塞。“选地侯”指的是德意志的七位诸侯,他们拥有选举罗马皇帝的权力,而他们选出的人,要由教宗加冕之后,才可以称为罗马帝国皇帝。可见在罗马帝国年代,诸侯和教会的权势之大。

在山下,多瑙河和伊尔茨河的交汇处,还有一个“下”城堡(Veste Niederhaus),也属于要塞防御系統的重要部分。

欧洲的城堡,不仅仅用于抵御外敌入侵,也用来对付内部的叛乱。在1535到1540年期间,许多洗礼派教徒,因和天主教信仰有冲突,被关押在城堡内,有不少人殉道。

到1552年,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对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已经很厌倦,在这里签订了重要的《帕绍合约/Peace of Passau》,对新教开始采用宽容的政策;这之后才有了著名的《奥格斯堡国家与宗教合约》,从法律上允许新教(路德宗)与天主教和平共存。这些都是德意志和教会历史上极其重大的事件。

到了拿破仑战争期间(1803-1815),巴伐利亚先是法国的盟友,于是拿破仑把帕绍划给了巴伐利亚,后来帕绍又向奥地利投降,帕绍就归了奥地利……最后在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帕绍还是归回了巴伐利亚。也就应了中国人说的“弱国无政治/外交”。

水火中重生

在中世纪,最大的危险是火灾和水灾,帕绍建在半岛上,周围山环水绕,就难免要面对水火之灾。两条大河茵河与多瑙河在此交汇,加上另外一条稍微小些的伊尔茨河,是河水聚焦之地。下大雨时,上游难以蓄洪,帕绍就会发水灾。至今离河近的许多房子的一层都不住人,住宅多在第二层或者第三层。

除了水患,在1662年帕绍还发生了一场大火灾,虽然城市临河而建,当年却没有可用的消防系统,于是整个城市变为废墟。

今天的帕绍是在废墟上重建的,重建时采用了意大利建筑师的规划设计,因此市容具有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不太像多数德国城市的建筑。

 

这就回答了我的疑问:为什么帕绍的城市风格与其它的德国城市明显不同。也因此,人们把帕绍称之为“巴伐利亚的威尼斯”。

在下半篇会介绍老城和大教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