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中文自媒体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又在乱写,主旋律就是美国也看不起残疾人,这群人和家庭需要来自天朝的温暖。不要被这种脑补出来的瞎编乱造给蒙了。实际上相反,大多数人会因为这些家庭收养残疾儿童,更尊重他们。
美国社会对残疾儿童和成年人的关心和尊重还是很普遍的,提供的残助资源也丰富。基本会尽量当成正常人,回归社会程度高,出门也不用担心被人盯着看半天。
之前一期视频说了美国对人的尊重和人才的利用率高,里面恰好举例了几个残障人士的故事。以下是文稿整理。
跟大家分享三个场景的经历,都来自在美国的生活体验。
第一个故事,有一年笔者去一个蹦床娱乐场,当时推门一进去,马上有点吃惊,因为看到一个残疾人在那工作。
但是很快,我被他在工作中的自如和自信给感染,就忘记了对他的暗暗的伤感。反而是更多的一种欣赏。
欣赏这个社会,能让生理上有缺陷的人,也可以这么开心地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能量,得到大家的赞许。
第二个经历。一次机缘巧合去参加一班子著名商学院毕业生的聚会(不过笔者不是MBA)。那么在那个场景下面,猜一下什么样的毕业生是最受关注的全场中心?
答案是,整个场面感受下来,倒是觉得一个侏儒是大家目光的聚焦。这人在聚会中间谈吐自如,让人已经忘记他是个侏儒,而更多就被他所说的内容和他的气场所吸引。
第三个事,来自我认识的教授夫妻。那时候对美国的认知还很肤浅,想象力就到“美好的人生活处处都无瑕”截止。直到有一天,这个教授把自己的小女儿带到实验室。
我当时一看就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不过她的父母,也就是那对教授,把她当成很正常的孩子。我也跟着把那个孩子当成正常的小孩,那次偶遇就过去了。
后来我才意识到,那其实是个唐氏(综合症患)儿。在我当时刻板、完美主义还没断根子的脑子里,很难把一对教授会要唐氏儿挂钩。
当然多年后,我对美国的宗教、文化有深入了解了,这种事情已经看上去很正常。可是当年对自己还是触动不小。
所有这三个事情,其实透着同一个道理:美国这个社会,已经大大降低了生理或者智力上,有缺陷的人的生活压力,让他们跟环境和周边生活,顺利融入。
而且这不仅仅只是个简单的节约,这完全就是一个让整个参与社会互动的人口基数,在无形中间有很大的增加。这意味着选材基数也随之扩展。
要是在一个等级思维、精英主义和与其双生关系的完美主义深入脑髓的社会,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动把自己心理定位在某个层面,超出那个层面范畴的事,往往就不会鼓励自己去做。
不仅自己没有这种内驱的动力,周边环境对他如果遇到失误失败,也会有更多的嘲笑和白眼,这样让整个尝试的压力更大。
从个人层面上,一个人的经历或许还不说明太多问题,但是如果许多人如此选择,就成为社会群体一个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美国这种社会却能激发很多普通人去闯去尝试。与之比较的是,尊卑贵贱严明的社会,则在压制很多人的天性,让他们不敢去做,畏手畏脚。
兴趣驱动的社会和名誉驱动的社会,人的价值和人才爆发度,会有明显差别。人的折旧率和幸福感也各不相同。
觉得在美华人社区还是有一部分人,依然生活在等级思维、精英主义,类似的循环中。
在此不是评论对错,也不是说此类现象美国就不存在。但是这只是追求成功的一种模式。绝对不是唯一模式,也不一定是最高效的模式。
因为在尊卑贵贱严明的等级社会下面,会助长功利,容易导致很多人去挤一些当时看起来,世俗眼光下最流行的某些职业和方向。导致容易让小孩跟风特定的学校,学一些相对单一的东西。从众心理达到一个临界点,就造成天性的压抑和人才的浪费。
华人在美国培养小孩,多年之后看,我们出了那么多名校的学生;再往前走几步,有些高薪阶层。但是真正全面打开局面的、各行各业都冒出人才的现象,还是没有足够多。或者说跟一些成功的比如说印度裔、犹太裔一比,还是有显著的差距。
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们在起跑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限制在一些特定的道路上面,没有真正敞开心灵和勇气去铺开道路,去挖掘这个社会给人的机会和突破。
再回到刚开始的那三个例子,都是正儿八经生理上有残缺的,这是我们能看到的。看不到的就是那种心理上的障碍,在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社会里,给人群心理上面带来的减负其实是无形的。
这也是为什么常看到来自自由社会的人,你觉得对方挺能说、善于表现自己。一些人觉得这是华而不实,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一种表达力上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来自于他们对试错和失败的畏惧,成本低多了。
尤其比精英主义、等级森严、追求虚浮完美的社会,对应的成本要低得多。
祝更多朋友能够更加活开,敞开拥抱美国社会提供给我们的很自由的选择。少一些按世俗和所谓的眼前流行的、很耀眼的有“钱途”的方向,随大流跟风。选择更多突出自己性格、真正喜欢、有热情去追求的人生方向和事业。
长久下来,后一种道路会让华人社区在美国走得更宽,有更多全面开花的人才涌现。
当然,最后补充一点,这都是基于曾经熟悉的美国所能提供的环境。现在这个国家面临危机,以后是不是能一直保持这种人文环境的高度,需要靠人人努力维系。美好的生活和文明,并不是一定就不会失去。
文稿对应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m-eAodi0M
这文章有不是西岸-影写的,几个意思。
你的留言完全就是这三板斧范畴之内做文章:
歧视的角度
实用主义功利的角度
用种族羞辱,或狂傲或贬低的角度
还有就是动机解读,诛心论
喜欢老兄这号人,有自知之明。
=====
见识了。原来收养弃婴如同买品牌鞋,都是为了表示自己进入上层了。还要特别注明这是一个“白人”说的。
发评论这位老兄的人品和境界,还有对“白人”的崇拜,奔逸绝尘,是我等凡夫俗子学不来的。
照顾弱小者,在那里那个国家也不会被歧视 (和歧视残疾人本身是不同的概念)。
他们千方百计打听华人的聚会和活动,让收养的孩子参与体会华人文化!
我们曾有个邻居,去中国收养小孩,明确是收养残疾孩子! 他们说,能帮就帮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许多美国人并不是没有孩子才去收养!他们自己的孩子和收养的孩子同样幸福!
我们时常感叹,在这件事上,美国人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