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播梵音于禅话,传大悲于有缘
第二十节 红炉点雪
石头希迁在当时虽然是唯一可以和马祖道一并驾齐驱的禅宗江湖龙头老大,可是因为其禅法犀利,致使很少有人能在他的学校毕业。按照记载他的学生人数最多的《景德传灯录》来看,也只有二十一人而已,而且其中还有八人只有名字而无机缘语句记录。
所以,在禅宗江湖中,一个禅师能拥有石头希迁颁发的毕业证书,那绝对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而长髭旷禅师,就是少数拥有这种毕业证书的人。
长髭旷禅师,公元740年出生于湖南株洲市攸县一户旷姓人家,因为他特别倾慕长须之人,所以他长大后就一直把自己的胡须保留着,即便是以后出家为僧,脑袋上的头发全部剃光了,他也把自己的长须完好的保留着。
长髭旷禅师的这个造型在当时识别度那是非常的高啊,所以从此后大家都以长髭旷来代指他,而他的法号,反而没人称呼了,致使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长髭旷禅师真正的法名了。
长髭旷禅师生活在湖南株洲市攸县,而此时在湖南南岳的石头希迁和在江西的马祖道一,已经在天下掀起了走江湖的浪潮。
风气传来,长髭旷禅师也按捺不住了,他马上背起包裹,一路跋涉来到了同在湖南的南台寺参拜石头希迁禅师。
在希迁禅师的恶辣钳锤之下,长髭旷禅师很快的就领悟了石头宗的禅法大意。
后来,长髭旷禅师又不远千里来到了广东曹溪宝林寺,参拜六祖慧能大师的真身墓塔。完事后,长髭旷禅师也没有到处游方,而是直接回到了南岳希迁禅师那里。
希迁禅师看到长髭旷从外面游方回来了,于是问道:“你到哪儿游方去了啊?”
长髭旷道:“我到曹溪宝林寺参拜慧能祖师真身墓塔去了。”
希迁继续问道:“大庾岭头一铺功德成就也未?”希迁禅师的意思是你觉得你自己的学业怎样了啊,能不能从我这儿毕业呢?
长髭旷禅师当然知道师父的意思,于是毫不谦让的道:“成就久矣,祇欠点眼在。”长髭旷的意思更为直截了当,我的禅宗课程早就学习完了,就等着你给我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然后给我发毕业证书了。
希迁禅师道:“莫要点眼么?”你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吗?
长髭旷毫不犹豫的道:“便请。”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你出题了。
要我出题,那简单啊。希迁禅师马上就跷起一足示之。希迁禅师的禅法以犀利见长,当然不会出书本上的试题来考核自己的学生。
长髭旷一见,便立即跪在地上,对着希迁禅师礼拜不已。
希迁禅师却继续勘辩道:“你这小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就在这里礼拜不已?”
长髭旷没有回答,依旧不停的对着希迁禅师礼拜。
希迁禅师上前一把抓住长髭旷道:“你到底明白了什么道理就在这里礼拜不已?快说。”
长髭旷禅师抬起头来对着希迁道:“如红炉上一点雪。”
希迁禅师一听,不由得非常的高兴,急忙连声道:“如是,如是。”
自然,长髭旷禅师的毕业论文答辩通过了,他也就获得了希迁禅师亲手颁发的为数不多的毕业证书。
长髭旷禅师红炉点雪之语,是中国禅宗史上,最有诗情画意,最奇妙绝伦、最富禅意的话语之一。
红炉上一点雪,意境非凡,造语奇特,深得禅家三昧。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奇言妙句啊。
红炉,白雪,红白相间,从而让人视觉不单调索然。
火焰相对来讲是长久的,所谓薪尽火传。而遇火即溶的雪花却是转瞬即逝的。在这里,长久与短暂,是如此的交融而又引人深思。
静止的炉子和飘动的雪花,动静相宜,从而事物不至于死沉枯寂。
安放于大地之上的红炉,自然是稳重的,而飘舞于空中的那点雪花自然是轻浮无依的。在这里,轻与重,稳固与轻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动中显静静中显动而动静合一。
红红的火焰熊熊的燃烧着,不断爆发出向上的生机。而那点雪花,却是遇火即灭的。在这里,生与死表现得如此的从容和美丽。
红红的火焰,是热的,而雪花,自然是冷的,冷和热,同时出现在你的眼里,让你感觉热中有冷,冷中有热,冷热二态,虽水火不容却又圆融如一。
红红的火炉和飘舞的那点雪花,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可是他们在禅师的眼里,却异常完美的组合在了一起。
而且,那点飘舞的雪花,在常人的眼里,是绝对不能在红红的火焰上面停留的。可是,在禅师们的眼里,这点雪花,却是绝对可以在火焰上停留的。
在世人的眼里,不是生,就是死,而佛家却要说不生不灭。
在世人的眼里,不是来,就是往,而佛家却要说不来不往。
在世人的眼里,不是空,就是色,而佛家却要说不空不色。
…………
在禅师们的眼里,世人眼中的相对对待和绝对对待,都是不存在的。在禅师们的眼里,也是没有世人眼中所谓的二元对立的。
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在禅师们的眼里,都是和谐统一的,都是圆融如一的。所以,世人眼中的种种不可能,在禅师那里,就变成了完全可能,并且还是家常便饭。
而且,禅,是无法准确言说和理性思维的,既然不可言说无法思维,那么,就请你看看红炉上飘舞的那点雪花吧。
历朝历代的禅师们虽然常常有绝妙之句,可是像红炉点雪这样既富含禅意而又极有文学性且灵动异常的句子,还是比较稀少的。
所以,长髭旷禅师红炉点雪之语一经传出江湖后,立即就引起了所有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古往今来,众多的禅林高手对此作出了非常多的偈、颂、代、别来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可谓热闹非凡啊。
五代时的报慈文遂禅师评说道:“且道长髭恁么祇对具眼不具眼?若具眼,为甚么请他点眼?若不具眼,又道成就久矣。且作么生商量?”
五代安国义聪禅师云:“长髭好不丈夫,可惜一铺功德被人玷污了也。当时待垂一足,便与掀倒禅床,不为分外。”
北宋禅宗江湖头号评论家雪窦重显禅师评论道:“无眼功德,有什么点处。”
北宋佛印了元禅师评唱道:“可惜劳而无功。”
南宋禅宗第一高手大慧宗杲禅师云:“众中商量甚多,或云无眼功德有甚点处,或云莫要点眼么,待他道便请,好劈脊便打。若恁么,未免秽污这铺功德。宗杲即不然,待这老汉垂下一足,但道起动和尚。”
北宋五祖法演禅师作偈道:
红炉一点雪,知音瞥不瞥。
龟毛扇子扇,泥牛一点血。
南北宋交际间的心闻昙贲禅师作偈道:
一足垂来亲点眼,岭头功德已圆成。
长髭只怕精神露,却指红炉片雪轻。
南宋禅宗大家无准师范禅师作偈道:
南岳峰前老石头,怜儿何事不知羞。
为人点眼长伸脚,直至而今懒不收。
长髭旷禅师从石头希迁手中拿到了含金量颇高的毕业证书后,便决定回到自己的老家攸县继续居山修行。
当长髭旷禅师回到老家攸县时,乌井村旁有座高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此山不但峰峦叠嶂,林木茂盛,而且前面还靠着清澈的河水,实在是个可以居山修行的宝地啊。
于是,长髭旷禅师便进入山中,找了一处清幽之地结茅而居。
就这样,长髭旷禅师就一个人在山中开始了艰苦的修行。时间稍长,附近的人们也就注意到了山中这个刻苦修行的僧人。在古时候,人们对于居山修行的僧人都是敬佩有加礼遇有加的。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长髭旷禅师可不是浪得虚名之人啊,他可是拥有含金量颇高的毕业证书的高手呢。
自然,一来二去的,前来找长髭旷禅师求学、交流、切磋的人,就逐渐的多了起来。串门的人一多,长髭旷禅师在山中的那几间茅草屋自然就不够用了。
于是,在广大信众的帮助下,长髭旷就在山前一处平地上购买了一块地基,修建了一座宝宁寺,来作为自己正式弘法的基地。
长髭旷禅师正式创立寺院开山授徒,消息传出后,自然就引起了江湖中人的高度关注。
这天,长髭旷禅师的师弟,赫赫大名的庞蕴也来到了宝宁寺拜访师兄。长髭旷看到师弟来了,于是就召集大家上堂听课。
同学们都来齐了,长髭旷坐在讲台上,正准备给大家上课,庞蕴从人群中站出来道:“各请自检好。”
于是,长髭旷便翻开教案,给大家上课。而庞蕴却来到长髭旷的禅座右边站立着。
下面马上就有学僧站起来提问道:“不触主人公,请师答话。”
长髭旷马上指着庞蕴问他道:“还认识庞居士吗?”
这个学僧道:“不认识。”
庞蕴一听,上前一把将这个学僧抓住道:“苦哉,苦哉。”
面对庞蕴的这个作略,这个学僧却不知该如何回语应答。
庞蕴看他不能应对自己的机锋,便一把将他推开了。
看到自己的学生不能应对庞蕴的禅机,长髭旷禅师便问庞蕴道:“师弟啊,刚才这个学僧该不该挨拄杖呢?”
庞蕴道:“待伊甘始得。”
长髭旷道:“师弟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啊。”
庞蕴道:“师兄这样说话,我听着无所谓。要是外人听到了,就不太好了。”
长髭旷追问道:“不好个什么?”
庞蕴笑着道:“师兄只见凿头方,不见锥头利啊。”
红尘洗梦曰:锥头利,凿头方。凿头方,锥头利。老婆是妻子,妻子是夫人。但见皇风成一片,不知何处有分疆。
这一天,李行婆来到了宝宁寺拜访长髭旷禅师。李行婆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了,但是她在当时可是难得一见的女中豪杰啊,在后来专门记录禅宗江湖女中豪杰的书籍《优婆夷志》中,她可是名列其中的呢。
长髭旷禅师看到李行婆来了,便问道:“还记得在绛州时事么?”
李行婆道:“非师不委。”这个事情不是师父你还真没人知道呢。
长髭旷却不肯李行婆的答语:“多虚少实在。”
李行婆马上反问道:“有甚讳处?”
长髭旷立即使出杀人刀出来道:“念你是女人,我就暂且不用拄杖打你了。”
李行婆自然是有功夫在身的,面对长髭旷的杀人刀,李行婆以守为攻道:“可是我从来都不会见到师父的过失的。”
长髭旷马上道:“我的过失在甚么处?”
李行婆还是以守为攻道:“师父没有过失,难道我就有什么过失吗?”
长髭旷逼问道:“无过的人作么生?”
李行婆马上竖起拳头道:“与么总成颠倒。”
一番交锋,长髭旷不由得对李行婆赞赏道:“实无讳处。”你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忌讳的,也实在是没有什么过失的啊。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圆智禅师作偈评唱道:
长髭李行婆,相见打破锅。
彼此两无失,是非转更多。
大圆若见伊,扫荡葛藤窠。
奉劝参学者,休哆哆啰啰。
咄。
对于长髭旷和李行婆两人的机锋往来,明朝末期的高僧憨山德清评唱道:“咄咄俗师,头白齿豁,犹见人过在。婆虽女身,毒拳孤立,能纵能夺。阿师那得自讳,特地儿担枷过状,又乃瞎棒倒行,岂不大屈?究竟若何伸雪:点石化为金玉易,劝人除却是非难。”随即他又作偈评说道:“独犬吠虚,千猱啀实。拗直作曲,棒教谁吃。”
长髭旷禅师有一天在廊下行走,有个僧人碰见了,赶紧给长髭旷合掌问讯。
作为师父,自然是不会放过任何开示学生机会的。所以长髭旷便道:“步步是汝证明处,你还知道么?”
这个僧人道:“不知。”
长髭旷继续启发道:“汝若知,我堪作甚么。”
僧人听后,便立马给长髭旷作礼。
长髭旷禅师一见,便半是表扬半是自嘲的道:“我如此太不堪了,而你却表现得很好。”看来,这个僧人实在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啊。
长髭旷禅师有天在寺院经行,看见有个僧人走了过来,长髭旷忽地上前一把将他捉住,然后道:“狮子儿?野犴属?”意思是你是个认真学习刻苦专研的栋梁之才呢,还是个只晓得在学校混日子不思进取的末流学生?
这个僧人看到师父勘辩自己来了,也没答话,而是直接用手作拨眉的动作来给长髭旷看。看来,这个僧人对于禅宗的招数,还是明白点的。
长髭旷半肯半不肯的道:“虽然如此,犹欠哮吼在。”
这个僧人上前一把抓住长髭旷道:“我偏要行此一机。”
话音刚落,长髭旷抬手对他就是一巴掌。
这个僧人自然就把手放开了,不过他却拍手三下,继续表达着自己的禅机。看来,他对于禅宗课程,还是学得很认真的。
长髭旷继续勘辩道:“你如果见到跟你一样的人,你还甘愿如此作略吗?”
这个僧人道:“终不由别人。”我要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跟别人有什么相关呢。
就在此时,长髭旷禅师却用手作拨眉的动作来给他看。
既然你学我的招数来应对我,那我也用你的话语来回答你就是了。这个僧人马上道:“犹欠哮吼在。”
长髭旷禅师道:“料想不由别人。”
看来,这个僧人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啊,别人(包括师父在内),终究是不能左右他的言行的了。
这天,有个走江湖的僧人前来参拜长髭旷禅师。
长髭旷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呢?”
僧人回答道:“安徽九华山控石庵来的。”
长髭旷继续问道:“庵主是什么人?”
僧人不动声色的道:“是马祖的得法弟子。”
既然是马大师的得法弟子,那一定是赫赫有名的了。于是长髭旷继续问道:“他叫什么名字啊?”
这个僧人依旧门风紧闭的道:“我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
长髭旷马上逼问道:“是他不知道你的名字?还是你不知道他的名字?”
僧人反击道:“师父眼在什么处?”我如此的紧守关隘滴水不漏,你作为有石头希迁正宗毕业证书的高手,还看不出来吗?
长髭旷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他也反击道:“别说是你,就是控石庵的庵主亲自来,也须吃棒。”看来,长髭旷禅师果然继承了石头希迁犀利迅猛的禅法啊。
这个僧人看到长髭旷如此强势,立即以退为进的道:“赖遇和尚,放某甲过。”你不是想打人吗,那你玩你的去,只是不要把我扯进去就行。
长髭旷看到这个僧人确实脚跟稳固滴水不漏,也不由得表扬道:“就算是百年以后,想要再遇到像你这样的僧人,也是不容易的了。”
不过,后来宋朝禅宗江湖的头号评论家雪窦重显禅师却这样评论道:“是则是。二俱作家,且不解收虎尾,只解据虎头。若是德山令行,并须瓦解。”
随后的资福广禅师也评唱道:“热焰川流洪浪云涌,这僧能聿身径过固是难得,惜乎末后被人阴蛀,全然不知。何也?信所谓祇能慎初不善护末。资福今日为伊护末,贵图与古人相见。待道百年后讨个师僧也难得,则向道:是何言欤。管教长髭开粥度夏。”
大约在公元815年左右,石头宗门下的头号老大药山惟俨禅师,指派他门下的头号弟子云岩昙晟来到宝宁寺深造禅宗课程。
对于自己的师侄来参学深造,长髭旷自然对云岩昙晟用心指导,悉心培养的。
云岩昙晟在长髭旷的宝宁寺深造后,来到了湖南醴陵市云岩山大弘石头禅法,其弟子洞山良价,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立了禅宗五家七宗里的曹洞宗。
长髭旷禅师名震江湖,且在宝宁寺弘法多年,江湖中人前来参学者众多,可是在禅宗典籍中,却只有石室善导禅师一人作为其法嗣有明确的机缘语句记载。
公元830年,长髭旷禅师在宝宁寺圆寂,享年九十一岁。这个岁数,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是高龄了。
长髭旷禅师圆寂后,被弟子们安葬在了寺院后山,而且,非常值得高兴乃至庆幸的是,长髭旷禅师的墓塔,没有在历史无情的烟火中湮灭,直到今天,它还好好的屹立在湖南攸县宝宁寺后山中,享受着广大信众虔诚的香火。
第二十一节 伏牛自在
伏牛自在禅师,俗家姓李,公元741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市。
自在禅师是个与佛有缘之人,出生时就有一些奇异的瑞相出现,稍微大点后,自在禅师不论坐在那儿,都是像个佛教徒一样跏趺而坐,也不知他是从哪儿学来的。家里的人也好,街坊邻居也好,一个个看到后,都觉得非常的诧异。
等到岁数再大点后,自在禅师便决定出家为僧。
自在禅师生活在浙江湖州市,而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在浙江、江苏一带,最牛掰的禅宗门派,就是径山法钦的牛头宗。
于是自在禅师辞别家乡的亲朋好友,来到了浙江杭州的径山寺,在法钦禅师那里落发为僧。
大约在公元760年,自在禅师二十岁的时候,他又来到了杭州市淳安县的一座寺庙受了具足戒。这样,自在禅师就成为了一名正儿八经的僧人。
在那个时候,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掀起的走江湖浪潮,早就席卷天下了,弄得天下参禅悟道之士,都以没有到希迁和马祖那儿去拜过码头为憾。
所以,自在禅师也背上小包袱,一路跋涉,来到了江西赣县龚公山,参拜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马祖道一。
法钦禅师是当时禅宗江湖十大掌门人之一,禅门功夫自然是相当精湛的,自在禅师在法钦那里学习过几年,自然是获益良多。现在又有天下第一高手的悉心指导,自在禅师的禅宗功夫那是进步神速啊,没几年就获得了马祖道一亲自颁发的毕业证书。
为了历练自在禅师,马祖道一特意安排他去给南阳慧忠国师送信。
南阳慧忠乃是马祖的师叔,是当时禅宗江湖中辈分最高的人物,其禅法同样让整个禅宗江湖叹为观止。
自在禅师到了南阳慧忠那儿,两人自然一番切磋,自在禅师那是受益匪浅啊。
鸟儿的翅膀硬了,自然要离开老巢去翱翔蓝天搏击长空的。自在禅师也是如此啊。大约在马祖道一圆寂的那年(公元788年),他来到马祖的方丈室给马祖辞行。
马祖看到又有弟子要分化一方了,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自在禅师道:“师父啊,我就要离开您了,不知师父还有什么要对弟子交代的没有?”
马祖望着自在和蔼的道:“自在啊,你可要记住了:逢牛则止。”
古代的那些大师们,为了弟子们的弘法,常常都会对弟子说出一些谶言出来的,马大师也不例外啊。
自在禅师领受谶言后,便和师兄紫玉道通结伴一路往北,来到洛阳游方。
在洛阳待了一段时间后,自在禅师和紫玉道通分手,一个人来到了洛阳嵩县白河乡游历。
自在禅师来到白河乡后,看到这里有茫茫的原始森林,树木简直遮天蔽日,而且山林清幽,溪涧清澈,不由得立马就喜欢上了这个山林。
自在禅师本就是个喜爱清幽之人,这下碰上如此宝地,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于是他便一个人往山中走去。
当自在禅师走到一个山岭的时候,正好碰上一个当地的老乡,于是自在禅师便上前问道:“请问施主,此地叫什么名字啊?”
老乡回答道:“此地名叫野牛岭。”
野牛岭,自在禅师听后,忽地心里一动,师父叫自己逢牛则止,看来,师父谶言所指之处,应该就是自己相中的这个地方了。
自在禅师满心欢喜的谢过老乡后,就大踏步的往岭中走去。
不料没走两步,就被这个老乡追上来一把抓住了。
老乡满脸诧异的道:“师父,你这是要上哪儿去啊?”
自在禅师道:“过岭进山去啊。”
可是老乡依旧拉着自在禅师的手不放:“师父不能过岭去啊。”
自在禅师不解的道:“为什么我不能过岭去呢?”
老乡道:“我看师父是外地人,不知岭上的情况啊,此岭上有一只异常凶狠的野牛盘踞,平时潜伏于森林中,只要看见有人过岭,它便会冲出来把人咬死,平常就是普通的猎人带着刀箭都不敢与它对抗。所以平时有旅客非要过岭的话,都是成群结队作伴而行,一路上不但要鸣金喧闹,而且还得有猎人护卫。现在师父单身一人要过岭,肯定是凶多吉少啊。”
原来如此。自在禅师道:“多谢施主提醒,不过,这只野牛想必还伤不了我吧。”
说完,自在禅师就一个人大踏步的往岭上走去了,留下那个老乡在那里望着自在禅师的背影摇头叹息。
自在禅师一个人来到岭上没走多远,果然遇上一头异常凶悍的野牛当道,野牛老远看到有人居然送上门来了,杀气大起,立即恶狠狠的对着自在禅师冲了过来。
自在禅师看见野牛凶神恶煞的冲了过来,却也没有惊慌。他马上施法且念动咒语,并且望着野牛道:“如果这里真的是道一师父对我的谶言之所,就请你驯服与我,并且给我指引方向。”
也许确实是自在禅师施法起到作用了吧,刚才还凶神恶煞杀气冲天的这头野牛一冲到自在禅师面前,立即就像一只小猫咪般的驯服了下来,并且趴在了自在禅师的面前摇头摆尾的讨好着。
自在禅师也没客气,走过去直接就骑在了牛背上,然后对着这头野牛道:“既然这个地方是道一师父谶言之所,你又算得上是这个地方的主人,那么你就带我走吧,等到了我应该建寺定居之地,你就停下来。”
说来也奇怪,这头野牛听完自在禅师的话后,立即就起身载着自在禅师往山中走去,
自在禅师是个外地人,自然不熟悉这里,也就只有听任这头野牛载着自己在山里行走了。
幸好没走多久,野牛停了下来。
自在禅师坐在牛背上左右仔细一看,随即道:“此地虽佳,不过地方稍微狭小了点,你再找找看。”
于是野牛又载着自在禅师往前走,没过多久,野牛又停下来了。
自在禅师从牛背上下来,前后一看,不由得赞叹道:“这个地方有山有林有池,而且人迹罕至,清幽异常,实在是个建寺的宝地啊。”于是,自在禅师便在地上跏趺而坐。
就在此时,那头野牛忽地不见了,然后有龙形烟雾从刚才野牛待的地方飞腾而起,并且雷声大振。看来,这头野牛原来是神龙所化啊。
因为自在禅师在此降服了凶悍的野牛,所以人们便把这座广大的山称之为伏牛山,自在禅师从此也在禅宗江湖中以伏牛自在著称了。
而自在禅师在广大信众的帮助下,就在那个地方修建了一座云岩寺作为自己弘法的根据地。不但如此,随着弘法的深入,自在禅师还在伏牛山周围建造了七十二处精舍来作为弘法的基地并安置前来参学之人。想当年马祖道一为了更好的弘法,也是在江西四处建立寺院精舍。在这点上,自在禅师和他的师父马祖道一完全一致啊。而由此,今天的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当年自在禅师弘法之盛。
当然,如此多的参禅悟道之士来到伏牛山参学,吃饭就是个大问题了。所以,自在禅师也是在伏牛山严格推行农禅制度的。在这一点上,自在禅师又和他的掌门大师兄怀海禅师高度一致。
自在禅师生性清淡且爱慕山林,所以,自在禅师的禅法也是以炼养心性、韬光养晦、纵情山野为主。
不过,对于师父马祖最为著名的非心非佛即心即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禅理,自在禅师作为拥有正式毕业证书的弟子,对此还是相当有心得的。
所以,有一天他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时,公开宣讲道:“即心即佛,是无病求药句。非心非佛,是药病对治句。”
自在禅师的这个思想,在马祖道一的学生中,是独一无二的见解。所以,任何时候的学生,都要把书本上的东西和老师嘴里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才能行走于江湖且立于不败之地啊。
这不,又有思想活跃见解独特的学生站起来逼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脱洒的句?”
这个学生这句话非常的厉害啊,马祖道一的非心非佛三句话早已传遍江湖且被参禅悟道之士引为准的了,可是这个学生却并不把这三句话放在眼里,而是要询问超过非心非佛三句话的话语。禅宗,讲究不仰人鼻息,不拾人牙慧,对于“那个”,必须要从自己的胸襟中一一流出,从而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看来,这个学生想有超师之见啊。而这,才是禅宗能兴旺发达且名师辈出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不过,这个学生的问题,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非常难以回答的啊。
幸好,自在禅师并非浪得虚名的,面对学生的逼拶,他平静的回答道:“伏牛山下古今传。”
管你非心非佛也好即心即佛也罢,管你是不治之病也好救命的神药也罢,那些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东西,对于我来讲,实在是没有什么闲功夫去在意的。对于我来讲,如今在伏牛山上上课时你问我答,放学后开荒种田的生活才是活生生的存在,才是最真实的道理,而且这种最真实的生活和最真实的存在会在我的教导下,在伏牛山一直弘传下去。
自在禅师的答语自然是头正尾正十分高妙的,不过,这个学生又要如何说上一句,才能应对自在禅师的禅意且能让他另眼相看呢?
若是红尘洗梦,当自在禅师道“伏牛山下古今传”后,便立即道:“是什么话语?”保管自在刮目相看。
自在禅师韬光养晦纵情山野,所居之处森林茂密,远隔人烟。不但如此,自在禅师还特别喜欢那些曾经有古代高僧隐居过的寺院。
所以,自在禅师在主持伏牛山云岩寺的同时,也不忘记在江湖中四处游历。
洛阳龙门曾经是后魏三藏法师瞿昙般若流支翻译经书处,所以自在禅师来到龙门香山寺静居了一段时间,并在这里和师兄天然禅师成为了莫逆之交。
他还来到过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的甘泉寺。还到过嵩山梵法师所居过的马跑泉。
不过,自在禅师当上主持后,虽然也在江湖中行走,但是他的游历范围主要是以伏牛山为中心,没超出河南地界的。
有一天,自在禅师正在方丈室里静坐,有个年轻的学生走了进来。
自在禅师问道:“你有什么事吗?”
年轻学生道:“师父,我想出去在江湖上闯荡下。”
僧人在禅宗江湖上游历,那是会增加很多的见闻,学到很多的东西,交到不同的朋友,领略到不同师父的招数的。所以,自在禅师非常高兴的道:“好啊,好啊,你们这些学生就是应该到江湖中去游历一番才行啊。”
于是,自在禅师马上作了一首偈来给这个学生送行:
放汝南行入大津,碧潭深处养金鳞。
等闲莫与凡鱼伴,直透龙门便出身。
自在禅师这首偈颂不但气势颇高,而且从中可以看出自在禅师对于这个学生那是赋予了极大的期望的啊。
这个学生一看,也马上写了一首偈颂来回答师父:
鱼龙未变志常存,变了还教海气浑。
两眼不曾窥小水,一心专拟透龙门。
千回下网终难系,万度垂钓誓不吞。
待我一朝鳞甲备,解将云雨洒乾坤。
从这首偈颂看来,这个年轻的学生颇有远大的志向啊,实在不是那些凡鱼所能比拟的呢。
果不其然,这个学生游历回来后,在自在禅师的悉心指导下,最终接了自在禅师的班,成为了伏牛山云岩寺的第二任主持。
自在禅师除了禅宗功夫精湛外,还十分爱好文学创作,他曾经创作过《三伤颂》,以燕子、鵽鸠、蜜蜂终日辛勤劳作为喻,来说明芸芸众生为了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奔波不已,却最终一无所得,由此劝诫世人放下心中的贪嗔痴,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平静而单纯的生活在世间。
自在禅师的《三伤颂》传入江湖后,就以其言辞活泼、简单易懂、比喻贴切而深刻、并且富含佛理而受到了教内教外的广泛传颂,那些普通的信众对于《三伤颂》的热爱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的经文。
《宋高僧传》中还记载有一则奇异的故事,说是五代时有个姓高的女子因为违反戒律,在重病弥留之际被黑无常将其带入城隍庙受审。城隍神在历数她所犯之戒后,就问她曾经做过什么善事可以马上说出来,以此来抵消她的罪孽。高姓妇女平时常常念诵佛经,可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却一句也想不起来了。正在恐惧无助之际,她忽地忆起了自己念诵过的《三伤颂》和《一钵和尚歌》,于是她赶紧当堂念诵了起来。城隍神和一班随从一听,一个个先是肃然起敬,进而涕泪交加感慨不已,于是立马就把这个人姓高的女子放回阳间了。
高姓女子回过神来后,自然大肆宣传《三伤颂》和《一钵和尚歌》,从而导致天下人人传写读诵这两篇作品。
除了《三伤颂》外,自在禅师还创作有《三个不归颂》传世:
割爱辞亲异俗迷,如云似鹤更高飞。
五湖四海随缘去,到处为家一不归。
苦节劳形守法威,幸逢知识决玄微。
慧灯初照昏衢朗,唯报自亲二不归。
峭壁幽岩往复希,片云孤月每相依。
经行宴坐闲无事,无道逍遥三不归。
自在禅师在晚年的时候,派遣了一个精通堪舆学的弟子南下江南,让他在江南一带给自己寻访一处山水最佳之地作为自己终老之所。
这个弟子奉命后,立马就来到了江南一带四处寻访,最终在江西九江市都昌县境内寻得一处风水极佳的宝地,于是他马上回去给自在禅师汇报。
自在禅师得知弟子寻到了自己的终老之所,于是把寺庙的事情交代好后,就带着几个弟子离开伏牛山前往九江市都昌县。
自在禅师一路南下,不过没走多远,当他们一行来到平顶山市叶县的时候,当地禅宗江湖中人一看大名鼎鼎的自在禅师居然来到了自己的地盘,自然一个个都盛情相邀。就这样,自在禅师在叶县就没能脱身南下。
随后不久,自在禅师在江湖上的那些好朋友又把自在禅师一路护送到了湖北随州市开元寺,就这样,自在禅师便在开元寺定居了下来。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自在禅师在随州开元寺圆寂,享年八十一岁。
自在禅师在伏牛山弘法,对于中国禅宗来讲,是有着很大的贡献的。
首先,自在禅师在伏牛山弘法,规模宏大,使得伏牛山成为了一个禅宗弘法中心,并且在随后的岁月里,伏牛山都足以号称佛教圣地。其在元朝时成为与五台山、峨眉山、少室山齐名的天下佛教四大名山,明朝时围绕云岩寺而建的寺院更是多达百十座,当时天下难有比肩者。
其次,自在禅师在伏牛山同样推行农禅制度,和师兄怀海禅师遥相呼应,使得农禅制度在更广大的地方和更多的僧众中传播开来。
再次,自在禅师和师弟鹅湖大义禅师、兴善惟宽禅师、章敬怀晖禅师、如满禅师等人在洛阳和长安两京间弘法,而这些地方以前一直是神秀北宗的大本营,他们数人在这些地方弘法,一个个声势都很浩大,这就使得神秀北宗几乎没有容身之所了。随后,自在禅师的师弟盘山宝积禅师来到幽州(今河北以北至辽宁以南地区)盘山宝积寺弘法,整个北方地区,几乎就成为马祖道一洪州宗的天下了。
不过,世事沧桑,从前傲视天下的伏牛山云岩寺,如今只剩下三间异常老旧的殿堂,隐藏在深山老林中,默默的注视着这个世界的起起伏伏和生生灭灭。
第二十二节 鸟窠道林
鸟窠禅师,在中国禅宗典籍上,有两个不同的记录赫然在列。
一是《宋高僧传》中记载的鸟窠禅师。二是除了《宋高僧传》以外的典籍中记载的鸟窠禅师。
对比两个鸟窠禅师,我们可以来看看它们的异同处。
相同处:都姓潘。都居住于杭州秦望山的一颗大树上,所以称之为鸟窠禅师。
不同处:《宋高僧传》中记载其师父为百丈怀海禅师。别的典籍如《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等记载其师父为径山法钦禅师。《宋高僧传》记载其法号为圆修,别的典籍记载其法号为道林。《宋高僧传》记载其圆寂于唐太和七年九月二十二日,别的典籍记载其圆寂于唐长庆四年二月十日。
此外,别的典籍中还记载有鸟窠禅师和侍者会通以及白居易等人的机缘语录,而《宋高僧传》却没有任何机缘语录记载。
综上所述,红尘洗梦决定放弃《宋高僧传》所记载之资料,而采用别的典籍中所记载的机缘语录。
鸟窠道林禅师,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俗家姓潘,出生于公元741年。
鸟窠禅师的母亲朱氏想当年有一晚在睡觉时,梦见有日光竟然神奇的从自己的口中进入体内,自然觉得惊讶不已。不过,更让人惊讶的是,第二天醒来后,朱氏竟然感觉自己有身孕了。
更为神奇的是,等到后来鸟窠禅师诞生的时候,整个屋里竟然充满了闻着异常舒服的香气,可是谁也不知道这股异香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因为前有日光入朱氏口,后有异香满室,所以家人就给鸟窠禅师取名为潘香光。
不过,不知为何,鸟窠禅师九岁的时候,就来到寺院出家作童子了。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又来到了湖北荆州果愿寺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后来又来到了京城长安西明寺跟随复礼法师学习《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
在学习经论之时,为了指导鸟窠禅师禅修,复礼法师还把自己创作的《真妄颂》拿出来具体指导鸟窠禅师修禅。复礼法师的《真妄颂》在当时颇有名气,也受到过教内很多高手的赞誉。颂曰: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则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玆理;愿为开玄妙,析之出生死。
这个偈颂所表达的佛理不错,可是鸟窠禅师看后,却马上追问道:“初云何观,云何用心?”看来,鸟窠禅师是想要追求书本背后所表达的真意啊。
复礼法师被鸟窠禅师一问,竟然半天没想出话来回答。
鸟窠禅师看到复礼法师不能回答自己的问题,于是上前恭敬的给复礼法师叩了三个头,然后就离开西明寺而去。
既然你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解除我的疑惑,那么我只有另外寻找名师解惑了。
正好在这个时候,径山法钦禅师被唐代宗李豫下诏迎请到宫中说法,随后李豫把法钦禅师安置在了长安章敬寺。这个时候大约是公元768年年底。
此时的法钦禅师受到了皇室的无比尊崇,并且成为了中国佛教史和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个在生前获得皇帝敕号的僧人。
鸟窠禅师一看,自己所在的长安城里竟然来了这种高手,真是天赐良缘啊。
于是,鸟窠禅师立马来到了章敬寺参拜法钦禅师。
鸟窠禅师九岁出家,至今已在寺院学习佛法约十八年,自然是有比较好的佛学根基的,再加上鸟窠禅师更想弄明白书本背后的东西,这就更适合禅宗的口味了。所以法钦禅师和鸟窠禅师一番交谈,双方都是非常的满意。自然,鸟窠禅师从此后就跟着法钦禅师学习正宗的牛头宗禅法了。
没用多久,鸟窠禅师就从法钦禅师手中接过了牛头宗的毕业证书。
法钦禅师在京城里只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南下回到了杭州,鸟窠禅师自然也跟着回到了杭州。不过,因为鸟窠禅师已经获得了毕业证书,所以,他没有跟随师父一起居住在径山寺里,而是在杭州地界上四处行走江湖。
这天,鸟窠禅师来到了杭州西湖边上的永福寺。当鸟窠禅师走进去的时候,永福寺里的僧人和那些佛教信徒正在为寺里的辟支佛塔举办法会。
当鸟窠禅师振动锡杖走进去的时候,法会上灵隐寺的韬光法师立即站出来呵斥道:“如此庄重的法会,你怎么可以振动锡杖发出声音来干扰呢?”
鸟窠禅师马上逼问道:“无声谁知是会?”
韬光法师一听,半天没有想出话来回答,看来,他只是一个只能依经解义的法师而已,对于禅家的作略,他实在是无可奈何的呢。
鸟窠禅师一看对方跟自己不在一条线上,立即转身就走了。
鸟窠禅师本就是杭州人,再加上现在又在杭州地界上四处游历,对于杭州的山山水水自然是很清楚的。
这天,他又来到了杭州秦望山游历。鸟窠禅师在山中一路游山玩水,正行走间,忽地看见旁边有一棵异常高大的松树,这棵松树不仅枝干粗壮旁枝横出,而且上面的枝条盘根错节,别说鸟儿在上面作巢,就是一个人躺在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盘绕在一起的枝条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且更让人高兴的是,枝条上面的叶子,那是异常的茂盛啊,完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树叶盖子笼罩在那里。
鸟窠禅师看得喜出望外,这哪儿是什么松树啊,这分明就是一个天然的松房啊。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环境清幽,还有天然的松房,不在这里定居静修,那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这个发现了。
于是,鸟窠禅师立即就顺着枝干来到了大树上那个天然的松房居住了下来。
从此以后,鸟窠禅师便以这棵松树为家了。因为他长年累月栖息于树上,人们便把他称之为鸟窠禅师,他原来的法号道林,反而没有几个人称呼了。
不过,这棵松树是如此的庞大,大自然肯定不会让鸟窠禅师一个人独占的。这不,又有喜鹊飞来,就在鸟窠禅师旁边的枝条上筑起了真正的鸟巢,和鸟窠禅师做起了真正同巢而居的邻居。
喜鹊能在鸟窠禅师的身边筑巢,自然是因为鸟窠禅师不仅毫无杀气戾气火气,而是一团和气一股暖气一身清气,不然的话,那个鸟儿敢在人旁筑巢而居呢。
不但如此,喜鹊和鸟窠禅师的关系那是非常好的,它们常常在鸟窠禅师身边跳来跳去的,而且只要鸟窠禅师一招手,它们马上就飞到鸟窠禅师手上来了。所以,有人又把鸟窠禅师称之为鹊巢和尚。
鸟窠禅师在秦望山的松树上定居没多久,有个名叫吴元卿的本地人,在二十二岁时,竟然辞掉了在皇宫里的官职,来找鸟窠禅师出家为僧。
鸟窠禅师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只好把他收下来作为侍者,并给他取了个“会通”的法号。
会通禅师出家后,在鸟窠禅师的指导下,不是在诵读大乘经论,就是在修习禅定,反正是昼夜精进,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可是会通禅师每天认真学习,刻苦修禅,转眼间十六年过去了,会通禅师还是没有悟道,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师父颁发的毕业证书。
会通禅师不由得心灰意冷,心想是不是自己这个学生不适合鸟窠禅师的牛头宗禅法呢?那么,自己就换个老师试试吧。
于是,会通禅师背上小包袱,到鸟窠禅师的树下来给师父辞行。
鸟窠禅师看到自己的侍者要走,于是问道:“会通啊,你这是要上哪儿去啊?”
会通禅师道:“弟子为法出家,可是在师父悉心指导下,十余年来都不能悟道,现在弟子准备行走江湖,到各处去学习佛法。”
鸟窠禅师不动声色的道:“如果是佛法的话,我这儿也有一点点的啊。”
会通禅师道:“如何是师父的佛法?”
鸟窠禅师马上从身上拈起一根布毛,并且送到嘴边用嘴吹之。
会通禅师一见,不由得当下大悟玄旨,这才明白原来自己十六年来没有白学啊。
鸟窠禅师吹布毛公案诞生后,引起了后来非常多的禅林高手的不同评唱。
北宋初期的神鼎洪諲禅师有天在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把鸟窠禅师的这个公案给学生宣讲了一遍后,然后马上就从自己的身上也拈起一根布毛起来给学生们看,随后也对着布毛吹了一下道:“会么?以后不得辜负老僧。”
北宋大沩怀秀禅师评唱道:“可惜这僧认他口头声色以当平生,殊不知自己光明盖天盖地。”
多年后大慧宗杲听说大沩怀秀禅师的评语后,不由得不以为然的道:“大沩怀秀恁么批判,也未梦见鸟窠在。”
元朝的楚石梵琦禅师评唱道:“侍者能于拈起布毛处便喝,免致诸方检点。我恁么道,也是为他闲事长无明。”
天宝真禅师评唱道:“鸟窠与么地,也是怜儿不觉丑,好与三十棒。何故?黄金自有黄金价,何必和沙卖与人。”
北宋后期的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顾视颦眉落二三,那堪重把布毛拈。
承当直下便休去,眼里无筋举世嫌。
南宋秀岩瑞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鸟窠拈起布毛吹,万仞孤峰对落晖。
未举已前先瞥地,早知不是丈夫儿。
会通禅师在鸟窠禅师那儿获得毕业证书后,并没有离开鸟窠禅师,而是一直留在当地照顾师父,直到鸟窠禅师圆寂后,会通禅师才来到杭州招贤寺定居弘法,所以禅宗典籍中便以招贤会通来尊称之。
会通禅师在招贤寺弘法二十年后,遇上唐武宗在全国大规模灭佛,招贤寺被毁。会通禅师和一帮师兄弟来到鸟窠禅师的墓塔前拜别后,就进入深山隐居,从此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会通禅师的任何消息了。
公元822年10月,原本在朝中担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从京师来到杭州担任杭州刺史。
白居易在当时那可是天下的头号大诗人,并且是中国诗歌史上,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白居易虽然是个文人并且是个政府的高级官员,但他同时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所以,当白居易来到杭州后,便开始四处拜访当地的高僧,自然,鸟窠禅师居住于树上这种独特的修行方式传到白居易的耳朵里后,就更吸引了白居易的注意力。
于是,白居易来到了秦望山中拜访鸟窠禅师。不过,当白居易站在树下,真真切切的看到鸟窠禅师居身于树枝上时,不由得替鸟窠禅师担心起来:“师父啊,我看你所居之处非常的危险啊。”
鸟窠禅师却反驳道:“刺史大人比我更危险啊。”
白居易不解的道:“弟子要名气有名气,要钱的话,家里也有点积蓄。而且弟子现在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大员,身份显赫,随从众多,又有什么危险呢?”
鸟窠禅师道:“官场上个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且每个人的贪嗔痴如同薪火相续越燃越猛,各种是非得失荣辱在心中来回煎熬,人们争强好胜巧取豪夺相互碾压之性也是从来就没有半刻停留过。在这种环境下生存,能没有危险吗?”
对于这些东西,白居易在朝中那是深有体会啊,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在京城里干得好好的,却去主动要求到地方上来任职了。
看来,这个鸟窠禅师对于佛法人情都是有着非常深刻的体悟的啊。
于是,白居易又问道:“一日十二时中如何修行,便得与道相应?”
鸟窠禅师平静的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这个话语太简单了嘛,而且完全没有一个禅师那种奇言妙语之感。所以白居易道:“这个话,三岁小孩都晓得这样说呢。”
鸟窠禅师道:“三岁孩儿虽道得,百岁老人行不得。”
不论是佛理禅道也好,人情世故也好,哪样道理没有书本讲到过呢?哪样道理大家不会口若悬河的说上半天呢?
可是说归说,真正能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又有几个呢?
白居易听后不由得感慨万千,对着鸟窠禅师礼拜不已。礼拜完后,白居易马上就要拜鸟窠禅师为师,鸟窠禅师推脱不掉,也就只好同意了。
白居易既然是当时天下头号大诗人,面对眼前这种高明的禅师,自然是要赋诗舒怀的。于是,白居易马上挥毫赋诗一首献给鸟窠禅师。诗曰: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鸟窠禅师问道:“你是白家的人吗?”
白居易回道:“弟子白居易。”我叫白居易,自然是白家人啊。
鸟窠禅师接着道:“你的父亲姓什么?”
白居易听得一愣,我的父亲还用问吗,自然姓白啊。可是如此简单的问题,师父不可能不知道啊?那么师父如此问话,自然是有他的用意的,可是这其中深含的玄机又是什么呢?
白居易虽然满腹经纶,文才盖世,可是对于这种禅宗的招数却无可奈何。自然,他在鸟窠禅师面前无言以对。
回去后,白居易便在西湖边上靠近秦望山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竹楼,以方便自己随时可以找鸟窠禅师请教禅法。自然,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待了十九个月,还是跟随鸟窠禅师学到了不少东西的。
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京城任职后,有一天到一座寺庙游玩,看见有一名老僧在念经,白居易于是上前问道:“师父今年多大了啊?”
老僧回答道:“贫僧八十五岁了。”
白居易继续问道:“你念了多少年的经书了?”
老僧回答道:“我念了六十年了。”
白居易立即逼问道:“少见啊,实在是少见啊。不过,出家自有本分事,作么生是师父的本分事?”
这个老僧一听,半天不晓得该如何回答。看来,他也只是一个只能照本宣科念念经文的僧人而已,纵使他念了六十年经。
白居易看到这个老僧不能回答自己的问题,于是马上写了一首诗道: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著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如此看来,白居易在鸟窠禅师那里学习了一年多,还是有些心得的呢。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二月十日,鸟窠禅师忽然告诉守在身边的会通禅师道:“我和这个世界的缘分现在已经到头了。”话音刚落,鸟窠禅师就坐在那儿圆寂了,享年八十四岁。
鸟窠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就在秦望山中修建墓塔,安置了鸟窠禅师。不过,世事沧桑,现在鸟窠禅师的墓塔,已经在这个世界彻底没有任何的踪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