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个Weber-Fechner定理,说的是物理刺激强度和感官度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即刺激量的几何增长对应感受量的算术增长。我认为这个定理不仅对物理刺激成立,对金钱刺激也成立。一个人从0到有1颗米的积蓄,这第一个米级增量带来的主观感受,相对于从1颗米到2颗米的第二个客观等值的米级增量,要强烈得多。
提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案例。毛时代的绝对贫困(UN定义的absolute poverty)严重扭曲了国人对宏观经济量的认知,会算账的中国人也常犯其他族裔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同样的innumeracy的毛病,那就是极度夸大贵重金属的真实价值。
为毛一手制造的史诗级经济灾难开脱的,一个根本站不住脚的说法是,蒋政权运去台湾的296万两黄金,这一增一减,是台湾繁荣和毛时代赤贫的原因。全然不顾300万两黄金被4亿5千万人稀释后的数量级概念,150人分一两!
实际情况是,那些黄金从上海倒腾到台湾时,蒋政权还有江南+西南+桂系地盘。败退路上,在上海、广州、成都就花掉军费约46万两,在台又直拨军费89万两。发行新台币拨准备金80万两,借台湾银行26万两。到了50年5月就只剩54万两了。
有趣的是,大陆新政权也意识到了黄金对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货币统一》一书,新政权50年3月稳定了物价后,适当提高了金银兑换比价,收兑的金银数量大增。以广东省50年共收兑黄金 745.5万两,银元101.2万枚,纯银5323.6万两。仅1950年一年,广东一省回笼的黄金就是蒋带走的2.5倍,是台湾当时存量的13.8倍。
事实和常识面前,台湾黄金立国论可以休矣。
恰恰相反,台岛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危机。流亡政府到台不到一年带来的那些黄金就花得差不多了。他们是活在借来的时间里,如果经济崩溃了,不用老共打,台湾自己就玩完了。还是当时台湾财政部长严家淦有定力,顶着时髦的凯恩斯主义的潮流,用高利率制止了挤兑黄金的民潮,营造出了新台币的金本位假象。其实,金呀银呀,都没有信心重要。
那时蒋政权的高度腐败,也是名不虚传。个别在美的国民党官员借机顺手牵羊发国难财。1949年为了防止新政权冻结民国的外汇,把民国的资产转到了个人名下。后来明确美国不会承认中共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并没有把钱还给国府。吃了哑巴亏的小蒋恨得牙痒痒,但桌下“君子协定“,他又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