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西方中心主义”批判的思想陷阱和煤炭的历史功能

(2023-04-16 22:01:24) 下一个

西方后现代学派的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潮,被国内学界盲目借用。厦大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对此有篇论文很有趣。题目是

“反写”即“正写”:“西方中心主义”批判的思想陷阱

【摘要】:“后学”思潮背景下西方的“反写”“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包含着一个奇妙的悖论,那就是这种话语在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又在建构并不断重建这种理论,其方法表现在知识与价值两个方面: 从知识上看,越是证明西方学习“东方”并不断受益于“东方”,就越能证明西方拥有的知识优势,原本知识是没有固定“所用权”的,谁掌握了它,谁就拥有它,当西方成为“东方知识”的主人时,西方的文化优势便无从置疑了; 从价值上看,西方越是承认“东方”拥有的文化优势并不断进行自我批判,就越能证明西方文化自信开放与谦逊包容的主体意识。在一个西方中心的现实语境中“反写”“西方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文化诡计,“反写”的结果是“正写”。笔者并不是从动机上判断这种文化诡计,而是从事实与功能上讨论它,以《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为例分析这种诡计的运作方式,可以让我们看清“西方中心主义”的“反写”与“正写”的辩证结构以及这种辩证结构赋予“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强大力量。

作者认为后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仅没有动摇“西方中心主义”,反而加强了“西方中心主义”。他们的研究越往深度与广度上推进,离其最初的理论动机就越远,不仅可能遗失了动摇“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目标,甚至可能否定了这一慷慨但又牵强的假设。欧洲人的进取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掌握了亚洲知识,而如果知识就是权力,他们也掌握了主宰亚洲进入现代历史的权力,

“后学”陷入了理论困境。“各种理论,不论从世界经济体系还是世界观念体系角度,试图撼动“西方中心主义”,最终都会给人留下气势张扬但又内容牵强的印象。布劳特说‘欧洲中心主义’是关于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的‘一种强而有力的信仰’。但问题不在它是否是一种信仰,而在于这种‘信仰’是否能够得到‘知识’的支持。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世界现代历史的确能够证实这种‘信仰’: 欧洲是世界现代现实与观念体系的中心。“

我深有同感。能建立起来一套令人折服的,新的东方现代理念和话语体系,当然是理想的目标。但是,如果论据和论证都很牵强,越惊艳的主张,越加强反方的case。

下面是一个例子。网友为人父说16世纪英国农业落后但正好有煤,工业革命肇始英伦方偶然。我认为这是不愿承认英国科技进步使工业革命水到渠成的史实,给中国找的一个借口。

谁都知道煤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能源,它让人类第一次超越了一阶动力: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如果为人父的说法要成立的话,那么中国就应该率先发明蒸汽机,因为早在 3490 BC,中国人就开始用煤了(John Dodson; Xiaoqiang; Nan Sun; Pia Atahan; Xinying Zhou; Hanbin Liu; Keliang Zhao; Songmei Hu; Zemeng Yang (March 3, 2014). "Use of coal in the Bronze Age in China". The Holocene0959683614523155 (5): 525–530. Bibcode:2014

先秦时期的书《墨子》把煤称为“每”(明代有人把每加上火字旁,把煤称作烸)。《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还指出煤赋存地域和方位与某些植被的关系。这说明古汉人有朴素的煤炭地质知识。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 煤井、煤洞已经出现。使用煤炭的地区有辽宁、河南、河北、陕西、四川、江西、新疆、甘肃等省份。魏晋时已有深达八丈的煤井(立井)和可容纳一百多人的煤洞(平硐)。在汉代,煤炭已用于冶铁。考古中发现了炼炉、坩埚炼铁的用煤证据,更有南北朝时期明确的文字记载。

隋唐宋元时期,中国人使用煤炭更加普遍。政府对煤业进行监管。宋朝廷加强了煤税课收,成立了专门的税务机构。河南鹤壁宋元时期的一个古煤井遗址上发现了凿井、开拓、巷道布置、凿煤、井下运输、排水、提升、通风、照明等技术证据。 唐代就出现了土法炼焦技术 “炼炭”、“瑞炭”。炼焦技术在宋代臻于完善,代表了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成果。而 且煤也大量用于烧制陶瓷。中国的煤炭知识被旅唐的日本僧人记载,在日本流传。到元代,意大利、摩洛哥、波斯的旅行家或学者都曾将中国的用煤知识传播到欧洲、非洲和亚洲一些地区。

明清时期,中国煤炭开发利用进入鼎盛阶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府对煤炭开发的重视程度和监管力度加大。传统采煤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为人父网友说,17~18世纪中国人主要燃料是柴,故采煤积极性不高是不准确的。古代农业社会的燃料主体当然不是煤,有山林薪木资源嘛。但宋代以后情况逐渐变了,煤炭在燃料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煤用量最多的是取暖做饭,而非各类手工业。这种状况到明清时期就更突出了。随着城镇增多,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居民无林木可樵采,无秸秆可利用,煤炭消耗量必然增加。

综上所述,不是中国无煤,或中国的煤开采难,或中国人不懂用煤,我们的先辈才错失了工业化的先机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