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

本栏将发表一些纪实文章,描写澳洲华裔知名作者、画家、书法家、歌唱家的人生故事以及一些澳洲中国通的故事。
正文

别人无法模仿的朱旭

(2021-08-21 19:16:16) 下一个

别人无法模仿的朱旭

辛夷楣

 

2000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在悉尼家中看了澳大利亚民族电视台播放的中国电影《变脸》。片中的男主角朱旭是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他的脸把我一下子带回万里之外的故土,带回几十年前的往昔,带回给我的童年、少年增添了无限乐趣的北京人艺。

我第一次感受到记忆的潮水竟是如此汹涌,如此顽强,无论我怎样挣扎,它们也挥之不去。我决定把它们写出来。后来,我在我任职的澳洲中文周报《东华时报》上写了长篇连载“记忆深处的老人艺”。再后来,我又与母亲商议,采取母亲口述,我执笔的方式写一本老人艺的故事,小弟张桐也写了一篇。2009年,三联书店决定出版此书,并且决定与人艺联合在首都剧场搞一个盛大的首发式。

给人艺老艺术家们送书的任务,一部分是由我送上门去,大部分是请三联寄出的。那时,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人艺赶排了一出话剧,朱旭、濮存昕等担纲主演,很受观众欢迎。那一阵,这个戏正在首都剧场公演。人艺网站的网管张丽就建议我哪天上午把书给朱旭和濮存昕送到排演厅去。我很想见见朱旭。

但是,北京市如此之大,人艺的老艺术家们住得又分散,我的时间眼看来不及了。我只得给张丽打电话,求她快把朱旭和濮存昕的书送到排演厅。首发式那天,张丽一看见我就说:“朱旭来找我,他说很谢谢你送书给他。他不能来参加今天上午的首发式,因为如果上午在会上发了言,晚上演戏就出不来声了。他送给你一本书,是他妻子宋凤仪写他的。”没能见到朱旭,我自然相当遗憾,但是我明白,晚上的戏太重要了,不能耽误戏呀!那一年,朱旭已经79岁了。我理解为了晚上在台上精力充沛,白天他不能激动不能到会发言。

回到澳洲,我细细地读宋凤仪阿姨的书《夕阳红中话朱旭》。宋凤仪阿姨年轻时清秀文静,不但会演戏,还是人艺演员中会写文章的才女。她的书叙述生动详尽,读来亲切感人。我仿佛又回到了北京灯市东口史家胡同56号的人艺大院,仿佛又生活在我熟悉的人艺叔叔阿姨们中间。

记得1957年冬的一天,排演厅前的黑板前贴了一张大红纸,说是几天后要在排演厅给三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婚礼仪式之后在食堂吃喜筵。这三对新人朱旭与宋凤仪、董行佶与陈国荣、蓝荫海与张虹,除了蓝荫海与张虹,我们当时不太熟悉,那两对都是演员,整天在院子里,在排演厅,或者在台上看到他们。我们一群女孩对婚礼一向特别来劲,而人艺的婚礼总是别开生面,表演一些搞笑节目,所以分外好玩。记得那几年,我还参加了冯增祥、于志宽等的婚礼。说参加不太恰当,我们其实只是赶着去凑热闹而已。现在,要在排演厅举行大型集体婚礼,那该多好玩啊!那天,我们这些女孩子早早就进了排演厅,生怕一会儿人多了挤不进来。三对新人打扮得非常漂亮。那天,我们可是高兴坏了!

    朱旭又高又瘦,不算英俊,而且声音沙哑。可是他很会演戏,很出喜剧效果。那时,他属于青年演员,只演一些小角色,但是已经显得比较突出了。他性格活泼,爱好广泛,喜欢说笑,常常在院里打篮球,晚间又常常在院里下棋,非常的活跃。

 

《刘介梅》

1958年,人艺排演话剧《刘介梅》,由朱旭担纲主演。这是朱旭在人艺第一次演主角,这年他28岁。在我家门口的排演厅里,我天天看朱旭在台上一遍又一遍地排演。刘介梅是湖北黄冈的一位农民。他家解放前三代当长工做乞丐。解放后,他当上了农会主席和区土改工作组组长。他梦想发家致富,反对统购统销,拒绝入社。黄冈地区把他作为“翻身忘本”的典型加以批判。后来,刘介梅幡然悔悟,他作为“忘本回头”的典型在全国各地做报告,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惊动了毛泽东。端木蕻良创作了章回小说《刘介梅》,全国各地也纷纷上演电影、话剧、戏曲《刘介梅》。

我记得这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尖锐,还是很有看头的。朱旭演得也很好,台词特别出彩。人艺一成立,就非常重视下厂下乡体验生活,每次下去都是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几个月。朱旭是很熟悉农民的。他把刘介梅的自私贪心真实地演绎出来,也把刘介梅的能说会道表现得很充分。朱旭演戏很放得开,他在台上非常活泛,一点不拘谨。他的台词说得比较慢,字字清楚,非常有戏剧效果,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戏没有AB制,刘介梅一直由朱旭担任。在首都剧场演了好一阵,又送戏下乡,到北京郊区去演。这时,宋凤仪快要生了,朱旭只得托其他同事照顾。他们的儿子生下来,朱旭从大兴坐长途汽车回来,到医院看了一眼,又匆匆赶回大兴去演出。

儿子满月的时候,朱旭总算从乡下回来了。同事们跑来庆贺,朱旭和宋凤仪就忙着做些饭菜招待大家。那时,朱旭夫妇住在56号宿舍大楼里的一个单间,朱旭母亲住在大院里,与金雅琴家为邻。那天,午饭还没做好,突然传来噩耗,朱旭的母亲煤气中毒。朱旭和宋凤仪来不及吃午餐,匆匆赶到医院。但是,抢救无效,老人当天下午去世。老人和蔼可亲,她的突然辞世使奶奶和我们都若有所失。那年我12岁,第一次知道煤气中毒如此可怕。朱旭在丧母之痛中挣扎了好久。

朱旭是一个很用功的演员。1951年,焦菊隐给人艺排演了《龙须沟》。朱旭非常欣赏于是之塑造的程疯子。他仔细地阅读于是之写的文章,又不断地与于是之交谈、探讨。于是之与朱旭是很好的酒友。他俩常常一起喝酒聊天,这使朱旭获益匪浅。常与他俩一起喝酒的还有英若诚及童超、童第兄弟俩。这几个酒友,数朱旭最年轻,其他几位从艺的时间比他长,表演经验比他丰富。而于是之、童超和英若诚都是人艺最擅长演戏的;英若诚还是人艺有名的“英大学问”。与这几位酒友的经常接触,对朱旭的艺术修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朱旭非常欣赏舒绣文的演技,特别赞赏她演的虎妞。他发现舒绣文的台词清楚准确,有韵味,尤其是快节奏的大段台词一口气说下来,不变调,不断气,字字底气十足。一天,朱旭敲开舒绣文的家门,上门求教。舒绣文拿出《骆驼祥子》的剧本,仔细地给他讲解。朱旭一看,舒绣文的剧本台词下注满了小字,还有不少符号。舒绣文告诉他:“我除了注上一些台词的意思外,还把哪些地方该换气,哪些地方要突出,哪些地方节奏要放缓,哪些地方节奏要加强都注上,然后反复练习。”朱旭听了以后恍然大悟。舒绣文是借鉴曲艺的方法,对台词进行艺术处理和加工。

朱旭平时有口吃的毛病。他发现,只有把台词记熟了,变成自己的语言,在台上才能流畅地说出来,而不会口吃。1957年,从舒绣文处取经之后,朱旭开始把台词抄在小卡片上。一张小卡片不仅抄一小段台词,还按舒绣文的方法加上注,哪里换气,哪里加重。朱旭把这些小卡片装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拿出来琢磨。

 

《女店员》与《三块钱国币》

1959年初,人艺把老舍的剧本《女店员》搬上舞台。梅阡、童第担任导演。这是一部写商业战线的戏,演员们都到商店去体验生活。朱旭在剧中饰演游手好闲的旧知识分子魏默香。他戴着黑边眼镜,穿得整整齐齐,还带着套袖,俨然是一名合格的售货员。但是,当他在杂货店包苹果时,却怎么也捆不上,纸也散了,绳也跑了。最后,一个核桃蹦出来,砸在他的眼镜上。朱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喜剧天分,把人物的手忙脚乱演得活灵活现。周总理看完戏,都好奇地问他:“你那核桃是怎么出来的?”

   《女店员》快要公演之时,导演夏淳决定把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搬上舞台。此时,人艺建院七年,名剧演了不少,但是演喜剧却是头一遭。夏淳精心挑选演员。他发现田冲、董行佶、朱旭善于演喜剧,就安排田冲和董行佶演阿巴公的AB制,朱旭则扮演另一戏份较重的雅克。夏淳不仅请来研究法国戏剧的专家李健吾、赵少侯,还请来相声大师侯宝林给演员们开讲座。朱旭认真研读莫里哀的剧本与巴尔扎克、莫泊桑等法国作家的小说,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夏淳的指导下,朱旭放手施展喜剧天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也是1959年,人艺将丁西林的三个小戏搬上舞台。丁西林是留学英国的物理学家,又是专写喜剧的剧作家。人艺选择了他最出色的三出小戏,组成一台。焦菊隐导演了《三块钱国币》。他是非常会选演员的。他选金雅琴演吴太太,黄宗洛演警察,而朱旭演大学生杨长雄。故事发生在抗战中的四川。小保姆不小心打碎了吴太太的一个花瓶。吴太太大动干戈,不仅要小保姆赔偿三块钱国币,还把她辞退了。大学生杨长雄见义勇为,跟吴太太争论起来。在激烈的争吵中,杨长雄失手打碎了另一只花瓶,同时递上三块钱国币。焦菊隐抗战时期在四川生活了好几年。在排练过程中,他不断给演员们讲解当时的时代特点、人物的生活状态,还有地方特色,帮助演员进入脚色。朱旭与金雅琴及黄宗洛的对手戏非常精彩,观众席响起阵阵喝彩声。

    十年动乱阻断了朱旭的演艺生涯,他因为哥哥在台湾被整成“特嫌”,又因为与英若诚关系亲密被造反派抓起来。但是,经历了“文革”磨难之后,朱旭对人生对艺术的认识更为深刻,他迎来了艺术的成熟期井喷期。他从人艺一名比较普通的演员,成长为不可多得的台柱子。与他一样,林连昆也是在“文革”之后,成为人艺最闪亮的明星的。朱旭身体好,从文革后的八十年代初一直演了三十多年,在人艺的舞台上,在影视上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非常难得的,被称为“不可模仿的”!

 

《咸亨酒店》与《屠夫》

1981年,人艺决定排演由英若诚翻译的莎士比亚的名剧《请君入瓮》。为此,他们特别请来英国导演托比·罗伯森。英若诚担任副导演与现场翻译。于是之扮演公爵,朱旭扮演路奇欧。另外,林连昆、任宝贤等参与演出。这出戏非常成功,特别是于是之与朱旭的对手戏非常精彩。演出中途,于是之生病,朱旭又改为饰演公爵。此戏成为人艺的保留剧目,一演再演。

1981年,梅阡将鲁迅小说改编成话剧《咸亨酒店》。他认准了主角阿Q非朱旭莫属。朱旭犹豫再三接下了这个角色。他大量阅读鲁迅的小说,深入地分析人物。他力戒脸谱化地勾画人物,而是深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自我感觉,刻画阿Q不同的性格侧面,塑造了一个丰满真实的阿Q,得到观众的好评。

1982年,人艺决定排演奥地利与德国剧作家的剧本《屠夫》。这个戏讲述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维也纳的故事,主角是屠夫伯克勒。田冲担任导演,他决定挑选朱旭来演伯克勒。朱旭努力揣摩伯克勒这个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智慧,用他独特的方式来抵抗法西斯的独裁统治。伯克勒被秘密警察头子冯·拉姆审问的那场戏,他进门没有按法西斯的规矩行举手礼。当冯·拉姆厉声质问时,伯克勒嬉笑着,把手举到耳朵下面,紧接着又一次往上一举,但是仍然在耳朵下面,然后很抱歉地摇摇头,仿佛在说:“实在举不上去了,没法子给你敬礼了!”朱旭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情节和细微的动作,塑造人物的幽默、机智,表现普通百姓的反法西斯意志。他在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与剧评家给与了广泛的好评。

    二十三年之后的2005年,人艺的导演顾威决定重排《屠夫》。原来的角色几乎都换了人,只有主角伯克勒仍由朱旭扮演。此时,朱旭已经75岁了。2006年1月27日,北京晚报发表一篇报道:《朱旭演[屠夫]给台词‘谱曲’》,其中导演顾威这样谈到朱旭:“他是一个太有创造力的演员了,遇到这样的演员,对于导演来说太幸运了。他拿到剧本,会从头到尾捋上一遍,把台词会变成是自己的语言,让自己和角色完全融为一体。那些台词和细节的处理,即使是一挠头,一转身都有戏,都特有效果,真是把人物演活了。所以他塑造的角色是别人无法模仿的,这样的演员真是了不起,太了不起了!”

1984年,朱旭还在人艺的《红白喜事》一剧中成功塑造了三叔一角。该剧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演出一等奖”,朱旭获得表演一等奖。

 

巅峰之作《哗变》

1988年,朱旭在话剧《哗变》中的表演,则是他的巅峰之作。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沃克的小说《凯恩号哗变记》曾获普利策奖。后来,他抽取法庭一段改编成话剧《哗变》。1954年,由美国著名演员亨利·方达在纽约主演,大获成功。此后,此剧一演再演,还拍了电影。剧本是由英若诚翻译的。人艺请来赫赫有名的美国电影学院院长查尔顿·赫斯顿担任导演。朱旭扮演主角魁格船长,一个有着类偏狂型人格的人。

    在导演和英若诚的帮助下,朱旭深入地研究《哗变》的小说、剧本和电影,并且对心理学作了充分研究。他在笔记上这样写道:“这个戏还从心理学的角度精湛的分析了魁格这个人物。他为追求完美无缺而终日焦虑,他很注意仪表,在他脑子里修改了现实,因此他永远是对的,错误永远属于别人。他善于争辩,自尊心强,好激动,为了保全自己取得的地位,他不允许下级犯错误,对下级过分地严格。有这种人格的人伤害了别人自己并不知道,在心理学教科书上给这种偏执性人格(剧本翻译成类偏狂型人格),列出了16条特点,条条都和魁格对得上号……”

这台戏的演员阵容很强,朱旭的表演尤其精彩,演出在北京引起轰动,一些外地观众不惜长途跋涉,专程来看《哗变》,来看朱旭。作为人艺的保留剧目,此剧一再公演。

2006年,人艺网站的网管张丽辗转找到我,说要全文发表我的文章“记忆深处的老人艺”,后来人艺的网站和院刊都发表了。不久后,我和丈夫盖瑞回国探亲,张丽和院刊的编辑请我们吃饭,还说要请我们看戏。我听她们说,朱旭正在演《哗变》,真是大喜过望。我八十年代去国,已经二十多年没有看过人艺老艺术家们表演话剧!

那天,我和丈夫,还有小弟张桐夫妇一起走进首都剧场。丈夫盖瑞是在澳洲居住多年的英国人,几乎一句中文不懂,但他非要来看人艺的戏。我对他说:“我没法给你翻译,太影响旁边的人了,而且这个戏尽是大段台词,也很难翻译。”没想到,他爽快地说:“你不用给我翻译,我看过好莱坞的电影,知道故事情节!”

那一晚,我和小弟真是如醉如痴。英若诚翻译的台词太精彩了,朱旭把台词演绎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魁格在法庭上那段长达七分钟的独白,朱旭处理得十分巧妙。虽然语无伦次,但是又乱中有序,序中又夹杂着乱。他一说完,剧场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年,朱旭已经76岁了,但他精神如此之好,在台上光彩夺目。那天晚上欣赏了朱旭演的《哗变》,我深深理解了顾威的评价:“他塑造的角色是别人无法模仿的……”

1991年,朱旭在肖伯纳的名剧《芭巴拉少校》中饰演主角安德谢夫,已经展露头角的年轻演员宋丹丹演他的大女儿芭巴拉少校。这是一部高水平的讽刺喜剧。剧本由英若诚翻译浓缩,他又担任导演。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它的票价是其他剧目的两倍多,仍是场场爆满。胡乔木偕夫人来看戏,看后上台表示祝贺。他说:“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祝你们演出成功!”英若诚晚年在病床上对宋凤仪说:“如果我不在了,再演这台戏的时候,除了朱旭能导演,别人很难排得好。因为通过这次演出,他对肖伯纳的思想有所了解和研究,我相信他会导演得好。”

 

晚年浦仪

    自八十年代开始,朱旭不断被影视界导演选中,他先后主演了电视连续剧《奖金》、《末代皇帝》、《酒友》、《大地之子》和电影《小巷名流》、《心香》、《阙里人家》、《红衣少女》、《变脸》、《刮痧》、《洗澡》等等,而且获得一系列国内国际奖项。影视界的人称他为老爷子,说他是话剧的老兵、影坛的新秀、影坛的当家老生。

    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著名导演周寰准备拍摄28集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青年和中年浦仪由陈道明扮演。后来,陈道明因此角一举成名。周寰请求朱旭来演晚年浦仪。他的戏从绥芬河苏联战犯所开始,到回国后又进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用朱旭的话说:“人家都在皇宫享受完了,到了浦仪受罪的时候我来了。”老年浦仪的戏从22集到大结局的28集。周寰发现,这几集的戏比较松散,朱旭就坐下来,与导演一起修改剧本。

第23集,溥仪被带到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作证。朱旭扮演的溥仪在众目睽睽之下,气度昂然地坐在证人席上。他冷静地回答检察长的问题,然后又巧妙地驳回被告律师的诱供。这时,被告律师拿出浦仪写给日本人的信件作为他想要复辟的罪证。溥仪极度紧张,他不时地咬着手指尖,极力控制着情绪,突然间他陡然起身,拿起那封信,大声地说:“这是假的,印鉴是假的!郑孝胥的签名是假的!”被告律师目瞪口呆,日本战犯们垂头丧气。最后,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以战争罪犯制造假证的罪名结束审判。溥仪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保护了自己。朱旭的表演跌宕起伏,天衣无缝,扣人心弦。

   《末代皇帝》1991年在中国公演。那天晚上,第23集一播完,朱旭就接到好多电话,亲朋好友都赞扬他演得好。一时中华大地掀起《末代皇帝》热,大街小巷人人争看《末代皇帝》,人人谈论《末代皇帝》。朱旭去商店买东西,售货员一看见他就说:“皇上来了,优惠!”朱旭去乘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说:“能给皇上开车,太荣幸了,不能收您的钱!”

 

《大地之子》

九十年代初,朱旭获邀参与中日合拍的电视连续剧《大地之子》的拍摄。剧本是日方创作的,讲述抗战胜利之后,流落在东北的一个日本男孩被小学教师陆德志收养。陆德志夫妇千方百计将他养大,给他取名陆一心。养父母供养他在大连钢铁学院毕业。但是,十年动乱中,因为他的日本人身份,遭到诬陷,被送到内蒙进行劳动改造。陆一心向一位好心的日本华侨学习日文,又被牵连进劳改犯人逃跑事件,被判刑十五年。他的养父陆德志不断上访,终于替陆一心洗清罪名,使他获得释放。中日建交后,陆一心回到钢厂工作。他的日本生父来到上海的钢厂工作。最后,日本生父找到了陆一心。但是,陆一心不愿让养父陆德志伤心,他决定不回日本,留在中国的大地上工作。

这部电视连续剧演员阵容很强,朱旭扮演陆德志,中方演员有郑振瑶、蒋雯丽、吕中等,日方也尽是名演员。1995年,《大地之子》在日本开播,立即引起轰动,收视率超过了当年的《阿信》,成为近十年来评价最高的一部电视连续剧。而朱旭塑造的“中国父亲”形象,在日本更是家喻户晓。狂热的日本影迷掀起了“朱旭热”。日本游客到北京旅游,竟然增加了“与朱旭见面”的内容。朱旭还获得了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和NHK电视台的“银河奖”。

朱旭和妻子宋凤仪被邀请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各地受到热烈欢迎。不管是在街头巷尾,还是酒店商店,人们总是很快就认出了“中国父亲”,涌上来请求朱旭签名。他们在千叶县的酒店前面正逢跳蚤市场日。朱旭夫妇到市场里转转,卖货的妇女争相把工艺品送给他们。在千叶县的一个文艺界宴会上,一位老太太赶了很远的路,把自己做的特色小菜送来给朱旭品尝。日本的许多青年人看了《大地之子》,很为“中国父亲”的宽广的人道主义胸怀感动。一些人主动参加了日中友好协会。

 

电影《变脸》

电影《变脸》的编剧是四川川剧院院长魏明伦,导演是当代中国著名导演吴天明。吴天明非常欣赏朱旭,凡是朱旭演的话剧,他总是争取来看。这一次,他力邀朱旭来主演《变脸》。《变脸》的故事非常特别,地方特色浓郁。

它讲述四川一个小镇上的卖艺人,绰号变脸王。他常年住在船上,养了一只猴子作伴。名旦梁素兰邀他入班,他一口回绝。梁素兰嘱他不要断了香火,要有继承人。他受到启发,买了一个男孩狗娃。狗娃很得他的欢心。一次,变脸王偶然砍伤了脚,要用狗娃的童子尿敷药。狗娃说出真情,她是女娃。变脸王在恼怒中要赶走狗娃。狗娃苦苦哀求,终于被留下养猴做饭。狗娃渐渐跟他练就一身功夫,与他一起卖艺,成了好帮手。狗娃想学会变脸,但是变脸王坚持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不肯教她。

    一天,变脸王不在船上,狗娃戴上脸谱,在烛光下练习变脸。结果,烛光烧着了脸谱,木船起火了。狗娃吓跑了,不想她被人贩子闯见,又被抓回人贩子的住所。在这里,狗娃发现另一个男孩天赐。她知道变脸王盼望男孩心切,就带着天赐逃出来,一起来到船上。变脸王一看天赐真是男孩,喜出望外。没过几天,变脸王被警察拘捕,天赐被送还家中。警察当局草菅人命,竟把县里所有丢失孩子的案件都算到变脸王身上,判他死刑。狗娃想尽一切办法,冒死求梁素兰和师长去救变脸王。变脸王得救后,到梁素兰处感谢救命之恩,才知是狗娃的功劳。变脸王与狗娃和好。他破除传统观念,将变脸的绝技传给狗娃。

朱旭并不熟悉贫苦艺人,他决心下一番苦功。他大量阅读有关书籍材料,深入分析研究人物。他认为变脸王是很讲义气的江湖人。他性格强悍,脾气倔强,为人善良。他与狗娃谈心,他感叹生活,却不是知识分子的多愁善感。朱旭学习划船,学习耍猴,学习卖艺,学习变脸,学习唱川剧,努力接近人物。朱旭一直生活在北方。这一次,他在四川的小镇上住了很长时间,细心地琢磨四川人的特点与习惯。朱旭把这个贫苦艺人演活了。他的身材瘦高,非常接近乡下的贫苦艺人。他那一脸的皱纹,让人一看就知道变脸王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朱旭把这个瘦高的贫苦的老艺人演绎得真实可爱。他与狗娃这一老一小的感情纠葛真实可信,他们之间的几场戏催人泪下。

在这部电影里,朱旭的表演达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电影一公演,立即得到广泛好评,并且在国内国外多次获奖:

获中国合拍影片奖,

获1996年大学生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获1996年珠海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获1996年第2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吴天明获最佳导演奖,

朱旭获1996年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和1996年第2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81岁演高老太爷

2007年12月12日,是朱旭和宋凤仪的金婚纪念日。朱旭和孩子们早早就商量着要大办。宋凤仪本来不想大办,说家里人一起聚一下就可以了。但是,朱旭不同意。他说:“我们健健康康一起生活了五十年,多不容易啊!我觉得值得好好庆贺一下!”宋凤仪仔细一想,当年他们三对人集体结婚。现在,蓝荫海的妻子张虹距金婚还有一个月,不幸逝世了。而陈国荣的丈夫董行佶已经辞世多年。那一天,他们在娃哈哈酒楼的宴会厅与亲戚朋友们欢聚一堂。朱旭兴奋地喝了好多酒。

2011年3月12日,人艺院长张和平在人艺食堂“茶馆厅”,宴请蓝天野、狄辛夫妇和朱旭、宋凤仪夫妇。在《我在北京人艺》一书的序言里,张和平写道:“那是次‘鸿门宴’。动筷之前,我开宗明义,亮明‘叵测’——请蓝天野、朱旭二老参加四幕话剧《家》剧组,分饰冯乐山、高老太爷,并讲了二十来分钟伟大的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这是一次饭桌上的‘联席会’,会开得务实而富有成效。我相信这顿饭连同后来的过程及结果,能写一本书。《家》是咱们老院长曹禺的代表作之一。”

张和平是非常有能力有魄力的人。他2007年11月底,被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任命为人艺院长。他非常懂得,必须善用人艺老演员的资源,让他们给中青年演员搞好传帮带。他挑选好剧本好导演,又亲自出面邀请人艺的老演员参与演出。蓝天野和朱旭是人艺老演员中身体最好的,但是他们毕竟年事已高。2011年末,蓝天野已经84岁,朱旭已经81岁。一个戏从排练到演出,要折腾几个月,够老爷子们累的。但是,他们两人二话不说,答应下来。《家》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创造的形象永远地留在了观众心中。他们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永远地鼓舞着我们!

 

照片说明:1,电影《变脸》中,变脸王(朱旭饰)与狗娃(右)

          2,朱旭在《女店员》中,饰魏默香(中)

          3,朱旭在《三块钱国币》中饰大学生(右一)

          4,朱旭在《哗变》中饰主角船长

          5,朱旭在电视剧《末代皇帝》中,饰晚年溥仪(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二胡一刀 回复 悄悄话 大概91年北京人艺来南京演出,天下第一楼的票没抢到,就去看了哗变。惊叹朱旭的演技,一个人撑起一部戏,那段独白确实是巅峰。其实哗变比天下第一楼好,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导致哗变没有第一楼那么受追捧。
我胖我的 回复 悄悄话 我第一次看朱旭的现场就是《红白喜事》的三叔,现在还记得他站在舞台一角,拿着一个破了的搪瓷缸子,冲着光亮照着看破洞在哪儿,剧场里鸦雀无声。他那个表演真是出神入化,节奏的尺寸、力度的劲头儿,大师级别的。我还特别喜欢他在《洗澡》里的表演,有一段旁白讲普通人洗个澡是多不容易呀,百听不厌。朱旭本人就是“表演是艺术”的真人版演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