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说过,我这次回国探亲分三个阶段。当时我提到第一阶段是办事、第二阶段是给自己留出旅游的时间。第三阶段暂时保密。
其实是个玩笑,没有什么秘密。我只是在第三阶段作一下休整,因为这第三周,身体已经相当疲乏,千万要当心,不能在中国生病。
首先,我在这最后阶段,住进了自己喜爱的旅馆。然后,我每天悠闲地逛逛,因为都是小时候熟悉的路段。再者,作一些收尾的工作,有始有终。
每天,我出了酒店的门,就右拐,往老家的方向走去......
酒店的边上是国际饭店,也是小时候仰望的地方。我在九十年代已经住过,里面阴气很沉,老公在里面生病,躺到坐飞机回国的那天。
酒店后面是黄河路,曾经是美食街。现在那里也有许多饭店点心铺,每天早上就在那里喝白粥、酱菜过过、油条陪伴,再吃上几个生煎馒头。那里有些老式里弄和西式楼房,著名的长江公寓也在那里。大学同学邀请我去那里的后花园看看,我没有时间。
国际饭店一大早就开始排队,排很长的队,一直要到晚上八九点才散去,大家买蝴蝶酥。
我去了静安寺、过去的平安电影院、静安别墅、张园、威海卫路、过去的太阳公寓(也是我在慕尼黑好朋友小时候的家)、过去的杂技场、过去的上海图书馆(即跑马厅)、人民公园相亲角,等等等等。
在酒店与国际饭店之际,有一栋很壮观的大楼。那是从前的西侨青年会,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外国青年体育活动的场所。
新中国解放后,变为体育俱乐部。姐姐读小学的时候,被人招进去游泳训练,可惜没有培养出来。听妈妈说起过,给姐姐新结的绒线衫,都在那里被偷走。后来文革了,她那些有前途的同学们,也一样地上山下乡。
现在这里改为《体育博物馆》,不收门票,只需要登记。我就进去看了一下,复怀古念旧之心。
我们还是先读点资料,再看看图片。
原西侨青年会大楼(英語:Former Foreign YMCA Building),今为上海体育大厦,其西邻国际饭店,与上海跑马厅(今人民公园)相望。西侨青年会当时是一处娱乐和体育活动会所,由美国人菲奇和洛克菲勒筹款60万两为旅沪的西方青年建造的,地皮由美国教会和在沪西方侨民共同捐款购买,故名字中的西侨指的就是西方侨民。建筑由哈沙德洋行设计,教会建筑师安铎生主持,于1928年5月建成,底层为当时上海最早的温水游泳池、二层为篮球房、三层为体操房,其中篮球馆有观众席250个,南北有150个立位,是上海篮球比赛的一个中心。体育馆建成后,每年都在此举办篮球、排球的邀请赛或公开赛,西侨和华人球队都可组队参赛。后在1932年从4楼扩建至9楼。约有250个房间,底层有滚球室、酒吧间、理发室、淋浴室等设备,二、三层有舞厅、台球室、餐厅、会议厅等设备,四至九楼是宿舍。此外,二楼另有面积达110平方米的供儿童游戏的童子部。大楼后又加至11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强占了西侨青年会,并改名为东亚体育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该会所成为了美军活动场所。1950年8月后,上海市房地产部门和上海市文化局等单位曾在此办公。1954年后改为上海市体育俱乐部。西侨青年会大楼占地1933平方米,建筑面积11306平方米,采用美国工艺美术派风格,仿芝加哥瑞莱斯大厦。大楼俯瞰似马蹄形,外形及装饰略为古典,外立面横三段竖三段。外墙底层砌深棕色面砖,而墙面浅黄底色上则嵌深棕色砖,从而构成菱形图案。大楼的二、三层装修很精美,且这两层中部有直贯于两层间的穹形长窗,三层以上的中间部分后退,凹退部分的左右两边是骨牌式的楼宇,共6层。四层以上,墙面呈直线凸凹状,左右各凸出四柱,凹进窗户,窗下有浅色花饰。
这个房子,其实就是教会为大众建立的慈善场所。看那个名字YMCA就知道了,只不过这栋建筑造得很豪华。我刚到德国的时候,就是住在这个机构YMCA的宿舍里,所以感触良深。
现在底楼部分租给上海银行。
入口处。估计成为博物馆的历史还不长。
气派的大门
精致的内部结构。
墙柱的细节。
现在里面可以看到许多奥运健儿的故事和实物。比如运动服、奖牌什么的。
也可以了解中国的体育史。
里面还有个小卖部,我买了顶粉红色的棒球帽,150元。就是上图右下角的那个。
还买了个武术布偶,非常可爱,售货员小姐说是武林大会的吉祥物。可惜,我没有找到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