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整理旧书,慕地拉出来苏童的一本书,书里还夹杂着二页订在一起的4A纸,原来是自己早年写下的读书心得----苏童的《三棵树》,没有日期落款,大约不会早于2003年的10月,那是书出版的日期。整整地过去了二十年啊!
重读一遍《三棵树》,真为苏童的文字折服。为了纪念这次的偶遇,把当年的文字补充记录下来。
**************************************************************************************
读苏童的《三棵树》----浅析此文结构
这篇文章读来那样的好,令人感动。好在哪里?它为何能感染人?试分析一下。
书的题目叫《三棵树》,名字起得好。苏童写环保的题材,环保近年来是个大题目,而苏童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了。今天的欧洲,环保运动风起云涌,出动了警察,引起了政治家的警醒,还出了一个圣女贞德般的14岁瑞典环保少女。我们人类和树的命运一样,正在岌岌可危。
三棵树既是代表自然属性的树,也是一个地方名、车站名。苏童小时候,经常等候在铁路沿线,看一列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那是他当时知道的最远的一个地名。这个名字将小苏童的思绪带去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带着他自己独有的想象。
苏童的文字吸引人,生活化,带有苏州地方色彩、南方的潮湿感和婉秀的风范。我天生对苏州人有好感,从前邻居中有许多苏州人,喜欢听他们软软的吴音。什么是文字好?不是形容词的堆砌和千篇一律,而是描述得好。如何做到呢?靠细腻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书写时紧紧抓住这第一感受。
一篇好的文章,结构要好,意义深邃,思路异峰突起,充满想象力。
《三棵树》文一开始,就将列车的运行,带出了主题,随后是童年对这个地名的无限想象:红白黄的动物,和黑黑的东北老农。进而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没有树,生活在水泥的世界里;费尽心思弄来了一棵小树,还是逃脱不了厄运。命运后来对主人的报答,送给了他二棵树:一棵石榴,火红热烈;一棵琵琶,似玉兰花明艳亮丽。这二棵树为他引来叽叽喳喳的小鸟和嘻戏的小童,陪伴了他七年的生命,而后在城市的动迁中,葬送在轰鸣的推土机下。
树和人一样,最终都逃不出”死“的魔掌,这是我们必定的结局吗?
主人感叹,人生兜兜转转一大圈,他最后还是没有树。让读者的我也是感叹连连,我们要如何善待我们生活的环境?如何善待给了我们许多恩惠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