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个人资料
南半球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全球最酷街道”第二名香港荷李活道

(2025-11-15 13:43:40) 下一个

2024年,香港的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被英国杂志《Time Out》评选为年度“全球最酷街道”第二名(world's second-coolest street),仅次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高街(High Street)。这本英国旅行杂志宣称,他们每年都会收集全球读者意见,观察读者对其居住地的文化、餐厅酒吧和夜生活等各方面的评价,再结合各地编辑的意见,分析出一年一度的全球最酷街道结果。去年的评选结果称,这条香港老街有大馆、文武庙、列圣宫和古董店,还有老字号食店、米芝莲餐厅,以及艺术画廊、隐世涂鸦打卡热点等,深具香港中西文化合璧的特色,成为本地人和游客专程来寻宝的特色街道,是每个人一辈子必须来一次的老街。

 

香港被美国地理杂志列入人生必去的50个目的地,曾经去过多次,其密集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的街区和繁忙的港口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人倾倒。遗憾的是从来没有认真关注到荷李活道这条老街,所以10月份的香港之行我们特地抽出一天时间,来慢慢体会这条老街的风情。从港岛西区的电车站走出来,脚步一踏上石板路,世界便似乎慢了下来。荷里活道就在上环的坡上,不显山不露水,却像一条隐匿在摩天大楼阴影里的时光缝隙。空气里有木头的气息,也有焚香与旧书页的味道。高楼林立的香港总是昂首向天,而这条街却低声细语,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我们从荷里活道西北端步入,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座中式拱门牌坊。步入牌坊大门,这是一座街旁公园,园内绿树成荫,仿佛一个“小森林”,有效隔绝了外围马路的喧嚣。公园的核心是一个被环形水池围绕的六角凉亭,池中饲养着锦鲤,偶尔还能看到乌龟在石头上晒太阳。亭子通过一道中式拱桥与步道相连,营造出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画卷,有坐着聊天的妇人,也有慢悠悠打着太极拳的老。公园是香港回归之后新造的,而盘根错节的百年老树,依然在无声地述说这片土地的过往历史。

 

荷李活道的T型街牌为中英对照,上英下中,以两种文字组成T型的街牌。锈迹斑斑的街牌散发着浓厚的历史和时代感,静静地诉说着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荷李活道是全港第二古老的街道,贯穿香港岛的中环与上环。英国军队于1841年1月侵占香港岛,在水坑口登陆不久,便开始修筑干线道路,大有中国民间俗语的”路通财通”意味,荷李活道便是其中一条香港开埠后随即修筑的重要道路,这条约1公里长的道路于1844年通车。

 

相对于同属开埠初期修筑的道路,如皇后大道、德辅道、罗便臣道、般咸道,甚至是坚道、亚厘毕道等容易让人知悉到底是为了纪念何人的街道名字,荷李活道的名称,显然带有不少神秘色彩。人们常常理所当然认为“荷李活道”这一街名来源于美国电影梦工厂荷里活,事实上香港荷李活道1841年就开始兴建,而美国荷里活要到1910年才成名,这当中相差大半个世纪,可想而知荷李活道不可能取自此处。比较官方的解释由香港历史博物馆前总馆长丁新豹博士提出,他认为“荷李活”的名字,应是为了纪念第二任港督戴维斯(John F. Davis)。因他的封邑在“荷李活”,衔头则为Davis Baronets, of Hollywood。这一说法无疑更接近事实,符合情理,但为什么他不像其他港督或官员般“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采用本名为街道命名呢?丁博士没有继续解释。而民间许多人认为,当时附近一带种植了许多冬青树,而冬青树的英名为holly,由于繁茂成林,于是加上woods,故此得名Hollywood Road,音译便成为荷李活道。

 

这样一条连名字也充满疑窦的街道,不仅仅揭示了香港开埠初期的东西文化冲突,还有香港日后的城市发展、经济腾飞、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等情况,因为荷李活道沿香港岛北海岸线由东向西延伸,东端是港英政府的政府机构,西端是华人聚集的民间社会,中间有各式各样的大小店舖,以及不同族群、信仰与社会背景的民居,彼此在明在暗间发生微妙而奇特的交往互动。无论是店舖或民居,哪怕空间不大,生活条件未必如今天般丰厚优裕,却可和谐相处,谱写了史诗式的社区发展历史,同时亦推动了香港经贸商业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成为以华洋杂处闻名的香港一大特色。

 

 

 

 

荷李活道有着许多中国古董商店,这里是全世界的藏家在港寻找古董的朝圣地。20世纪初,荷李活道已是著名的古董中心。战后大量京沪大族及商贾携藏品移居香港,而自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随着人口上升,很多旧楼清拆重建为高层建筑物,导致大量二手古董及家具涌入荷李活道市场交易。加上1950年代中国因朝鲜战争受联合国禁运,导致出口完全停顿。至1960年代后期,敏感的香港商人发现中国古董文物抵港后,可转卖给世界各地藏家,香港便逐渐成为中国古董艺术品贸易枢纽。

 

当地流传着一则佳话,1970年代香港古董商“义兴隆”搬仓时忘记搬走一批置于地库的家具,负责清场的商贩发现之后没有私吞,而是告知旧主将其取回,结果旧主到场后只要回两件,其余全送给通知他的人。从事古董艺术品经营,信誉极之紧要,正是因为香港古董商普遍讲信用,世界各地好多藏家爱跟香港古董商人做买卖,其中不少彼此也成为朋友,香港更因此成为蓬勃发展的中国古董集散地,堪称世界第二的中国古董交易市场。据说在街头不时可邂逅世界知名古董商、藏家和明星。许多传奇收藏故事,就是在这条上上下下不过几百米的街上展开的。

 

近几年中国古董艺术品市场的价格出现了显著的下滑,冷冷清清的荷李活道古董商店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我们走进几家门可罗雀的古董店,里面陈列着上好的中国古物,而且种类繁多,举凡陶瓷、玉器、石雕、牙雕、铜器、银器、漆器、家具、屏风、字画、古籍,及至罕见的中国古代婚礼服饰等无所不有。老板一抬头,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华人长者,他们见过市场的起起落落,也习惯了如今的清淡。虽然在店面看不到任何买家,也许下一个电话就能接到一桩买卖。和其它生意不同,古董买卖有着“一单生意吃三年”的说法。

 

 

 

荷李活道上环一段,还有一条相邻的摩罗街,也被俗称为“古董街”。这个现象可追溯至一百多年前,香港开埠初期,人口急速澎涨,英政府从印度孟买招募步兵到香港转任警察,当时香港人喜欢称印度人为“摩罗”(源自古代对中东来华的伊斯兰商旅的称呼Morramen),故印度及巴基斯坦籍贯差役被俗称为“摩罗差”。不少印度士兵看准商机,纷纷在警察局附近的街道摆卖旧货品。随后外国商人和各国水手也来在这里出售他们从中国“得来”的古玩。久而久之,荷李活道的摩罗街古董店林立,形成摩罗街,以乐古道为界,分为摩罗上街及摩罗下街。不过现在这条古董街,更像是跳蚤市场。虽然到处都有像古董的古玩和字画在各个摊位售卖,但更多是二手相机、旧皮具、小人书,从外国漂洋而来的老旧风扇、留声机、金银珠宝,还有许多文革时期的海报、像章和语录 ……

 

我们走得很慢,生怕错过街角的任何细节,不久便看见那座带着青瓦屋脊的小庙 - 文武庙。这座历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庙,约于1847年至1862年间落成,屹立至今逾百年,见证着香港的变迁,目前已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推门而入,香烟缭绕,悬挂在屋顶的巨型盘香一圈圈旋转,似乎在计量岁月。光线在木梁与雕刻之间投下斑驳阴影,墙上嵌着清末的匾额,上书“文武庙”三个字,金漆虽暗,却依然有力。庙外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而庙内却是静得只听见香灰落下的声音。我们在香案前驻足良久,感受到一种香港独有的文化气质:既现代又传统,既世俗又庄重。

 

 

 

文武庙供奉的文代表文昌帝君,保佑文人读书考试;武代表关圣帝君,体现着行走江湖的信和义。走进历史,这里不仅是百姓经常祈福消灾的庙宇,还是水上人家宣誓解决纷争的重要地方。香港开埠初期司法制度尚未完善,百姓间若有纠纷,又不想到官府解决,便会到荷李活道文武庙,以“斩鸡头、烧黄纸”的方式私了。 “斩鸡头、烧黄纸”是一种宣誓明志的仪式,早年在广东、福建、香港、台湾等地均颇为常见。百姓会聚集到荷李活道文武庙举行仪式,诉讼双方须面向神像下跪,点香膜拜,然后双方在黄纸写上日期及自己的名字,以证明所言句句属实,绝无半点虚假。然后,文武庙执事会取出菜刀、砧板和一只公鸡,再一刀斩下鸡头,让鸡血溅在黄纸上,然后烧毁黄纸,当作了结彼此的纠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英国人默认华人通过”斩鸡头、烧黄纸”的宣誓仪式来解决纠纷,所以上环荷李活道文武庙一度香火额外鼎盛。不过后来随着香港司法制度逐步完善,此仪式渐渐丧失法律效力,文武庙变回了普通人烧香祈福的传统所在。

 

 

 

文武庙的右边,还有一座更小的庙。门额悬着“列圣宫”三字,笔力遒劲。殿前香烟袅袅,庙前的古榕树伸出枝桠,仿佛在护佑这片百年香火。列圣宫是文武庙的附室,为居民祭祀地方神灵而设。殿宇不大,但神位排列井然,与文武庙的庄重相比,它更像社区的日常信仰之所,简朴、亲切、没有游客的喧哗。我们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看着老街坊捧香入内,动作熟练而自然,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当地文化,深植于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内心。

 

步出列圣宫时,回望小苗的屋脊,在高楼玻璃幕墙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古朴,像一位沉默的长者,见证香港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文武庙和列圣宫并不宏伟,但它提醒人:繁华背后,仍需信念之根;喧嚣之中,仍有清明之地。或许,正因为有这样一些被时代忽略的小庙,人们才不会忘记,香港并非只是金融之都,还是一座藏着古老魂魄的城市。

 

 

 

走到街道中段,一面彩绘墙忽然闯入视线。红、蓝、黄交织成老香港的剪影 - 叮叮车驶过弯曲轨道,楼房层层叠叠,霓虹灯闪烁,街角的小摊散发着烟火气。艺术家以立体透视手法,将整面墙化作城市的缩影。

 

站在画前,感觉它并不是现代街头艺术的炫技,而是旧城的一声低语。画中有港岛的繁华,也有岁月的褪色;有未来感的光影,也有斑驳的记忆。荷里活道不再只是古董与庙宇,它以壁画讲述当下的创意与怀旧交织。

 

我们继续向中环方向前行,很快就到达荷李活道和些利街的交界处,这里是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的一段,在电梯下的些利街有一幅非常出名的壁画。日本乐队SMAP成员香取慎吾摇身一变成为街头艺术创作者,在荷李活道与些利街交界,创作了一幅名为《大口龙仔》的壁画,巨龙张口,内藏维港及两岸地标建筑物,加上龙眼为香港市花洋紫荆,突显出香港的特色和魅力。

 

再向前行,位于荷李活道48号与嘉咸街46号交界有一幅大型壁画,由本地涂雅艺术家Alex Croft创作,细心观看,内里其实是描绘已拆卸的九龙城寨的唐楼,少许褪色,更有怀旧的味道。斜对面,你会看到一间酒店,外墙绘画上多名国际级的巨星,包括性感巨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传奇女演员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喜剧泰斗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及流行音乐人法兰先纳杜拉(Frank Sinatra),令荷李活道添上“荷里活”的气息。

 

沿着石板街走到荷里活道的尽头,一座沉静而厚实的建筑便从街角现出轮廓 - 既不像博物馆,也不像政府建筑,倒更像一座在时间深处发酵过的城堡,这里便是是香港历史上极具象征性的“三合一”殖民地建筑群:前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权力循环——治安、审判、监禁,于今日看来,有一种冷静甚至微凉的秩序美。站在正门台阶上,望着那座优雅的殖民地建筑立面。檐口线条干净,黄色墙身在阳光下温暖如旧照片,铜制栏杆被岁月磨得发亮,一切都彷佛静默地述说:这里不是普通景点,这里便是香港百年法制的起始骨架。

 

 

 

顺着指示牌,走向域多利监狱(Victoria Prison)。铁门厚重的“哐啷”声,在狭窄的甬道里回荡。牢房门口贴着囚犯的编号与故事,有华工、也有海员,有因偷窃、也有因“非法入境”。他们的叙述朴实无文,却直指人心 - 香港是许多人的逃亡之地,也是不少人跌倒的地方。从监狱小院走向高层天台,中环的现代天际线突然铺陈眼前,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刺亮得几乎令人眯眼。古迹与现代在此处并肩而立,没有谁压过谁,这就是香港的独特之处。

 

昔日殖民地当局的执法之地,其主要部分已经改造成为香港的艺术场所“大馆”。让历史成为背景,而让当代艺术与市民活动在其中生长。灯光映照着斑驳墙壁,让空间既像剧场又像考古现场。有人坐在庭院喝咖啡,有艺术家解说作品,有游客在木栏杆旁拍照。风从荷里活道吹下来,带着清新的树木味。离开时,走到斜坡上回望整座建筑群。大馆不是那种一次看完便能归档的景点,而像是一位沉稳的长者,告诉你:香港的故事很长,而你今天只是翻开了其中一章。石墙依旧,铁门依旧,天井依旧,但一切已经换了人间。

 

 

 

走完这条不算长的荷李活道,不得不说英国杂志《Time Out》将此评为世界第二的有趣街道的确有理有据。人们常常说:“香港是一座节奏快得吓人的城市。”但荷里活道却是一个例外。这里没有步伐飞快的上班族、没有狂涌奔流的人潮,甚至没有过多商业诱惑,反而有着一股慵懒和悠闲的气息。在这里东方的市井文化和西方的殖民秩序并存,百年的古董和现代的艺术对话,华人的文化和世界的资本交汇 …… 石板路闪着细微的光,像一本旧书被轻轻合上。站在坡顶回望,看到街道蜿蜒向下,延伸到看不见的过去。香港的魅力,或许不在摩天大楼的高度和灯光,而在这些穿越古今的街巷之中。它们收藏时间,容纳记忆,也让旅人明白,繁华与沉静可以共生。离开时,我们在心里默默说:荷里活道,下次再见。那时,希望自己依旧能走得这样慢,听得见岁月的声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琪子 回复 悄悄话 你的照片很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