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科郝家族掌权

(2024-07-21 07:21:02) 下一个

美国时间7月16日,科技圈与财富圈的全球第一顶流马斯克在自己的X社交帐号宣布,将他旗下两大重要产业的公司总部,从民主党控制的加州,迁往共和党的得州。航天科技企业SpaceX的总部从从南加州的霍桑市迁至得克萨斯州的星际基地,将全球最大社交平台X的总部从旧金山市中心迁至奥斯汀。

马斯克把企业搬迁的原因是加州州长纽森在此前一天签署的新法案规定:任何学区不得要求老师将学生“性别认同变化”告知家长。之前加州就从法律上“保护未成年人跨性别认知”的权利,不受父母监护人的干预。现在连“家长”的知情权都要剥夺。

马斯克大儿子认定自己是跨性别者,在其刚满18岁之际,向加州洛杉矶高等法院提交了更改姓名、性别及出生证明的申请,并表示想与父亲马斯克断绝关系。美国法院公开文件显示,泽维尔希望更改自己的性别为女性,并保留母亲的姓氏威尔逊,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薇薇安·詹娜·威尔逊。

现在加州法案标志着未来的加州未成年,在学校以“跨性别新身份”生活,老师甚至不能通知学生家长知道。让LGBT这种病态文化在校园成为最潮文化,毒害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孩子。

作为父亲,马斯克当然非常痛心自己大儿子的决定,他可不愿意再出现一个孩子被搞废。但同时,以马斯克在美国政商两界的影响力,这是一个政治表态,与民主党倡导的政治正确与变性运动(LGBTQ)决裂。这可能科郝家族几十年长期在美国政治,教育,媒体的耕耘,倡导自由保守主义已经开花结果。

柯氏家族是荷兰移民后裔,在德州以炼油业起家,如今由第三代的查尔斯(Charles Koch)与戴维(David Koch)两兄弟当家。柯氏企业是全美第二大私人企业,版图横跨60个国家、管理12万员工,2017年营业利润高达上千亿美元,企业版图相当惊人,除了拥有北美最大的制炼油及石化加工集团,占北美市场总量的25%,更经营农牧业、金融业、海水淡化业...等,产业链之完整与全面,旗下品牌可以囊括美国人从早到晚日常所需的食衣住行育乐。你如果打开“科氏工业”的官网,立马能够看到:创造价值、改善生活。(Creating value,Transforming life)

网站列举了科氏经营的16种(16 of the ways)能够使世界变得更好(make life better)的产业。它们分别包括:fueling the journey(乙醇生产);digital living(电子元件);Glass that performs(玻璃制造);smart flooring(装饰材料) hungry humans(农业) rugged fabric(建筑材料) smarter buidings(装饰材料) 等,可谓衣食住行用,无所不包。

由于“科氏工业”(Koch Industries)不上市,谁也不知道他们每年到底赚了多少钱?老二查尔斯曾经扔下过狠话:“只要我不死,企业就休想上市”。科赫兄弟到底有多少钱呢?自2014年以来,“科氏工业”每年的营业额就在1100亿美元左右,据估计他们也是意思性地公布一下数据应付公众而已。据福布斯中国统计,2019年查尔斯与大卫的个人资产达到410亿美元,在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第13位,这俩货加起来是82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股神巴菲特的808亿美元。我们姑且不提冰山下面的90%,即使是1100亿美元的营收,在美国也是非常了不起了,要知道整个美国每年营收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不足30家。

美国调查记者简·迈耶曾冒着危险为此进行深入调查,写出了《金钱暗流》,揭露了美国寡头政治背后的隐秘人物的生动形象,也对其政治触角进行剥洋葱式的分析。主角是继承了现今美国第二大私人企业的科氏工业集团的科赫兄弟,以及以他们为中心,几大亿万富翁构成的盘根错节的科赫网络。尽管企业是多元化的,但它们的所有精力却在推进保守的政治议程上。

据书中介绍,19世纪末,荷兰人哈里·科赫怀揣着“美国梦”移民到美国德克萨斯州,并买下了一家濒临破产的报纸及其附属印刷厂。老科赫买下这家报纸目的不是为了想做传媒,是想利用报纸作为媒介为自己的铁路事业做宣传的。不过,老科赫处于科赫家族打根基的阶段,他的儿子弗雷德才是真正的第一代。

1900年,哈里·科赫的儿子弗雷德·科赫出生,30年后,弗雷德将成为科赫家族事业的奠基人。弗雷德在麻省理工学院拿到化学工程硕士。大学毕业之后,弗雷德很快成为一家小石油公司的合伙人。只是由于小公司没有大业务,刚开始一直在勉强支撑,直到弗雷德搞出重油转汽油的热裂解技术,公司订单才慢慢多起来。然而,这项技术引起几个大石油公司的警觉,他们合伙告弗雷德侵犯专利权,把弗雷德赶出美国石油市场。

无奈之下,弗雷德把目光投向苏联。当时的苏联正在斯大林的带领下搞“第一个五年计划”,这需要大量的美元来换取工业化物资,所以石油换美元对苏联很重要。但是,苏联产的石油大多是重质油,缺乏从重质油中提炼出汽油的核心技术,弗雷德手中的热裂解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几年下来,弗雷德帮助苏联建立15个大型石油炼化厂,帮助建立起了苏联石油工业的基础,并从中获利50万美元,这可是上世纪30年代的50万美元啊,弗雷德不仅从苏联捞到一大笔钱,并且还为苏联培养了一批工程师。

正当弗雷德准备在苏联大展拳脚的时候,苏联的大清洗来了。弗雷德看到许多自己培养的工程师都被清洗掉了,甚至连自己的行踪都被盯梢,出于安全考虑,被迫离开苏联。

在苏联的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也在弗雷德心中埋下终生反共的种子。刚离开苏联,弗雷德马上投入德国纳粹主义的怀抱。弗雷德在一个美国纳粹分子的介绍之下,获得了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服务的机会。

那时候,希特勒迫切需要强化燃料制造能力,为以后打仗做准备,弗雷德的技术又派上了用场,他为纳粹德国在汉堡建成第三大炼油厂,每天可以处理原油量达到1000吨。更重要的是,弗雷德的炼油厂能够生产战斗机所需的高辛烷值汽油。当然,在德国他又发了财。

捞了两桶金的弗雷德回到美国,开始为美国人民服务。当时的美国对纳粹并不关心,只想在英、法等国与德、日、意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可以两头卖战略物资与武器赚钱。而且,美国国内也有不少同情纳粹的力量。在罗斯福上台之前,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就是一个纳粹主义支持者,他对共产主义没有任何好感,却对纳粹充满好感。

弗雷德在苏联与德国的相反经历,奠定他反共,对于纳粹主义却充满好感的立场。他一直鼓吹德国、意大利、日本这才是健全的国家,理由是他看到这些国家的国民全部都在不计报酬地努力工作,不像自己国家工人那样事多,如果美国的国民能像这些国家工人那样无私,那该多好。

所以,弗雷德反对“罗斯福新政”。他认为新政不仅帮不到富人,也只会使穷人更懒。他更反对新政对经济的干预,认为经济越不景气,就越不能干预。在美国国内,弗雷德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反共组织。

弗雷德·科赫热衷于德国式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为此还聘请了德国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是纳粹的狂热支持者,其严苛的铁律把孩子们都吓坏了。弗雷德·科赫也会暴力地体罚孩子。不过,四个儿子在长大后都公开表达对父亲的钦佩和感动。

与此同时,据大卫·科赫回忆,弗雷德·科赫还孜孜不倦地向孩子们灌输他的政治观点。由于苏联给他造成的“创伤”,他对曾与苏联合作有着一定的负罪感,他转向了极右翼。1958年,弗雷德·科赫成为极端保守的约翰伯奇会最早的十一名成员,这个协会是由经营糖果生意发家的罗伯特·韦尔奇联合其他11个富豪建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全国上下到处都是反共、排外运动。他们怀疑许多美国著名人物是共产主义的代理人,其中甚至包括艾森豪威尔总统。这个组织一直到现在都还存在,并且有相当多的共和党成员与之关系密切,甚至连川普的父亲都是其中的会员,至今仍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此后,弗雷德·科赫一直支持极右翼运动。他反对民权运动,支持共和党中的极右翼势力,宣扬种族隔离和废除所得税。大卫·科赫和查尔斯·科赫吸收了他们父亲的保守主义政治观念,也加入了约翰伯奇会。但是,他们的政治观念与他们父亲稍有不同。他们反对越战。相比于他们的父亲,他们更强调自由放任的经济学。

弗雷德·科赫也抨击美国的收税制度,他甚至精心设计了财产继承计划,通过办慈善来避继承税。因此,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不得不搞慈善。老二查尔斯·科赫还参加了右翼思想家罗伯特·勒费夫尔办的自由学校,罗伯特·勒费夫尔十分推崇小政府。在自由学校里,查尔斯·科赫迷上了经济学家米塞斯和哈耶克。在20世纪90年代,查尔斯·科赫在一次演讲中还肯定了自由学校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老二查尔斯·科赫

1967年,弗雷德·科赫去世,查尔斯·科赫和大卫·科赫在与其他两个兄弟争夺公司控制权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查尔斯·科赫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而大卫·科赫担任副董事长。“科氏工业”迅速扩张。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科赫兄弟成为了美国强硬自由至上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查尔斯·科赫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已经很清楚,他自己不会满足于成为自由至上主义革命中的恩格斯或马克思,他要成为列宁。1976年,查尔斯·科赫成立了自由至上主义研究中心,他主张要影响美国政治。为此,他们还在1976年投入自由意志党的活动,依靠第三股力量与民主党和共和党抗衡。然而,两兄弟的政治活动并不成功。

于是,科赫兄弟开始打造自己可以控制的网络,来为自己服务,他们还资助民间智库,投资大学与公民团队。几十年来,科赫兄弟打着慈善基金会的名义,打造了一个从学校到民间,从专家到底层的思想网络。比如卡托研究所、乔治·梅森大学的莫卡特斯中心、联邦主义者协会、传统基金会、伦敦的经济事务研究所等,建立起触手颇多的意识形态机器,因此被美国媒体称为“科赫章鱼”。

这些智库与民间组织所宣布的理念,背后都有科赫兄弟的影子,科赫利用这些智库要求废除奥巴马提出的“全民医保”,否认气候变暖理论,反对对富人征税?支持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传统能源。

在理查德·芬克为科赫兄弟设计的“涉政”方案当中,科赫兄弟的第一步要投资给知识分子,让他们的思想成为原料产品;第二步要投资给智库,让他们将原料产品加工为可以市场化的政策;第三步他们要为各种民间组织提供补贴,让他们给民选官员施加压力,使得政策能尽快实施。这几步经过数十年的布局,已成效显著。

对于竞选活动,他们的花费也是颇为惊人。从总统到市议员每一层的选举,他们都有数亿美元的直接投资。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科赫兄弟就开始支持共和党。2012年,他们投了4亿美元在共和党身上,2016年投了8亿美元。他们还曾帮助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夺得参议院的控制权,使奥巴马一度陷入“跛脚鸭”的局面。此外,科赫兄弟还帮助茶党崛起。

表面上,刚开始他们并不是支持川普,甚至川普曾经在推特上对科赫兄弟冷嘲热讽:全球主义者科赫兄弟(Koch Brothers)在真正的共和党核心圈里已经成为彻头彻尾的笑话(atotal joke),我从来没去求他们支持,因为我根本不屑于他们的金钱与主意,他们从我的减税政策与大法官提名中获益匪浅,我让他们富得流油。

在川普竞选的过程中,科赫兄弟也表达了对他的反感。科赫兄弟支持移民和自由贸易,因为这都利于他的跨国企业,他们还抨击过川普反穆斯林的理念。

但在川普选上总统后,川普过渡团队的主持者,副总统迈克·彭斯就曾是查尔斯·科赫2012年总统位置的第一人选,也是科赫竞选捐款的主要接受者。在2016年的选举中,科赫兄弟为彭斯捐赠了30万美元。在能源部的政策和人才方面,川普还选择了游说公司MWR策略的总裁迈克尔·麦克纳(Michael McKenna)来领导过渡团队,这家公司的客户就包括了科氏集团。他们倡导对这些企业友好的能源政策。

此外,川普还选择了气候变化怀疑论者麦伦·埃贝尔(Myron Ebell)来领导他为环保局准备的过渡团队。埃贝尔在华盛顿的竞争企业学会工作,一直接受着化石燃料利益方的资助,其中就包括了科赫兄弟。现在,老川的能源部长里克·佩里也跟科赫兄弟有着密切关系。

迈克·蓬佩奥则出任了中央情报局局长,并在2018年4月出任了美国第70任国务卿,这意味着科赫兄弟的影响力在川普时代下达到高峰。蓬佩奥是科赫兄弟竞选资金的最大接受者。白宫前首席战略师史蒂芬·班农曾表示,蓬佩奥是“科赫兄弟的议员”,而副总统彭斯是“科赫兄弟的总统”。

在川普第一任期的实际政策是放松对科赫兄弟的监管,以及减税。而川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有许多人就认为科赫兄弟操纵的政治组织“美国繁荣”(Americans for Prosperity)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足以见得,在2016年大选后,科赫兄弟的政治影响并没有结束,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支持总统候选人,但“科赫章鱼”的政治触手早把川普团团围住。所以政治上的公开表演,大家不要太认真,具体施政才是一个政客的真正立场。

此外,科赫兄弟更关注总统层级以下的选举。科赫兄弟在2016年动用了大笔资金,支持了至少19名参议员、42名众议员、4名州长的竞选,以及全国各地不可胜数的层级更小的选举。升值可以说,通过对参议院的控制,科郝兄弟在川普第一任期,通过老川任命了3名大法官,掌控了美国最高法院,保守法官对自由派法官是6比3,大幅领先。

根据哈佛大学学者西达·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和亚历山大·赫特尔-费尔南德兹(Alexander Hertel-Fernandez)在2016年所作的一项研究,2016年科赫兄弟的私人政治组织网络所发的工资,比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的还多。科赫兄弟的“美国繁荣”拥有1600名领薪员工,遍及35个州,而在2012年时,科赫兄弟的主要政治组织“美国繁荣”拥有的付薪员工还仅为450名。因此,有人说,美国现在有三个党派:民主党、共和党和“暗钱党”。

可见,以科郝家族为代表的家族势力,已经慢慢掌控美国的行政,立法与司法系统。而美国人也慢慢厌倦了左翼民主党的政治正确,如黑人与拉丁裔这些传统民主党票仓慢慢开始向共和党转移。因此美国的意识形态开始右转,如马斯克公开对抗加州的新法案:任何学区不得要求老师将学生“性别认同变化”告知家长。也是为了配合制造业的回归。

因为制造业的转移,令产业空心化后。越来越多的普通美国人所能提供的价值,不在于他们的生产能力,而在于消费力。犹太资本认为,传统的性别观念限制了人的消费。传统的性别观念是与工业生产活动相匹配的。例如,在挖煤、开山凿石、炼钢炼铁等重工业行业中,男性占比明显高很多,而女性在这些行业既不存在要求平权的客观基础,也缺少要求平权的主观意愿。因此,在制造业为主的生产型社会,工业生产活动塑造了主体社会对两性的认知。

但是,进入90年代后,由于美国的去工业化进程,能够反映两性生理差异的工业活动大量外迁,服务业占比逐渐升高。而在大多数服务业中,两性的生理差异并不会带来明显的区别。同时,美国成为了以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体。于是,在经济因素的引导下,整体社会文化开始向有利于释放消费力的方向变化。

这时,传统的性别观念反而成为了一种阻碍。例如,在工业社会中,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男性工人一般是不会化妆的,也很少频繁地更换新衣服,从中衍生出了一套传统男性的消费观念。显然,这种习惯并不利于男性消费品的销售。于是,消费型社会就有很大的动力打破这种由生产型社会所塑造起来的传统男性观念。

而能够最大化消费力的性别观念就是百无禁忌,所有人都可以摆脱先天生理条件的束缚,自主探索、自主定义自己的性别,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变性LGBTQ产业本身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昂贵的手术和终生服药的特点能够给医药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于是,那些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的种种文化思潮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以“先进、文明”的名义改造着世界。因此,在克林顿任期,LGBTQ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表面上,他们的旗号是希望所有群体都能拥有“绝对平等的权利”。但是,这种“绝对的平等”只有放在消费的场景下才能够实现和理解。一旦放到工业生产的场景下,这种“绝对平等”就很容易会现实暴露出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什么不去争取“平等挖煤的权利”、“平等搬砖的权利”?实际上,只有在一个无需生产,“超市货架上能够自动长出商品”的社会,才能发展出类似LGBTQ这种无限细分的性别文化。而在克林顿时代,这个全球化发展的特殊时期,美国恰好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这一条件。

另外,因为科郝家族一直是传统石化能源的大户,因此老川说的大力开采本土石油压低油价,大家就不要当真了。一方面老川的降低利率,加关税,推高通胀的,无论是出于对科郝家族的回报还是希望通胀化债,高油价应该是老川的目标。至于老川的目标,吸引制造业回归,包括中国智能汽车去美国设厂,不是一个分清男女就可以解决的,老川还必须解决电力,基建,培养多些工程师,工会与环保条例等等。基建与电力建设需要前期大量投入,就算美国的资本愿意牺牲,估计也不容易找这么多人去完成。

川普上台后,中美不一定会变成现在大家想象的更敌对。如果美国相信中美不可能通过战争解决,竞争中合作就必须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