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大动干戈 信仰的颠覆(九十四)

(2023-10-12 08:14:36) 下一个

当地时间10月7日清晨7时许,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下属的卡桑旅(Qassam)在以色列人控制的加沙地带犹太人定居点附近突然发难。卡桑旅自称在短时间内就发射了“超过5000枚火箭弹”。以色列全境多地遭袭。随后,卡桑旅宣布,代号为“阿克萨洪水”的进攻行动正式开始,哈马斯武装部队以战斗小组的形式,对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定居点、以色列国防军哨所和军事基地等发起猛烈突袭。面对哈马斯武装组织的突击,以色列国防军一时间被打得手忙脚乱,应对不暇。

哈马斯的战斗小组冲进了加沙地带北部的以色列国防军军事基地,以军士兵跑路的时候甚至连一些装甲车都没有带走,全部被卡桑旅缴获;更令人震惊的还有几个细节,其一是卡桑旅的突击队烧毁了一辆以色列的“梅卡瓦-IV”型主战坦克,看起来还是带“战利品”系统的高端型号。还有消息说“梅卡瓦-IV”被摧毁的不止一辆,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不知道以军到底是怎么打的。

其二是以色列空军驻扎在北部的空军基地在面临卡桑旅突击队威胁的情况下,紧急转移战斗机。但不知为何,以色列空军甚至没有采用紧急起飞的方式转移这些飞机,而是把这些F-16战斗机给放在了平板拖车上开走,与其说是转移倒不如说是仓皇逃窜。

哈马斯这次最辉煌的战果就是俘虏了以色列指挥官尼姆罗德·阿洛尼(Nimrod Aloni)少将,阿洛尼是以色列陆军少将,军团级指挥官。以色列没有上将,中将就是最高军衔。阿洛尼于2022年8月离开加沙师师长职务,目前担任“Depth Corps”指挥官,纵深军团,这是战略级的特种作战司令部,其任务是利用以色列特种部队深入敌方纵深作战。相当于美军特战司令部司令被俘了。

哈马斯向路透社透露,“哈马斯给以色列留下了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印象,哈马斯在过去几个月中使用了前所未有的情报策略来误导以色列,给公众留下这样的印象:在准备这次大规模行动时,哈马斯不愿意与以色列发生战斗或对抗。

行动当天,哈马斯消息人士称,当这一天到来时,行动分为四个部分,并描述了各个部分。

第一个行动是从加沙发射了3000枚火箭弹,同时武装分子驾驶悬挂式滑翔机飞越边境。 以色列此前称首先发射了2500枚火箭弹。

一旦悬挂式滑翔机上的战斗机到达地面,他们首先确保地形的安全,以便精锐突击队能够冲进将加沙与定居点分开的强化电子和水泥墙,该墙是以色列为防止渗透而建造的。武装分子使用炸药突破障碍物,然后骑着摩托车疾驰而过。推土机扩大了间隙,更多的战斗机开着四轮驱动车进入。

另外一支突击队袭击了以色列军队加沙南部的总部,并干扰了其通讯,导致人员无法给指挥官或彼此打电话。接近哈马斯的消息人士称,最后一部分涉及将人质转移到加沙,这大部分是在袭击初期完成的。

反观以色列军队,几代人之后,军队已经严重退化。如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打了一仗,在兵力、武器明显占优情况下,却被痛打一顿。当时以色列出动了好几万部队,大规模入侵黎巴嫩,坦克、装甲车铁流滚滚,展开了地面进攻。

真主党那边也就老式反坦克导弹,还有些地雷,但他们发挥地形优势,和以色列军搞游击战,打几下就跑。结果是以军伤亡惨重,光坦克就被击毁击伤55辆。真主党别看武器差,伤亡居然和它差不多。

2014年7月,以色列入侵加沙,想消灭哈马斯。本来计划利用空袭令哈马斯失去反抗能力,结果哈马斯火箭不断,好像不受影响,最后挥军进入加沙,在加沙城里,遇到了哈马斯的巷战,和哈马斯武装人员一起,在尘土飞扬的土堆里打着滚,别看武器精良,最后还打不过人家。

打了8天后,让以色列全国震惊的事发生了:哈马斯挖了个地道,钻过了隔离墙,绕到以军背后,偷袭了以军训练基地,击毙5名士官,之后撤退。然后到8月4日,以军熬不下去了,主动提出停火,然后撤退。当时的以色列总理,就是内塔尼亚胡。

哈马斯做出如此大事来,怎么会想不到以色列会轰炸加沙、屠城杀戮?因为他们相信以色列国防军就算进入30万人,打得过加沙230万人吗?撑得起30万预备役的长期动员吗?以色列国防军轰炸加沙,扛得住一个月的千夫所指吗?就算扛得住,撑得起一个月的航弹消耗吗?就算撑得起,摆得平各种反以武装在别的地方搞事吗?

以色列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其纵深只有100来公里,几百万人口,工业并不发达,四面树敌,他们没有太多的弹药库存,根本扛不住大规模轰炸的高强度,空军机场也无法顶住火箭弹,在一周内轰炸就会大大减弱。而且这次哈马斯偷袭,令到以色列特种部队伤亡惨重,高级军官接连被哈马斯毙命!对于以色列国防军这种以预备役为核心的军队来说,军官是骨干力量。军官大量死亡对于基层士兵战斗力的打击是致命的。

黎巴嫩的真主党证实发射9枚导弹。先打加代的以色列雷达,再打导弹,非常专业。真主党和哈马斯一南一北,战略配合打得不错,游击战遍地开花,火箭蹭蹭刷。以色列国防军现在只能轰炸加沙,这反而暴露他们的残忍,引发世人的愤怒,对以色列一点好处都没有。以色列国防军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即便是开进加沙屠城,那也只是无能的对平民的报复,会引发巨大的自身损失和世界的舆论哗然。除了战争的经济损失难以承受,尤其是长期战争,以色列国家太小,难以承受。

此外石油是在中东王爷与俄罗斯手中,仅霍尔木兹海峡就承载着全球20%以上的石油运输。只要事态扩大化,伊朗甚至不需要直接帮助加沙,就能卡断整个西方经济的命脉。而俄罗斯已经在表面上退出西方石油市场。西方现在其实危在旦夕。更别提真主党和哈马斯一直在捣乱,为了报复,以色列国防军还要不断屠杀,这个恶性影响,会让外资撤离。以色列国防军其实真的是没办法,有办法他们也想打得表面上人道一点,毕竟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屠城那可是千夫所指。哈马斯这次也是有备而来,已经炸毁了以色列两个电厂,以色列对加沙断电断水,哈马斯也可以给以色列断电断水。这对以色列的经济打击会多么严重就不言而喻了。

哈马斯这次偷袭,就是把加沙变成给以色列的诱饵,以色列是给美国的诱饵。钩子就是这么直。还必须得咬。美国有石油,但是石油不只是自己用,支撑美国的不是美国石油,支撑美国的是石油美元,这与中东穆斯林国家密不可分。如同以色列是美国心口最柔软的一块,巴勒斯坦也是中东穆斯林国家心口最柔软的一块。一旦石油被切断,美元就会消亡。

刚刚以色列空袭叙利亚两个机场,以色列目的很明显就是想扩大规模,迫使美国不得不亲自下场。同时伊朗军队装备被大规模运往阿瓦士和该国西南部。

这就是给美国海军的坟墓,这场战争将真正摧毁美国。

一名高级安全官员告诉以色列第14频道:最近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游戏规则。巴勒斯坦的抵抗运动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并通过与抵抗核心联合行动室的充分协调进行工作。抵抗运动的特种部队有准确的情报,甚至可能随时知道军事基地内部的实时动向。这些说明抵抗运动不仅有自己多年来建立的占领区人力情报网,甚至可能有某些大国的卫星侦查、保密通信、战略规划和战术指导。

毫无疑问,只靠哈马斯,策划和执行这种行动是不可能的。哈马斯可能连保密都做不到,而这一次的保密简直天衣无缝。谁最擅长保密呢?有擅长策划和执行此类精密特战行动的大国希望地缘政治危机的重大升级,哈马斯可能只是一个工具。

这次偷袭的背后就是大国之间的争霸,真正目标是美国航母。目前美军计划第二个航母战斗群去以色列附近的海域。但真主党的导弹是有能力打击航母,不一定要击沉它们,但肯定会造成伤害。航母群有很多防御系统来保护,一颗两颗导弹很难被击中,但超饱和攻击,那肯定会被击中。譬如哈马斯的第一波火箭攻击就打了5000发,把铁穹都干冒烟自燃了。所以打击美军航母战斗群,在军事上是完全可行的。这会是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拜登和内塔尼亚胡还活在20年前,虽然拜登参加了俄乌战争,算是直接参加了一场现代化战争,但是依旧没有明白过来现在的战争和20年前有本质不同。航母是各路反美反以武装派别最诱人的目标,可以说是他们心中王冠上的宝石。无人机、反舰导弹、无人艇甚至远程火箭弹的普及,都让航母变得无比脆弱。估计以色列国防军很快就会遭受与乌克兰武装部队类似的情况,无人机群会摧毁以色列的基础设施

此外叙利亚也向以色列发射炮弹。如果叙利亚重新夺回戈兰高地,那么美军还可以不介入吗?可以肯定美国在俄乌战争的失利,导致中东第二战场的开辟,而则一切都是为了复活丝绸之路。

说起来伊斯兰的先知穆罕穆德的传教得到犹太人全力支持。著名犹太历史学家海因里希.格雷茨(Heinrich Graetz)的十一卷本巨著:《犹太人历史》(The History of the Jews),堪称德国犹太史编纂的最高结晶,也是整个十九世纪出现的影响最大的犹太史,为犹太人历史的必读经典之作。

据第三卷中的第三章“穆罕穆德与犹太人”的部分内容,阿拉伯人穆罕穆德很早便听说过犹太教的道理,他妻子的表舅也皈依了犹太教,穆罕穆德得到了启发,按照其一神论模型,围绕自己创造了具有阿拉伯特色的一神教:“伊斯兰"。

穆罕穆德在自己本城麦加受到排挤,因为他激烈的批判该城的多神崇拜。最终,穆罕穆德逃至麦地那城,因麦地那有许多犹太人,城中的人们更熟悉他的教导,更倾向接受他。穆罕穆德起初极力讨好犹太人,称自己与他们信的是同一个神,犹太人也希望通过穆罕穆德的一神论让自己的信仰在阿拉伯半岛崛起,因此犹太人与穆罕穆德有一段的共生关系,也有犹太人成为穆罕穆德的忠实追随者,帮助他传播伊斯兰,甚至穆罕穆德的秘书都是犹太人。

可是犹太人与穆斯林的矛盾逐步升级,犹太人也对穆罕穆德的生活作风以及教导产生了强烈的质疑,拒绝承认他是神派来的先知,并且对他进行各种讥讽。穆罕穆德的追随者也施压,希望他与犹太人划清界线,因为他们作为阿拉伯人也无法适应犹太人的宗教和饮食律法。

最后,穆罕穆德感到自己的唯一选择就是彻底和犹太人决裂。于是决定公布一段很长的经文,也就是今天《古兰经》中的《黄牛章》,此篇对犹太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他还改变了穆斯林祷告的方向,命令不再朝向耶路撒冷,而是朝向位于麦加的克尔白神庙,也就是今天的“天房”所在地。穆罕穆德更呼吁把犹太人视为异教徒。

犹太人也开始公开猛烈地批判穆罕穆德,公元624-627年间,穆罕穆德将两个犹太部落逐出了麦地那。另外第三个犹太部落的所有男人都被处决了,他们的女人和孩子们都被奴役。

在穆罕穆德去世后的数十年,阿拉伯人的军事征服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使得穆斯林对犹太人不再是竞争者,而是胜利者,他们不仅占领了犹太人在中东的所有地盘,穆斯林的阿拉伯帝国很快便从西班牙横跨至阿富汗。

商业在阿拉伯帝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达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码头。此外,巴士拉、安条克、开罗、亚历山大、凯鲁万、撒马尔罕等城市也都是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时期,穆罕默德就认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穆斯林商人在复生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荫影之下”。《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随着帝国的形成,商业贵族也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

其实早在伊斯兰教诞生前,当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阿拉伯半岛以其连接亚非两洲,地当交通要冲的位置大获其利。拜占庭帝国与萨珊波斯之间的长期对抗使阿拉伯人意外地发现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经由阿拉伯半岛西部连接 “肥沃新月”和也门的商道迅速发展起来。循着 “丝绸之路”从东方运来的货物用船渡过阿拉伯海之后,通常在也门卸货后改走陆路,由阿拉伯人的骆驼队沿着半岛西岸向北行,这样的驼队一般由2000峰骆驼组成,每头骆驼驮载着400磅重的丝绸、香料、象牙、香药、贵重金属。在陆路的北端,分为三条支路:一条到埃及,一条到叙利亚,一条到美索不达米亚。到叙利亚去的支路,可以直达地中海沿岸港口再登船海运欧洲各地。反之,来自欧洲的货物大多也由阿拉伯人通过陆路运到也门,再从此处装船运往波斯。位于南北商队往来要道上的(穆罕默德先知的诞生地)麦加很快也从 “一个没有庄稼的山谷”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发财,商路带来的滚滚财富引来了强邻垂涎。525年,在拜占庭的怂恿和支持下,埃塞俄比亚出兵7万,跨红海征服也门。570年,萨珊波斯的军队又赶走了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定了自己的统治权。天灾与人祸不期而遇,大约570年或575年,在灌溉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马里卜大坝废毁,原因可能是暴雨或地震, “从此,美丽的花园就只能生长苦果”,5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更加釜底抽薪的是,波斯人占领也门时期将欧亚间的商道从红海转移到波斯湾。随着商路的断绝,以商业为主干的阿拉伯社会的经济平衡不复存在。在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原本在商路沿线的城市缩小或消失了,游牧生活取代了商业和农业。许多靠过境贸易生活的部落平民,愈加贫困。驮夫、搬运夫和以保护商队为业的人,无以为生。绝望的贝都因人开始以彼此劫掠度日,就像民谣所说的那样,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阿拉伯半岛陷入混乱;掠夺土地与血亲复仇所造成长期灾难性的后果,已经达到了极限。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征服战争的结束,丝绸之路重又变得畅通无阻。哈里发朝廷在商路上为客商设置了宿舍和驿站,开掘了水井,设立换马站,在倭马亚王朝(661-750)时期,商路上的驿站已达到1000个。一时间,无数商队涌向东方, “丝绸之路”响彻驼铃声。

帝国最著名的驿道即是横贯中亚的呼罗珊(Khorāsān)大道( “丝绸之路”的中段),它向东经布哈拉、撒马尔罕,直至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的奥什,更自奥什东南行,过特列克山隘至我国新疆的喀什,循 “丝绸之路”至大唐帝国的京城长安。20世纪60年代,在今西安市西窑头村的一座晚唐墓葬中,出土了三枚阿拉伯金币,其年代分别为公元702、718和746年,便是阿拉伯半岛与中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往来的实物证据。

当时,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工艺品已经成为阿拉伯商人经商致富的财源象征。谁能到中国经商,谁将会成为巨富。流行在西亚的一本书《印度浪迹记》里记述一个犹太商人以极少的资金在883-884年去东方经商,公元913年回到阿曼后已成巨富,他拥有大批中国丝绸和瓷器。他将一件精致的中国青瓷壶献给了阿曼城的统治者,从而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此类 “中国梦”,在当时几乎是所有阿拉伯商人的梦想。

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的贸易也带动了阿拉伯帝国内的一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手工业的繁荣。巴格达的制纸业、丝织业和陶瓷制造业;大马士革的金线绣缎和各类丝绸;亚历山大的丝织业,无论原料、工艺,甚至工匠基本上都来自中国。在怛罗斯战役(751)后被掳往阿拉伯帝国的杜环在他的《经行记》里记载,他亲眼看见一些唐朝工匠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长安)人樊淑、刘泚为 “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人乐陵、吕礼为 “织络者”。

从商业的角度讲,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对丝路沿线特别对西方产生极大冲击。而香料属于携带方便但价值又很高的商品,运费低廉而回报丰厚,故而成为丝绸之路贸易中,西方得以实现平衡的重要砝码。阿拉伯半岛正是香料的产地。据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的记载, “整个的阿拉比亚,都放出极佳美的芬芳”,那个地方是乳香、没药、肉桂、桂皮等唯一的产地。

乳香又名熏陆香,是一种著名的香料(产自于阿拉伯半岛南部也门地区的树脂)。在唐朝,乳香一方面与其他香料一样以焚香的形式来使用;《云仙杂记》里记载,曹务光在斗盆里焚烧了十斤乳香,用以显示 “钱财易得佛难求”。可见乳香之贵重。另一方面,乳香的药用价值被更充分地发掘出来, “熏陆香”成为中药的上品,唐代蔺道人的《理伤续断方》更把乳香作为治疗骨科的 “最贵”药材。

繁荣的丝路贸易甚至已经影响到阿拉伯统治者的政治决策。公元762年,哈里发曼苏尔选择巴格达这个底格里斯河西岸的小村镇作为帝国的新首都,他的理由就是,“这个东倚底格里斯河、西滨幼发拉底河的岛屿真是天下商业荟萃之地”。这个决定很快就被证明是明智的。

在很短时间内,766年方才建成的巴格达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赐花园”,“它的规模最庞大,它的建筑最庄严,它的河流最充盈,它的空气最纯净”……畅通的丝绸之路使得这座阿拉伯帝国的首都繁荣富庶。巴格达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城里甚至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以满足人们对于中国商品的狂热追求;有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有从中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和织造品;有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和毛皮;有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和金粉……无怪乎时人惊呼这个阿拉伯帝国的财富中心和国际大都会是“一个举世无匹的城市”。

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商业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国出现了与当时东西方封建文明不尽相同的工商业繁荣局面。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从事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到南亚印度,再到西南欧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欧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

当时,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地也聚居着大批穆斯林商人。这些阿拉伯商人成为了中国回族的族源之一。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和马来羣岛的香料、矿物、染料、蔗糖,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金砂,北欧和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经营的商品。

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阿拉伯人对地中海东部的征服,打破了罗马时代以来地中海商贸圈,导致西欧依赖的东方商道被切断,间接导致了欧洲西部经济文化的衰落,而与拜占庭不断的海上争锋又使作为第三方的意大利商人得到了发展。

当年的丝绸之路,能够支撑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安史之乱,令丝绸之路逐渐堵塞,是阿拉伯帝国崩溃的主要原因。奥斯曼帝国封锁欧洲丝绸之路的贸易,直接导致西班牙,葡萄牙铤而走险,探索新大陆,奠定了目前以海上贸易为主的世界贸易秩序。丝绸之路的复活,可以令中东重新富裕繁荣,分享丝绸之路带来的无尽财富。而中东也的确容不下犹太人的以色列。

中俄主导下的丝绸之路即将复活,阿拉伯人怎么可以容忍犹太人在自己的地盘立足。全球贸易系统才是无价之宝,不知多少英雄为此折腰。当然拿破仑也不例外。

话说拿破仑发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根本无心彻底砍断与英国的贸易往来,最后只有孤注一掷,进军俄国。1812年6月初,拿破仑调集了包括一些欧洲国家在内的68万大军,准备入侵俄国。一线部队约45万,拥有火炮940门。拿破仑的意图是,经过一、两次决战,力争在短时期内把俄军歼灭,至少将其击溃,尽快占领俄国首都莫斯科,迫使俄国投降。面对法军东进之势,亚历山大一世也积极备战,沿西部边界地区构筑大量工事,扩充兵员,到战前总兵力达43万,其中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22万,火炮800余门。俄军由沙皇统一指挥,计划在法军进攻时,依托堡垒进行抵抗,一部分兵力转至法军侧翼和后方袭扰,力图将法军拖垮。

6月24日,法国三路大军渡过涅曼河进入俄国境内,并向俄国纵深急速挺进,连下数城,于7月8日占领明斯克。俄军由于战争初期准备不充分,在强大的法军压力下,无法按原计划进行防御作战,为了避免被分割包围,只好后撤。此时法军进攻莫斯科的意图已经显露,沙皇决定将俄军指挥权交陆军大臣巴克莱,自己返回彼得堡。8月1日,俄军两大集团在斯摩棱斯克会合,而此时俄军大约后退了600公里。按巴克莱的想法,俄军应继续向腹地退却,以便进一步收缩兵力,拉长法军的战线,以空间换取时间,创造有利战机再进行决战。他的主张遭到一部分高级将领的反对,遂决定在斯摩棱斯克城进行防御作战。8月l6日,法军进攻斯摩棱斯克,俄军在进行了顽强抵抗后,于1 8日撤出战斗。俄军奉巴克莱命令,焚毁斯摩棱斯克城,并在后撤的每一个地方实行坚壁清野,不给法军留下任何给养。

俄军节节退却,引起了军队官兵和社会各界的普遍不满,高级将领也互相倾轧,指责的焦点集中在巴克莱身上,要求撤换他的声音越来越高。迫于形势,沙皇不得不重新启用已经退役的67岁老将库图佐夫担任俄军总司令。8月29日,库图佐夫到达前线。此刻他非常清楚,巴克莱的决策是对的,目前的俄军不具备战胜法军的实力,只有继续后撤,积蓄力量,进行持久战,才能拖垮法军,取得最后的胜利。

库图佐夫所接手的这支军队,由于连续后撤,始终处于法军的追击中,兵员锐减,粮秣不足。只能靠劫掠度日,士气受到严重的影响。虽然法军相当一部分被分散驻防各地,使一线作战兵力在数量上与俄军大体相当,但他们士气旺盛,久经征战,战斗力很强,其统帅拿破仑具有极高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才能。因此,对库图佐夫来说,在处理危局的决策中,必须小心谨慎,避免过早与法国人决战,保存俄军的有生力量。他深知,战争的结局取决于俄国人民和军队的意志,取决于俄国所拥有的战争潜力。因为他早就预见到,法军不可能在一个离开本土几千公里、而且充满敌意的大国进行持久作战,俄罗斯所具有的广阔战略纵深,人口的巨大潜力,以及冬季严寒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使俄国可以通过持久作战大量消耗敌人而改变力量对比。为此,他一上任就确定了在较长的时间和较广阔的区域内消耗法军的战略决策,而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积蓄力量,为最后夺取胜利创造条件。

但他也知道,人民和军队都希望他采取坚决行动,阻止法国人向内地长驱直入,不经一战就放弃大片国土,特别是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是绝对交待不过去的,而且巴克莱的前车之鉴,也使他必须打一仗。于是库图佐夫出任总司令后的第一项决策就是加强战略预备队的建设。他写信给陆军部,分析正在与优势法军作战的俄国军队极其不足,要求组建预备队,提出这是扭转战争进程的关键。正是由于俄军后备兵员的不断补充,改变了与法军的力量对比,在战略反攻阶段有充足的兵力在各个地区给法军以沉重打击。

经过补充后的俄军有12万,火炮640门。库图佐夫决定在距莫斯科120公里的博罗季诺村迎击法军。为此,他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修筑了防御工事,计划依托博罗季诺的有利地形使法军在战场上无法机动,不得不正面进攻,以积极防御的手段尽量杀伤敌人。

法军自进入俄国后,一路长驱直入,漫长的交通线和补给基地需要分兵驻守,使用于莫斯科方向的兵力此时仅有13.5万,火炮587门。但拿破仑依然希望以一次总决战来消灭俄军。9月7日,俄法两军在博罗季诺进行了一场自战争爆发以来最大的交战。法军由于无法从两翼包围俄军,只有采取正面突击,在比较狭窄的地段上向饿军防线猛烈攻击。两军在阵地前梧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激烈,俄军在经过一天的拼死抵抗后,利用夜色的掩护放弃了博罗季诺阵地,使拿破仑消灭俄军的企图未能实现。此战,法军付出了5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俄军也损失了4.4万人。博罗季诺交战消耗了法军的力量,为俄军以后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拿破仑后来曾回忆:莫斯科城下的一战(指博罗季诺之战),法军表现了最大的勇气,却获得了最小的胜利。随后,库图佐夫又主动放弃了莫斯科,将俄军撤至莫斯科西南的塔鲁丁诺村。9月14日,法军先头部队进入莫斯科。

法军在涌入莫斯科后,发现它已经是一座空城。16日夜,莫斯科城燃烧了一场大火,三天后才熄灭,使这座古城只剩下一片断瓦残垣,法军大部分粮草和许多装备也都毁在火中。随后,拿破仑多次向沙皇提议媾和,但被亚历山大拒绝。与此同时,法国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俄国人民的反抗,他们自动组织起来,开展了袭扰法军的游击活动,截夺车辆,破坏交通,使各地法军惶惶不可终日,人员和物资的损失不断增加。库图佐夫也利用这段时间,避开法军的攻击,休整部队,补充减员的兵力,并抽调一部分正规军加强敌后的游击战,为组织反攻积极做准备。在短期内库图佐夫使自己掌握的兵力达到12万,而拿破仑指挥的法军仅剩9万,人员和物资得不到补充,求战不得,求和不成,困守空城,处境日益困难。

10月19日,拿破仑被迫做出撒出莫斯科的决定。他原想挥师南下,取道未经战争破坏的卡卢加地区,但库图佐夫早在此集结重兵,切断了法军进入俄国南部地区的通道,法军数次交战失利,被迫从已被战争毁坏殆尽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在法军后撤的同时,库图佐夫组织俄军转入反攻,使法军不断遭受打击,一路溃败,损失惨重。直到11月29日,法军残部渡过别列津纳河,才摆脱了被俄军围歼的危险。12月5日,法军退到维尔诺,拿破仑把指挥权交给了缪拉元帅,自己只带了几个将领和侍从,乘坐雪橇悄悄离开俄国,返回巴黎。当法军再次渡过涅曼河逃出俄国境内时,仅剩3万人。在远征俄罗斯的战役中,法军先后进入俄国有60余万人,除了10万被俘外,全都战死、病死、冻死、饿死。拿破仑这个曾使欧洲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在可怕的俄罗斯的冬天一败涂地。此战法军精锐损失殆尽,元气难以恢复。

在整个战争期间,库图佐夫做出最艰难的决策是不战而放弃莫斯科。他深知,俄罗斯人和军队都把他作为俄罗斯的救星,期望他在莫斯科城下指挥他们与敌人决一死战,保卫首都。而且莫斯科的居民已经拿起了武器,军队中也流传一句话:宁愿战死在莫斯科,也决不把它交给敌人。这事关俄罗斯的荣辱。但库图佐夫也清醒地认识到,以目前的这支军队,难以抵挡强大的敌人,一旦把它拼光,拿什么来拯救祖国和人民呢?作为最高统帅,他必须摆脱感情的羁绊,站在国家与民族的高度,不能只看到莫斯科,而应看到整个俄国,不能只看到莫斯科郊外的阵地,而应看到决定战争命运的整个战场。库图佐夫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毅然决定放弃莫斯科。历史证明,1812年俄法战争的转折点是从放弃莫斯科开始的。

在我们继续亚历山大一世故事前,我们先回顾目前统治世界的海洋贸易系统的诞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