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杯弓蛇影 信仰的颠覆(三十七)

(2022-05-01 02:46:23) 下一个

原文再续,书接上回。话说英国人害怕印度人的反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通过《罗拉特法案》。该法案规定警察可逮捕官方怀疑的犯罪分子,不经公开审讯,可以长期监禁。引起印度人民群起反对,最后导致阿姆利则大屠杀,开枪射杀和平示威平民。甚至为了报复示威民众对一名英国女教师的骚扰,强迫每个印度人在通过那条街道时都要用双手和双膝爬行。戴尔将军随后向一位英国视察员解释说:“一些印度人在他们的神前脸朝大地爬行。我想让他们知道一位英国女士就如同一个印度教大神一般神圣,因此他们必须也在她面前爬行。”他还授权对靠近英国警察棍棒所及范围内的当地人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公开鞭打。

这种过激反应,一方面表现英犹的蛮横无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英犹对印度人的恐惧。其实这种恐惧来自于1857年印度大起义。全球情报系统的祖师爷是犹太大不列颠,而竟然在统治印度一百多年后,被印度民主主义者渗透自己的军队并发动兵变,几乎推翻英犹对印度的统治。英犹统治英伦三岛以后,征服了天主教的爱尔兰与新教长老会的苏格兰,后来大英帝国的军队还大量吸收苏格兰与爱尔兰人,他们都服服帖帖,为英犹出生入死,毫无怨言,发生印度这种兵变,对英犹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看,五眼联盟的白人大不如印度人。五眼联盟的白人军队起来造反机会非常渺茫,起码英国制服苏格兰与爱尔兰后,再也没有发生过。好像2020美国大选舞弊,美军就当看不见,五眼联盟的白人都已经被新教完全驯服几百年了。

1857年真要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人用“尚武种族”为由,挑选特定的种族参军,其假定理由是一些民族先天固有的生理及道德特征让他们成为最好的战斗者。这些人群首先包括忠诚的旁遮普人的锡克人、 贾特人、拉其普特人,后来还有旁遮普穆斯林(Punjabi Muslims),此外还包括帕坦人和尼泊尔廓尔喀人(Nepali Curkhas)。到1875年,半数的印度本土军队由旁遮普人组成。军团的编制也采用不同民族混编的方式,希望文化的差异能够避免共谋反叛。只有英国官员才能控制大炮。军队中的英国人员编制也有实质性增长。兵变时期,孟加拉军队中的英国士兵人数只有不到1/6,而大起义后,英印土兵的比例被设定为1:2或1 :3。

虽然经过如此的调整,但还是在一战初期发生加达尔兵变。这个规模宏大的兵变是印德密谋中一系列密谋里最著名的计划,印德密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到1917年发动泛印度造反以推翻英属印度统治的密谋。革命者包括印度、美国和德国的印度民族主义者,此外爱尔兰共和主义者及德国外交部也提供帮助。

阴谋,渗透与颠覆本来是犹太人的强项,现在竟然被一个被征服的落后民族渗透自己的军队,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恐惧。在东印度公司管辖时期,英国官吏和印度人随便交往,他们之间尚有一种真正的好感,并且常常有友谊之情。大起义的恐怖,在英国人心中产生了对印度人的恐惧。对大不列颠来说,大起义留给英国人太多历史性的悲惨回忆,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的帝国信念构成了一次严重危机,就像出现了一场地震!

于是英国人为自己设计一个独立社区,如西北省的首府阿拉哈巴德城,其位置正处在恒河,贾木纳河以及神秘的萨拉斯瓦蒂河的交汇处,故此一直是次大陆最大的朝圣中心之一。这个城市的人口经常发生变化,冬季佛浴节(Magh) 时人口随着朝圣者聚集而膨胀,而每隔12年,当来自全国的圣人和信徒们如潮水般蜂拥而至时,人口膨胀会更加厉害。英国人惧怕任何形式的人口流动,因此阿拉哈巴德看上去成为一个对健康与安全而言特别危险的地方。

对这个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莫卧儿人曾在那里驻防,俯瞰着河流的阿克巴城堡(Akbar's Fort)仍保留在那里。老城区有两到三条主干道,连接迷宫一般的狭窄街道,通向不同的社区,有些甚至在晚间仍然保持大门敞开。房屋和一些商店及货栈混在一起,向内且非常密集地建在一起,那里有粮食及饲料市场。

1857年大起义后,成立卫生委员会以及自治委员会大力兴建欧洲区。铁路线被看作是欧洲人的主要战略防御,铁路穿城而过,在位于北部的“民用区”(1858 年叛乱后马上划定的)和老城之间形成了屏障。在民用区范围内,原来的村庄被移除,取而代之的是呈网络式铺设的街道和地下排水管道,沿街种下一排排的树木。民用区的人口密度非常低,来自欧洲的居民住在廊房(Bungalow)" 里,这是一种特别的殖民地风格住宅,有助于通风、抵抗炎热,占地面积最大能达到10英亩。民用区内还有以欧洲殖民者社会生活为中心的各种建筑,如政府办公室,俱乐部,马球场,教堂和商店。社区活动如访客、球类运动、举办特定的体育赛事、社交酒会等均效仿欧洲上层社会。

廊屋,民用区,阿拉哈巴德, 摄于1866年。注意环绕的走廊, 用于接待访客以及与印度人谈生意, 并且廊房位于一个带有弯曲车道的宽敞僻静的广场中间。

恐惧加上远离故土,英国人把喜马拉雅山区以及南部的尼尔吉里斯(Nilgiri)山区幻想成英格兰。19 世纪70年代,利顿勋爵(Lord Lytton)总督来到喜马拉雅山区一个多雨的训练营,充满热情地狂想咏叹:“这种英国味儿的雨多么美妙,这种英国味儿的泥土多么芬芳。”在山区以及平原地带的民用居民区,有英国式的村舍和乡村建筑,那里种满英国花卉和果蔬,通常还会有一个室外音乐台和一个商品店,建筑通常采用半木结构以重造一个英国乡村小镇。这儿有很多山区学校,但是欧洲人的孩子们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都会被送回到英国上学。英国殖民者自己则回到“英国本土”退休。

犹太人殖民统治世界200-300年,真正能够令他恐惧的民族寥寥无几,印度一定是其中一个。英国大导演戴维·里恩1984年编剧并执导的《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反映了当时英国人对印度人的猜疑与恐惧。拍摄地点是在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克什米尔地区。

这部影片的景色美得无与伦比。无论是远山、近水、荒芜的野外、绿油油的大地、岩石突起的山峰、月光下面的寺庙、暴风雨的夜晚、冰雪覆盖的村落,都不是为猎奇而拍,而是故事中的一部分。可以说景色本身就是一个角色,一个他描绘的混乱不可知的外部世界与人物内心世界的象征。他的影片几乎每一部都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享受,难怪它们全都叫好又叫座。

故事背景发生在1920年代的英属印度,当时印度独立运动势头正在增长中,上层的英国统治者与下层的印度大众彼此之间存在着对立情绪和矛盾冲突。

阿黛拉小姐与年老的摩尔太太从英格兰来到印度来看望任职法官的希思罗并顺便旅游观光,希思罗是摩尔太太之子,已经与阿黛拉订婚。两位女士来之后想认识当地的印度人,并因此结识了印度人艾斯医生和哥伯力教授,尽管希思罗不愿与印度人亲近,不过艾斯医生却博得两位女士的好感,艾斯更因此与当地的大学校长菲丁(英国人)成为好友。

好客的艾斯邀请阿黛拉、摩尔太太和菲丁去参观附近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处神秘石洞。在前去旅游途中,菲丁由于受到哥伯力的拖累而没有及时赶得上艾斯与两位女士的火车,在探访石洞时,摩尔太太受石洞中的回声和众人的干扰导致其心脏病发作。于是她嘱咐艾斯陪伴阿黛拉继续看高处的石洞,自己留下休息。然而在艾斯陪伴阿黛拉与一名导游前进的途中,阿黛拉的心绪被石洞回声严重影响,促使其慌忙下山并被植物刺伤。回去后精神不稳定的阿黛拉指控艾斯企图强奸她,艾斯因此被捕并等待审判,该地的英国人都认为艾斯是有罪的,只有菲丁坚信其是无辜的。

此时摩尔太太被其子希思罗安排乘坐轮船回国,她不幸在船上心脏病发并逝世,只得被人葬入大海中。在庭审前和审判进行中,都有大量印度民众声援支持艾斯。健康恢复后的阿黛拉在法庭上说出实情,使得无辜的艾斯获得释放,此外她也公开表示不喜欢希思罗。听闻艾斯无罪的消息,外面的印度民众欢呼雀跃,将艾斯视为一个民族英雄般对待。事后艾斯委托律师要求公诉人赔偿其2万元。

后来哥伯力去克什米尔担任教育部长,而艾斯则成立了一家医院。数年后,菲丁携带新婚妻子斯黛拉(摩尔太太之女)去看望艾斯,了解到艾斯已与阿黛拉互通过信件并原谅了对方的事实。

自从《印度之旅》一书出版以来,无论评论家或读者都在猜测马拉巴石洞里发生了什么事,到底艾斯有没有强奸阿黛拉。马拉巴山洞一节是全书的高潮,然而书中写得很隐晦,并没有明明白白写出发生了什么事,使这问题长期是个谜。戴维·里恩对原著的最大改动,也是比原著更直接抨击英国殖民统治的,是明确告诉观众:石洞事件是冤案,是殖民者种族偏见的结果。

影片交代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1)在此之前阿黛拉看见欢喜佛和群猴时曾有过性冲动;

(2)是阿黛拉把安东打发走,而不是像法庭上安东所作证的艾斯把他支使走;

(3)是摩尔太太建议艾斯和阿黛拉不要和许多人一起进洞,而不是像法庭上所说,艾斯有预谋地甩开众人;

(4)是阿黛拉主动问艾斯感情生活问题;

(5)阿黛拉奔下山后,艾斯并不知道她已下山,还在一个个石洞口叫她;

(6)法庭上说艾斯用望远镜击倒阿黛拉企图施暴,实际上艾斯是在阿黛拉狂奔下山后才在洞口捡到望远镜。

最关键的镜头是,阿黛拉独自进洞后,在黑暗中看见艾斯在洞口的身影,他往里喊:“阿黛拉小姐!”阿黛拉没有回应,但从她脸上的表情可以感到她正处于精神纷乱的状态,与在此之前她看见欢喜佛时的心理状态一脉相承。电影也隐喻因为看见欢喜佛后,阿黛拉才改变主意重新履行婚约。紧接着一个镜头是:一股水在池边冲出一个决口(其实是一头大象在池里嬉水)。这个隐喻表明了阿黛拉这时生理上的变化。观众有理由相信,一切都是阿黛拉自己的性幻想引起(当然,少不了她周围持种族偏见的人煽风点火)。这便为后来阿黛拉在法庭上突然撤销控告找到合理解释。

估计阿黛拉接触艾斯医生一段时间后,特别旅行途中产生好感,山洞神秘的回声令她产生冲动后羞愧难当,因而逃离山洞,慌忙下山并被植物刺伤。满身血痕而且衣冠不整,上卡伦的汽车后,更是难以解释。医生打镇定针的时候,也掩饰不住地耻笑。

马拉巴山洞事件后,英国驻当地行政长官杜顿先生对大学校长菲汀先生说:“我在这里生活了25年,深知若有英国人和印度人过从甚密,那注定会有劫祸。”反映了当时英国人对印度人的恐惧与偏见。迫于社会压力与面子,只好起诉艾斯医生强奸她。好在后来冷静下来后,良心发现,在法庭上说出真相,这的确是难能可贵,也算是作者为英国人留一些颜面。

通过这部戴维·里恩的《印度之行》还可以了解当时英属印度的人情世故。摩尔太太和阿黛拉抱着了解东方的目的前去印度,结果一个心力交瘁而死,一个声名狼藉返回英国。对摩尔太太来说,这是一次失望之旅。她刚抵达钱德拉布尔火车站,看见儿子希思罗,然而希思罗不是专门来接她的,他主要是来接他的上级长官。希思罗对当地人的趾高气扬和对上级的谄媚奉承令她很不舒服,她发现儿子与自己已经是不同种类的人。

英国人俱乐部里完全保留大英帝国的一套习俗,每次活动开始都要全体起立唱《天佑吾王》,令她感到无奈。当她与她的同胞谈起接触不到当地人时,他们竟回答说:“这是你的幸运!”游园会上她要求印度贵妇说几句印度语给她听,可是她听到的只是“海德公园”,“滑铁卢”等外来语。幸好菲丁把她和阿黛拉请到家里,介绍她们认识当地两位知识分子哥伯力和艾斯,但希思罗又对此勃然大怒。阿黛拉提出与希思罗解除婚约后不久又恢复婚约,令她感到迷惘。好不容易有机会去游马拉巴石洞,又发生意外事件,加深了印度人与英国人之间的矛盾,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这一连串不快确实是难以承受的。

善良的摩尔太太代表被英犹改造之前的英国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英国人,她的逝去代表这种英国人的消亡。

通过这部电影,诸君会发现英国人只能生活在自己小圈子中才安全,一个优雅高级的监狱。本来犹太人设计一个高利贷金融蜘蛛网,让全球变成网中人。现在通过军事,科技与经济,牢牢掌控印度后反而堕入印度人深厚文化传统智慧所编织网络之中,越挣扎,网络收得越紧,最后甚至明知道还没完全驯服印度的情况下,被迫撤离。

印度人虽然被英国殖民二百多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文化自卑,可叹中国人反而不再认识的自己的传承。昨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中小女孩用《三国演义》妙论俄乌战争,而且还是用英语。她说最近正在读《三国演义》,北约很像是曹操,俄罗斯是孙权治下的江东,而乌克兰就是荆州。曹操逼降荆州后,孙权认为失去了战略缓冲带,于是就有了赤壁之战。结果就是曹操的战船被火烧了,被赶回了老家。而艳星斯基的下场就是荆州的刘棕

透过中国经典《三国》的视角,这个小女孩的分析深度比西方大多数成年人要深刻和微妙得多。一本《三国演义》不知胜过多少现在学校教的现代国际政治,作为中国人,有什么好自卑的。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中华文化十二讲》说道,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它能绵延繁衍,必有一套文化传统来维系,来推动。倘使一民族本身无文化,专待学别人,其前途必有限,其希望亦黯淡。我们是自己有文化,而且这一套文化又发展得很深厚,很博大,很精密,深入人心,牢不可拔,一旦要全部丢掉去学他人,其事更难。所以我们必须自尊自发,大家一致同心,来响应复兴中国文化这一伟大的号召,这是有关国家民族将来前途最基本所在。

目前俄军作战方案,各种分割包围圈。哈尔科夫包围圈,顿巴斯地区的分割包围圈,顿巴斯地区的大包围圈。全是通过苏联式机械化战争通用的两翼钳形攻势,力图取得决定性的突破,撕开乌军的战线,然后大规模地歼灭乌军。

昨天俄军突然从东乌克兰的顿巴斯东、南部方向发起猛烈攻击,乌军方面很快就承认正遭受猛攻和挫折。俄军的前线力量迅速增加,“口袋”已经开始合围,似有要将顿巴斯的乌军主力包围歼灭的趋势。现在,乌军已经被俄军从北、东、南三面包围,仅有西部通道可以运送补给,然而俄军已经开始打击乌克兰中西部的补给基地和铁路桥梁,大量乌军补给物资被摧毁在半路。战火甚至已经开始向乌克兰南部的尼古拉耶夫蔓延,赫尔松也已经被俄罗斯稳住,局面对乌克兰而言已经越来越不利了。

很多人以为俄军进展缓慢,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他们不了解俄军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对顿巴斯的完全控制权。 在这里有必要考虑几个因素:

1.乌克兰武装部队的顿巴斯集团由训练有素、积极性最强的部队组成,包括从乌克兰西部调集的部队。

2.敌人有八年的时间在与LPR和DPR部队的接触线上实施纵深防御。

3.乌克兰方面故意不从战区撤离民众,以平民为人体盾牌。 仅当军事人员作为疏散车队的一部分与平民混合时才进行疏散。

所有这一切都使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非常复杂,不可能快的。无论北约怎样援助乌克兰,但乌克兰面临装备没油,交通不通,丧失制空权,注定了这些部队只能是被慢慢消灭,再强调一点,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不是占领全境,速战速决也是“专家们”想象出来的,毕竟这个国家的体量,当年德国和苏联在这里你来我往的打了接近3年。

俄军除了上周所说的等北约军援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炸毁与收缴乌克兰储存的军火库,俄军也开始瘫痪乌克兰大部分铁路运力!俄海军使用“口径”巡航导弹,又摧毁法斯托夫、克拉斯诺西尔卡、波洛那,这三地的铁路牵引变电站。 ???加上之前炸的卡扎廷、日梅林卡,整个乌中部地区,大型铁路变电站已清光!

乌克兰电气化铁路是苏联修建,独立30年的今天,作为欧洲最穷的国家,其冗余备份早就拆卖殆尽、非常老化,哪承受得了俄军这样轰炸。乌被瘫痪电气化铁路后,只能用300辆柴油机车,相当于乌铁路总运力85%已被消灭!西方给乌克兰武器再多,又怎么运往东部顿巴斯呢?

开战以来,西方援助了大量军火,已提供了6万件反坦克武器和2.5万件防空武器,但是消耗的速度远超想象,按美方说法,乌军每天都在消耗“相当于需要一周时间输送的反坦克弹药”,德国现在已经没有多余的装备,拒绝再提供现有装备,加拿大已经感觉缺乏武器了,美国“标枪”导弹库存减少了三分之一,也不得不减少供应,更要求企业全力生产。

因此,五眼联盟目前的工业生产能力根本不能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接下来美国2024年的总统选举可能会是一个貌似保守的领导人上台,重新加强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过美国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美国人读理工科的越来越少。

去年8月份,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 (NFAP) 的教育数据分析表明:国际学生仍是美国高端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国际学生,美国的高等科学与工程人才数量将大幅减少,经济发展需求上的人才供给差距也会加大。

该调查给出了重要数据:1)2015年至2019年期间,美国大学就读电气工程专业的全日制国际研究生人数下降了19.5%;2)2016年至2019年期间,美国大学就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专业的全日制国际研究生人数下降了 9.5%。也就是说,这两个数据的下降是发生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很大可能要归咎于美国政策对中国研究生入学的影响。

数据显示,在美国攻读关键技术领域的全日制研究生群体里,国际学生占比 50% 至 82%,而且大多数研究生来自印度和中国。

美国是犹太殖民地,对白人的提防恍如满清对汉人。为了弱化白人,几十年来在公立学校不断降低数学理工的程度,造成亚洲人对五眼联盟的白人是数学白痴的印象。目前的美国年轻人都喜欢读金融商科,其实就是去赌场做荷官。

因此为了继续吸引中国印度留学生留下,首先要恢复表面的言论自由,所以才有马斯克收购推特,进行改造。这个收购只是深层政府的央企的合并改组。马斯克目前垄断电动车,脑部芯片植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星链,目前还加上推特,真是深层政府核心央企。

同时等新总统上场后,重新加强治安,谁愿意生活在一个治安不好的国家?甚至减税,修改环保条例降低企业成本,如果需要也可以重新开采美国矿产与能源。目前红州相对是一个正常人的政府,正在大量吸引美国人从蓝州移民过去,大批企业也开始搬迁过去。一般说来,蓝州的无论天气与天然资源都比红州好,如果以后真有三战,敌人的导弹也是首先轰炸人口与工业聚集的红州,那么战后蓝州就是天堂了。

这个计划的死穴是依靠华裔与印度裔的科技人才。如果中俄印土的联盟稳定,那么这两个国家的移民就不可靠了。因此必须分解这个联盟,同时令世界其他地方更不安全才能吸引人才。故才有英国约翰逊,紧接着的欧盟主席访问印度。但如果诸君细读在下的英属印度史,必然发现印度民族主义者的智慧在犹太集团之上,搞得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种痛苦相信英犹目前还是记忆犹深。

下回我们继续印度的故事,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