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财政军事国家 信仰的颠覆(十九)

(2021-12-12 01:14:59) 下一个

原文再续,书接上回。话说英国“光荣革命”后,凭借金融信贷工具,实力大增,开始与欧洲列强展开争霸。

1756~1763年,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而进行的战争。又称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汉诺威等少数德意志邦国参加英普同盟,瑞典、西班牙和萨克森等大多数德意志邦国加入法奥俄同盟。

主要参战国的战略企图各不相同:英国试图打击和削弱法国,扩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权;普鲁士企图吞并萨克森,并将波兰变为其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竞争对手普鲁士,夺回西里西亚;法国力图吞并英王的世袭领地汉诺威,遏制普鲁士的崛起,保护海外殖民地;俄国企图夺取东普鲁士和波兰,向西部扩张领土;瑞典则要夺取普属波美拉尼亚。此次战争是法国大革命前欧洲各大国卷入的最后一次欧洲大战,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欧洲是陆战的主战场,主要是反普同盟各国同普鲁士交战;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主要是英、法之间作战。

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普鲁士的惟一外部支持来自她的新盟友英国,因为英国王室的世袭领地汉诺威遭到来自法国的威胁。这对盟国可谓构成完美互补:英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最高效的海军,同时普鲁士的陆军是欧洲大陆上最令人畏惧的力量。这使得英国可以集中她的军事力量投入殖民地的扩张。英国曾经希望这一在“外交革命”期间建立的全新同盟能够维持欧洲的和平,但事实上,这一体系却成了弥漫于欧洲各国上空的敌意的催化剂,最终在1756年爆发战争。

 

战争的另一起因则是大英帝国与法兰西帝国间日益升温的殖民地争夺。他们的势力范围在两个大陆上扩张。北美大陆上的冲突甚至要早于欧洲,位于大陆东海岸的英国殖民地于1740年代晚期与1750年代早期向西扩张时与法国宣称主权的密西西比河谷构成冲突。为了防止英国人的扩张,法国人于1750年代中期在现在的西宾夕法尼亚地区建造一系列的要塞,而英国人为了将法国人赶跑,发动法国-印第安战争,这比欧洲大陆冲突的爆发提早了两年。

 

1756年1月16日,英普首先缔结《威斯敏斯特条约》(又名《白厅条约》),规定双方负责在德意志境内维持和平,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这就大大触怒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为了压制在家门口的普鲁士,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决心放弃原先签订的《俄英条约》,于1756年3月25日转向同奥地利考尼茨亲王结成攻守同盟。稍后,在奥地利女皇玛丽娅·特蕾西娅积极策划下,奥地利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签订相互保证的第一次《凡尔赛条约》,双方保证各自提供军队,援助另一方反击任何敌人,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

 

随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双方都进一步争取同盟者。结果,汉诺威(英国王室在欧洲大陆上的世袭领地)、黑森-卡塞尔、布伦瑞克等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葡萄牙先后参加英普同盟;瑞典、萨克森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西班牙则先后参加法奥俄同盟。

 

在十八世纪的大多数时候,法国一般是让殖民地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或仅向其派遣少量的或者缺乏作战经验的部队。因为法国的殖民地离法国本土太远,而法国海军不如英国海军,使得法国很难为其殖民地提供大量的补给与支援。同时法国数条漫长的陆地边界需要一支高效的本土军队保护。故此法国政府将其战略重心放在欧洲大陆也就理所当然。她将大多数军队集结于欧洲大陆,期望这支力量能在家门口取得胜利。她的计划则是战至在有利条件下结束敌对状态,然后于条约谈判中以在欧洲的领土所得换取失去的海外领地。但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在此次战争中取得成功,因为殖民地确实毫无悬念地失去了;而欧洲的战事虽然在多数情况下进行得很顺利,但在其结束时,法国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可以补偿殖民地损失的欧陆土地。

 

英国人同样基于现实理由做出战略倾斜。他们倾向于避免在欧洲大陆上的大规模会战。他们试图寻求一个法国敌人结盟,以弥补其在欧洲大陆的不足。在七年战争中,英国选中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军事家腓特列大帝,以及他的普鲁士王国,一个逐渐崛起的中欧强权作为她的主要伙伴,并为腓特烈提供大量的资源以支援其作战牵制法国。解除欧陆本土后顾之忧后,英国充分利用其海军力量积极打殖民地战争。英国人采用了海上封锁与炮击敌港口的双重战术,并且将海上运兵做到了极致。他们有效袭扰了敌方船只,并且在邻近的己方殖民地支援下对敌方殖民地展开攻击。

腓特烈大帝

俄国人和奥地利人则旨在同法国一道削弱普鲁士,全力对付这个家门口的全新威胁。他们在1756年提出共同防御(普鲁士)的计划,以及由奥地利和俄罗斯对普鲁士发动进攻,由法国提供经济支援的计划。

战争从1756年持续到1763年才结束,至1762年初,交战双方已精疲力竭,普鲁士几乎濒临绝境。战争爆发时,普鲁士军队约20万人,训练有素,战斗力强,但四面受敌,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其主要盟国英国仅能对其提供财政援助;法奥俄同盟战争潜力雄厚,总兵力约63万人(法军21万、奥军9万余、俄军33万),但彼此战略目标各异,步调不一,行动迟缓。针对这种情况,普王腓特烈二世决定采取先发制人、各个击破方针,首先打击萨克森。

以后普鲁士势如破竹,好运一直延续到1758年,才开始进入胶着状态。到1761年底,普鲁士面临了两个挑战:奥地利攻占了希维德尼察,另一方面俄军将领扎哈尔·切尔尼舍夫和彼得·鲁缅采夫率军包围并攻陷科沃布热格,使普鲁士失去在波罗的海的最后一个港口。一直以来,俄军的主要问题在于后勤补给过于脆弱,使得他们难以扩大暂时的优势。现在俄军可以借由海路更快速且安全的运输补给至前线,因为普鲁士骑兵无法在海上拦截船只。由于腓特烈无法分出军队保卫首都,这个转变扭转了俄普之间的陆军实力。此时,英国人认为普鲁士即将要崩溃了。

于是英国威胁普鲁士跟交战国妥协让步以换取和平,否则将撤出对普鲁士的军事援助。此时普鲁士的状况非常艰困,普军已经锐减到剩下60,000人,而且柏林已经被包围了。普鲁士可以说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个不可靠的盟友。犹太人的帝国怎么可以相信?

英国人的算盘是这样的,1757年,英军攻占孟加拉。1758年后,法国因深陷欧洲战场,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中连遭失败。1759年,法国舰队先后在拉古什和基伯龙湾被英国舰队击败。1760年,英国占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区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主要据点本地治里等地。此时放弃普鲁士毫无损失。

从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到希特勒元首的德国都不能摆脱被群殴的命运,真是令人感叹。

好在1762年1月5日,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病逝,亲普鲁士的彼得三世即位后立即与腓特烈议和,并归还俄国占领的东普鲁士与波美拉尼亚,这便是著名的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彼得三世甚至让腓特烈指挥自己的军队,腓特烈因此得到喘息之机,集结更多军队,约12,000人,专心对抗奥地利。于是腓特烈攻陷希维德尼察,将奥军逐出西里西亚,然后在萨克森,他弟弟亨利在弗赖贝格战役(1762年10月29日)中击败奥地利,同时,普鲁士的盟军布伦瑞克则拿下哥廷根和卡塞尔。

其后交战各方都筋疲力尽,也同时背上沉重负债,加上俄国新皇帝彼得三世突然转向普鲁士,令俄国军政双方对于彼得三世的不满。接着瑞典也跟着退出战争,普鲁士得以起死回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叶卡捷琳娜(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黜。随后,被废的沙皇彼得三世被谋杀,叶卡捷琳娜对外宣称是消化不良而死,10月底,叶卡捷琳娜基于她的政变而俄国内部不稳,不愿意再继续战争,这时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俄国退出使反普同盟瓦解,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定《巴黎和约》。15日普奥签定《胡贝图斯堡条约》,普鲁士同意撤出萨克森,而奥地利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奥地利未能收复西里西亚领地。

七年战争最冤是普鲁士,腓特烈因为俄罗斯在战争后期的沙皇倒戈至普鲁士才保住西里西亚,使他获得“军事天才”及“大帝”的荣誉;但他终其一生也只是让普鲁士崛起,并没有成为能和英、法、俄相提并论的欧洲列强(great power);只能算是比瑞典、西班牙略强的中等强国(middle power),较好听的称呼是——“半个列强”。

由于英国的出卖,普鲁士只是替英国作嫁衣裳,自己不但毫无所得,甚至战争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需要战后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才让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英国让普国在七年战争成为孤军,必须要对付三国(法奥俄),普国上下弥漫着仇英态度。而后美洲爆发独立革命,普鲁士有意无意站在美军这边,并且派军事观察团观察美英之战。后来普鲁士军被拿破仑打得几乎灭绝,直到俾斯麦的出现才真正的让普鲁士强大。

法国成为最大的输家,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虽然法国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令法国失去新大陆。法国的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间接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埋下伏笔。

七年战争前后英法北美殖民地的变化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可惜胜利的果实,人民不能分享半分,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包括高税率与子弟兵的生命。

可以说英国是以自身成为债务奴隶的代价把欧洲甚至整个世界带入万劫不复之地,当今世界的乱局,英国应记首功。

说到底,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既是皇家海军的胜利,同时也是确保包含庞大的海陆军运作费用在内、高额战争经费的财政能力的胜利。而英国之所以能够成功筹措到如此庞大的战争经费,是仰赖于将十八世纪的英国转变成“财政军事国家”的财政革命。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项筹措战争经费的手段,那就是对国民课税。透过当时的讽刺画,我们相当熟悉英国人为了高于法国两倍的课税而痛苦的模样,而那些画也同时说明了英国卓越的征税能力。不过,光是这样也不可能筹措到延续超过一个世纪以上的战争经费。

因此,受到注目的便是发行长期国家债券的转贷制度。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成为英格兰国王的荷兰贵族奥兰治亲王(Prince of Oranje-Nassau),也就是威廉三世(Willem III)的统治之下,向荷兰学习了财政制度,接二连三施行了各项财政改革措施,如设立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和成立证券交易所等机构。英国政府所发行的国债,在议会保证将会偿还本金与利息的前提之下,提升了国际信用度,因此能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荷兰成功动员到大量的资金。因为有这些资金作为战争经费,财政支援普鲁士以及充实皇家海军和陆军之用,让英国得以在对法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且迅速攀上了欧洲霸主的地位。

不过代价就是到了七年战争尾声,英国的负债已经超过一亿三千万英镑,大约是十八世纪初的十倍,也是当时国家岁入的近两倍,因此是一笔相当沉重的财政负担。虽然英国政府抱着可能会导致国债信用下跌的心理准备调降了利息的利率,但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为了确保国债的利率,在这一百多年间,英国国民负担的税赋膨胀了将近二十倍。转变成为“财政军事国家”的英国,成了欧洲有史以来课税最重的国家。

然而英国国内对于政府的不满,并不只是针对沉重的税赋而已。军事财政改革,带来了公职人员、金融业者和御用商人之间的勾结;一七六三年,在缔结结束七年战争的《巴黎条约》后,国王乔治三世(George III)的宠臣比特伯爵(3rd Earl of Bute)所领导的政权瓦解, 那些人称「国王之友」的比特亲信腐败的作为,陆陆续续暴露在阳光下。在这样的情势下,腐败(Corruption)一词成为政治语言,且大为流行。

然而,在改革“腐败”的手段上,英国人始终企图透过议会改革,来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英国的政治激进派,虽然认为由极少数特权阶级垄断选举权是个问题,但完全不会去否定议会的权威。他们确信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是掌握在议会的立法权之上。而且,只要守住经由光荣革命所确认的「君临国会」原则,英国也不曾萌生出推翻国王的想法。在英国,反倒是因为议会与国王的关系从本质上产生了改变,让两者间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才得以实现君主制的民主化。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说,英国人已经失去反抗的本钱了。以前国王需要征税,需要地方诸侯的同意,如果国王强行征税,诸侯会带兵造反。现在哪里还有封建诸侯,谁还有军队去对抗议会军队?

如果说光荣革命后的英国议会投票权与财产挂钩,还有一点罗马帝国的权力与责任相匹配的遗风的话,引入犹太高利贷制度以后,各位议员的金主背后都需要犹太金融资本的支持才能生存,结果是前文所提及的公职人员、金融业者和御用商人之间的勾结,而议会变成一个犹太人操控的一个工具。

在所谓民主化的甜言蜜语哄骗下,加上英国国内再无可以真正抗衡议会军的力量,英国人也只能自我安慰,在议会内斗争与改革了。

现在欧美实行普选制几十年,完全抛弃了投票权与财产挂钩的原则,也抛弃仅剩不多的权力与责任匹配的原则。目前状况是一半不交税的人决定交税的交多少税,以交税人不反抗为原则,结果就是税率越来越高,中产负担越来越重。自1960年代起,欧洲和日本也在战后的恢复中,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民众快速变得富裕。而大多数美国人的财富状况开始恶化,真实收入开始停滞,进而不断下降。

随着科技进步,世界经济日益整合,逐渐成为一体,从经济大区化,到全球化经济(globalized world economy),再到经济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全球化权贵集团以美国为中心和基础,通过控制世界经济整合的过程,进而全面控制全球化经济以及全世界的资源和人口。

全球化集团在掌控世界权力的过程,集中针对人们只关注自己眼前“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状况,实施系统的操作。当人们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而对真假财富毫不关心,全球化集团便进行大规模的价值观宣传,促使人们更关注自己的眼前利益,更不关心真假财富,更不关心社会财富的整体状况。

随后,在全球化集团的全方位宣传洗脑下,世界范围的民众,都积极接受虚假的价值观。人们在接受虚假的价值观后,不会轻易改变,而是固执地相信黑白颠倒。

普选不可行早在罗马时期已经证实。罗马在希腊全民直选最鼎盛的伯里克利时代,就派考察团去希腊考察希腊政体一年,伯里克利在长达三十年内,年年当选“国家战略官”,并且大部分时间当选议长。不过也只有他天生有个人真正魅力,让大众如痴如醉。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指挥雅典人,一个接一个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就如一个闪耀着白光的大理石神像。

但罗马人并没有被鼎盛时期的雅典所迷惑,这些只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阅历的元老院才可以做到。当时三个罗马考察团成员一定深切感受到人间象伯里克利这样非凡的人才太少了,而雅典的全民直接民主体制必须具有非凡魅力的人才可以发挥优越性。

罗马时期《历史》的作者,也是政治领袖的波利比乌斯认为罗马兴盛的要因在于罗马确立了独特的政治体系。像王政、贵族政体、民主政体,都比较容易倾向于代表共同体的一部分利益。但是,罗马人不执着于政体。波利比乌斯把罗马兴盛的要因归结于罗马共和政体所特有的政治体系。那就是通过执政官制度、元老院制度和市民大会有效利用王政、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优势。由于确立了这一独特的政治体系,罗马消除了国内的对立关系,建立了统一的体制。

犹太人熟读历史,通过他们掌控的媒体,经过长时间的洗脑,让大家认为普选是理所当然的事。媒体的操控加上普选令犹太人掌握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权力。

一战以后的美国,其实也是财政军事国家。二战后,也是四处东征西讨,而且还故意拖延战争,牺牲美国子弟兵的性命与发军火财,债务与税收也就节节上升。现在欧美澳洲这些所谓民主国家的人民,不但没有能力反抗高税收,甚至没有能力反抗选举舞弊,反抗强迫大家打一种不透露成分,医药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的疫苗,澳洲还建立集中营,禁闭所谓感染者。当然谁感染是他们说了算。

好在欧洲澳洲的人民每周都大游行,除非犹太人决定开枪,估计他们必须暂缓推行强制疫苗计划,美国法院已经全面推翻拜登的强制疫苗计划,算是一个好兆头。可惜美国人目前还是继续相信体制,甚至学校推行男女共用厕所情绪还是相当稳定,何以至此,下回我们继续英国的土改故事与改造新人的手段。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