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

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评论
正文

7.4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七章 人类不同思想历史时期(4)

(2022-10-02 18:35:51) 下一个

7.10  一神教开启社会共同价值的先河
与古希腊的思想文化同样重要的,以基督教及天主教为基础的一神教宗教思想,两者无疑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础与根本,是西方文明与思想的双轨。基督教的宗教思想通过宣教而形成以社会大众共同认知做为社会共同的价值基础,也即是所谓思想意识形态(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社会共同文化价值,并以社会共同价值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的演化。这种以一神教为基础的犹如意识形态的社会力量,使社会形成独立於世俗政治权力之外的权威,这无疑也有利於形成社会的多元文化。毫无疑问,实现真正的社会多元首先从世俗权威与思想文化的分立与多元开始。
在宗教思想或形式上,西方在公元前犹太民族出现了一神教,一神教的天主教与后来的基督教形成了西方文化及文明的强大思想与社会力量,成为社会力量的一极。而中国在宗教思想上长期停留在巫术文化及多神教的混合期,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进入到一神教的宗教思想时期。在思想上,相较於巫术文化及多神教,一神教是人类思想以及宗教思想一个质的飞跃。
首先在思想上,一神教跨越了多神教零散,碎片化的宗教观,这种零碎与碎片化是人类对环境原始的有限的认识必然结果,人类只能借助不同的神甚至巫术解释表面毫无关联的各种现象。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手段的进步带来的知识积累及思想发展,人们进而从不同事物表象的先后次序追寻事物的因果,相互必然的关联,以及事物表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内部关联或本质联系,这种可能的或被人们发现的内在关联无疑会启发人们产生对生存环境或所有的一切包括宇宙及人类自身都存在着某些内在的关联。这些所有的内在关联也可能存在有一个唯一的主导者或设计者,这个唯一就是一神教的上帝。或许一神教仅是某位哲人,有感於社会人性的脆弱与自私,各怀私心难於驾驭,而多神教社会作用的碎片化难於凝聚人心,需要为社会创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思想意识与社会价值作为社会的共同意识基础,一神教就是有意设计的思想成果,这也不无可能。站在现代文明的视角,人们可以对这些假设提出许多批判的观点,然而相对於多神教或巫术文化而言,一神教对社会大众产生的规范与凝聚社会作用,无疑更接近於现代文明思想,这不仅是宗教思想的跨越,也是人类思想里程碑的跨越。为了使这个唯一的神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众多先知对教义进行必要的解说与拓展,也就必然产生了一套完整严谨,并与相应的物质生产与知识积累相适应,能自圆其说的宗教思想与理论。
其次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的改变。宗教思想或宗教观,其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思想。一神教的宗教思想成为主要宗教思想,将零散的社会个体以共同信仰为基础,凝聚成为社会共同力量,当这种共同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就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改变与重大变革。中世纪社会主流宗教思想无疑是主导社会的思想,主流宗教思想的改变也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改变,西方历史的研究者不难找出这些社会结构改变,在西方社会也出现了独立於世俗权力之外,甚至超越世俗权力的宗教势力。幸运的是,西方的宗教势力与世俗权力相对能维持某种平衡,也使各种思想能在两元的狭缝中得以存在与发展。就是这些不同於一神教宗教思想与世俗权力思想的非主流思想启动了现代科学思想与工业化文明的里程。
毫无疑问,一神教宗教思想相对於巫术及多神教是人类思想史的进步。一神教一方面有利於凝聚社会思想力量,从而与世俗权威形成相互抗衡的两元格局,相对於世俗权威的一元独大,两元格局更有利於不同思想的发展。一神教宗教思想,不论思想的对错,其归於一尊的神学思想对社会思想起着锚定与平台的作用,这无疑是积极的,为社会思想价值提供一个可供遵循进而修正与进步的平台与起始点,这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这也是思想社会锚定的功能与积极意义。

7.11  多元人文环境 现代文明基础
社会多元有利於社会进步。每个社会都具有自身的物质生产基础做为生存生活的必要手段,否则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文明的社会。每个社会也同样具有自身的思想文化,这也是文明最基本的条件。文化思想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又超越物质生产之上,对物质生产即有制约又有着引导的作用。西方实现了工业革命,这是西方具有不同於其他文明的思想文化特质,这个社会思想文化就是希腊哲学思想与基督教宗教思想,由此形成的社会环境的多元的权力格局。
古希腊哲学思想以探寻世界的或物质的本源为目的,以及严谨扎实的逻辑推理为手段,这种思想模式导向有利於严谨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建立。而另一方面,基督教宗教思想为基础的一神教也有利於凝聚社会大众形成共同的信仰力量,这种共同的信仰力量未必是文明进步的,也无关社会物质生产,甚至是对文明进步有着消极的影响,一神教统一的信仰的积极意义在於思想上形成一个可以与世俗政治权力相抗衡的社会力量,这就是一神教的最积极与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人类任何历史时期,世俗的政治权力,或以政府为社会公权力的形式总是存在的,即使是原始人的社会也存在群体共同接受以维护体现群体秩序的权力,这种被群体认可的权力就是政府的起源。这些被群体或社会大众接受的权力,无论是被迫或是自愿接受,都将随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当这种世俗的政治权力成为不容置疑的,唯我独尊不受制约的社会力量,其他的社会力量,以及不同於独大的世俗权力的思想都会受到压制,一元独大的世俗权力在根本上不利於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及社会思想的表达,也就是不利於社会文化及思想的进步。同样,独大的宗教力量也会使其他社会力量,包括世俗政治权利失去对其制约的力量,这将使社会造成宗教权力与思想一元独大的社会环境,也将制约其他社会文化及思想的表达与发展,同样会窒息社会变革的环境与力量,同样是有害的。

西方的发展史就是避免了这种世俗权力或宗教权力长期独霸的局面,社会两元势力的存在,各自为维护自身利益,利用不同的社会力量及思想做为相互抗衡的手段,使不同的社会思想与探索得以在世俗政治权利与一神教宗教权力的狭缝中生存与发展。宗教势力,无论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都无法禁止不同社会思想的质疑,包含对来自宗教内部对教义理解的质疑,而被认为异端的宗教思想会受到了地方封建主的保护,以作为与宗教势力相抗衡的力量。同样,不受世俗权力欢迎的社会思想及社会组织及力量,也可利用宗教力量逃避世俗政治权利的迫害。这些独立於世俗政治权利及宗教权力之外的社会思想与社会组织或力量,就是西方新思想与产业革命最根本的社会基础。也许还有一个东方或中华文明不具有的因素,那就是西方与中东地理的连接带来的文化与思想的交流,无疑都有利於各种思想的发展,这都是有利於社会进步的。

总而言之,古希腊哲学思想与基督教一神教宗教思想,奠定了西方走向工业化走向现代社会三个最基本的社会文化要素,一是以古希腊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严谨的思想方法与体系,以及追究事物本源本质的哲学精神,严谨的哲学思想与追究事物本质的精神是一切社会人文与自然科学建立及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的发展与走向工业化只能是这些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是以基督教一神教宗教思想形成的社会共同价值体系与社会道德规范,以宗教信仰追求为基础形成的像意识形态一样强大的社会,强大的一神教宗教思想形成的社会共同意识,对宗教理想与社会的崇拜与追求,加之严谨的思想体系不仅冲击与挑战世俗权威,同样也挑战宗教权威,催生宗教新思想与世俗社会的变革。
三是这种宗教信仰与世俗权威的并存并立与相互制约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思想与文化的多元,各种不同的思想可以在宗教与世俗权威的相互制约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前两个属於文化思想要素,第三个属於社会文化环境要素。这三个基本文化思想要素,保证了社会思想的活跃,这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走向工业化最根本的文化思想基础,而这三个文化要素都是中华文化的人文环境所不具备的。

7.12  人类社会并不必然走向进步与文明
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生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步的源泉,社会文化决定文明进化之命运。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进步必然会推动生产关系或社会上层建筑的演变与进步。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组成的社会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与进步的基础,如果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社会矛盾,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社会群体会以社会革命或暴力方式打破旧有生产关系,建立新的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方式使生产力得到解放。这些思想理论无疑是理想的社会进步进化模式,犹如达尔文生物进化般准确。人类社会进化与生物生命进化有着本质的不同,生物生命进化是长期的为适应受环境,同时又不受意识控制的肌体进化,人类具有思想与意识的主观能动决定了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与多样性,而停止进化甚至倒退也是存在的可能性之一。

人类社会系统并非生物生命系统,前者是众多个体的集合体,后者是单个生物生命体。生物生命适者生存,在自然试错择优的过程中,生物器官为适应环境,衍生新机体功能,物种得以延续与进化,一种无意识的长期累积而成的肌体进化。而这种生物生命试错择优是生命肌体的记忆择优,这种肌体记忆择优是以肌体的整体利益或生存为目的的择优,这种择优不是意识的择优,而是结果的择优,优胜劣汰,是一种纯粹的生物肌体记忆择优,无关生物群体与大脑记忆与思维,是一种纯自然的过程,即不包含意识的生物肌体试错选择。在此群体属於环境因素,不属於肌体记忆,而思维属於生物生命大脑有意识及有辨别推断能力的记忆功能,包含生命体有意识的取舍,思维也不属於肌体记忆。在此要表述的是,生物生命肌体的进化与人类社会的进化有着共同与不同之处,共同之处在於都是记忆的试错择优,不同的是前者是生命个体肌体处於生命本能的生物自然试错择优,后者即是群体大脑记忆与思维的试错择优,也是个体利益与意识的选择,而个体或小群体的利益与大群体的利益不尽相同,这也是生物生命个体肌体进化与人类群体社会进化的本质差异之处,这种差异是由於生物个体肌体的生物性与人类社会群体的社会性之差异所决定的,社会性即群体的历史文化思想等属於群体记忆思维的范畴。记忆思维的意识选择就会受到外力的胁迫而扭曲,即大群体的利益会受强势小群体或个体的威胁而扭曲,使社会健康的演化停滞。

生物进化与人类社会进化有着内在因素的不同,如果将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做为社会进化理论,像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运用於生物生命系统一样运用於人类社会系统是行不通的,就犯了所谓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此外马克思关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做为社会进化的理论是以西方工业化为范本,能够解释西方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历史,而难於解释西方社会之外其他文化文明长期徘徊於前工业化时代,踟蹰不前,甚至自我毁灭的事例。其根本原因就是人类群体的社会性,即社会历史文化思想等诸多属於思想意识的因素不仅反作用於社会物质存在,甚至主导或限定了相应社会的发展进程,阻隔了社会生产的自然进程,也即是意识不仅是被动的接受体,也是主动的限定规范引导或说反作用於社会物质生产存在,限定了物质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改变了社会演变的方向或进程,这就是以社会文化价值为基础的的思想意识限定阻碍或改变了社会的历史进程最鲜活的事例。简而言之,由於人类思想意识的主观能动与社会历史人文的制约,人类社会并不必然走向进步与文明。

 

大鱼 谷歌博客
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过去,今生与未来, 电子书 中国道路.杂思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