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

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评论
正文

3.4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三章 意识形态与批判(4)

(2021-10-05 13:07:24) 下一个

3.12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对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相互批判,资产者凭借资本对劳工压榨所形成的社会阶层对立,使这两种为各自社会阶层代言的意识形态似乎已形成水火不相容的思想理论,这两种意识形态长期对立造成了相互敌对的思想意识,甚至成为普遍社会意识,这使人们只看到表面的思想的理论争辩,而忽略了两种意识形态的本质。
两种意识形态的共同本质都是关於资本的物质生产通过何种方式达到社会最大利益,至少在思想理论上是如此。追求最大利益是人类组成群体及社会与不断进化的驱动力,在资本主义或工业化社会最大利益的表现就是对资本的所有权及资本的管理,而其分歧在於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为资本私有及自由市场是资本物质生产最合理最理想的环境与基础,这种社会环境与基础最能激发人类的潜能及创造力,物质生产达到最大,从而使社会富足,达到社会最大利益。自由民主及一切含有自由要素的思想意识形态都可能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或外延。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认为资本公有及计划经济更有利於公平正义,避免为片面追求利润对劳工阶层的压榨,以及盲目生产带来的社会浪费与破坏,从而达到社会的最大利益。

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熟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已跨越资本血汗压榨的时期。对於现代国家而言,尤其是已经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或成熟的工业化经济体,除极端的个别经济体外,不存在纯粹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经济体系,或纯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体系,都是这两种经济体系的混合体,都含有资本私有及资本公有或国有的成分,甚至最老牌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公有制的成分,资本的私有或公有取决於具体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安全考量,而不是意识形态,对於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不应该成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斗争,表面上是不同社会阶层或阶级的利益之争,社会财富分配之争。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的根本利益,这无疑也误导了资本主义社会或工业化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的本质,似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物质生产关系的主要矛盾即是资本经营者企业主与劳动者分割社会财富的矛盾,劳动者即无产阶级只有以革命手段打倒旧的国家机器,剥夺资产者的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以及社会计划生产,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资本盲目竞争造成的浪费与社会危机,这无疑片面简单错误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私有造成的生产与财富分配的社会危机,也是一些主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走上社会革命的道路的根本原因。这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革命认识观,是社会主义运动走上社会革命,甚至社会武装暴动的道路根本原因,也是那些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家政权经济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争,其本质是利益分配之争,以及资本私有带来盲目生产的社会危机,然而资本生产的本质是特定社会生产条件下,物质生产的根本基础,无论是资本的私有或社会公有都无法改变资本物质生产的基础,改变的只是资本所有权或表面的拥有者,并无法改变资本最根本的运作方式或本质。革命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私有者,革命无法消灭资本经营者,有资本生产,就必须有资本生产经营者,这个资本经营者就是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产者的替代者。在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这个替代者就成为掌握生产资源的新贵新资产者,公平的社会分配也成为空话。
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思想意识,在文化与传统上与财产私有观念存在本质冲突,尽管有着生产资料与个人财产的区隔,当资本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资本的活动将渗透社会生活的点滴。可以设想在一个绝对的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所有进入生产领域的资本必须社会公有。如果社会个体可以通过储存使个体私有财产累积增长,这个通过储存而增长的个体私有财产就带有资本增长的本质,而允许这些私有储存进入社会生产,成为小生产的资本,无疑是在鼓励私有资本的重新萌芽,而限制私有储存进入生产活动就是扼杀新生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追求私利或利益是生物生命体的自然属性,同样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驱动力,绝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无疑在本质上违背生命自然属性。

为解决资本主义盲目生产而实施计划经济,无疑也违背了资本生产赖以生存的市场及竞争,市场与竞争不仅是资本生产的必要环境,也是做为社会个体每一个人实现自由消费欲望的手段。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在现实中就是杜绝了社会个体在社会生产条件允许下的自由消费,这不仅违背生命自由的自然属性,也不利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消费,脱离市场与竞争的计划,无疑将误导生产,使社会经济活动失去健康的环境。
总而言之,社会财富分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资本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特定生产条件的客观存在,不以意识形态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而改变,社会革命可以改变政府体制,可以改变生产资料私有为公有,社会革命无法改变资本生产的经营方式与本质,方式就是自由经营自由企业与自由市场,本质就是追逐利润。在资本生产为主要模式的经济社会,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无法改变资本的生产模式,以及资本经营者与生产劳动者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应该回归社会财富分配的社会经济议题,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社会经济进步演化与改造,而不是经济斗争,更不是政治斗争,甚至是消灭或抑制资本的社会革命,

3.1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有影响及最有力量的版本,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分析社会及生产的方法论与基础,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科学社会主义是关於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类理想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做为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同样包含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本质或价值成分,这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精神价值成分,这是对做为人的生命价值的认知,及理想价值成分,以精神价值为基础的理想追求。其物质价值成分,社会生产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会反作用於社会存在。特定的物质生产力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较於之前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特定社会生产力的相辅相成,带来无与伦比的社会生产力。而资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并非永远是相辅相成的,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资本生产必然带来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及人性的异化,以及盲目生产与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适应及促进经济生产发展,衍化成为追随市场盲目扩张的驱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其精神价值部分是人的价值或劳动者的价值,社会生产应该为全社会服务,而非为资本服务,本质就是为资本拥有者服务。以资本私有为基础要素的社会生产,资本私有必然造成的剥削及劳动者与资产者的异化,资本家成为主宰,劳动者做为资本的奴隶,社会革命也必然不可避免。为实现人的价值,劳动者必须通过革命手段剥夺资产者,实现资本公有的社会主义对物质生产的改造,劳动者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全社会共同享有生产成果。理想的部分既是革命带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劳动者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做到“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解放”,及实现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从不同视角揭示社会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资本生产及周期的根源,是研究资本生产的本质及周期危机的重要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无疑是人类工业化时期的伟大思想成果,对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及二十世纪的社会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其本质上是系统的彻底的的社会革命的理论,革命的意识形态理论,目的是为社会主义革命服务的,革命理论的成分远多於科学理论的成分。

3.14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
哈耶克是二十世纪的重要政治思想家,二十世纪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表人物,《通往奴役之路》是他最知名的着作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灯塔。在书中哈耶克对社会主义进行强烈质疑与批判,认为社会主义一定会带来一个中央的经济计划体制,为了保证计划的实施,政府必然被赋予强大经济控制权力,从而会拥有控制个人社会生活的权力,强大的政府控制能力终将导致个人自由权力的丧失,而计划经济最终将会导致极权主义,国家计划最终走向极权。哈耶克用许多事例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纳粹主义进行类比,最基本的共同点是为社会共同目标牺牲个体自由。

以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而言,哈耶克及《通往奴役之路》无疑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无论是事例还是思想的推证都是严谨扎实的。这些思想的论证与推断,不仅已经被一定历史时期所验证,在思想上也具有普遍的意义,甚至超越意识形态范畴,对社会追求共同目的与维护自由之间所具有的根本性矛盾展现了高度的警示的作用。
然而意识形态总是包含思想意识与理想的成分,自由主义也不例外,即含有想当然与超越现实的成分,《通往奴役之路》也有同样的问题。任何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就必然含有作为思想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概念的产生都有一个对相关事物产生的观念进行抽象化与绝对化的基础与过程。建立在抽象与绝对基础上的思想概念为思想理论脱离社会现实埋下伏笔,例如自由概念的抽象化,也就使自由成为脱离社会现实实质内容的价值信仰,任何妨碍社会自由价值这个抽象概念的企图和行为,哪怕是最微小的,都是罪恶,然而自由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是与具体内涵内容相关的,法律就是对自由内涵的限定。
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往往与经济形态相提并论就说明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性或社会性。哈耶克在《通》书中有不少篇幅论及经济就说明当自由的观念成为准则将影响社会文化及经济,也即所有大众生活,而当这些自由的观念脱离实际的内涵就必然成为像宗教教义或信仰一样的天堂,成为判别美与丑,善与罪的道德标杆,一种空洞的裁判原则,使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走向脱离社会现实的极端。

哈耶克强调自由对社会与个体的重要,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社会物质生产的供需,使之达到平衡,由於人们不可能掌握完备的知识与资讯,任何计划都会带来相反的后果,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不可能帮助社会的经济活动,迷恋政府干预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自由生活,成为自由的重大威胁。无疑这种陈述有着现实的可能性,然而人类知识与资讯不完备并不能成为否定干预的借口,市场同样存在知识与资讯的不完备,市场对供需的回应也往往不是即时,甚至是相对滞后的,这种市场对物质生产供需回应的滞后影响并不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主要根源,却无疑对危机的扩大与加深,及危机的旷日持久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危机将无疑对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破坏,社会生产及市场秩序的失序,大批的失业人口,考验着社会大众对危机的承受能力,政府的干预对避免或延缓,减轻危机,或恢复生产秩序及渡过危机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的社会物质基础。可见,哈耶克的关於自由的思想做为意识形态的理论似无不妥,然而做为现实社会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的指导思想,无疑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多差距。这也许是他更多地被认为是自由主义思想家,而不是经济学家,所有西方政府都更多赞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却不敢不折不扣地施行他的自由经济思想。站在哈耶克对立面的凯恩斯,鼓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受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指责与批判,却是各国政府普遍奉行的管理经济的理论思想。哈耶克无疑是自由主义的旗手,而凯恩斯如果不是挽救了资本主义,至少在一定历史时期舒缓了经济危机的造成的极度破坏。功劳属於凯恩斯,荣誉归於哈耶克。经济周期与现实社会大众的危机承受能力,使所谓完全自由市场理论与理想成为空中楼阁,政府干预成为避免或舒缓社会危机的必要手段。

哈耶克认为所有的社会制度都不是人为设计的,而是自然地在无数无意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这种说法是并不完全客观,至少是不严谨的。社会中人们的相互关系,或机制,制度等等,可以设想从原始人到文明人,现代人,越是原始的环境,自然地无意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比例及可能性就愈高,原因是原始人的思维与记忆能力,以及经验与知识积累都无法对群体秩序及个体间相关关系进行所谓“设计”,生存的互动与相互依存过程,形成自然而然的相互的关系,然而愈是进入文明社会,及现代社会,人们的经验与知识,以及思维能力,使人类具有预见事物发展相应的可能结果,并由此而做出相应的规划。进行规划避免可能坏的结果,并追求可能好的结果,这其中就必然含有设计与引导的企图。社会愈进步,知识经验愈丰富,这些相应设计与引导的企图与可能性就愈高,自然无意的可能性就愈低,这些设计与规划未必都能得到积极的结果,有的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然而人为的设计是存在的,很多结果也是积极的。比如说宗教和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对社会的规范与引导,就带有设计的思想意识。无可否认,无论是宗教教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或者是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都含有对社会的引导与设计。

自然发生与设计发生是人类社会许多事物发生的两种可能形式,或者同时包含两种形式。无论是单一的形式或两种的混合,都是人类通过不断摸索中进步的试错模式,自然发生存在盲目与不足,是知识与经验贫乏的结果,绝非有意为之,引导设计可能存在的偏见与失误,思维盲点及意想之外的后果,然而比起自然发生有着更高效率,也是引导设计的社会现实基础。自然发生这种原始的模式过於盲目低效,而设计引导也有可能为达成目的而忽略客观环境,甚至不惜采取特殊手段,即为达成目的而不择手段,手段目的化将遮蔽社会的真正目的,最大利益。在意识形态成为信仰的现代社会,手段就有成为目的后果。如为计划而集权,为集权走向极权,当计划遇到社会阻力,强制也成为必然与手段,为计划而强制社会改革,集权极权必然走向强制,结果带来社会不幸,忽略了所有社会理想改革或行动都是为了追求社会大众的幸福,或社会最大利益,然而手段成为目的,最终是走向反面,如社会思想受意识形态偏见制约,结果也就如哈耶克说的,“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善意铺成的”。
生命组成群体或社会,追求的是最大利益,最大利益原则是衡量所有社会思想意识及行动的标准,不论是自然发生还是设计引导形成都只是人类衍化过程两种不同的进步或试错模式,同一事物的两端,不应该执着於一端而排斥另一端。自然发生是知识与经验不足的无奈,也是自然而然的盲目试错,而设计也必然以知识与经验为基础,一般而言应该比自然发生更为有效率,这也是设计的现实基础,为避免可能的不足与失误,设计发生的可能不良后果仅能依靠纠错机制。无论是自然发生还是设计发生,一个不具备纠错机制的社会体制或文化,也不存在对错误纠错的能力。而民主机制与法律或秩序就是对群体或政府权力的监控,使社会不至於以社会理想的口号或意识形态牺牲社会个体自由,造就极权。

3.15  意识形态的本质
意识形态的思想模式来自一神教的信仰模式。宗教信仰特别是一神教以共同信仰长时期主导社会的思想意识,一神教如果不是宗教的思想意识第一次在人类思想史上试图系统完整地解释人类的起源及何去何从,至少是第一次对这一类问题以共同教义与信仰为基础,达成社会最大共识,这种社会共识是通过宣教的方式达成。无论正确与否,一神教的思想体系成为人们利用思想意识解释及引导人类社会的群体及个体行为的一种模式。知识的增长带来自信的增长,人类逐步摆脱神创造万物的宗教思想意识,试图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现实,追求以人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并以此为信仰改变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就是这样一种信仰模式的世俗版。这并不是说一神教的宗教信仰孕育了意识形态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而是说,意识形态像宗教信仰一样,从一开始就有植根於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与理解,以及救赎及追求理想社会的认知。这些带有宗教情怀对现实的认知与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无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由於历史的局限性与意识形态理想的有意引导,也不可避免地含有脱离社会现实的成分,这就使意识形态理论在现实社会实践中遭遇挫折。

然而,就如宗教信仰一样,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即是人类思想文明的成果,也是一定社会现实的产物。一神教相对於多神教的进步,引导规范凝聚了社会的思想意识力量,使宗教独立於世俗权力之外,促进社会权力与思想权威的多元,而意识形态理论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剖析及解释社会的思想方法与工具。尽管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不切实际的与超越现实的论断,甚至代表某些特定社会阶层的利益,做为人类思想的成果,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凝聚了具共同利益的社会阶层组成共同阵营,使社会形成多元政治力量的公开博弈,这些博弈成为新思想挑战旧意识旧秩序的社会运动,意识形态理论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的驱动力,为人类进步带来许多积极成果。正由於意识形态理论对社会正面及积极的作用,意识形态价值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精神价值。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及成果也使意识形态超越社会现实的思想理论部分被忽视忽略,社会实践在意识形态理论的引导下走向极端。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社会主义,都成为像宗教一样的信仰,成为信仰就必然带有两个副作用,一方面在思想上像宗教一样成为旗帜,以信为基础,窒息了意识形态思想的活力,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也造就了政治正确的土壤,使意识形态在现实中不容挑战,使意识形态在现实中的缺陷得不到正视,这是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普遍遇到的困境。

 

大鱼 谷歌博客
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过去,今生与未来, 电子书 中国道路.杂思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