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

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评论
正文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四章 中华传统人文基因

(2021-04-04 16:30:22) 下一个
中华民族近代所遭遇的苦难与艰辛,凡炎黄子孙无不痛心,然而华夏大地所遭苦难乃时代偶然,还是民族文化之必然,众说纷纭。据说中国历史存在四大必须解读的问题,其一,中国为什么未能在西方之前实现工业化。其二,不仅未能在西方之前实现工业化,西风东渐,工业化进程累遭挫折而落后于日本,中华民族几遭灭顶。文化是一个社会亦或国家民族的灵魂与根本,其中是否包含民族文化的因素。其三,中国革命成功之谜,革命累遭危难,却又最终破茧而出,中国革命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走向现代化,乃至中华文明复兴之路,更由于中国的超大体量,也必将对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四,相较于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体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谜。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与命运》试图回答其一其二之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着中华文明的根本与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与民族命运的深刻影响,也埋下近代悲剧的种子,是中华文明与工业化失之交臂得根本原因,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又落后于日本也同样有着内心的文化的必然。文化不仅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对中国作用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自己文化文明的国家,只有文化才能说明其文明竞赛中落后的根本原因。究其根本,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之发展仍未能戒除改变丛林暴力文化对社会文明之荼毒,儒释道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本与主流并不具备完整健全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功能,且依附于皇权暴力,社会思想萎缩,中华文化文明失去新思想指引导,无法跳出皇朝兴替的怪圈,暴力文化实为中国传统社会万恶之源。清末的丧权辱国,苟延残喘,社会的萎靡不振,工业化的延宕,最终辛亥革命的爆发都有着历史与文化思想的必然。
 
第四章 中华传统人文基因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从落后发展中国家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能维持中国整体社会的稳定,毋庸置疑,在可预见不远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超大的体量,中国不同于西方经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对全球的影响,使人们不得不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中国何以能维系超常的经济发展,中国发展模式是否存在,未来中国是否还能维持中高速发展,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如果中国经济进步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其必然的原因及其背后驱动力量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是必然又如何解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遭遇的挫折,以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曾遭遇的苦难与危机。如果是偶然,幸运之神何以最终把幸运之冠戴到倍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头上。中国现行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可持续性是否具有必然关联,中国体制与中国特有发展模式对横行数世纪强势的西方意识形态以及政治与经济体制意味着什么,相容,互补,或抗衡,还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国何去何从都会对全球经济以及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如果不是故意视而不见,中国的持续发展将成为一门显学,不仅是中国经济与思想界的显学,也是西方乃至世界经济与思想界的显学,一门关系人类未来的显学。然而显学一词似乎过于乐观,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末叶,中美的贸易对抗不仅为全球化也为世界未来走向带来隐忧。无论是显学还是隐学都含有显而易见的隐忧,读懂中国是解开这些谜团的第一关键。
 
4.1  中国 中国 我们是谁?
了解中国解释中国,就应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及其文化,即个体与群体的习性,或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民族性的本质又是什么。中华民族在这块称之为华夏的古老土地上,生活繁衍将养生息了几千年,是人类历史仅存古文明之一。中华民族曾创造人类近代历史以前最繁华的文明,也曾遭受无数遍生死蹂躏,来自外族的欺凌屠杀以及战乱的自我毁灭,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承载最多最深重苦难的民族,不是之一,而是之最。中华民族自翊勤劳勇敢,智慧聪敏,开创了灿烂的文明,又何以频频遭受磨难。在已有文明及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华民族为何未能自己走向工业化,不仅在人类历史的工业化进程中落后于西方,当西方近代工业化浪潮来到东方,又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落后于长期的学生日本,使中华民族再次遭受生死涂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史记经典汗牛充栋,历史书籍不乏自我歌功颂德之词,无论对对历史上天下大治还是累遭天灾人祸,众多历史事件也多有详尽记载,对累遭劫难却罕有追根究底,王朝兴替依旧,百姓生死如蝼蚁,是冥冥中民族命运使然,还是民族性格使然。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华民族累遭劫难为什么不能使我们的民族幡然醒悟,中华民族总是每隔两三百年必遭逢生死磨难,犹如掉进没顶的深坑,这是同一个坑,还是不同的坑。每当中华民族重新站起,又像好了伤疤忘了疼,就像一切未曾发生,舞榭歌楼,醉生梦死,依然故我,所谓‘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话说的漂亮,竟然是空谈。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历朝历代,无数社会精英只知顶礼膜拜,从无推陈出新之思,更无杨善究过之批判。有多少辉煌锦绣繁华,就有多少蛀虫糟粕空谈。中华民族为什么不能痛定思痛,走上长治久安,而是在王朝兴亡的怪圈里打转,每逢兴替都面临民族的危亡,是什么铸造我们的民族性格,累遭磨难而不自省,骄奢萎靡而不自知,见猎而忘其所以,偏安而不谋长利,中华文明终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落后于西方,竟然落后于日本,为昔日蛮夷所乘,惨遭蹂躏,几遭灭顶之灾。
文化是一切文明的基础,文化也是一个群体的记忆。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群体性格,或民族的性格,民族性格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中华民族累遭磨难,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或民族性格息息相关。世界不同文明的竞争就是不同文化的竞争,中华文明落后于西方文明,中华文化做为中华民族的群体记忆,是民族性格及中华文明的载体,无疑承载最根本的原因。从民族文化或民族性格的因素中寻找中华文明累遭颠覆磨难的原因,以及最终又能浴火重生的答案不仅是解读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性格的根本,也是解析中华民族如何走向未来必须正视的最根本的问题。
据说中国历史存在四大必须解读的问题,其一,中国为什么未能在西方之前实现工业化。其二,不仅未能在西方之前实现工业化,西风东渐之后,工业化进程累遭挫折而落后于日本,中华民族几遭灭顶。其三,中国革命成功之谜,中国革命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走向现代化,乃至中华文明复兴之路,更由于中国的超大体量,也必将改变人类文明的道路。其四,相较于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体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谜。只有回答了这四个问题,我们才可以说,真正了解中华民族走过的艰难与辉煌的原因,才有可能看清未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中华文明基本基因与民族性格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是文明的载体,任何文明都是在一定特定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人类社会总是与特定社会文化相互关联的,社会习俗,文化,文明,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体多面。检视一个社会或民族的文化以及文明,就必须检视其社会及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传统社会或文化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一个是代表社会基本物质生产的农耕文化,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或上层建筑,另一个是代表社会主流文化与思想,即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社会思想与伦理道德,再一个是以道教与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思想。这三个特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的基础,而儒家学说与道教及佛教思想既是中华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或中华民族的世界观。
农耕文化,儒家学说,以道教与佛教为主体的宗教思想即是中华文化三个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遗传基因,这三个最基本的文化因素与基因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即包含着中华民族悲惨命运的密码,也孕育着中华民族累遭磨难却又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这些文化基因也使整个中华历史累累出现了其他文化不具有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命运的必然。
 
4.3  中华文明的物质生产基础
中华文化起源,农耕文化与巫文化。农耕是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基础,孕育了中华文化优秀的精神与人文价值,农耕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最基础与根本的色彩。中华民族也一直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的时期,农耕文化即奠定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民族性格,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定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格局与视野。
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品质,胼手砥足,安土重迁,精历图治,负重坚韧,以及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价值都是农耕文化物质生产的带来的社会与群体价值的表现。这些群体价值来源于互助合作的农耕生产,与土地相连接,植根于氏族群体与家庭,经年沉淀成为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基因与价值,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根本,不论中华民族遭到什么样的天灾人祸,外族劫掠侵扰屠杀,终能否极泰来,涅槃重生。
 
4.4  集体主义 中国社会力量的源泉
中国或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文化的民族,早期的社会活动都围绕着农业生产与祭祀展开,以土地为命脉,祈祷神明,靠天吃饭,而天灾人祸,修渠灌溉,都非个体与家庭所能独自承担,协作与集体必然成为农耕文化面对自然灾害最有效的自救模式,由此而形成的集体主义也就成为中华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与价值。在中华文化中这种集体主义又具体表现为以家庭或家族为社会基本单位,所有的基本社会关系都以家族为枢纽以及家庭为细胞展开。聚族而居、合作包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孕育了内敛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种以家庭及家族为社会最基本单位而组织起来的社会,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稳定,社会也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及稳定性,沉稳而滞重,耕读传家,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看似田园牧歌,实质是守成有余而不求进取,缺乏冒险精神,缺乏社会改革思想与动力也成为中国社会及中华文化特点之一。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不仅表现在庙宇朝堂,也根植于以世代以土地为命脉的农耕社会的每个阶层,村庙氏族家庭个人都是文化的细胞。
农耕是汉文化累遭磨难又能浴火重生的根基。中华民族的版图不像游牧民族为生存为扩张而扩张,也不是生产及人口成长的自然扩张,而多是受外部挤压反弹的抗外力逆势扩张。由于中华文化对于周边民族文化的相对进步与优越,每次异族对中原的侵扰压迫,虽然从文化到经济给中原汉民族带来了极大伤害与摧残,都无法从根本上断绝中华文化的命脉,也无法改变以农耕文化为社会物质生产基础与其核心价值,集体,协作,家族,家庭。外族政权无法改变中华文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族对华夏或汉民族的征服是暴力征服,外族政权原有赖以生存的社会生产模式及社会文化,不仅不适合也落后于华夏的农耕文明与社会生产模式以及中原社会文化,外族政权要占有利用华夏文明的社会物质生产成果,就必然与中原民族及与汉文化共存。在外族政权压迫下,中华社会及汉文化仍然以氏族家庭为纽带,农耕为命脉,中华文化以民间及乡村的形式存在。这种与社会农耕物质生产相适应的文化随时间推移又渐成主流,随着外族政权的衰弱,以汉文化为基础的民族融合带来了汉文化的逆扩张,将外族融合进汉文化圈,这也是中华文化累遭磨难而能浴火重生的缘由。
...
 
 
第四章 中华传统人文基因
4.1 中国 中国 我们是谁?
4.2 中华文明基本基因与民族性格
4.3 中华文明的物质生产基础
4.4 集体主义 中国社会力量的源泉
4.5 巫文化与多神教
4.6 中华宗教观 道教与佛教
4.7 儒家思想 传统人文基础
4.8 儒家思想体系的产生与历史背景
4.9 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人文主流思想的原因
4.10 儒家思想不具备完整文化思想功能
4.11 儒家思想不具有社会强制力
4.12 人治思想的核心 以君为本
4.13 儒家思想沦为专制统治工具
4.14 儒家思想的缺陷
 
大鱼 谷歌博客
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过去,今生与未来, 电子书 中国道路.杂思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