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几十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要玩家之一,与昔日备受欺凌的悲惨境遇不可同日而语。全球化进入了新的世纪,由于文化与历史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的质疑不绝以耳,众说纷纭,说白了,中国似乎站在了十字路口,中国何去何从。这是一部对宗教,意识形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思考的杂思录,分十一个章节对一系列的社会文化问题与价值进行分析思考,人类所有社会现象包括价值都是本质的表现,社会的本质就是生命,只有生命的本质能够回答所有这些追问。
第一章《生命与自由》,分析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自然属性生存与记忆,生存与记忆互为基础,是生存与繁衍的根本。记忆又分为物种基因记忆,家族基因记忆,个体生命记忆,这些记忆的相互关系构成生命适应环境与进化不可或缺的不同环节。生命自然属性衍生其他的相关属性,自由是生命的衍生属性,生命本质追求利益的必要手段。对利益的追求促成群体与社会的产生,与群体与社会相关的秩序文化都是生命追求最大利益的必然结果。秩序文化思想等一系列精神意识现象都最终以生命的本质为基础,这个本质就是生命都是物质的,物质的生命最终以利益为依归。宗教与意识形态价值本质都是生命本质追求利益的意识化抽象化精神化。
第二章《意识形态与批判》分析宗教与意识形态都是特定的社会物质生产与社会文化的产物,既是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又具有特定的社会与时代的局限,同样不论自由主义,自由民主意识形态,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有时代的局限性。生命为追求最大利益而组成群体与社会,所有社会文化现象,包括宗教与意识形态思想也最终以利益为依归,利益同样是意识形态价值的基础与本质。对生命的物质本质而言,只有普世的利益,没有普世的价值。
第三章《苏联成败》,对苏联从革命成功到解体的过程进行简要分析,许多对苏联解体的分析往往以意识形态价值为基准,也普遍带有意识形态思想意识的偏见,将意识形态价值作为社会与个体生命的唯一标准,忽略了社会改革的本质,以及社会权威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引导作用,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主动作用,忽略了社会权威与利益对社会变革的引导与规范作用,以及最高权力枢纽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中华民族近代所遭遇的苦难与艰辛,凡炎黄子孙无不愤然,然而华夏大地所遭苦难乃时代偶然,还是民族文化之必然,众说纷纭。据说中国历史存在四大必须解读的问题,其一,中国为什么未能在西方之前实现工业化。其二,不仅未能在西方之前实现工业化,西风东渐,工业化进程累遭挫折而落后于日本,中华民族几遭灭顶。文化是一个社会亦或国家民族的灵魂与根本,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着中华文明的根本与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与民族命运的深刻影响,也埋下近代悲剧的种子,是中华文明与工业化失之交臂必然存在文化的因素,文化不仅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文明的国家,只有文化才能说明其文明竞赛中落后的根本原因。其三,中国革命成功之谜,革命累遭危难,却又最终破茧而出,中国革命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走向现代化,乃至中华文明复兴之路,更由于中国的超大体量,也必将对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四,相较于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体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开放何以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第四章《中华传统人文基因》分析中华传统社会的人文基因与社会物质生产环境,古老并延绵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奠定了氏族家庭为纽带的社会结构,滋养了中华传统社会的人文与民族性格,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中华文明累遭磨难而又能涅槃重生的活水源头。而在文化思想方面,作为中国主流宗教思想的道教与佛教属于多神教,在宗教思想属于巫文化与多神教的思想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受权威钦点而成为社会主流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礼制德治仁治实质上就是人治,本质上是以君为本,天下安危系与君王个人品性好恶,实为长治久安的重大危机。儒释道与农耕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思想与伦理道德基础,也是数千年保守与不求进取的文化思想根源。
第五章《中华传统社会的命运》,阐述人类社会由原始野蛮走向文明是暴力文化与法理文化的平衡,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本质与结构,也有历史与思想文化的原因,暴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在根本的基础,中国一直无法摆脱暴力文化的桎梏,中华传统社会与人文思想一直在暴力的阴影之下,这不仅妨碍了中华人文思想的健康发展,也使中国传统社会陷入周期性的皇朝颠覆兴替的命运,其根本原因就是暴力文化的危害。传统中国历史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文化根源,暴力文化对中华人文的戕害。
第六章《人类不同思想历史时期》分析人类历史走过了四个思想历史时期,分别为巫文化,多神教,一神教,与意识形态思想时期。一神教开启社会共同价值的先河,为社会文明筑起第一道思想价值平台,而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之发展仍停留在巫文化与多神教混合的历史时期,儒释道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本与主流并不具备完整健全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功能,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孕育出健康的思想文化,戒除改变丛林暴力文化对社会文明之荼毒,且依附于皇权暴力,社会思想萎缩,中华文化文明失去新思想之引导,无法跳出皇朝兴替的怪圈,暴力文化实为中国传统社会万恶之源。文化是一个社会承先启后的模板与平台,儒释道从思想成果与思想方法上都不足于作为承托中国传统社会走向未来的台阶与抓手,也回答前述第一个问题,中国传统社会无法以自身内在思想文化独自走向工业化。
第七章《近代中国之道路》,探究其二其三及其四问题之答案。在西方列强舰船利炮的阴影下,工业化就是救亡图存之路,然而中国社会现代化之路充满艰辛磨难与挫折,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又落后于日本,使中华民族落入进度最悲惨的境地,其中也同样有着内在的文化的必然。中国走不出皇权末期社会与权力重组的宿命,清末皇朝权力中枢与社会脱节,丧权辱国,苟延残喘,社会朝野萎靡不振,致使工业化延宕。工业化之路必然首先是权力重组之路,也就是改朝换代之路,辛亥革命是社会文化的历史必然。辛亥革命之后走过战乱的历程,这一历程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中国近代国家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 而中国革命的成功不仅有着中国社会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因素,特定的社会领袖人格与能力对社会与革命的发展无疑同样具有重要与关键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长期人治文化与历史的社会,具体时代的社会领袖对相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个人印记,甚至铸造了特定的时代。分析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强有力国家政治领导集团,讲求服从与协调的社会文化,其中也包含着传统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不总是负面影响,也有相对积极的因素。中国社会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其他社会与文化所不具有,却又被忽略的超强社会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样是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崛起的关键因素。传统是文化文明的根,善用传统文化,扬长避短,是中国这样一个古老民族与文明必须接受与面对的问题,简单的肯定与否定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扬光大。
第八章《何去何从》阐述实现工业化的中国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超大的体量,中国的抉择无疑将影响世界的未来。再度检视意识形态思想意识对人类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影响,无论是宗教还是意识形态思想价值仅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都有一个从社会进步的抓手与台阶到成为文化思想桎梏的过程。同样不论是自由民主还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问题与矛盾都过于理想与简单化,显露出明显的工业化时代历史局限性,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意识形态遭遇的是生命本质的根本问题,思想精神价值是意识形态理想的依托,而生命的物质本质是生存即利益,意识形态价值遮蔽了生命的物质本质,这是意识形态对社会误导的根本原因。
第九章《中国体制》阐述现代中国体制的基础与文化历史传承,与民主体制的比较与优劣。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是一切改革的根本标准,这个最大利益就是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的有效治理,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民主带来社会群体与地区的利益冲突,必然触发的社会危机,损害中华民族最大利益。历史文化与国际环境决定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或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利益的根本与保障。
第十章《未来中国的三种可能发展》阐述中国社会未来的可能三种发展,第一种可能,坚守既定意识形态,将科技进步与民生作为第一考量,一条保守与稳妥的路,以中国传统社会朝代之时运周期,老船新海,航行两百年亦是可期。第二种可能是走民主改革之路,然而文化与利益的冲突,外部势力见缝插针,觊觎挑拨挤压颠覆,这是一条自取灭亡之路,苏联是最佳例子。第三种情形就是在左右两种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之间走一条适合中国文化与社会现实的道路,而选择的标准不是所谓的意识形态价值,而是社会大众利益既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意识形态仅能作为提示方向与危险的航标,而不是前进的目的地。让社会改革回归生命与社会的本质,最大利益。公开透明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民意监督精英决策是达到社会最大利益的手段,也符合中国社会文化与传统。
第十一章《理想中国》,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建设一个理想的中国,思想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基石,文明与文化的核心。中国的复兴不仅是文化大国科技大国,更是一个思想大国。然而思想是中华文化之短板,中华文明之痛,中华民族历史的周期性颠覆与近代之悲惨遭遇就是思想缺失之必然。实现工业化并站上世界舞台成为焦点,既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也是吸收消化西方人文思想的成果,认为中国人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今日之成就是不客观与危险的,如果没有西方工业文明与社会思想之引导,中华文明可能仍然在周期性的怪圈中徘徊。中国不能依靠现有思想一蹴而就,思想是中华民族复兴必须补上的一课,没有思想的大国充其量就是一个土豪,与历史上的皇朝盛世并无本质不同。思想大国的基础首先是思想的自由,解脱旧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的束缚,然而自由思想同样需要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自由思想需要健康的思想批判文化,宽容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与文化所欠缺的,中国社会需要培养健康的思想批判文化。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与后工业时代,所有社会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进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协作与利益,而中国得天独厚,无论是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宝贵的文化资产,将使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有利地位。
本书文字章节或显粗糙松散,拖沓,甚或离题,却不同于普遍流俗,非黑即白的思考,希望以独特的视角与思想方法,唤起对中国社会何去何从的思考。不论人们愿意接受与否,中国传统社会累累在皇朝颠覆的周期中徘徊,无以自拔,近代又几遭灭顶之灾,这都是文化与思想的缺失所至。中华民族历尽灾难,对文化与思想的欠缺,仍然缺乏痛定思痛的反省精神与深刻反思之批判。得过且过无疑是我们民族文化之弊习,既有文化思想之弊端,也有社会环境之局限。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是胸怀广阔之民族,这也包含对世界先进文化,包括西方思想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终于站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扫近代以来的阴晦之气,然而中国应该认识自己的不足,即文化思想的不足,中国能够取得社会工业化即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离不开西方文化思想的引导,吸收理解融会贯通西方文化思想无疑会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思想开拓更为广阔与深远的视野。思想需要批判,失去批判的思想也许是活知识,却是死思想。有兴趣者不妨留下评语或评判,做为思想相互激荡的激励,谨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