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美国劳工部发布7月非农就业数据,7月新增岗位7.3万,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11万。与此同时,失业率环比升高0.1%达到4.2%。在0.1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人。年轻的,年老的,低学历的,高学历的。
数据显示,高中学历以下的人几乎在任何时候都面临最大的就业压力。这似乎侧面证明了中国人的说法:书中自有黄金屋。读好书,就能找到好工作。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总是如此。2025年,美国高科技行业裁员超过10万人,仅4月一个单月裁员超过2万3千人。
是谁动了高学历人群的蛋糕?是谁在改变职业市场的结构?追根究底,就是高学历人群自己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和自动化。
高科技就像一把双刃剑。你创造它的同时,也可能正在消弱自己。
从传统相机和胶片到数码相机,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好的例证。当年满大街可见的柯达、富士相片冲洗的小店早已成为历史。曾经在全球摄影器材市场中占比绝对最大的柯达,它的黯然退场不是竞争对手的反杀,而是数码相机的进入。讽刺的是,第一台数码相机的专利就属于柯达。
媒体惊呼:职场寒流到来了。
高科技行业的失业重灾区在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可以轻松代替的部门:客户支援(customer support),营运(Operation),销售营销部(sales and Marketing), 部分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中层管理。此外,人劳,招聘,培训部门也在整合甚至外包的过程中。
机器代替人工,智能改变职场。人,应该做什么?创造?还是创业?在人们不曾留意的领域中,高学历者竟然悄悄涌入了保险行业,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趋势。
中国媒体的一篇报道提及,某保险公司的代理团队中,有45位来自北大、清华,有38位来自海归。
根据美国保险业的规定,成为保险从业人员的必备条件只有三条:满18岁,通过相应的保险行业考试,通过背景调查。
在一个只要高中毕业就行的行业里,大学本科以上的从业人员竟然占比53%。其中不乏硕士和博士。这是职场的无奈,还是保险业存在暴利?
美国保险业细分行业众多,譬如车险,房险,医疗险,人寿险等。大多实施的是佣金制度。保险经纪人年平均收入大约6万美元左右。根据美国保险业的就业统计,90%的保险经纪人在三年内退出保险行业。
高淘汰,低收入,再加上人们对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偏见,保险业除了入门容易,丝毫没有亮点,为什么还会吸引高学历人群?
博士在读的小A在考量从事保险业的可行性。自己专业不热门,博士毕业也未必有合适的工作。工资扣税扣托儿费后,到手的钱还不如就在家中躺平。保险经纪人属于自雇职业,换而言之,就是自己当老板。比起开餐馆、开超市,这种自雇职业的起步资金几乎为零。干不好造成的资金损失也几乎为零,似乎是个兼顾家庭和事业的完美选择。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块创业的试验田。
名校 MBA毕业多年的小B从事人寿保险业多年,年薪已超6位数。她坦言,初入行业的挑战巨大,有快速学习的要求,有来自周围人不理解的眼光,有面对陌生人的窘迫。有的时候,一开口介绍,朋友的热度就肉眼可见地消失。幸好,她有家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周围朋友的信任。
小B看好人寿保险行业。美国3.42亿人口中,车险覆盖率达到96.2%,然而,拥有人寿保险的人群占比刚刚过半(51%)。前景可期。同时,保险行业如此夸张的流失率,对于能留下的人而言,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
机会总与挑战并存。
在科技进步的碾压下,保险业的核保核赔,风险控制,客户经理同样受到影响,保险销售当然也不例外。如今的电话推销(cold call)已经可以不用真人,视频直播也可以采用数字人。消费早就可以直接在网上比较产品和办理保险、理赔业务。讲真,人工智能已经超过了一些没有经验,不愿意深入学习的经纪人。那么,留给经纪人的蛋糕还有什么?
一位拥有工程博士学位的人寿保险经理说:人人都需要保险。尤其普通家庭。人们深知病不起,会关注医疗重疾险,但往往忽略家庭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一个人病倒了,就算有医疗赔付,家庭收入会因为生病者无法继续工作而部分甚至全部失去。人寿保险就是这样一份温馨的弥补,有时防着无时。
有人以为,人寿保险只是富人的“菜”。事实上,富人们没有“人活着,钱没了”的担忧。相反,他们担心的是,人没了,钱没花完,山姆大叔也要分一杯羹。资产隔离与传承和避税免税才是他们的真实需求。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倒了顶梁柱,天就塌了。失去亲人不说,财务困顿可能还会导致无力负担房贷,无力支持孩子的教育,无法顾及所爱的人。
然而,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会主动搜寻我们意识不到的需求。缺乏数据,网络不可能把合适的产品推送到真正需要的消费者面前,也不可能凭借干巴巴的数据叫醒”装睡“或者”睡着了“的人。
另一方面,当网络进行广告轰炸时,或者无数个商家都能够百分百精准到达消费者时,我们又会惊呼人类隐私的彻底丧失。
我们已经见识过网络的能力。在网络推送的背后,依然是金主爸爸说了算。
科技越发达,职场对人的要求也更高。与芯片比脑力显然不是人类的优势。但是,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洞见,有创造力,能够提供有温度的专业服务,这才是人类的竞争优势。这些都是机器代替不了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高中毕业证就足够的。
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当科技带来职场震荡,职业生涯的波折,不正是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变换赛道前进的大好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