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说历史

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不一样的方式说历史
个人资料
正文

华说-问美女体重与问东周的九鼎之重哪个风险高

(2021-01-26 16:54:26) 下一个
礼乐制度的社会里有规矩。
既然有了规矩,就该遵守。可有的时候,人们却要明知故问,不是有目的,就是有意图,否则就是喝高了。
见面问“你吃了吗”没啥风险。
如果见面问“你多重”很可能就有风险。不是收获一个白眼,就很可能收获一个背影。
被问到的人觉得这个问题关乎自己的尊严时,问题就更复杂了。
能问这话的人多半和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时候,真的不能丢个大白眼了事。
问个体重都有那么多事,问个鼎重,又会是什么后果?
 
鼎是什么?问鼎的后果有多严重?
我们有个成语叫“问鼎中原”。古时候,如果说某某想问鼎中原,这事就大,不弄个谋反罪给你都是轻的。因为问鼎中原的意思是企图夺取天下。
 
这个鼎是什么?有什么特别之处?
鼎是中国古代一种煮东西的器皿,主要以陶或青铜制成。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用陶鼎。到了金石并用的时代,青铜鼎出现。青铜器的发展和鼎盛时期就在夏商两朝。在没有灶台和铁器的时代,这就是饭锅了。不过,能“列鼎而食”,只能是豪门贵族了。
 
鼎除了用作煮器,也用作盛食物或佐料的器皿,祭祀用的礼器,陪葬用的明器,甚至刑具。西周的时候就曾发生过周夷王烹齐哀公的事件。
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挖出的商代后期铸造的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就是咱们今天挖出来的最重的青铜大方鼎。
 

图片来源:by Mlogic  on wikimedia.org

 

这些鼎的重量可不可以问呢?应该没问题,不过,谁想去问呢?

但是,有一个鼎,或者说一套鼎,你就得冒着生命危险“问鼎“了。

 

楚王问鼎,尴尬而归

这里问的鼎特指的是“九鼎”。这个就不能问。尤其西周鼎盛之年,不合礼法事不小,藐视天子的罪就大了。

虽说不能问,可是,在春秋战国时候,礼崩乐坏。诸侯就按耐不住地纷纷来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一次楚庄王问鼎的故事。

话说公元前606年,楚王亲自带兵攻打陆浑戎。到了洛阳,也就是东周天子王室所在地。楚王“观兵于周郊”。这个居心其实也很叵测。

 

你道这个在周王家门口搞阅兵式的是谁?

正是那个口出“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楚庄王。春秋五霸中,其他四霸还称某某公,譬如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你看楚国称啥,王,楚庄王。春秋开始没多久,楚武王熊通作为楚国第一位也是诸侯里第一位称王的。因嫌爵位太低,周王不肯加封,自己给自己的。这成何体统?然而,周王只能敢怒不敢言。

 

这一年,东周经历了各种篡位和政权的更迭,第9任天子刚刚坐上有名无实的天下共主的位子。

新王周定王赶紧让自己的堂兄弟,杰出的政治家王孙满,出城去慰劳。

席间,楚王就问:周定王家里搁着的那九鼎多大多重啊?

 

据说,鼎重千钧,秦汉以前一斤约222克,1钧又约等于30斤,这鼎就差不多6.66吨重。

但王孙满不能说啊,这是有组织纪律的。周朝一开始就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规定人们的行事的规则。

倒不是这鼎的重量关乎高科技秘密,主要是涉及到政治体面。因为这九鼎象征着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诸侯问鼎,那就是有图谋不轨的嫌疑。

可是,到了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对于这种无聊的,或者说故意挑衅的问题,别说做大夫的王孙满,就是周定王本人也不可能拿出周夷王那点气魄说:拖出去,烹了。

为啥?因为周幽王戏诸侯的烽火已经把西周那点家当给烧得差不多了。此时的周朝天子只能看看春秋时期的诸侯点的不一样的烟火了。

 

图片来源:by 玖巧仔 from wikimedia.org

 

此时的楚庄王执政8年,羽翼丰满。内心的志得意满估计一加热就能涨起来。

此时的王孙满也只能避重就轻地说:在德不在鼎。

庄王一听,小样的,都已经财政赤字了,还不肯说。

接着又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意思是,我们楚国戈戟的刃尖,折下来就够筑成九鼎了。

这种做派很有暴发户的气质。

那可不就是?“楚人盗牛“的典故,说的就是楚国的部落首领熊绎,当年受周王分封,封为子爵。去封地丹阳建国时,因没有祭祀用的贡品,就到鄀国去盗了一头小牛犊,连夜宰杀。

 

此一时,彼一时,谁让周天子的威望江河日下呢。是可忍,孰不可忍?王大夫可忍。

根据《史记 楚世家》的记录,巧言善辩的王大夫这样讲故事:咱们这鼎的来历,是因为大禹以德定天下,夏朝鼎盛之时,禹的儿子启用天下九牧所贡青铜铸成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往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吉。

 
夏朝时的桀乱德,夏朝被商朝所灭,九鼎被搬到了殷都。后来,商朝的纣王暴虐,鼎又被搬到周朝的国都。当年周成王定鼎于郟鄏时,鼎就移入河南洛阳的都城。
九鼎虽然重,君主昏庸无德,再重,别人也拿得走。
 
卜卦说,周朝有700年的天命。今日虽然势微,但天命未改,这鼎再轻,楚王也不可以问啊。
结果,“楚王归”。
 
后人纷纷盛赞王孙满以三寸不烂之舌退楚王几万大军。“三寸不烂之舌”果真如此厉害吗?
 
秦武王问鼎举鼎丢性命,周王拒绝丢王宫
到了公元前307年,据说秦武王也去问鼎了。这次,没人去讲鼎的故事了,为啥,东周天子势更微了。就剩那点家底,还一分为二,分出了一个东周公国,一个西周公国。
 
当时那个还称天下共主的周赧王,周朝的末代天子,正是“债台高筑”成语里的主角,只不过,他不是债权人,而是债务人。
周赧王被忽悠去以天下共主的身份,联合六国伐秦,没有军费,找本国大户借钱,结果事未成,钱没了,只好藏身于宫中的一座高台上躲债,事后,周人称之为躲债台。
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个叫嬴荡的秦武王也来问鼎了。
此时的周赧王与秦武王之间,叫上10个王孙满也没用了。此一时,彼一时。
在周王朝已经处于破产的悲惨境地,没钱,没人。其他诸侯国,经过一番拉锯战后,花落谁家,已经不难猜到了。此时,再华丽的外交辞令已经不能阻止秦王问鼎的野心了。
结果是,秦武王直接把周赧王赶出他在东周公国里的皇宫。而周赧王也只能去西周公国接受供养了。
 
这鼎还需要问吗?
《史记》:“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
故事说的是,秦武王力大,喜欢搞个举重比赛啥的。公元前307年的8月,武王与孟说举大鼎比赛,结果把胫骨折断。估计,最后就是被大鼎给砸死了。
龙文赤鼎,又被称为“雍州鼎”或者“秦鼎”,就是九鼎之一

 

这里就透出了一个信息。九鼎很可能被秦武王据为己有了。此后,九鼎的下落成为传说,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曾派人打捞,未果。

中原再无九鼎可问。不过,后世的王朝依然一代代地“问鼎中原”,更换着朝代。

咱们再回过来说王孙满的外交辞令。当楚庄王来问鼎时,天下还在春秋五霸时期,楚庄王的势力还没达到可以忽略其他四霸联合的力量时。

楚王问鼎时,背后还有四只大老虎虎视眈眈地盯着。

周王是没啥气势了,其他诸侯还有。

此时的王孙满只要是任何礼貌的回复,怎么说,结果都一样。鼎,楚庄王问了也没用。

但是对于王孙满就不一样了,没有这样华丽的回答,他的名字能被记住吗?

当然,作为案例分析,他应该被记住。至少说明了一点,王孙满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借势。

他虽然没有指望他的回答能够流传百世,但他也不会说:等我问问我们领导去。那就太没文化了。

到了秦武王时,战国其他六雄也自顾不暇了,周王哪里还能借用虎威?多说两句话就被踢出老家了。

 

非周王不善言,是王孙满正好赶在了风口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