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贷款协会近日发布了一份最新住房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70%的年轻人表示,如果没有外部帮助,他们根本攒不出首付。这并不令人惊讶,反而验证了我这么多年在一线工作中看到的现实。在我经手的年轻买家中,真正靠自己攒够首付的凤毛麟角,特别是在华人家庭里,父母资助几乎成了“默认操作”。有时候,不仅是帮一把,简直是全款“托底”。
我自己也深刻体会到了时代的变化。
2005年,我在多伦多第一次买房,平均房价大约28万加币。那时只需要准备五六万首付,加上一点交易税和律师费,攒足五六万就能上车。那时候一个年薪4万左右的年轻人,省吃俭用还能凑齐首付,贷款也能批下来。虽然也觉得房子贵,可现在回头看,真是天堂价格。
而到了2025年6月,多伦多的平均房价虽然和2022年高峰期相比,跌幅不少,但依然高达110万加币。20%的首付就是22万,加上4%左右的房产转让税、律师费等杂七杂八的支出,总共差不多要准备27万块现金。如果不靠父母,只靠自己攒,绝对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攒到的。同时还得有18万左右的税前年薪才又可以能申请到足够的贷款。这个门槛对大部分的千禧一代、Z世代来说,简直像天文数字。
在这种压力下,父母的援助,成了绝大多数年轻人能够实现“买房梦”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华人家庭,这份支持往往不仅体现在金钱上,更是文化上的一种“理所当然”。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去年底,我陪一位客户的女儿去签一个独立房楼花。她刚刚工作不久,在一家西人公司上班。那天她向老板请了假,说是去签购房合同。她的同事听说她要买独立屋,都围上来问她:“你是怎么攒够首付的?”她笑着说,“爸妈出的首付。”
同事们惊讶又羡慕:“你太幸运了,有这么支持你的父母!”
我看到她说话的表情,脸上是挡不住的幸福与自豪。她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起点。
但并不是每位父母都这么轻松。另外一位客户的故事让我始终忘不掉。她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加拿大本地西人。准备婚房时,男方父母分文未出,一切靠她和丈夫几十年的积蓄。这位妈妈私下跟我倾诉:“我女儿如果找的是中国人,我们还能一起分担。可现在,全靠我们老两口,真的扛不动了。”
她或许不是抱怨孩子的选择,只是做母亲太久了,心疼自己,也心疼女儿。她说那句话的时候,语气里是疲惫,也是心酸。
在跨文化婚姻中,这种不对等的购房压力我见过很多次。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只要是华人父母,哪怕再节俭,都会咬咬牙帮孩子一把。而西人家庭,更多是希望孩子独立。这没有对错,只是两种价值观。但放在当下这样一个房价被无限放大的现实中,有没有家庭支持,真的完全不一样。
那么,为什么房子会越来越贵?
核心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政府花钱大手大脚,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为了填补漏洞,不停印钞,直接推高了通货膨胀。物价涨了,资产价格自然飞升,房地产首当其冲。最终,受伤最深的,是这些还没上车的年轻人。他们收入涨得慢、税负高、贷款难。而房子,却永远跑在他们的能力前头。
这就是现实,也是我每天都在面对的场景。看到这份报告,我的脑海中忍不住回放起这二十年带客户看房、签约、谈贷款的每一个瞬间。无数个“爸妈掏钱”的故事,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个世代在默默地托举和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