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震海的好朋友吴绵缜考入了一所市郊的住宿中学,这让一对好朋友见面次数骤然减少。曾经放学后一起去小人书店翻阅最新的连环画,如今只能靠周末的时间短暂相聚。星期天,马震海有时会去吴绵缜家,有时吴绵缜会来找马震海。两个人开始读长篇小说,彼此交换从图书馆或邻居家借来的书,讨论故事里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
他们喜欢去爬城墙,像小时候一样比赛谁能爬得更快,站在城墙上远望方城里的景色。有时他们会走着去小河沿公园,在河岸边垂柳旁的长椅上闲聊最近发生的趣事。再无聊时就去热闹的中街闲逛,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漫无目的地穿梭在中街的几个商场。
新的校园、新的生活,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成长,马震海和韩冬梅不在同一所学校,放学后他们有时间交谈。小学毕业时,梅子和海子都去了中街长江照相馆,照了个人毕业照,两人交换了照片。初中学业比小学紧张,他们在放学后或星期天常见,分享校园见闻。韩冬梅和马震海还想不到初中毕业后的事情,这是他们最好的年华,一对少男少女延续着童年时的友情。
韩冬梅的好朋友赵阿敏考入了沈阳第八中学,位于沈河区南关路上。最早是满族中学,后改为九中,一九六二年第九中学迁出,第八中学迁入。学校更早时是满族学校,学生都是满族人,赵阿敏考入时招生不分民族,满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都按分数考进去。
女中的学习生活就像一条奔腾的小河,既有阳光明媚的晨读时光,也有期中期末的考试压力。校园被琅琅读书声包围,孙犁的《荷花淀》、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故事,读来兴趣盎然。教室里写字声、翻页声、和热烈的争辩声,交织出少女时代的交响曲。语文老师总是带着温柔的微笑讲解课文,而数学老师则耐心和严谨地带他们破解一道道几何代数题。午后的阳光洒在操场上,游泳池里的水映着蓝天,同学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在游泳池里激起一朵朵水花。下午自习时,老师留的作业让大家忙个不停,有些难题更是考验她们的能力与智慧。
少女的烦恼不多,总有三五女友侃侃而谈人生和未来,让人不觉得孤单。她们偷偷用课本夹着小纸条传话,也会在课后交换课外读物,有了困难互相帮助。这段岁月里,她们为了考试多得几分而欣喜,为一次考砸而懊恼。在女中为同学们安排的课程中,慢慢学会了思考,课余时很快有了新朋友。阳光透过走廊的玻璃洒在女中教室里,韩冬梅在默默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韩冬梅喜欢古人名作和诗词,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李清照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她读来总是心潮澎湃。读到那些锦绣文章,韩冬梅遨游在想象中,她也要乘风破浪,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语文课上她总是坐得笔直眼神专注,老师讲到某句话的精妙处,她会轻轻点头眼中满是对老师的崇拜。她的语文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作文写得更是文采飞扬,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全班听。听到自己作文里写得满意的句子,她会低下头耳根微红,心中高兴又骄傲。
她的同桌张静则是另一种风格,她话不多性格沉稳,最在意的是数学成绩。每次下课她总是默默地拿出练习册,埋头演算那些复杂的函数和几何题。她的笔迹工整,思路清晰,遇到难题也不急躁,而是一步步拆解,直到有了答案。张静说自己初中毕业一定要上高中,梦想是高中毕业考大学,去远方的城市读书,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张静的眼神里有一种坚定,令韩冬梅羡慕,她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干啥,也不敢想太远。她如果能有一份稳定踏实的正式工作,父母就会很满意。他们不知道什么大学,只希望女儿能过得轻松,不要像他们一样辛苦。韩冬梅理解爸妈的朴素愿望,想为他们争口气,可她心里有些不清楚;她喜爱的那些文字,她的思考与梦想,会影响她的一生。
一次数学模拟考试后,全班成绩都差强人意,平日里调皮的几个女生也低着头看卷子。老师站在讲台上对大家有所批评:“这次同学们考得不好,你们是初中生了,学习不能松懈,不懂就要多问。”韩冬梅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斜斜地照在课桌上,卷子上的红叉格外刺眼。韩冬梅那次暗下决心:“学习不能再偏科,难就要多学多问。”数学一直是她的短板,她要多花时间练习。女生们在教室里解数学题,安静不了一会儿,就飘起轻轻的歌声,慢慢地小声哼唱变成了大家的合唱。下午课间休息时,韩冬梅翻出了张静偷偷画的漫画,“看,数学老师生气了。”她把老师批评大家的样子画得好有趣,看得大家捂着嘴笑出声。这一刻,少女们忘记了考试的压力,享受着一起玩闹的快乐。
赵阿敏有时来找韩冬梅,听她讲女中的故事。赵阿敏家是满族,祖上是否有功名爵禄已不可考,她祖爷爷那辈就从满族老姓改姓赵。祖辈都是东北人又姓赵,几乎都改自于几个满族老姓,辛亥革命后为了生存而隐瞒满族身份。满清末期,革命者为了鼓动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造反,喊出“驱除鞑虏,建立共和”的口号,并撰写了大量反满文章。民国初建,整个满族群体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因与汉人杂居而无处逃遁,故而放弃满姓而改汉姓。民国疆域有汉地十八省,还有满洲、蒙古、新疆、西藏地方,先行者们意识到反满口号不利于国家统一,而后强调“五族共和”。宗室贵族享受民国优待,改不改姓都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普通满人不再有皇粮补助,为了谋生并不受汉族雇主歧视,仍然隐瞒自己的满族姓氏。一九四九年后,国家有民族政策,满人不再怕人知道自己的民族身份。户口登记时,延续了几代的汉姓没变,民族那一栏都填了满族。八中不是满族学校,阿敏她爸记得自己是满族人,愿意自己的女儿去原满族学校老地儿去上学,满族后人割舍不断对自己民族关联事务和地方的情感。
(注:一九八八年十一月,沈阳市民委和沈阳市政协部分代表向市政府提出建议,要在原“奉天维城学校”的校址恢复成立沈阳市满族中学。一九九一年八月三十日,关于恢复成立沈阳市满族中学的建议得到正式批复,在原址重建沈阳市满族中学。)
赵姓满族人多来自满族的某某觉罗氏,比如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西林觉罗氏、阿颜觉罗氏等;也有例外诸如兆佳氏、鄂卓氏、泰济氏、栋鄂氏等。
一般满人改为《百家姓》第一大姓不奇怪,为什么爱新觉罗氏族里也有改姓赵的呢?
“觉罗”作为满族姓氏,是以努尔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觉罗”(今黑龙江省伊兰一带)开始的,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一姓氏的含义是,像金子般高贵神圣的觉罗族。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从努尔哈赤开始使用的,在他之前,努尔哈赤家族原来的姓氏伊尔根觉罗,伊尔根这个词在满语里面是有贬义的,是贱民的意思。据《皇朝通志·满洲八旗姓》载,女真后裔中的“伊尔根觉罗”姓,其汉姓即为“赵”。《黑龙江志稿·氏族》也称:“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也就是说,满清的某些皇族望族,自己也不排除是北宋皇室后裔的可能。宋徽宗赵佶一生有两多,一是多才艺;二是多子女。据《宋史》记载,北宋灭亡之前,“徽宗三十一子”(《宗室传》,“三十四女”(《公主传》),北宋灭亡,除第九子南宋高宗赵构逃跑外,其余子女均被掠入金国。入金后,据《靖康稗史笺证·宋俘记》称,宋徽宗“又生六子八女”,“别有子女五人,非昏德胤”。也就是说,宋徽宗被俘后,他的女人们共生了十九个孩子,其中“六子八女”是宋徽宗的骨血,而“别有子女五人”则是金人的种。如此算来,宋徽宗被俘前后,生三十八子,四十二女,共计八十个孩子,基本都流落在了金国。徽钦二帝与赵氏宗室以及那数千名被俘官员,作为金人的俘虏,被安置在五国城(依兰)、宁古塔(宁安)一带为奴,称呼他们为贱民伊尔根。而那时的金人则大部分迁移到了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原。到了元灭金以后,在中原的金人已经融入了汉族,而带有北宋宗室血统的那些贱民,因为条件艰苦,后代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反而以伊尔根为姓氏,并且和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满人的祖先。努尔哈赤起事后,大概是觉得伊尔根这个姓氏不好听,遂按谐音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爱新觉罗。后来伊尔根觉罗改汉姓,大部分又都是改成了姓赵。顺治年间,伊尔根觉罗的家谱上就出现了“赵”这个姓氏。(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69446564)
历史上王朝的兴衰,都是有迹可循的,衰亡多是由于民生不得休养,统治者昏庸无道,人民无法承受天灾人祸的双重痛苦而官逼民反。明末崇祯帝自认不是昏君,他勤民听政宵衣旰食,他忧国事而不近女色。外敌与流寇侵蚀明王朝的统治根基,大明沉疴已久末期体制僵化,无法有效管理和使用国家疆域内的人力、兵员、和资源,国家机器已经不能正常运转。
朱由检作为明末最后一任皇帝,个人品格勤政节俭,但却未能扭转整个王朝崩塌的命运。简而言之两个原因:一是东林党争激烈,忠奸不辨人才凋零,朝廷不能有效管理国家;二是天灾人祸兵燹匪患,长期战事消耗军费,导致经济凋敝并造成财政破产。
清朝末年亦是如此,一是满清制度腐朽,上层思想僵化,权臣势力互相掣肘,导致国家内政外交治理失效;二是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接连失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财政压力巨大,民众负担加重;革命党乘势而起,以民主、科学、宪政等理念冲击传统君主专制。
历朝历代都有腐败,每个朝代的统治阶级都要应对层出不穷的腐败问题,处理得当腐败不会导致亡国。当国家机器不能正常运转时,会引发一系列深远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影响。国家机器包括政府机构、法律体系、治安维持力量、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一旦这些出现系统性失效,就会带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权力争夺、甚至外部势力的压迫。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正式拉开序幕,中国进入了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这场运动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也对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乃至个人命运造成了巨大冲击。这年春夏之交,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迅速卷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对“三家村”的全民大批判。《人民日报》连日刊发头版社论,铺天盖地的标语和口号在校园、街头、教室里张贴,“坚决打倒三家村!”“彻底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成为青少年们耳熟能详的口号。
什么是“三家村”?他们写了些什么?《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究竟讲了什么道理?对马震海、吴绵缜、韩冬梅、赵阿敏这些初中生而言,批判就是抄写和喊口号,这是一场他们这个年纪根本搞不懂的运动。他们没有读过任何被批判的文章,也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原文。他们只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写批判文章,参与张贴标语,却始终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反对。那些杂文早已被撤下封存,他们在喊口号的时候,有一种说不清的迷茫。
批过《清宫秘史》、批过《武训传》、批过《海瑞罢官》,现在打倒了“三家村”,批臭了《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矛头直指邓拓、吴晗、廖沫沙。邓拓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和社长,吴晗曾任大学教授和北京市副市长,廖沫沙曾任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邓拓和吴晗命不久矣,廖沫沙不改其幽默风趣、亦庄亦谐之文风,身陷囹圄还自嘲被押着挨批判时的状态:
云淡风轻近午天,弯腰曲背舞台前。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拜年。
这是廖沫沙改宋代程颢《春日偶成》,原诗如下: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当其时几人能如廖公,嬉笑怒骂皆处之淡然,身处逆境不自恨自弃?很多人自杀或被折磨而死去,那些人都经历过困窘,或贫穷或身陷缧绁而不坠其志;丢了理想和信念,令人万念俱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敌人百般摧残都曾横眉冷对,自己人的背刺是最大的折辱,固以身死而明志!
廖沫沙先生定是赞同宋人程颢的对世事之豁达、对名利之淡泊,故而苦中亦能作乐。程颢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诗表达了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刻领悟,从而启发人们对于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另一首《秋日偶成·其二》:
寥寥天气已高秋,更倚凌虚百尺楼。
世上利名群蠛蠓,古来兴废几浮沤。
退居陋巷颜回乐,不见长安李白愁。
两事到头须有得,我心处处自优游。
遥想当年,程颢慢步蹬楼,天已近午,云薄如纱,风轻不语。阳光东南斜射,洒上檐角片瓦,亮出一片空明。城外羊肠小道,牧童笛声远去,楼下荒草深处,时而蛙啼虫鸣。这一刻天高地远,他看到时光变换,有过怎样热烈、或是一片喧哗,最终归于静寂。人间功名利禄如飞虫般微不足道,世事兴衰变幻像浮沫样忽有忽无,人生起伏不定似笛声的时轻时重。程颢走入了时光大道,思绪肆意翻涌,想起颜回陋巷中的淡泊欢喜,忘掉李白长安时的孤愁不乐,安贫乐道才能身心自由。他倚栏而立,极目天地之间,说不清是身心融入了这秋日,还是这秋日就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