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复旦教师为何走上“悲剧之路”?真相或许你永远不知道。

(2021-06-11 19:15:30) 下一个

面对命运的不公,你是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把匕首,还是努力做一只鸵鸟,接受人生的不如意?

有时候“躺平”并不是一件坏事。

“有志有为”如果没有公平的环境和文明的土壤,它也会成为悲剧!鲁迅说,悲剧之所以比喜剧有力量,是它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01

这两天,朋友圈都在讨论上海复旦教师“持刀杀人”事件:一个“文弱书生”居然行凶杀人,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使人震惊!

昨天,有一篇《复旦凶杀案:真相比想象更残酷!值得每个学霸及家长反思》的文章刷屏,有网友评论,这不过又是一篇装扮得很有分寸感的“毒鸡汤”!

事件大致是:复旦数学院39岁的海归博士、青年教师姜文华,以残忍手段杀害了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现年49岁的王永珍教授。 据来自复旦数院的知情人透露,姜文华7日下午尾随数院党委书记王永珍教授到其办公室。 这一天正是全国高考日,对于中国学子来说,高考无疑是敲开“人生幸福的大门”。几天前,衡水中学学霸张锡峰的演讲视频之所以引起社会热议,就在于他把个人奋斗,跨越阶层的艰难真实地摆在了大众面前。 就在很多人嘲笑张锡峰用“土猪拱白菜”、这样赤裸的“宣言”来宣告自己的“作为”时,复旦青年教师、一位昔日的学霸却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自己人生中遭遇的“不公”。

据知情人描述,这位海归博士显然是有备而来。 他走进党委书记办公室,然后关上门,用所带刀具,割断王永珍教授的颈大动脉,血染整个办公室,王教授当场死亡。因为前几天,王书记通知姜文华,学院决定不再对他续聘,请他近期办理离职手续。

02

学校为什么不再续聘姜文华?权威说法是学校对青年教师实行的“非升即走”政策。这也是目前高校市场化对应聘教师的考核方式,但对于行政人员则是终身制,这自然会把教职员工分成编制内、编制外和“临时工”不同待遇,矛盾自然会酝酿。

这篇《复旦凶杀案:真相比想象更残酷!值得每个学霸及家长反思》,所谓给我们提供的“姜老师杀人真相”,完全把这件事归结为这位老师,在复旦工作期间,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有不少奇怪的行为表现。他父母曾带他去看过医生,医生诊断为忧郁症。说是在2019年,因为他在上课时言行过于反常,已无法继续上课。或许这才是复旦数院在聘期届满后,对他不再续聘的主因。 文章从而呼吁家长和社会要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

如果真如这篇文章所言,王永珍教授就是一位受害者,他遭遇到了一位精神患者的伤害。今天看到新京网发文,沉痛悼念王永珍同志,说他是一位勤勉敬业、和蔼可亲的好书记。

两位“教授”,一位死亡,一位沦为阶下囚,一位享受无比的荣誉,一位则是“杀人凶手”,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尤其是对于“好人之死”,更让我们深思。

而每次事件发生,都归于精神疾患,这其实无益于弥合“已存在的鸿沟”。精神疾患、抑郁症,只是方便、容易的解释,也不用承担任何后果。而且归因于个人心理疾病,就与他人无关、社会无关,至少主流社会还是光明、祥和的。

03

我今天特意从网上搜索王书记的学术成果,他为何会被评为教授? 很遗憾没有搜到,网上只是记录有关于他所推动的:为了中共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委员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大会。说明他是一位时刻“不忘初心”,充满正能量的好党员。

从文献检索,姜文华2009年就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一篇非常有份量的学术论文,还被大量引用。2016年、2017年、2019年、2020年均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这样一位从初中开始,就是一位学霸,后来又去国外留学,读到博士后,以优秀人才引进到复旦,已经是拥有成就的青年数学家。却走上“杀人之路”,这无论如何不是理性的算计,但从他从网上买刀,走进王书记办公室,从容回答警察问题来看,他并不是处于“情绪失控”之中。

这篇“真相”的文章为了说明他患有“精神上的疾病”,披露他在美国学习期间,有一位女友陪读,但女友不同意他回国发展,后来就分手了,这位姜博士回国后一直单身。这些会不会导致他内心的“失败感”,从而走上反社会之路呢?

不过,通常从一位高智商的人来看,如果他患有抑郁症,他会选择自杀,如江绪林,他不会“以命抗争”。有人认为他是接受了美国的“有毒思想”,不能适应国内的“人际关系”。这些分析或许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部分真实。或许姜博士自己也不能完全明白他为何采取这样极端的行动,指使他采取行动的内在声音是什么,这完全是一部很好的小说题材。

我们很多时候,不能用理性去分析心理的逻辑,因为一个人对尊严、社会认可和归属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对于拥有特殊技能的人,他们更需要被尊重,但显然在内卷化,阶层愈加固化的时代,竞争会更加激烈,也很残酷。

04

为何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在今天依然有意义,它讲的就是在一个阶层固化,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越有志的青年,越有可能走向“毁灭”,如果他不能了解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结构,他就可能会成为一个悲剧。

这也是我前几天为张锡峰这样的“上进学生”担忧的原因,如果他们想要“重新瓜分蛋糕”,那么抢到蛋糕的人,就会聚合成“紧固的长城”。

对于出生在乡村的青年于连来说,他好学上进、一表人才,外在、内在都有,他为了学费成为了市长的家庭教师。借用自媒体《海边的西塞罗》:面对市长夫人的求爱,正直的于连本来是不打算答应的,可是某天早上,市长因为一点琐事叱责了于连一通。自卑的于连一下子改变了主意:“这个家伙,仅仅因为命运的眷顾,就占尽了财富带来的种种好处,若我能当着他的面把他妻子抢过来,这不是嘲笑他最好的方式吗?” 他的行为在于他心中的意念,这场基于报复和面子的恋爱,最后把于连带上了“悲剧之路”。

没有什么才能,却能当上市长。于连想不通,我们也想不通,更可气的是他可以随意斥责手下人。对于今天的高校来说,行政权力要大于专业能力,当矛盾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极端情况。

对于命运的不公,是把自己的人生化为利刃,向着世界,也向着所有周围的人挥刀砍去。还是调适自己,努力做好一个普通人,还是推动制度的改变?

看来,后者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你要做好向死而生的决心。“玉石俱焚”只是一时的痛快,也可能伤及他人生命。

 

 

 

作者: 吴小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