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杨某媛完了!

(2025-08-10 06:26:28) 下一个

2025年8月6日,香港浸会大学的博士录取名单上,杨某媛的名字消失了。没有公告,没有声明。一个名字的消失,像一滴水落入滚油里。炸开的是关于学术、道德、法律,以及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真相。

一纸判决,一场闹剧

7月25日,武汉经开区法院的判决书写得清楚明白。杨某媛指控同校肖同学的“隔空性骚扰”,法院认定那是“下意识挠痒”。不构成侵权。法律给了她答案。

但她不接受。她转身在网上亮出筹码:武大硕士文凭、通过法考、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录取资格。她甚至扬言,要把所谓的“证据材料”寄给未来就读的院校,“搞死”肖同学。字里行间,没有反思,只有胜利者的炫耀和对规则的轻蔑。

论文里的“优化”

她的硕士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成了另一个靶场。世界卫生组织明明白白的数据36.1%。到了她的论文里,被“优化”成28.3%。中国从来没有一部《离婚法》,她却煞有介事地引用。这不是笔误,是学术诚信的彻底崩塌。

香港的刀,落得快

7月31日,浸会大学一纸“道德问题”核查函递到了杨某媛手上。校方态度明确:查实违规,取消资格。

8月3日,独立审查程序启动。三天后,她的名字从名单上消失。香港高校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零容忍”。抄袭、数据造假?浸会大学的《学生纪律守则》里写得清清楚楚,代价就是出局。

这并非孤例。2025年,全球高校学术不端案件激增37%,中国留学生涉案比例高达22%。浸会大学这一刀,既护住了自己的招牌,也守住了国际学术圈的门槛。校友们联名要求武汉大学注销其硕士学位的呼声,正是学术共同体自我清洁的本能。

武大的沉默与涟漪

武汉大学呢?

校长张平文7月31日晚一句“学校正在处理肖某同学的处分问题”,轻飘飘,再无下文。杨某媛这块“烫手山芋”,武大捧在手里,迟迟没有动作。他们在等什么?等二审?等舆论平息?还是在等时间冲淡一切?

杨某媛的母校沉默着,但沉默震耳欲聋。

人心的塌方

耐人寻味的是批判声浪的转向。武汉大学的陈国恩教授站了出来,言辞犀利:“霸凌型人格”。他分析,杨某媛若想二审翻盘,除非证明肖同学是个能“续航两小时”、“隔裤取乐”的“天赋异禀”者。陈教授押上了自己的声誉,他的话,是一记重锤。

女性群体也并未站在杨某媛身后。网络上的女性声音异常清醒:

“她要是赢了,以后女生看书时下意识调整坐姿、大姨妈来了不舒服动一下,被拍下来就说你在性幻想怎么办?”

“这是充满幻想的性诬告!”

“她没有人类基础的情感。”

更有母亲们直言害怕:“我也有儿子,我怕他以后遇上这种事。”

脓疮捂得住吗?

浸会大学可以干脆利落地切割。杨某媛尚未正式入学,切割成本低廉。但对某些已深陷其中的机构,她已成附骨之疽。一个脓疮,捂着盖着,指望它自己消下去。可能吗?捂得越紧,溃烂越深,终有爆裂的一天。主动刮骨疗毒,尚存一线生机;被动等待脓疮自破,只会污秽四溅,体面尽失。

杨某媛的博士梦碎,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什么?

照见了扭曲的“学历拜物教”。

曾几何时,硕士、博士、名校光环,成了通行的硬通货。它不仅是知识证明,更是身份象征、社会阶层的敲门砖,甚至是一种可兑换特权的“货币”。杨某媛深谙此道。

她炫耀武大硕士、法考通关、港校博士录取,如同展示一串金光闪闪的勋章。她以为这些“勋章”是盔甲,是盾牌,足以让她凌驾于规则之上。

图书馆事件败诉后,她毫无愧怍,反而高举学历资格,试图以此碾压被她指控的肖同学。这是对知识价值的极端异化,学历不再是求真路上的里程碑,异化成了恃强凌弱的权杖和规避责任的护身符。

照见了性别议题被工具化的危险。

杨某媛对肖同学“隔空性骚扰”的指控,本是一个严肃的法律与道德议题。然而,其行为迅速滑向利用性别议题作为攻击武器的深渊。败诉后不反思、不道歉,反而以“未来博士”身份持续施压,意图借学术机构之手达成私人报复。

这种行为彻底背离了性别平等的初衷,将争取权益的武器扭曲成了实施霸凌的凶器。当女性博主们纷纷站出来,担忧杨某媛若得逞将引发针对普通女性日常行为的恶意揣测与构陷时,这种忧虑何其沉痛!

它揭示了滥用性别议题的恶果,真正的受害者维权之路将被堵塞,社会信任的基石被侵蚀,最终伤害的是所有期待公正的普通人。性别议题的神圣性,在工具化的滥用中被消解殆尽。

照见了学术共同体自救的艰难与必要。

浸会大学的果断处置值得称道。但其行动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外部举报和汹涌的舆论压力。

更讽刺的是,推动武大撤销其硕士学位的呼声,竟首先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校友群体。这反衬出杨某媛的“娘家”,武汉大学在处理上的巨大迟滞与暧昧。

学术不端(论文数据造假、捏造法律名称)证据昭然,武大却仍在“研究处理”。学术共同体的自我净化机制,在本该最核心的环节卡了壳。当维护学术纯洁性的重任需要由“外人”率先扛起,当内部的自查自纠在沉默中延宕,损害的不仅是武大的声誉,更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公信力。

陈国恩教授作为武大内部的“吹哨人”,其勇气可嘉,但其孤立的身影更凸显了体制化自我纠偏的乏力。

照见了法律与道德鞭长莫及的灰色地带。

法院的判决厘清了法律事实:挠痒非性骚扰。但这并未终结闹剧。

杨某媛败诉后的网络叫嚣、学术造假、对肖同学的持续威胁,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明显失德的行为,却似乎暂时逃脱了实质性的惩罚。

浸会大学的处理基于其自身的道德审查和学术规范,武大可能的后续处分也源于校规。法律管不到的,道德审判显得无力,而机构规章的执行又步履蹒跚。

这片灰色地带,恰恰是杨某媛们得以继续表演的舞台。它暴露了社会治理的缝隙,当一个人的行为在多个维度(法律、学术、网络、人际)同时失范,我们缺乏一套快速、联动、有力的响应机制将其有效约束。

法律是底线,但它无法覆盖所有角落;道德的软约束在极端利己者面前苍白无力;机构的内部规章又常受制于复杂的利益考量。这缝隙,成了滋生“合法暴徒”的温床。

杨某媛的名字从名单上消失,只是一个逗号。她的硕士论文造假,武大查不查?怎么查?她诬告后拒不道歉甚至威胁,该担何责?那些被她的“优化”数据误导的研究,谁来纠正?这些问题,悬在空中。

脓疮,不能靠捂。捂只会让它烂得更深。主动揭开,刮骨疗毒,痛一时,生肌长肉。被动等着它溃烂,脓血四溅,只会污了满身,臭不可闻。

学历社会的光环下,藏着多少扭曲的灵魂?

名校的金字招牌,还要为多少失德者背书?

当性别议题沦为报复的工具,谁还敢为真正的受害者发声?

学术的殿堂里,抄袭与造假几时才能根绝?

杨某媛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脓疮已现。是剜除,还是等待它腐烂全身?

 

 

作者: 难得君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