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发小给我发微信:
我上周四去博物馆回家的路上崴了左脚,开始不疼,到家后越来越疼。我就打开Google,现在都连接AI。我写了脚疼的位置,它不断回答并问问题,最后叫我在各种疼上打勾,我点了刺痛,它叫我立刻去医院。结果是左侧小脚趾下面衍生下去的骨裂。医生说,不用开刀或上石膏固定,只需穿 boot 就好。所以这种非疑难病例在网络上都可以诊断,但处理要去医院。
不由感叹AI如此聪明。
——————
几天后,我散步途中,觉得左脚的鞋垫有点儿咯脚,因离家只有三五分钟的路程了,懒得坐在当街脱鞋调整鞋垫,继续行走回家。不料到家后,脚心有点儿不适,第二天早晨起来,左脚外侧和脚心疼痛加剧,害得我走路一瘸一拐。
效仿发小,也上网去找AI。找的是 Copilot (微软的AI)。输入症状(脚底疼)后,马上显示出以下回答:
常见原因:
• 足底筋膜炎:早上起床或久坐后站起来时特别疼,是足底筋膜发炎引起的。
• 走路或站立过久:长时间负重或穿不合脚的鞋子,容易让脚底疲劳。
• 足弓塌陷或扁平足:脚底结构支撑不足,走路时压力分布不均。
• 神经压迫或末梢神经炎:疼痛可能伴随刺痛或麻木感。
• 糖尿病相关神经病变:如果你有糖尿病史,脚底疼痛可能与神经病变有关。
• 局部损伤或瘀伤:不小心撞到、踩到硬物,或有小裂伤也可能引起疼痛。
缓解建议:
• 热敷或泡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肌肉。
• 按摩脚底:可以用按摩球或手指轻压脚心,刺激穴位。
• 换鞋:试试支撑性更好的鞋垫或鞋子,尤其是有足弓支撑的。
• 拉伸足底筋膜:比如坐着用毛巾拉脚趾向自己方向拉,保持30秒。
•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走路:适当休息,抬高双脚。
如果疼痛持续超过几天、加重、或伴随其他症状(如红肿、发热、麻木),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你最近有没有做什么特别的活动,比如长时间走路、换了新鞋,或者天气变凉了?这些细节可能也有帮助。
我选择了原因是不合适的鞋垫,并要求AI给我设计缓解方式。
——————
AI 让我用热水泡脚,并做一些脚底拉伸运动。具体建议:
1. 毛巾拉伸法:坐在地上或椅子上,双腿伸直。 用毛巾绕住脚掌前端,两手拉住毛巾两端。缓缓将脚趾向自己方向拉,保持 20–30 秒。每只脚重复 2–3 次。
2. 踩水瓶滚动法:找一个冷冻过的水瓶或按摩球。坐着,将脚底放在瓶子上来回滚动 1–2 分钟。有助于放松筋膜、缓解炎症。
3. 墙壁推伸法(小腿+脚底): 面对墙站立,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后脚脚跟贴地,前腿微弯,双手推墙。感受小腿和脚底的拉伸,保持 30 秒。每侧重复 2 次。
4. 脚趾抓毛巾训练:坐着,将一条毛巾铺在地上。用脚趾抓住毛巾并向自己方向拉。每只脚练习 1–2 分钟,有助于强化足底肌肉。
同时还附上了图示和教学影片,并制定了一个每天10分钟的脚底保养计划。早晨2分钟毛巾拉伸、2分钟墙壁推伸,晚上2分钟水瓶滚动、2分钟脚趾抓毛巾、2分钟脚趾伸展。
——————
因这10分钟的锻炼是为了“维持”健康状态,出于“治疗”目的,那天我花了约1小时重复做不同动作,每次十几分钟,外加热水泡脚和休息(那天没外出散步)。第三天,疼痛完全消失,完好如初,又能去海边轻松散步了。
太感谢AI了!目前医生短缺似乎成了常态,跟医生约会常常要等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去 Doctors on Duty 之类的诊所,虽无需约会,但病人多,等候时间长。有了小毛小病,不妨先找AI诊断一下,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去看医生。
阴雾中的码头,原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