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过马路

十二维度:探索美食的边界,追寻思想的边界
厨房备忘录:走遍五大洲的美食之旅
书房备忘录:从天上看见深渊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印度人为啥闹着要改国名,一道菜和唐僧会告诉我们答案

(2023-09-09 05:35:41) 下一个

 

这道菜名叫尼哈里(Nihari),在传统上,它是由牛肉或者羊肉以及它们的骨髓,在面粉组成的咖喱中慢煮。额外加入带骨髓的大棒骨是美味的关键之一(本视频没有额外添加大棒骨)。这是一道美味顺滑的印度咖喱,它以完美的肉汤,丰富的香料和低温长时间烹饪的方式成就了美食。这种烹饪方式目的之一是,确保肉质变得极为嫩滑,厚重的汤汁浸透了香料的风味,变得相当的浓郁可口。传统上,Nihari 需要 3-4 小时来烹饪,Nehari masala(综合香料)是其咖喱香气的主要来源。你几乎在所有的南亚超市都可以买到成品的Nehari masala,当然配方和配比因地区的差异会有不同。Nihari 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巴基斯坦的国菜,他们喜欢和饼一起享用这道美食。

 

在老德里,Nihari是一道传统意义上的早餐,这道菜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德里苏丹国时期(那是13世纪的事情了,相当于元朝时期),从公元700年左右(唐玄宗时期),穆斯林首次开始入侵今印巴地区起,穆斯林宗教及文化始在南亚次大陆渗透传播,直至公元1206年的标志性事件,德里苏丹国(Delhi Sultanate)建立,标志着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的政治统治正式开始(那一年也是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国,被公推为成吉思汗的年代)。苏丹统治者采用伊斯兰法律和文化,鼓励穆斯林居民前来定居,建立清真寺,推广伊斯兰教。印巴地区文化和生活也慢慢从婆罗门方式,向穆斯林融合文化转变。穆斯林们也悄悄地被印巴当地文化渗透,形成独特的印度穆斯林风情。德里苏丹国时期见证了印巴地区伊斯兰文化的繁荣。

 

尼哈里(Nihari)等一系列具有显著穆斯林风格的印巴美食,也恰在这种文化的融合中悄然地诞生了。Nihari源于阿拉伯语,其意为“早上”。及至印巴地区到了莫卧儿王朝时期,具有波斯和穆斯林风格的印巴多元文化的美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基本奠定了如今印巴传统美食的基本格调。莫卧儿帝国的第二任君王,那个曾经四处流浪的皇帝胡马雍,在推动莫卧儿宫廷美食达到高峰的过程中居功厥伟。

 

德里苏丹国在1526年的那场著名的First Battle of Panipat(第一次帕尼帕特大战,10万大军被1.2万人打败)中,被来自波斯的突厥人巴布尔击败,标志着德里苏丹的灭亡。莫卧儿帝国随后建立。印巴北部地区进入了莫卧儿帝国时代。莫卧儿帝国是印巴地区的最后一个王朝,相当于大清帝国之于华夏地区。巴布尔谱系高贵,上溯至中亚征服者帖木儿(Timur),也可经由察合台突厥人回溯到成吉思汗的高贵世系。这是一支完全穆斯林化的最初来自蒙古的世界征服者。正当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的后裔,几乎失去世界的时候,还有一支系在南亚次大陆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帝国莫卧儿帝国。这也可能让深眠于地下的成吉思汗有些许安慰。

 

在勇敢的巴布尔(开国)和流浪的胡马雍(第二位皇帝,也是皇位失而复得者)之后,莫卧儿贵族们迅速印度本土化,这一切变化要从一代大帝,执业成就辉煌的阿克巴(第三代皇帝)开始。随即,从容的贾汗季、英伟的沙·贾汗(泰姬陵的建造者),这些早期的君主,除了军事上的成功,这些莫卧儿的皇帝们生活极其奢华,帝国宫廷中的仪式,礼仪,音乐,诗歌,绘画和各种器皿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至今在世界上都独树一帜的莫卧儿贵族高尚文化。

 

在莫卧儿王朝时期,Nawab们(Nawab执掌管理大权的贵族头衔)一般都会在结束晨祷(Fajr prayer)后,选择尼哈里(Nihari)作为早餐,这一传统保持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贵族早餐传统,慢慢流传至民间和军队。

 

尼哈里(Nihari)的美味可见一般。

 

当我们谈到这里时,我们知道,从唐玄宗时期起,南亚次大陆就开始实质性受到了穆斯林文化和宗教的浸染,在伊斯兰文化随着突厥征服者的步伐进入次大陆之前,印度次大陆正值“戒日帝国”时期,玄奘赴印度游学期间觐见了当时印度的最高统治者“戒日王”,并且受到戒日王高规格款待。玄奘给“戒日王”详细讲解了大唐帝国的光景(不知道唐僧是否涉嫌泄密),戒日王大感兴趣,旋即派遣使者拜访大唐。虽然大唐帝国和周边很多国家都有一些纠葛,但与戒日却没有如何边界纠纷。戒日使者在大唐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唐太宗还派遣重臣护送使者回国,并且顺便回访戒日帝国,正是因为这次回访,让唐太宗知道了印度的制糖业水平高于大唐,因此,太宗马上又派遣技术人员去戒日帝国研习印度的制糖法(石蜜提炼即如今的白砂糖),这也是美术界的一代佳话。

 

玄奘印度游学归唐之时,受到了太宗的高度重视。当然太宗不是为了什么唯识宗哲学体系,太宗关心戒日帝国的真实情况,毕竟玄奘比使者了解的更为真实一些。也就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第一次让唐人知道了,天竺国称呼大唐这旮沓叫“支那”,印度原意是指大山那边的地方。从此大唐人多了一个称呼自己的名字:“支那”。这也是后来,当梵文书籍进入大唐之后,唐玄宗见过梵文书籍后,特意题诗一首名为《题梵书》:

「鹤立蛇形势未休,

    五天文字鬼神愁。

    支那弟子无言语,

    穿耳胡僧笑点头。」

自此“支那”一词广为流传,宋元明清也都常常使用。

 

孙中山早年发表的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文章标题为:《支那保全分割合论》。在晚清末年,对于当年进步人士影响最大的,也是那个时代中文革命书籍中,发行量排行榜首位的畅销书,邹容的《革命军》中,把中国称呼为“支那”。秋瑾等爱国者也是如此,等等例证不胜枚举。

当时周边各国几乎都以“支那”称呼中国,这件事直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又于甲午年间在海上打败了当时的北洋水师。大清帝国巨额赔款,并且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了事。膨胀的日本朝野认为大清人食古不化,愚昧至极,抱残守缺。因此“支那”在日文中渐渐成为一种污蔑人的代名词。

 

大清灭亡之后,中华民国建立,日本彻底失去了大清这个称呼华夏的方式,旋即干脆在政府文书中用“支那”代替了大清,讽刺之味道冠冕堂皇的使得“支那”一词变了味道。随后他们干脆也称新建立的中华民国为“支那共和国”。至此“支那”一词完全转性。中华民国自成立起,一直照会日本,不要在文书中出现“支那”一词,直到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发文,所有日本文书中带有“支那”字样的一律驳回不受,日本外务省才正式发出通知,“支那”才消失于正式文书当中。日本战败后,中华民国受降团特别调查“支那”一词在日文中的转性含义,“支那”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贬义词,至此中华民国公告世界,“支那”一词带有强烈的对华人的侮辱性,拒绝世界各国使用。

 

言辞本无性,以人之用而致事端,此乃一大例证也。很多词汇千古流传,自古言辞皆如白纸,其性无善无恶,如同泉水,本无感情,涓涓清流,然然也。然而,如用之有不善之心,则使心平气和转为咆哮的风暴,使和谐变为乱世,无性之词,方始为争端根源。不知是词悲,抑或是人悲。

 

G20峰会9日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印度总统向各国领导人发出的晚宴邀请函中自称为“婆罗多总统”,外界纷纷议论,印度(India)是不是要正式改国名为婆罗多(Bharat)了。

 

的的确确,很多印度人对于印度这个称呼一直耿耿于怀,这就像印度人对于像尼哈里(Nihari)这类美食被称为咖喱一样,耿耿于怀。印度本无咖喱,咖喱是英国菜,英国人掌管印度时期,酷爱印度料理,并把这种在浓郁酱汁中的菜叫做咖喱,并传到英国和世界各地,因此有泰国咖喱,东南亚咖喱,日本咖喱等等。印度实实在在地没有咖喱,印度只有类似Nihari的一个个具体菜名。他们有的充其量叫masala,还不是全部都可以叫masala。

 

印度的国名India也是如此,这不是印度人自己的称谓。只从公元700年左右(唐玄宗时期),穆斯林首次开始入侵今印巴地区起,直到辉煌的莫卧儿帝国黯然落幕。印度人的精神内核都是婆罗门宗教,这是融化到生命里面的精神内核,然而婆罗门始终没有自己的政治发言权。大多印度人喜欢称自己是婆罗多,这是一个具有鲜明印度教色彩的称谓。

 

Bharat是梵语,意思是承载者,进一步的含义是“寻找光明和寻找知识的人“。历史上印度被称为“婆罗多”,意思正是“寻找光明和承载知识的人”。印度人和华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印度人花费大量的精力思考人与超自然的关系,印度人的价值取向是,人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灵魂要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合一,因此生活的本质意义不在于生活本身,而在于不断接近那个隐藏在生活和世界万象背后的终极存在。尽管这个终极存在是无法达到的,但婆罗门鼓励人不断去接近这个理想。印度人的中心概念是永恒和灵魂。

 

因此外来加给他们的India,不是他们喜欢的,而Bharat才是。

 

德国剧作家Brecht的《伽利略传》中,伽利略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障碍物存在,两点之间最短的线有可能是曲线。”其实在经典力学中,这是一个不成立的假设,经典力学是理论,在理论中两点之间是无障碍物的。然而,政治现实呢,伽利略讲的是政治现实。

 

很多时候,统治者愿意把一些棘手之事,诉诸于民族主义的话域中,婆罗门是印度的主流话域,自Nihari 这道菜出现的时代开始,穆斯林文化也开始了,直到东印度公司撤出印度止,外部加予印度的印记,印度人想抛弃,就像土耳其想抛弃火鸡的印象,改去国名一样,也像“汉城”不喜欢汉城这个中文译名,要求统一改译“首尔”一样。

 

印度有两条主要河流,印度河与恒河,恒河是中国人带去的名字,印度河是中亚人带去的希腊名字,印度人是指在印度河那边的人和地方,就像“支那”在印度的原意是指,在大山那边的人,这词不单单指大唐,是指在大山那边的人,是个地域指向,因此才有印度支那一说,指印度大山那边的地方。希伯来人的称谓也是如此,是当地土著人称呼从大河(两河)那边过来的人。等等。

 

这些词汇一旦带有政治含义,一个词究竟可以表达什么含义,又回到了维特根斯坦的话题了。也到了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能指”和“所指”的范畴了。这是语言符号学的范畴。我们聊天的话题也该打住了。

 

突厥伊斯兰统治,英国统治的印记,印度人想摆脱呀,印度政治人物也想借鉴这种民族主义力量啊!

 

没有什么不是一道菜可以告诉我们的。

 

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解构的,当然什么也都可以重新结构。厉害了,我们人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2)
评论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中梅' 的评论 : 华人对老印的美食接受度不是很高,跟着印度人去吃绝对是最好的选择,否则看不懂他们做的都是什么,在印度的满洲菜还是蛮受欢迎的,尤其是在北印度。
雪中梅 回复 悄悄话 我的老板是印度人,她不仅敬业,而且对病人诚恳。老板对不同方面的饮食都很欣赏。我们跟着老板吃过几次印度餐,觉得挺好。所以去船游的时候,也会吃一些印度餐。辣味提胃口。
跟着学菜谱和历史。平安是福。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xiaxi好,印度人不喜欢把他们的菜叫咖喱,也无奈,有些给游客吃的饭店也只好改写成什么什么咖喱了。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瓜苏' 的评论 : 问安苏苏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瓜苏' 的评论 : 苏苏好,第一时间看了齐啸的照片,这几天网络不给力,时有时断的,一直打电话也没用,只好干看一眼照片,没读文了,一会补读。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谢谢海风姐,你的落基山脉游记狠喜欢,一直想再去一次,看来近期无望了,看看海风姐的游记也开心。
xiaxi 回复 悄悄话 欣赏美食的同时,学习了历史,受益匪浅。
这次知道了咖喱的来龙去脉,学到了用完美的肉汤、丰富的香料和低温长时间烹饪的方式来成就了美食。
南瓜苏 回复 悄悄话 问好丹哥,周末愉快
南瓜苏 回复 悄悄话 我喜欢历史,更喜欢美食,在丹哥这里,可以二者兼得,乐哉。

原来支那是这么来的,我想原意并无歧视,连唐宗都没有在乎,引在诗里。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赞丹哥好文,从一道菜名,讲述了亚洲几国的政治、宗教、历史,完美大餐!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沫' 的评论 : 谢谢水沫,华人味蕾与最为传统的印度菜距离很远,可以接受的华人,也就叫可以接受而已,与爱吃相距甚远。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如斯' 的评论 : 梵文中提到中国这个地方,是目前的文献证据中是最早的,发音到翻译本就存在音转译和意转译两种,唐僧把梵文发音转译成唐语,支那是现代发音,与唐僧年代完全是不同发音,梵文发音中“支那”的语义学训诂本就是个迷。
费孝通的中国秦汉史考证China是秦的变音。本身就有学理上的缺欠,China最早在梵语中发音,被唐僧带回东土大唐,被叫做“支那”,英国对瓷器还有中国的称呼是很久之后了。
当然这里面还掺合着圣经和古希腊的丝绸问题,托勒密的地理学记载等等。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全球战略' 的评论 : 谢谢全球战略来访,给战略家泡上好茶,刚刚去您家看看,哇塞,的确名副其实,看来我有个新地方去坐坐玩玩了。也谢谢您对拙文的褒奖。
你的留言,我很喜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不是留言互动这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秦”说逻辑性会强一些,只是从文献分析角度而已,但这个问题不能简简单单说清楚。如果强行简单说:
第一,关于China的最初出处将永永远远是个迷,很多学者做了很多考据,但也只能是自家之言而已,只是有些考据比较而言逻辑性强一些,说服力大一些而已,有些说法标新立异,望文生义,是为自己已有的观点在找证据而已,也就只好姑且听之。
第二,我文章的目的,也不是china的训诂学考据,因此没有展开说说,蜻蜓点水而已,想到那就说到那,颇有杂文的拼盘之感,我文中之一是要表达,“支那”一词原无褒贬对错,仅仅一词而已,就像印度,原本无对错,就是一个地域指向而已,但是在民族主义和各种有心人的加持下,“词”有了政治正确还是政治不正确之区隔。
第三,如果问我对china出处的观点的话,我简单解释一下,注意是“观”点,不是“真”理,观点是“意”见而已。要想知道谁最早提到中国这块地方,将永远永远是个迷,但是可以从现有的文献证据中分析,注意是现有的,注意是分析。喜欢留下文献证据的首推古希腊,他们也爱玩文献这个东西,再次更远是从楔形文字苏美尔分析,再次是从埃及留下的只言片语分析,当然梵文更重要,毕竟比较近些。
好像字太多了,啰啰嗦嗦,待续一下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是啊,难得麦姐联想到玻璃心,这年头太多的词汇被非法占领了,很多词也不愿意用了,不知是词悲,还是人悲。简简单单的用一些词去分类,不是偷懒,就是心术不正。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悉采心' 的评论 : 谢谢采心鼓励我,几次去您的电台听您的声音,很开心采心玩的开心。我本来也计划说几句玩玩,没勇气也挤不出时间,只好去听听采心了。
也一直等着采心的家史小说。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阿留' 的评论 : 很开心阿留来访,请阿留品尝我很喜欢的冻顶乌龙。
水沫 回复 悄悄话 丹哥真是通古博今,底蕴深厚。印度菜不懂,有一次跟同事一起去吃印度buffet觉得很好吃,但自己不会点,从丹哥这儿学到一点,Nihari羊腿好诱人~~~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所以先有印度的支那,后有英语的China,并不是什么瓷器之国,对吗?中国人的望文生义,令人服了。
丹哥又是一道浓汤慢火炖肉,弄懂基本原理后我已经炖过牛肉和猪肉。上周末沿基辅鸡卷的思路做了个简易空气炸锅版,卷了园子里种的rosemary土豆泥馅。实在是想避免开炸锅,偷懒也没裹外壳,刷油干烤。还可以,准备裹上外壳再试一次 -- 那就要用多些油了 :-(。这里谢谢丹哥。星期天快乐。
全球战略 回复 悄悄话 形散神不散,色香味俱全,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推荐参加“最佳文城作品奖”角逐!有关“之那”词根,来自印度是首次听说,请问博主100%肯定吗?我还听说另一种说法:首次统一中国的国号是“秦”(Chin),经东南亚辗转传到印度洋,由于多种外语音译,就变成“秦那”(China)。我觉得这也是个可信的假设。也许这两个假设可综合起来(integration),对印度人来说,“秦那”在哪里?在山那边。所以也许“在山那边”是对“秦那”这个地理名称的意译或诠释。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读着读着,以为自己在看历史帖,最后一句“没有什么不是一道菜可以告诉我们的”,丹哥生生把魂游婆罗多的俺给拽了回来,才恍然大悟,见到印度人,就想到咖喱,完全是先入为主。“言辞本无性,以人之用而致事端”,非常赞同,玻璃心也往往因此而生。
悉采心 回复 悄悄话
没有什么不是一道菜可以告诉我们的。————那要看是谁的菜,出自俺手中的菜,都是很菜的菜。而出自丹哥手中的菜,才有那样的霸气。

学习了Nihari和她的历史。赞赞!




阿留 回复 悄悄话 大赞好文,学习欣赏!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山松' 的评论 : 谢谢松松鼓励,此文源于印度有要改国名的前兆,这也可能是总统在试试水温如何,我们买酱油的就拭目以待吧。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喜欢简单2023' 的评论 : 谢谢来访留言,泡上一壶好茶招待。
您说的没错,印度人的底气越来越足,印度人本来就对自己的文化传承充满了极大的底气和信念,最近新加坡总统选举的结果也是印度裔人胜出,绿珊瑚有篇文章介绍了。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燕京夜话' 的评论 : 谢谢燕京鼓励,这篇文拆成两篇,本想一篇搞定,突然有些事情,只好先在私房简介一下,昨夜回来,连夜写完,今晨贴出来,谢谢燕京看两篇,鼓励我!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弄弄家印度看鸟,也吃了一些地道的印度饭,华人中爱吃地道印度饭的人还是不太多,我本来最早要专心介绍南亚各个菜系,后来还是多介绍其它菜系,穿插介绍几款南亚次大陆菜。
南亚菜是我很喜欢的菜系,喜欢介绍,也喜欢吃。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绿珊瑚' 的评论 : 刚刚去过绿珊瑚家拜访,错过了两篇好文,在这里推荐一下,1,于向真:爸爸的遗愿 ——“潘杨王”案起源内幕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2232/202309/6487.html
2,旁观新加坡总统选举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2232/202309/3169.html
为新加坡华人点赞。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又是美食和历史知识完美结合。丹哥的菜总是惊艳,文总是内容丰富,赞!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潇潇' 的评论 : 问好潇潇,Brecht的《伽利略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伽利略传,可以推荐看看,会收获不小。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琴音悦然16' 的评论 : 哈哈,这道菜从工艺到调味都是古早莫卧儿的,但是汤汁的多寡程度和呈现方式却跳脱出印度,印度此菜的目的之一是汤汁蘸饼,用饼抓肉,不美,我因此多注重了一些品相。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我还欠禾儿一顿最为正宗的乌克兰甜菜汤呢!我记得!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禾儿说的对,华人去印度餐厅吃饭很难开心,因为大多数印餐和华人对美食的感觉比较远,大多数印餐的目的是这些汤汁,印餐是吃那些汤汁,不是里面的干货,不过以后可以试试印度香饭Biryani.
印度人大多数吃素,比例远远超过一半以上,如果你去纯正的印度超市,大多数超市里面没有肉部和鱼部。这当然是婆罗门的原因,如果是耆那教徒,那就更为严谨,耆那教被誉为戴口罩的那群人,因为呼吸可能会杀死微生物,下地要小心,因为可能踩死蚂蚁。

就是不吃素的印度人,也吃一些鸡肉和羊肉和海鲜,当然例外的印度人很多,果阿就是一个例外,一些印度古老的叙利亚基督徒社区也是例外。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谢谢暖冬来访,最近要介绍一些中餐精华给一些老外朋友们欣赏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英语表达成为一大障碍,因为很多香料是中华独有的中草药,拉丁文名字又太学术化了。
正在思量中。
喜欢简单2023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丹哥分享,学习了。
印度现在飙出恢复旧国名而要抛弃英国殖民者给与的国名,是印度目前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觉得可以跟英国殖民者 say no 了,连英国的现总理都是印度移民,印度国民确实有点底气了。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是啊,梵文是华夏进入古印度文化的障碍,这也是以季羡林为首的一批学者是中华之宝的原因。
文革刚刚结束时,季羡林老先生还未完全解放,就已经高瞻远瞩的翻译起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文革彻底结束时,八十年代初,七卷八册的《罗摩衍那》已经出版,这个当时的中国学界带来的震撼难以形容。这是华夏学界的梦啊,这梦做了2500年之久, 季羡林老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国宝级的教授了。
到了2006年,另一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文版翻译出版,可惜最初的执笔者,年轻学者赵国华已经去世,没有看见这一盛况。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这两部史诗的翻译都是头等大事。

燕京夜话 回复 悄悄话 弄清楚了印度咖喱的来源,还知道了为什么印度人不喜欢他们的国名,长知识了。小羊腿色泽红亮诱人,好像闻到了浓郁的香料味!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爱吃 Bharat咖喱,过几天就去吃,那早餐有点厚,我当晚餐比较合适:)丹哥历史知识没的说,太丰富了,还有美食手艺:)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紫若蓝' 的评论 : 若兰鼓励我,心里美滋滋的,诚心诚意地谢谢若兰!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anhe' 的评论 : 是啊,支那本是唐僧带回来的称呼,原无如何褒贬之一,当华人社会和政府被人看不起时,这个称谓变成了贬义,甚至是一种蔑视。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星98' 的评论 : 在时间顺序上,支那在先,chi-na(吃哪?)在后,有“支那”那时还没有英语和拉丁语流行于亚洲呢。“支那”本无罪,因为明治维新后的大和人看不起未开化的满人,‘支那人’在日本语意中含有强烈的蔑视感,早期去日本留学的一批人,大都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种蔑视感,因此那批人后来大都成为了反日的民族主义者了。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评论 : 蘑菇说的对呀,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几款印度咖喱,都是由于英国人的缘故,印度人的饭店也只好坐享其成了。
印度人骨子里的印度文化,信仰,宗教自信,远比华人对于自己文化自信要高很多,原因之一是他们多了一份自己宗教情怀,华人的天人合一理念出发的是人,印度的出发点是神,这是一个思考参照物的转换,其结果落实在思想上变成完全相反的两种思维向度。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类似支那这种称呼,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很多,只是大清哀败,清人闭塞于世界之外,支那人在日语语意中,成为侮辱一个人的代名词了,就像你一个乡巴佬等等。

看沈香的这篇父亲下葬文,我没办法一口气读完,话题沉重,心里更沉重。回头再去续读。
绿珊瑚 回复 悄悄话 丹哥的炊烟渺渺文,天文地理,各国历史,篇篇值得珍藏,反复读。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y56' 的评论 : 谢谢yy来访,泡上好茶。建议城里朋友们厨房都常常配有营养酵母,便宜,营养还提味,尤其是沙拉时常常撒一些。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亦缘' 的评论 : 谢谢亦缘,南亚那地方的事多,因为可能是隔着喜马拉雅山,中原和印巴民间互知甚少,其实黄河流域文化很早以来一直受到印巴文化影响。
印巴文化被波斯文化打断,有被欧洲人定义了他们的传统。这种现象秘鲁也有一些,只不过换成了西班牙。
x潇潇 回复 悄悄话 “如果有障碍物存在,两点之间最短的线有可能是曲线。” 这个难以接受,却很真实。学习了!
丹哥的视频是一个知识宝库,吃伊斯兰的小羊腿还是乌克拉的鸡卷都津津有味,让我们大开眼界,谢谢!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我记得菲儿做过北非菜,记得你做过couscous,北非菜狠具自己特色,我还没来的及分享呢,我的塔吉锅在哪呆很久,应该有一些无聊了,菲儿提醒了我,也该聊聊北非的妹妹嘎嘎了。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ina_芬兰' 的评论 : 对于华人的胃口来说,印餐极为两端,一部分属于可口范畴,另一部分属于难吃部分。印度菜不特别讨华人喜欢的部分,一是充满太多我们不熟悉的香料味道,二是太粘,不清爽。
印度人就像香水师,也像调酒师一样,他们要在众多香料配伍中,寻找最完美的组合。
琴音悦然16 回复 悄悄话 “没有什么不是一道菜可以告诉我们的。” 恐怕只有丹哥才有才气和豪气敢这样说,并真真地告诉我们!仔细读完,大涨知识,像是补了一堂历史课。我有闺蜜曾常年生活在印度,下次我要在她面前显摆一下从丹哥这儿学到的历史知识。羊腿惊艳,直击我的味蕾,那上面的两小片红辣椒太出彩了,有羊腿要跳出画面的视觉效果。
燕麦禾儿 回复 悄悄话 哈,丹哥成了我们的“百科全书”,有什么疑问的时候,总是会想到丹哥。:)
燕麦禾儿 回复 悄悄话 丹哥又一篇恢弘大作!谢谢丹哥!我非常喜欢印度的调料,我的印度女同事带给我的零食很好吃。但是印度餐馆去过两次,很失望。可能是因为不会点菜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和中国餐馆一样,改良了为迎合美国人的口味,感觉真的很一般,甚至没有自己家里做的咖喱菜好吃。我有四个印度女同事,她们都是素食者,为什么呢?是宗教信仰有关系吗?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细细看了视频了,学到了sear这个词在cooking里的用法:)丹哥的中英文俱佳!看完视频已经有点领悟到印度羊腿做法的精髓。谢谢丹哥分享视频,还有这些历史(有点深奥,吃力:))丹哥周末快乐!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言辞本无性,以人之用而致事端", 这一集美食被历史知识抢了镜。印度这一部分的历史我从来没搞明白过,人种、宗教纠缠不清。
早餐就吃这么heavy的菜,也真是厉害呢!有草原民族的渊源吧?
周末愉快!
紫若蓝 回复 悄悄话 Bharat是梵语,意思是承载者,进一步的含义是“寻找光明和寻找知识的人“。丹哥就是这样的从美食中寻找光明和知识的承载者!
canhe 回复 悄悄话 从尼哈里小羊腿的精美制作,到南亚印度,支那,英国咖喱,大唐帝国,华夏大地。。。今天这堂历史课就像尼哈里羊腿的Nehari masala,十几种香料的混合而成浓郁的咖喱香味。学习了。
一直以为咖喱是印度料理,原来还是经由英国殖民者开发流传的英国咖喱。支那知道是小日本对中国的蔑称,原来出处是印度的一句“大山那边”地域的话。涨知识了!谢谢丹哥的历史语文美食大课。丹哥周末快乐!
丹哥出城了,回来就有游记看了。期待!
水星98 回复 悄悄话 我一直以为印度人就是咖喱的代名词,今天才从丹哥这里弄明白。“支那”的来源也是第一次搞清楚,以前还认为是China 的音译呢。丹哥博学多闻,谈古论今,从美食尼哈里Nihari开始展开向我们普及了最重要的几个亚洲国家的历史宗教和政治渊源,大涨姿势。谢谢丹哥!
混迹花草中的灰蘑菇 回复 悄悄话 哈哈,丹哥这一通说古论今,差点让我都忘了是为了哪道菜而来了。英国和印度渊源深,英国的印度菜倒是丰富而地道的,可不知道尼哈里Nihari原来是当早餐的呀。丹哥的文我得好好多读几遍,好拿去考考印度同事:)))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赞丹哥大手笔好文!以尼哈里(Nihari)这道菜引出了这么多的历史信息,我都仔细阅读了,大涨知识,尤其是讲述“支那”这部分学到了很多历史。我喜欢吃咖喱味的食物,微微一点辣,很香。丹哥每一道菜,每一篇文都有亮点。期待下一篇…顺祝丹哥周末愉快!
yy56 回复 悄悄话 因为要找营养酵母的用法来访,没想到看到了美食文化间,好文!请看悄悄话
亦缘 回复 悄悄话 丹哥这一篇好多知识点!
印度,支那,咖喱的原意都是第一次听说。原来这些名字经历了这么多变更。
南亚的历史也充满风云。难得丹哥从一道菜说起,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像是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给朋友们占沙发,Nihari羊腿真是太惊艳了,这色泽真是漂亮,我只做过摩洛哥的。丹哥又一篇恢复的美食历史佳作!
Tina_芬兰 回复 悄悄话 多年前在英国和朋友吃过一次印度餐,那次不知道为什么,是太饿了还是有点想家,我不知道,反正那顿饭给我的印象就两个字,惊艳!那是我第一次吃印度菜,还有一个印象是印餐中香料之丰富超乎想象。
[1]
[2]
[3]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