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1.35 感恩科大的培养

(2023-06-03 21:40:10) 下一个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为母校六十华诞而作

郭于军(6266)

我是北京 101 中学的优秀学生,1962 年我以优异成绩考 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当我跨入校门时,看到校门 上方有一幅横标写着“欢迎你!祖国未来的科学家!”,心 中油然荡起报效祖国的激情。

在大礼堂,我们聆听了华罗庚副校长开学典礼的演讲。 当他讲到利用在中学学到的知识,就可以从苏联给出的太平 洋禁航区范围,判断出苏联的导弹发射点在乌拉尔山脉中段 时,我才明白,学习知识应该多动脑子,活学活用,学会综 合联想。这使我受益匪浅。

开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就非常难。结果,同学中的最好成 绩才得了五分制的 4 分,我才得了 3 分,刚刚及格;还有不 及格的。我们都哭了——因为,考入科大的都是各地的高考 状元和非常优秀的学生,哪里遇到过这种情况呀!记得,我 们的辅导老师说,这是莫斯科大学数学竞赛题,有的题连他 也做不出来;考试目的,就是要告诉你们,中学的那种学习 方法不行了,不能老师讲什么你就会什么,而是要主动自学, 以后是“小驴拉磨,愈拉愈紧”,要多到图书馆看书学习才 行。我还记得,当时老师推荐了苏联盲人数学家庞特里亚金 《微分方程》那本书,说是真读懂了这本书,再看北大和清 华用的菲赫金哥尔茨等人的微积分方程的书就没什么意思 了。我就到校图书馆(当时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借出此书 并读懂了它。果然,再去看清华用书就觉得太浅显了。

科大特别重视数学和英语,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对我日后的国防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大是一所全新的理工相结合的大学。我们自动化 系,刚开学就让同学们学会机械制图,同时,每个同学都要 学会按照图纸进行车床、铣床、钻床等加工操作。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科大可以选听专家课,别的 大学是没有的。我当时就选听了华罗庚的数论课——在以后 计算机数据库的检索研究中,我就用上了,极大地提高了效 率。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实验课。每一项实验都要 求非常严格。实验前,要写出实验计划、实验目标、实验所 需设备、实验步骤及精度分析,还有最小二乘法误差分析等 等。这在我日后国防科研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还记得在分专业时,同学们都想要分到自动控制专业, 不愿意分到电子计算机专业,以为电子计算机只是一个高级 的计算工具。当时,我们系的陆主任(也是科学院计算所的 所长)对我们讲:你们不要小看电子计算机,将来它会深入 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会代替人们的劳动和工作。 就这样,我很乐意能分到电子计算机专业了。如今,正如老 师所说,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 且走向人工智能及机器人。

记得,那时同学们都奋不顾身地努力学习,教学楼日夜 通明。有句顺口溜“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

毕业分配时,还在文革中,我们回不到科学院了。那时, 够穿军装条件的,分配到国防科委的研究所。就这样,我分 配到了解放军第二〇五研究所。先让我们下连当兵——实际 上是围湖种水稻,进行劳动改造。当时,我是学生连军人委 员,负责对岸农民的群众工作。每天劳动后,我还要去对岸 和当地农民一起劳动,一起学习报纸内容和帮助他们开展文 娱活动。当我返回连队时,同志们都进入梦乡了,我就发挥 科大的刻苦学习精神,在被窝里用手电筒偷偷自学日语—— 因为,担心被发现后,被批判走“白专道路”。我想,掌握 两门外语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一定有用的。由于我的军人 “群众工作”出色,受到了团部嘉奖(全团只有两人)。

我回到部队研究所时,由于英语和日语都熟练,很快就 显出了优势。我用分立元件做成了当时速度最快的 500 兆环 形计数器,为激光测距提高了精度。我又利用外语好的优势, 跑遍了各个资料室和图书馆,翻译印制了一本《国外反坦克 导弹资料集》——这本资料被誉为全国最全最翔实的资料。 在这本资料中,我选出了一篇我认为最好的制导方案,参加 了研究室的方案论证会,并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此方案的优点 及精准度。最后,我的方案胜出,确定我进入总体部担任课 题组长,并由一个搞红外的和一个搞激光的两位老同志配合 我研究。当时,分配到此研究所的 83 名各大学毕业生中, 只有我一人进入了总体部,这和母校科大对我的培养是分不 开的!在其后实验装置的加工中,我的制图及精度和光洁度 要求,机加工车间都能准确加工出来。该反坦克导弹在靶场 试验中十发十中,获得国防特等奖。

另外,在献礼项目的调试中,我曾经三天三夜没睡觉, 用母校教导我们的认真细致的精神,找出了问题所在,终于 按时完成任务,安装在主战坦克上面。

1976 年初,我调回北京。当时,要我担任 763 技术展览 技术组长工作。我编写了全部展品的技术说明,并给中央及 军委首长进行了讲解。由于基础知识牢固,我将各个波段的 特点及应用都讲到了,获得了首长们的好评。那时,公安部 第一研究所就想换我过去,可是部里就是不放,因为,我当 时还在搞计算机联网的工作。部里要成立光学局,要我去做 领导工作,被我拒绝了。因为,我是要做基础科研工作的, 不想当管理者。后来,钱学森提出 “光学在军事应用中的 地位及发展前景” 这个课题,领导要我参加编写。这个课 题绝大部份是我编写的,据说获得了钱学森的好评和肯定。 之后,我又自学了法语和德语,这样,我就能看到全世界国 防科研的状态了。

1979 年,从国外资料中,我看到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 势。而当时我国虽有计算机的应用,但没有网络,更没有互 联到国际上的网络,这样就无法及时获得有用的信息。于是, 我努力展开了调研,克服了重重阻力和困难,在邮电部的配 合下,终于在 1981 年建成了我国首条国际联网专线,可以 快速地获取美国及欧洲的各种信息,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打 下坚实基础。为此,该项目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赵紫阳 总理做了肯定我建议的批示,叫我参加国家联网工程的规划 工作。此互联网终端项目还获得了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同 时,还获得兵器工业部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

1986 年初,我编译的《英汉信息新技术辞典》,由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最早 的一本辞典,已经收录在国家图书馆及各省、各大学、各科 研院所的图书馆及资料室中,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 贡献,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还有多项军用成果,以及获得学会优秀论文奖的论文 和获得金奖的专利,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总之,我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而且还贡献了一只眼睛,我无怨无悔,我没有辜负母校对我 的培养和教育!以上这些成果都离不开中国科大踏踏实实、 精益求精的精神支持,正如科大校歌中所唱的那样。

值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 60 周年之际,我把心中的 话说给母校听,我把科研成果献给母校看!并深深地感恩母 校的培养!

写于 2017 年 6 月 27 日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901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tony1000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科大瞬间' 的评论 :

根据国内的说法,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邮是1989年左右。71年传电邮是美国的研究机构。中国1981年的计算机还在都卡片。
科大瞬间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ony10001' 的评论 : 很多普通民众开始接触互联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事。但互联网在科研机构早就存在了。

例如,ARPANET是世界上1969年第一个开始使用的数据包交换计算机网络,主要在研究机构之间为了方便研究使用。在1971年时已经开始传递 email

Telnet是美国商用的数据包交换计算机网络,在1975年开始使用。在八十年代大陆把Telnet叫作电传机。

八十年代初还有一个利用电话线,只能发 e-mail的PhoneNet, 世界上在1981年投入使用
tony10001 回复 悄悄话 你81年上的是那门子网,不要乱编好不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