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与湘皖有关的日子
易频(87 少)
(一)
记得第一次去湘皖是1987 年的冬天,我拿着饭盆正准备去六食堂吃饭,在楼道里遇到了86 少的几位师兄,詹晓东师兄招呼我:“走,跟我们一起去湘皖”。那时候我刚进校没多久,天天吃食堂,几乎没在外面下过馆子,当时还把店名听成了“香碗”,感觉很好吃的样子,瞬间脑补出大鱼大肉的画面,二话没说把饭盆扔回宿舍就跟着去了。
在寒风中经过图书馆、一教和眼镜湖走出老校门,当时湘皖还在马路对面金寨路的西侧,店面不大,门口挂着挡风的厚帘子,一进到屋里顿时暖和多了,空气里飘着酒菜的香味,混杂着碳炉火锅的热气,狭小的空间里面摆满了桌椅,人声鼎沸,还有一两桌在吆五喝六地划拳。吃饭的大部分都是科大学生模样,服务员端着盘子来回穿梭忙碌着侧身上菜和收碟子,不时有人喊着点菜加水和买单,老板娘笑眯眯的熟练招呼并回应着客人,后来得知,这就是传说中的科大七食堂-湘皖。
回想起来,湘皖的出品即便是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味道也是一流的,尤其是那些在师兄们文章里面反复提到的经典菜:爆炒田鸡腿、炒腰花、炒鳝片、红烧肥肠、三鲜锅巴、木须肉、雪里红肉丝、阳春面、牛肉火锅、驴肉火锅等。自毕业以后,几乎很少再吃到过同样的味道了,并不是因为当年的物质相对贫乏而产生的错觉。
湘皖酒家的老板娘是湖南人,嫁到了安徽,店名也就是这么来的。老板娘深谙和气生财之道,每次在饭店见到她,都是笑容可掬的,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店里的生意,抽空跟每桌的客人聊上几句问候一下。遇到经常光顾的熟客,还会适时地赠送一盘油炸花生米或者葱花鸡蛋饼,或者多送一份碳炉火锅的配菜,通常是粉丝、豆腐或大白菜。老板娘对科大的学生是充分信任的,以至于后来在湘皖,不光可以用饭菜票买单,还可以通过抵押学生证图书证来消费,甚至直接刷脸赊账。各种灵活的信用消费方式,导致的后果就是去的次数越来越频繁,经常过着上半月在湘皖大吃大喝,下半月在宿舍用电炉煮酱油挂面的日子。
当年的湘皖除了是个打牙祭的好地方,还是校友们的一个重要社交场所,尤其是那些很少去上课和上自习的大神们,很多在校园里好久不见的,却经常能在湘皖遇到,一进门:“我楞,你个傻逼怎么也在?”,然后一起坐下来喝杯酒,夏天一般喝廉泉啤酒,冬天一般喝古井玉液或明光优液,聊聊近况以及八卦。在断粮的日子里,只要觉得自己人缘好脸皮厚,赶着饭点去湘皖,总是能找到一桌熟人加双筷子蹭个饭,常去的也就那么几百号人,谁不认识谁啊?
八十年代科大东区周边餐饮业还不够发达,可选择的地方并不多,外加饭菜的味道可口价格不贵,以及老板娘灵活的经营手段,湘皖逐渐成了科大学生首选的搓饭地点,体育比赛晋级了、某杀手的课终于及格了、谁谁谁得奖学金了、收到家里的汇款单了、恋爱了、失恋了、打完架和解了、实验室老板发补助了、拿到留学录取通知了、生日聚会、寝室聚会、老乡聚会、牌友聚会、毕业聚餐,各种各样的庆祝理由,最后就是:搓一顿。湘皖在1988 年的时候搬到了东区老校门的门口,经营面积也扩大了好几倍。后来看到湘皖的生意火爆,边上又陆续开了如意酒家、状元红等,味道还是要逊色一点,在湘皖客满的时候,有些人也会考虑换换口味,或者在隔壁的自立书店翻翻卧龙生的小说,边看边等位。
从进校到毕业,已经记不清到底去了多少次湘皖,老板娘的一家人我都很熟悉,老板娘的老公是一个瘦高的安徽人,话不多,不经常在店里露面。老板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是店里的首席主厨,长得像父亲,也是瘦瘦高高的,平时都在厨房忙碌,偶尔在生意清闲的时候会搬个板凳坐在店门口的大树下泡杯绿茶抽根烟,大媳妇以前是店里的服务员,圆脸马尾辫,跟大儿子结婚后改做采购了。二儿子也是厨师,成家之后在黄山路靠近西区的位置自己独立开了一家分店,隔壁是家台球馆,90 年世界杯期间我们几个经常去黄山路分店光顾,吃碗牛肉面再打几盘斯诺克,二媳妇当时留着短发挺个大肚子在店里负责下单点菜和收银。
很多师兄对老板娘的两个儿子印象不一定很深刻,但是说起老板娘的女儿,多半都记得,个子很高大概170 左右,披肩长发,红扑扑的脸蛋,主要负责总店的结账和收银,干活跟老板娘一样麻溜利索,去吃饭的男生经常会和她调侃几句,多年下来,估计老板娘的女儿见过的科大男生少说也有好几千了,最后通过海选嫁给了一名科大研究生。
近日,师兄们纷纷码字回忆起当年的湘皖,在八十年代校友圈里引起强烈共鸣,从来没有哪家饭店能像湘皖这样,把我们的校园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每次重新翻开,亲切而难忘,如果说青春是一桌丰盛的宴席,湘皖就是那道不可或缺的硬菜。
(二)
有人曾经开玩笑说过,湘皖的餐桌不需要很大,中间只要留出能放一盘菜的位置就行了。因为在那如狼似虎的年代,无论男生女生,胃口都好得不行,尤其是下馆子改善伙食的时候。一桌人聚餐,每盘菜端上来,基本上你是没有机会夹到第三筷的,如果你在上菜的时候不小心走神瞟了眼隔壁桌的女生,你很可能连这盘菜的味道都不知道是啥,电光火石之间,满满一盘菜就变成了干净的空盘子,连菜汁都被手快的人给倒进了自己的碗里留着拌饭吃。接下来上菜只需要继续摞空盘子上面就行,最后的场景就是桌子的正中间高高的堆了若干个空盘子。
湘皖的菜价虽然现在看起来很便宜:驴肉火锅15 元、牛肉火锅12 元、爆炒田鸡腿6 元炒腰花3.8 元、木须肉3.8 元(大概是1989 年的价格),但相对于当时科大六食堂1-1.5 元的蹄髈、1 元的大排、0.4-0.6 元一份的荤菜、0.2元一份的青菜而言,已经算是高消费了,所以大家并不是每次去吃都会点一大桌菜,通常三四个人小聚不喝酒的话,消费在20-30 元左右,人均5-10 元。还记得那时候常喝的酒水价格:明光优液6 元、古井玉液4 元、古井佳酿3元,廉泉啤酒1 元、圣泉啤酒2 元、青岛啤酒3 元。偶尔遇到土豪师兄请客,会买瓶口子窖过过瘾,那已经很高大上了。
更多的时候,几个人去湘皖坐下来只是吃碗面而已,在兜里零花钱还充裕的时候就吃牛肉面或肉丝面1.5 元,没钱的时候就吃阳春面0.5 元,湘皖的阳春面煮得很不错的,面条筋道,一眼望穿的酱色汤底也并不寡淡,应该是刮了点猪油进去,上面还有两三根嫩绿的小青菜,吃一碗当宵夜正好,正餐的话一碗可能不够,当时比较流行配一盘雪里红肉丝,再点若干碗阳春面的吃法,有荤菜佐餐总价却不贵,据说86 少的三位湖南籍师兄某日饥肠辘辘的在湘皖,一共吃了13 碗阳春面外加一盘雪里红肉丝,惊得老板娘的女儿都特意从收银台跑过来围观,厉害了我的哥!
湘皖酒家当年有两件很有特色的利器,一件是用来切土豆的刀,刀刃是曲线,切出来的土豆片都是波浪形的,炒完端上来煞是好看,而且也方便用筷子夹。另一件是用来开啤酒瓶的起子,用一块木条和一颗大铆钉自制的,设计非常巧妙,用木条的一端压住瓶盖,露出来的铆钉沿正好卡在瓶盖的下部,轻微一用力就开了。木条的另一端钻孔穿了麻绳,挂在每张餐桌的桌腿内侧,这样客人喝啤酒的时候可以自助开瓶,省了很多的管理成本。自制啤酒起子用的时间长了,被油渍浸得乌黑发亮的,很有岁月感,后来估计被毕业离校的客人顺走了不少留作纪念,每年都会补做十几个新的木头起子。一直很遗憾为啥自己没有也顺一个呢?(准备哪天有空自己画图去车间做一批出来,需要的可以提前预定)记不清在湘皖喝过多少次酒,更记不清喝醉过多少次,都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校友聚在一起,喝起酒来谁也不怵谁,大不了出门左拐树根下一抠一吐回来继续喝,但是在桌上绝对是不能服输的。每每喝得兴起的时候就玩些小游戏来罚酒:一是用火柴棍猜码,比如桌上10 人,某人拿10 根火柴棍,在桌底下往手心里放N 根(N=1-10),握拳伸出台面,从右边开始逆时针挨个猜数,谁猜中了谁罚酒,如果一圈下来都没猜中就自罚,然后下一轮由罚酒的人继续装火柴棍。
二是玩”数7”,由某人起头报数,规则是含7 的数或者7 的倍数都需要跳过,比如17 和 28,就这样轮着往下报数,谁失误了谁罚酒,不过这款游戏对于科大学生来说相对简单,经常需要一圈又一圈的报到三位数以上才有人掉坑里,而且到后来越玩越熟练,大家都烦了。经过那几年的锻炼,毕业之后在酒桌上跟别人玩这个游戏几乎再也没输过。
三是娱乐性比较强的一款游戏“飞机轰炸”,某人伸手比划战斗机的模样作巡航飞翔状,突然动作定格指向桌上某个方位,被指的那个人必须立刻模拟飞机轰炸的声音“duang!”,坐他右边的必须快速用左手捂住左耳,坐他左边的必须快速用右手捂住右耳,三个人的动作必须同步一气呵成,谁失误了谁罚酒。
除了这几款常见的酒桌游戏,玩得最多的应该就是划拳行令了,记得科大校队前锋866 东北籍的孙师兄酷爱喝酒划拳,传播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酒令,随便挑几个版本供大家一乐:
“高高的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啊,尾巴长在你后头,五魁首啊你后头,满堂红啊你后头…”
“高高的山上一杆旗,姐夫推车送小姨,天上下起了毛毛雨,两人躲进了山洞里,六六顺啊山洞里,八匹马啊山洞里…”
“天上雷打雷,地上锤碰锤,当今社会好社会,咱哥俩儿谁怕谁,四季财啊谁怕谁,三星照啊谁怕谁…”
记得还有次在湘皖,4 个人喝到最后高了3 个,东倒西歪的趴在桌上,还剩下我一人吐完之后神志尚存,管老板娘借了买菜用的人力三轮车,在店员的协助下把3 个人扛到车上,沿着黄山路骑到了西区宿舍楼门口,最后大家手脚并用地爬回了寝室。
湘皖,见证了我们太多的相聚和别离,欢笑和泪水,以至于后来大家从天南海北回来参加返校庆典活动的时候,最常问起的一句:“湘皖可还在?”
2000 年后的某天回合肥,在大众点评网上偶然查到有家叫“湘皖”的饭店,地址显示就在安医附近,激动得立刻打车过去,遍寻整条街不见踪影,后来别人告诉我,之前确实这里有一家,据说是老板娘去世之后,生意逐渐淡了,子女们几经更址,最后终于还是关张了。一声叹息…
(本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3d6785c0102ws4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3d6785c0102ws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