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贾忠贞(6011)
【情系科大】编者按:本文作者贾忠贞一家是科大之家。先生王松桂是科大6011(数学系)学生,1965年毕业留校任教。科大1970年下迁到合肥,1971年作者也随迁合肥,任教科大数学系,教授非数学专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理统计等多门基础课程,并著有《矩阵不等式》一书。作者的两位女儿均考入科大本科。1993年秋作者随先生调到北京工业大学数理学院任副教授。2001年退休。现居美国。作者在文中深情回顾在科大度过的二十多年时光,有艰辛有快乐,更有梦想有追求。今年是科大的甲子年,作者谨以此文表达对科大永远的眷念和热爱!祝母校生日快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是我的学校我的单位我的家;是我的第二故乡;是培育我成长的魂和源。我在那里工作,在那里学习,在那里成长,在那里变老……那里有我的同事和朋友,有我的课堂和学生;那里有我尊敬的师长,有我崇拜的偶像;那里有我的梦想和追求,有我的缺失和遗憾;那里有我的欢笑和泪水,有我二十多年的人生路……我深深眷恋着科大!
一、一间房的家
“文革”期间,中国科大从北京搬迁到合肥。一年后,我随丈夫来到科大。天赐良机,我兴奋不已!我梦里都想有个自己的家,足足企盼了13年!13年前我父母双亡,无家可归,随处漂泊;5 年前我结了婚,夫妻两地分离,仍是独守空房。如今三十而立的我,能在科大栖身,全家团聚,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家,我怎能不由衷地兴奋呀!
我的家只有一间平房,房间里由一道墙隔成俩屋.里面放一张双人床、一个三屉桌、两把椅子、一个木箱。那就是我们的书房、办公室兼卧房;外间放一张单人床、一个做饭的铁炉子、两个小竹凳,那是公公的卧室兼厨房。房间里所有的家具都是从学校后勤处借来的。私家财产只有一只木箱、两个小竹凳,外加我和丈夫用包装箱自制的小碗架。后来,我们请人修理了一下破烂斑驳的水泥地,在锈迹斑斑的铁窗上,装上绿色的纱窗,挂上我亲手缝制的花布窗帘,归置整齐的杂物上,盖一层好看的塑料布,桌子上摆放了一盏自己用纺纱厂的废料做成的小台灯……我们精心营造家的温馨,来补救房间里的一切缺憾。我们一家四口——公公、女儿和我俩,聚居在这一间房的家。虽然简陋,但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扇门,下了班推开这扇门,看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锅灶、我们的小天地。当万家灯火闪烁在夜空的时候,也有我们那扇窗户发出的光明。我从此再不感到孤独!
虽然那时的我们已经 30 岁,虽然我们家的总收入不到 120 元,虽然只有一间房的家,虽然生活条件还很差,但我不计较这样的清贫。只要能和我的孩子、我的亲人相守在一起,享受生活长流里细细碎碎的甜蜜,再不分离,我就会感到满足。不是胸无大志的满足,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满足、一种能和亲人团聚的满足、一种能在科大奋进的满足!有爱和希望在心里,心海里荡漾着的是快乐、幸福和力量!
这排平房共五间,住着我们五家人,两家科大的、三家银行干校的职工。房前大约10米远处,居中有一个小水槽,槽上安着两个水龙头。五家人每天刷牙洗脸、洗衣做饭,都共用这两个水龙头。但邻居们都能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从没发生过任何摩擦。
当时的这里,无论春夏秋冬,只要不刮风下雨,大多数人家的门窗都敞开着。这样,热天便于空气流通,冷天便于摄取阳光。邻居之间的来往也大为方便。我两岁的小女儿,一大早起来,东家进西家出,张家叔叔给糖果,李家阿姨给油条。吃的是百家饭,哪还用追着赶着喂饭呀!天热的时候,大家索性把炉子搬到院里,边烧饭边交流烹饪技艺。我是北方人,又刚有了家,对做南方菜一窍不通,这里正是学习的好机会。我的很多烹调手艺,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沧桑巨变,旧地换新颜。如今那样的日子,已远离我整整40年!存留在我记忆里的不是那些凄苦的生活,而是那些曾经的老邻居间的真挚善良、和谐友爱,以及在那些简单质朴的生活中,孕育着的轻松快乐的氛围。
感恩那一间房的家,它是我生命的一片港湾。
二、蜂窝煤炉
我在科大的家里有个小煤炉,用的是蜂窝煤(把煤粉用特定的机器压成直径和高度都约 12 厘米左右的圆柱体,中间有一些1.6厘米左右的小孔)。这只小煤炉,是我新家的重要成员,它带给我家的气息、家的芳馨、家的温暖,它是记录我生活的一只硬盘。记得小时候的家,只有妈妈和我俩。家里土炕的一端,是北方老家的那种炉灶。炉灶的烟道在炕的下面,烟穿过两米长的烟道,才到达烟筒排出。必须有足够的热量,热气流才会把烟气冲出高高的烟筒。而我家没钱又没力,没有充足的燃料,一遇天冷,就造成烟的倒灌。常常弄得妈妈鼻涕眼泪直流,十分辛苦。幼小的我感到十分辛酸,那时候我总想着,什么时候我家才能有个好炉灶呀!后来妈妈没了,家没了,炉灶也没了……
再后来,我结了婚,但仍然没有“家”。住在单位里一间5平方米的小屋里,只有住大屋的才配有厨房。大同的煤,乌黑发亮,质高价低,供应充足。可惜我有煤无炉,无法享用。偶尔想煮点面条什么的,只有等邻居家做完饭,再添加一些自己的煤,做顿饭,过过瘾。那时候,我总想着,什么时候我才能有自己的炉子呀!
终于我盼到了,在科大有了家,也有了自己的炉子—— 小小的蜂窝煤炉。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炉子,第一次使用这样的炉子。其优点甚多,不带烟筒,移动方便,不用天天生火,不会烟熏火燎。但曾有一段时间,我总“驾驭” 不了它,常常夜里没封好,早晨火灭了,手忙脚乱生火,照样烟熏火燎。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我才慢慢掌握了用蜂窝煤炉的技巧。但对我们这些北方人,蜂窝煤炉也有它的不足之处。火力太弱,你想煮点儿面条饺子什么的,一大锅水半天烧不开,好不容易水开了,放进饺子又半截凉,饺子被温水泡着,变成了片儿汤。有时候一大早起来,想给急着上学的孩子做点早餐,开了炉门,火总上不来。你心急火燎,它从容潇洒,无奈只能委屈肚子。
那时候,我总想着,什么时候才能有一种炉子,既有大同煤那样的优点,又有蜂窝煤炉这样的方便呀!
终于我盼到了,记不起哪年哪月,液化气炉诞生了。一个长方形的,十分轻便的铁皮“箱”,上面有两个火盘,相当于两个炉子。一条细管接到一个大罐子上,阀门轻轻一拧,蓝色的火苗即刻升起。绝对的干净、绝对的火力充足、绝对不会再为烟而流泪……然而,我却心有余悸,这么大的煤气罐,摆在身边,万一一时不慎、万一有什么差错、万一质量不好、万一天气炎热,心里揣着诸多的担心和万一。那时候,我总想着什么时候能有一种炉子,既能保持这个炉子的优点,又不带那个“大炸弹”呢?终于,我又盼来了。我们有了管道煤气炉,又有了天然气炉。阀门一开火就来,像喝自来水一样方便。我十二分的满足!还能有比这更好的炉子吗?我不再奢求。
2002年,我去佛罗里达旅游。女儿租了一套房,每天旅游回来,我们可以自己做饭。我走进厨房,眼睛扫了一圈,炉子在哪儿呢?女儿指着台子上一块光亮平滑,像厚玻璃,又像花岗岩的方形板说,这就是炉子,电热炉。打开开关,四个红红的圆圈,就是四个火盘。锅放在红圈上,要烧要煮要炒,任你使唤。这是至今我见到过的最漂亮、最干净、最方便、最实用的家用炉!
肯定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曾见过的,我不敢幻想的,各色各样的“炉子”,为现代家庭生活发光发热。
炉子的变迁,演绎着时代的变迁。我算是个幸运儿,在炉子边一页页翻过时代这本厚厚的书,一步步追随着时代前行。
但我依然怀念和感谢科大给我的那只小小的蜂窝煤炉!
那里记载着一代科大人艰难奋斗的脚步.也记载着那个激情似火的年代.
三、芭蕉扇
才和缠缠绵绵的梅雨告别,烈日炎炎的酷暑又来做客。我这个北方佬,初来乍到,还真不懂如何接待这位“南方贵客”!
合肥的夏天太“热烈”。火辣辣的艳阳驱散梅雨的雾霭,融化掉一切云彩,烧热空气,烘烤大地。真是“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然而,我喜欢科大校园内夏日的夜晚!
那个年代,没有冰箱空调和电扇,也没有好的住宿条件。酷暑中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最好的消暑时间是夏日的夜晚,最好的消暑办法是纳凉,最好的消暑器具是芭蕉扇。每天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校园里无论住楼房还是住平房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会走出户外,因为外面有更宽敞的空间。他们在门前选一块儿合适的地方,铺上凉席,摆上竹椅,人手一把芭蕉扇,摇着摇着……借此消除一天的疲惫,缓解酷热的熏蒸;扇来一丝清风,驱散周围的蚊虫。如果此时你在校园转一圈,会看到房前屋后马路两边,夜幕中映衬着一团团浅浅的花朵,那是三五成群的纳凉人;一只只飞舞着的白色蝴蝶,那是人们摇着的芭蕉扇;一阵阵低声的欢声笑语,那是纳凉人在谈天说地。多么心醉的夜晚!
记忆中最深刻的乘凉经历,是在我一间平房的家里。家的右侧紧靠一条水泥路,地方宽敞也相对干净。每当太阳落山以后,我会先选一块好地儿,撒几盆清水,让大地降降温;饭后一收拾停当,就搬出我们的小竹凳,孩子的小竹车。然后俩人分坐在小车两旁,一人一把大大的芭蕉扇,不时为孩子扇风驱蚊,为自己借凉降温。不多会儿,就有附近的同事朋友或邻居们凑过来,一起乘凉、一起聊天。聊一天的趣闻轶事;传播一天的各种信息;传授日常生活知识,交流做饭买菜的技巧技艺。有时候讨论一些数学问题;有时候了解一些学校的创业历史。反正天南海北,从古到今,大到国事,小到家事,无所不聊。我从这里结识了新朋友,获取了新信息;我从这里了解了科大的现在和过去;我从这里学到了知识,懂得了科大精神和科大人;我从这里知道了科大校园是藏龙卧虎之地;这里有我崇拜的偶像,有我学习的榜样,有我的朋友和老师。这夏夜的闲聊,能抚平我紧张心理中的皱纹,引领我进入生活的堂奥,给与我智慧和启迪。
忘不了科大夏日的夜晚!
只是聊天,但珍藏于我心中的是一本书;
只是芭蕉扇,但珍藏于我心中的是一幅画。
四、我的课堂
科大不仅是我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也是我认识社会、学习生活智慧、放眼世界的课堂。我的课堂是我成长的丰沃土壤。来到科大的第二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我的先生是执教者之一。一天,他把新课本带回家。当我一眼瞥见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这几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时,心海里翻腾起不小的波澜。我的心在痛、在痒!想起自己的求学生涯;想起大学毕业以来六七年的岁月,我已经从一名少女变成了少妇,而我的学业,则从单调上升变成单调下降。多年的荒废,曾经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几乎全部还给了老师。今天展现在我面前的这两本新书,刺激了我的神经。一股渴求知识的欲望,从我的心底里开始升腾……
从那以后,我总是从繁杂的家务中、从简陋的生活条件中、从工作的余暇中,抽出时间看书学习,重新拾回丢掉的专业知识.不甘心丢弃多年苦苦求学所得;不甘心30岁的年华,再空然飘逝;我有一种渴望,渴望知识,渴望进取。
两年后,我带着新的使命,走上了大学讲台,给化学系 “工农兵学员”上数学课。我给学生讲课的课堂,也是我自己学习的课堂。我是老师,也是学生,自己先努力作学生,然后再认真作先生。我明白,自己寒窗苦读多年搭建起来的知识小屋,经历了7年的风吹雨淋,几乎全部倒塌,现在重拾砖瓦,重新设计,再造新屋,不付出加倍的劳动是难以完成的。为了建设我的知识屋,我愿意倾注全部精力和热情。从日常琐碎的家务事中,挤时间挤心力,想方设法摄取知识。在去七里站买菜的小路上,在洗衣做饭的间隙里,我脑子里思考着问题,默背着教材。日子忙碌,但心里充满了乐趣。
曾记得有一次,科学院三十多位知名专家来到科大,大概是讨论有关所系结合的事情吧。在学校大礼堂,我见到了这些我久仰的大家,比如冯康、关肇直等……后来,又聆听过华罗庚、张广厚在科大的讲演.我感到十分荣幸、十分幸福!心里在想:虽然我很贫穷,穿着自己染色、自己缝制的衣衫,吃着每月半斤肉28斤粮的粗茶淡饭;但我的精神很富有,全国8亿人口,有多少人能来到科大?有多少人能见到这些知名专家?有多少人能身处科大数学系这个藏龙卧虎之宝地? 有多少人能有机会受到这样的知识熏陶?而我有。虽然物质是生活的基础,但我宁愿追求知识的富有。
怀着极大的热情、美好的憧憬,我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意气风发地前行。
然而,现实生活,往往事与愿违。那个年代,我和丈夫都需要奋斗。我们既没有老人助力,更没条件请保姆。在时间和物质都缺乏的条件下,常会产生一些矛盾。比如,有时到了做饭的时间,他不动窝,我也继续看书,心里在嘀咕:“为什么就得我做饭呢?我也想多看会儿书呀!”我们俩像小孩一样,互相推脱。这可苦了孩子,没办法,最终我还得“双肩”挑:一肩挑自己的渴望,一肩挑起母亲和妻子的责任。
累点儿苦点儿,我都能承受。我的心气很高,却有一副不争气的躯体,不能全力攀登我心中的高峰。一天夜里,我突发疾病,腹部剧痛,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在床上打滚……两三个小时后,好不容易有些好转,天亮了,稍休息一会儿,该去上课了。那时候,还没有B超,医生也说不清是什么病。有的说是胃痉挛,有的说是十二指肠溃疡,没办法确诊。起初,就这么挺着,常是晚上发病,吃点止痛药,三两个小时后好转,早晨坚持去上课。可是发病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以致后来出现黄疸,不得不住进校医院。
三周的医院生活,对我打击很大。听着上下班时,广播里传来的音乐,看着那些挎着包急匆匆上下班的人们,好羡慕!自己呢,躺在病床上,废人一个,不但什么都不能干,还像个包袱一样拖累丈夫,心里很难过,很内疚……
出院后,还是常发病,到处求医,没有结果。当时一位医生朋友对我说:“你可能是太劳累了,你们俩人都这么奋斗不行,总得有个人顾家。你还是换个轻松一些的工作,保证王老师专注事业吧。”
我痛苦地思索着。心里很怕,怕病痛,怕拖累他人,心里很苦!恨身体不争气,连自己的一点儿理想都不能去实现。万般无奈,硬着头皮,找领导提出了连自己都难以启齿的要求,调我到系资料室工作。感谢领导,批准了我的要求。我宽慰自己,留得青山在,做个有心人。这里这么多书,还怕学不到知识呀。
实际上,我难以驾驭自己那飞翔的心魂。每当我看到学生上课,看见老师讨论数学问题,看见那些教科书、参考书的时候,心海里五味杂陈。痛苦、羡慕、遗憾、悔恨、思念、不甘……没有我的学生,没有我的课堂,我几乎无法生活,比病痛更折磨我的身心!
可是事已至此,我怎么能出尔反尔呢?我怎么有脸再向领导提任何要求呢?我就这么痛苦着、犹豫着,上下求索,心里渴望一种真诚的生活。毕竟我还年轻,还要走很长的生活道路,不能就这样放弃追求,悔恨终生!长时间地犹豫之后,我终于鼓足勇气,厚着脸皮,战战兢兢的向领导道出了自己的心情。
我深深懂得领导的难处,深深知道自己给领导造成的麻烦.我很感激他们体谅我,最终答应了我的请求,让我重新回到了我的课堂。
其实,这件事的本身,就是我学习的好课堂。慢慢地我懂得:人生免不了会遇到麻烦,在病痛和困难面前,焦虑不安和恐惧不能带来面对生活的本领和勇气,而应当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定力,冷静判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并想好怎么去做。既为自己负责,又要为他人设想。慢慢地我也从遗憾和沮丧中解脱出来,面对困难,继续锲而不舍地努力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病魔并没有被赶走,依然时好时坏,伴随我走过多年。我常抱着暖水袋工作学习做家务,喝水吃饭运动都小心翼翼……我依然为自己的渴望执着地求索。犯病的次数还是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弱。积聚起来的问题,终于在某一天彻底爆发了。急救车送我到安徽医科大学医院,躺在过道里等待诊治。双眼紧闭的我听见一位护士或医生说:“怎么脸色那么难看?很厉害吧?快!”我的脑子还清醒,感到自己差不多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住进了医院,经过医治,剧痛消失,但隐患未除。究竟什么病,仍然不能确诊,到处求人问医。我的邻居施大夫、我的恩人张院长、林大夫,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这些好心人的帮衬下,安医给我做了静脉造影.初步查出胆囊有问题,决定做胆囊切除手术。当时这也算不小的手术,手术前夜,我久久不能入睡,既紧张害怕又充满期待。想着自己还不到 40岁,经历了多年的苦痛,多年的身心折磨,希望能通过这次切腹之痛,重获新生。
手术成功了,我的生命之火重新点燃……
然而,经历过多年病痛的洗礼,身体已大伤元气。我如同一颗砍去了枯枝败叶的病树,要重发新根长新叶,重新绽放,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而此时我的路上已是“病树前头万木春”。术后两个月,丈夫要出国学习两年;两个孩子,一个要升高中,一个要上初中。我不得不先做家庭花园里的园丁,为这些春花小树浇水施肥,保证他们茁壮成长,这是我的职责。至于自己的那些梦想,只能先放在梦里,放在路上,放在未来。因为当下的我,肩膀实在太单薄了…
在磕磕绊绊的生活道路上,要说有什么不幸的话,我觉得自己的不幸,是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人生是一种艰难特殊的艺术,不能修改,无法再来;人生犹如一本书,一辈子只能读它一次。成败对错,都由自己负责。然而,学习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我注重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科大文化对我的熏陶,是我获取这把钥匙的最佳课堂,是我灵魂里永久的阳光。
五、科大精神
在科大校园的二十多年里,我一次次流淌内心的渴望,一次次汲取知识的营养,一次次点燃生命的力量……那是因为我受到一种熏陶——科大精神的熏陶。生活在这里,你每天沐浴在一种朝气蓬勃的氛围里,一种积极奋进的气场中;身临其境,耳闻目染,你能感受到一种不怕险阻、不畏权威、独立思考、苦战实干的精神,一种创新民主的精神。你会获得一种驱动力,停不下前进的脚步…… 究竟什么是科大精神,渺小的我回答不了这么大的问题。但我有自己的感受,我感受到的科大精神就一个字“干”!苦干实干巧干,高瞻远瞩地干。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激情燃烧的校园,那些催人奋进的故事。
77、78级进校的那个年代,人们没有电视机录音机,更没有手机和计算机。为了帮助同学们练习外语的听说能力,学校广播台每天定时播放当时最时髦的英语教材《灵格风》。每到早饭时间,就会出现一种奇观。食堂周围,道路两边,凡是安装大喇叭的电线杆子下面,都聚集着成群的学生。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手捧饭盒,有的嘴里嚼着馒头;神态各异,但都聚精会神;人很多但很静,诺大的“露天课堂里”,没有一点儿杂音,只有喇叭里的英语声……
每当我悄悄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心里不禁升腾起一种激情,被他们的精神感动着。可惜当时我没有照相机,更没有摄像机,无法记录下那空前绝后的景象;我也没有漂亮的文笔或绘画才能,写下或画下那真实而感人的场面,但我把它深深刻印在了心中,我觉得那是一种能催我奋进的能量。后来,人们有了电视机录音机计算机学习机,还有各种英语班。人们学英语非常方便了,再也用不着站在露天里,聆听大喇叭里的英语了,就再也看不到那样的奇景了。然而,这种景象所呈现出的进取精神,却永远种植在了我的心田里。当时,我担任77级七系的数学辅导老师,由于学生多,数学老师负担重,所以学生的作业只能改二分之一.可好多学生为了学得更好,常在本子里附上条子,恳请老师每次都能详细批改自己的作业。有时候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耽误了上自习课的时间,班干部会主动想方设法找教室调时间,跟老师联系,决不甘心拉掉一次课。无论课间休息,还是晚自习辅导时间,老师身边都围满了学生,师生一起探讨学习方法,研究数学问题,其中好多都是课本以外,《吉米多维奇习题集》上的问题。他们珍惜机会、珍惜时间,认真努力地摄取尽可能多的知识。
他们的勤奋努力,为自己汲取了成功的智慧,创造了锦绣的前程。这个班级里的好多人,五年间利用各种机会,先后走出国门看世界,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打拼。留在国内的,也都是国家重点单位的栋梁之材。
我这里所讲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侧面。如果你接触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你就会了解科大学生的优良学风;科大老师的敬业精神;科大人不畏困难的决心和聪明实干的感人故事,你会感受到科大人攀登知识和科学高峰的那种精魂。
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奋斗路径、不同的进取方式。我自己觉得人生在世,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地位高和低,总得有点儿精神,否则就没有了灵魂。你想得到,就必须付出。我相信奋斗的力量,鄙视不劳而获。人的心中应当有座自己的山峰,哪怕不高但必须登攀。在登攀的路上,才有可能欣赏到不同的人生风景;才有可能施展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绽放出生命的魅力和芳香。你是真正的花朵,才会引来蜜蜂采蜜、蝴蝶飞翔,你的生命也才会有丰富的色彩。
这是科大精神给予我的启迪,给予我终生受益的精神能量。
科大正是靠着这种自强奋斗的精神,才创造出了今天的辉煌。
六、记忆和感悟
常常想起二十多年前的科大校园。想起图书馆前郭沫若的铜像,棕榈树旁孺子牛的雕塑;想起“叶密千重绿,花开万点黄”的桂花树,和菶菶萋萋的法国梧桐;想起“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和五彩缤纷的玫瑰园。想起校园里飘溢着的那些香气:桂花的奇香、玫瑰的芳香、莲花的幽香、栀子的清香、还有那浓浓的书香……
我常常想起我那姹紫嫣红的小院:粉色的蔷薇簇拥在篱笆墙上,火红的石榴花在窗前绽放,洁白的水仙和栀子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金黄色的迎春花送来春天的微笑,满身带刺的仙人掌花是院中的奇葩,还有藏在绿叶中紫色的麦冬花、蝴蝶花也尽显自己的妖娆…… 我怀念我的小院,怀念我的校园。我爱这里多姿的花卉,
不只为它们容颜的美丽,更因为它们各自独具的魅力;不只为它们那诱人的香味,而更因为这香味给以我灵魂的启迪。
在这里,我仿佛是一只小小的蜜蜂,每天在各种花丛中飞来飞去采集花蜜,来滋养我心灵的蜂王;我仿佛是一节莲藕、一株小草,从这泥土里汲取我成长的养料;我仿佛是一片片绿叶,沐浴着这里和煦的阳光。这里的一草一木串联起我心中的遐想,唤醒我被世俗和习惯束缚着的心灵,为我打开一扇可以观察天高地远的亮窗。
我从贫瘠中走来,物质的贫瘠、教育的贫瘠、心灵的贫瘠,以及时间和习性的限制,让我更能感受到这片土壤的肥沃、这里鲜花的绮丽和这块空间对我生命的意义。
我来这里寻求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活跃躯体中已经懒惰了的那些细胞。
很幸运,来科大不久,我就遇到了我的好邻居。一个是我楼上的徐佩霞老师,一个是我隔壁单元的陈宏芳老师。我这里所说的好,不只是指日常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而是她们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那种不同凡俗的魅力。在我的眼里,她们彬彬有礼,但让你感到舒服而亲切;她们优雅大方,透射出良好的个人素养;她们知性智慧,但让你感受到和蔼与谦虚。在我的心里,这种内在的文化气质和高雅的风韵,才是一个女子真正的美丽。女人,花样的容颜终会被水样的年华淹没,只有用心灵的智慧铸就的气质风韵,才是自己永远绽放的玫瑰。
在科大校园里,还有两个对我影响至深的女人:一个是我的同事季孝达老师,一个是我的朋友吴允燕。
和季老师相识相知,不单因为我们在同一个教研室,而且还因为我们的心缘相通。当我知道她和我一样,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的时候,心里觉得离她很近。天长日久,我逐渐觉察到她身上有那么多让我景仰、值得我学习的好品质。她性格温和、安静内敛;既有女人的柔美娴淑、端庄儒雅、真诚善良的气质,又有钻研业务的学者风度和做社会工作的亲和能力。她积极奋进,对自己要求很高,不但学问做得好,而且社会工作和家庭都很好。可她从不炫耀、不自傲、不满足。在长期的相处中,她是我最信赖的好姐妹;在前行的道路上,她是我的一位老师和典范。也许,我的某些水平与她相差甚远,但她的精神离我很近;我最欣赏具有独立性格的女人。精神的独立、个人能力的独立、社会地位的独立,是女人的幸福之本。
说到女人的独立,我不能不说说我的朋友吴允燕,她比我年轻,是科大63级的。我们呆在一起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在一段比较特殊的时期,我们曾在一起工作、一起缝衣做饭、一起聊天谈心。她那鲜明的个性和特有的资质,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我喜欢她,甚至崇拜她。她心地善良、热情纯真、聪明机敏;她刚毅坚定,勇于创新进取,有一股不怕艰难、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敢于追求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幸福!虽已多年没机会和她再相见,但她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一位能给我勇气和力量的女人。
我常常思考“自己应当作一个怎样的女人?”我身边这几位我看得见、触得及的女人,就是我心中栩栩如生的典范。说实在的,一个人一辈子能认识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在我年轻单纯迷茫的时期,在我干渴的心魂祈求甘露滋润的时候,我能有机会在科大这个地方,和这几个人有这么一段交情,对我来说,就像茫茫大海里的航船,看到了驶向彼岸的灯塔,有了指引方向的灯光。我懂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起点,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有不同的奋斗路径。我欣赏她们、学习她们,不是企求达到她们所拥有的某种水平或某些条件,而是她们身上折射出的那些优秀品质,契合了我的灵性,滋润了我的心田,变成了我希望成熟起来的一种能量。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每当我心灵软弱的时候,每当我惰性滋生的时候,每当我有依赖情绪的时候,每当我怨天尤人的时候,这几个女人的形象会首先跳入我的心怀,帮助我克服缺点、振作精神。她们身上释放出的那种醇香和校园里浓厚的书香氛围,熏染着我的性灵,陶冶着我的情操。慢慢地,我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人和事学习,向社会和生活学习。学习给心灵以智慧的灵光,给人生以明智的颖悟,给性格以良好的修养。虽然我走在一条平凡的路上,但我觉得我的人生并不平庸,我一程一程地行进在自己的路上,用自己的食粮,追寻明媚的阳光,辨认星月的明亮;欣赏一路的草青花香,聆听途中的风声雨声和小鸟的鸣唱……
我别离了科大!带走了她给我的心灵滋养,留下了我对她的悠悠眷恋。
当我有机会静静地让往事爬上心头的时候,记忆中的这些珍藏,依然是我领悟人生的一股清流、沐浴心灵的一杯甘露。
2018-04-01
(来源:【情系科大】瀚海数据说 第132期)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