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年少无感,竟成最爱

(2021-12-26 20:10:36) 下一个

【科大瞬间】第134 期 |  沈兆雷 816

看了《科大瞬间》刊登的裘学兄“校友五人队,华府四连冠”一文,深有感触。感觉该文的前几段似乎写的是我,几乎没有异样——小学一年级开始玩乒乓球,打擂台当擂主;参加学校乒乓队再进少年体校训练,穿印有少体校字样的运动鞋招摇过市,虚荣了一把(还有比我更虚荣的,曾有同学想用新鞋换我淘汰的旧鞋);同样,父母从微薄的工资中给我订牛奶,早晨天不亮奶瓶叮当响送到家里;起早摸黑地训练,甚至和这位学兄练的技术都一模一样——削球技术,那种只许防守不许进攻,被人家追着打得满世界跑,疲于应付又企图把对手搞死的奇怪技术!

但也有几点不同。

首先,裘师兄在上海,我在浙江嘉善。我的大师兄是当时中国乒坛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我们进了同一所小学。我开始打乒乓球纯粹是好玩(当时也没有其它好玩的),打着打着就打进了校队。学校的顾老师,也是我的启蒙教练,经常训话强调“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号召我们向大师兄学习,我心里也明白,认真训练。练着练着,有一天我接到通知说被选拔进了县少年体校,名额很少。于是一番填表,政治面貌、家庭状况、祖宗八代都要写清楚,人生头一回填那么复杂的表,顿感使命光荣,以为前程远大。然而,光荣自不必说,训练却没有那么好玩,专攻削球。但想到如果坚持努力能和大师兄一样有机会打进省队,就不用上山下乡了,有个“铁饭碗”,还是不错的。在少体校训练期间,也亲见有同门师兄师友被选送进省少年二队,羡慕不已。

左二和左三是作者的同门师兄

其次,我不像裘师兄那样喜欢乒乓球,尤其是让我练削球,就让我特别不喜欢。看人家进攻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我有进攻的机会却不被允许。而且因为乒乓球旋转方向的原因,无论练球或比赛,也不管对方打着没打着,都要我捡球,累得要死,苦不堪言。好不容易坚持到初一(1978年上半年),打完了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嘉兴地区少年乒乓比赛,也得知今后可以高考读大学,于是,我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少体校。

1981年去科大读书,原先打球用的乒乓球拍都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也没想过大学期间还有闲心打乒乓球。但不管怎么样,我毕竟练了那么多年,所以填表时在“是否有特长”一栏,一般也填“乒乓球”,应该说也不算吹牛。

今天我想写的不是我有多喜欢乒乓球,也不是取得了多少令人迷醉的胜利,而是我的非主流乒乓球生涯中非常难忘、有时甚至尴尬的几个小故事。

(一)

刚入大学,第一学期我们住在150楼的一楼,转眼就要期末考试,我们已经开始准备行李,考完就可以回家。第一次背井离乡跑那么远读书,都快半年了,归心似箭!

有一天中午两个老师在一楼的楼道要找一个叫“沈兆雷”的同学。我住在比较靠里的宿舍,有同学把人带到我宿舍门口,那位女老师先确定我的身份,说有事情找我。我问啥事?

老师说,明年暑假要开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听说你会打乒乓球,我们来想让你参加学校的选拔……

我问,选拔上了会怎么样?

老师说,选拔上了今年寒假就开始在学校训练。

我问,寒假也回不去吗?

老师回答,是的,要留下来训练。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说:我不会打乒乓球!

那位女老师疑惑地问,你真的不会打球吗?难道我们搞错了?我说你们可能搞错了吧!然后看着他们茫然的样子离开、走远。

后来知道这位女老师,就是当时校乒乓队的教练金老师。

(二)

第一学年,学校没有举行新生乒乓球比赛,直至82级的新生入学后才进行了两届学生的乒乓球比赛,也通过这个比赛选拔校队球员。原本我不准备去参加比赛,但是一方面有同学鼓励我参加;另一方面听说如果进了校队,体育课就可以免修的了。后一个因素更打动我,于是就去报名参加比赛。我不记得打了第几名,后面接到通知,说我可以进校队,原则上一周要固定训练两次,但也不强求。于是,我参加了乒乓球队。

第一天去训练,金老师给我发了一块崭新的乒乓球拍,当时价格不菲,红双喜的横拍,两面反胶!惊喜的是前几年竟然发现这块拍子还在,虽然胶皮老化,商标模糊,但也算得上古董级别的拍子了。

进校队直至毕业,我就没有碰到过大的赛事,连校际比赛都没有,所以也没有短期的高强度训练,愿意打就去,不愿打就不去。后来我们球队又有几位低年级的队友加盟,水平还挺高,都曾经有过少体校打球的经历。乒乓球房就在游泳池边的二楼,偶尔还能观摩到同班同学高小莹时而劈波斩浪练游泳、时而躺在池里晒太阳。她是当时所有游泳项目学校记录的创造者,进校第一天还被安排在我的上铺,后来系里说搞错了,否则我们不仅同班,而且同室还是上下铺的同学。

有一次,校内进行了一次男子团体比赛,赛场就在平时练球的乒乓球房,观赛的人不少。每队3人,两队比赛9盘5胜,每盘3局2胜,21分制。第八盘轮到我上场,当时我的队落后,如果这一盘可以拿下来,那么就暂时4:4打平,最后要打决胜的第9盘;如果我输了这场球,我们队就输了比赛,所以这场球很重要!记得对手是一位786的选手,名字记不起来了,也是球队的队友,彼此熟悉对方的球路,应该说我的技术水平还是高他一点,平常内部比赛基本上我赢面比较大。

比赛开始,我一路顺风顺水,先赢下第一局,第二局大比分领先,看上去大局已定。在边上观赛的教练金老师悄悄地离场,赶紧去食堂买好晚饭准备再赶回来看两个队决胜盘的比赛。没想到买好饭回来,人都散了,金老师连忙问怎么回事?当她得知,这场球最后让我的对手连扳两局,反败为胜时,惊得迟迟说不出话来,一直瞪着我,不住地摇头……

(三)

时间推进到2009年5月,中国科学院系统在威海举办乒乓球比赛。

自从大学毕业,我就没有正经地打过什么乒乓球,差不多二十多年难得摸摸拍子,偶尔去打场内部比赛,误导一番年轻的爱好者该这样打那样打,仅此而已。工会的工作人员好事,给我报名了,尽管我本人意愿比较弱。我参加领导干部组比赛,不需要事先在所在地分院选拔,上面也鼓励领导干部参赛。赛前上海分院专门组织参赛队员训练,我一次都没去,他们也不知道我有点童子功,反正重在参与,也不指望我拿奖牌。

赛前一天的傍晚飞抵威海,赶到驻地匆匆吃了一点饭,找了个队友去球场想去练练球,临阵磨枪怎么样不快也光吧,哪想到球桌全部撤了,因为第二天一早有开幕式,临时抱佛脚的希望落空。

作者

根据比赛安排,开幕式后领导干部组单打比赛首先开赛,观赛者众。分了8个组,每组3人循环赛,前两名出线进入下一阶段淘汰赛,而我被安排在小组赛的前两场。赛会裁判很多是国家级裁判,裁判长和副裁判长是国际级裁判,规格很高。按规矩比赛双方先练几个球,然后正式比赛,出来走几步练上几个球,动作太正规了,对手相形见绌,全场大概能确认我应该会赢,估计场上裁判也心知肚明。没想到一开始比赛,我这手生,球就不太听话,怎么都控制不了局面,稀里哗啦就1:3输掉了比赛。赛完和对手握个手,签字画押后离开球场,在球场边坐下和队友瞎聊天。不多一会儿,副裁判长风一样地飘过来,停下站在我面前,一边看着手头的单子,一边问你是上海分院的沈兆雷?

我说,是的。

副裁判长再问,你刚才和广州分院徐某某的比赛,是你赢了吧!?

我说,我输了。

副裁判长进一步问,你确认你没赢吗?

我回答,是我输了!

副裁判长目光有些异样,意味深长地看了我好几秒钟,似乎有些惋惜也有些责备,嘴角微微翘了一下,欲言又止,转身走了。我恍然大悟,她可能以为当值裁判搞错了,这位上海分院的“高手”怎么就输了呢,看看练球样子挺像国家队的,怎么一到比赛还不如联防队?!所以必须过来亲自核实一下这个比赛结果。

第二场我3:1赢了,第三场赢我的那位1:3输给了另一位。我们小组3人每人都赢一场输一场,比分都是3:1。通过计算小分,我额头碰到天花板,以小组第一混到出线资格,进入淘汰赛。

进入淘汰赛我居然越战越勇,一场未输,一口气拿下了冠军,感觉挺像1982年世界杯的意大利队。这是一块上海分院的领队压根都没有算到的金牌,也是那次比赛我为上海分院挣到的唯一的一块金牌。有趣的是我比赛时用的拍子还是临时从别人手里借的,要多业余就多业余;而赢我的那位徐姓选手小组赛黯然出局,但也许让他能稍为平复一下心态的是他唯一赢的那场球,手下败将是这次比赛的冠军!

本文作者(右一)

比赛中

赛后合影(中间是本文作者)

赛后回了一次嘉善,和儿时少体校的队友分享我刚刚蹭到冠军的经历,说来是全国比赛,听上去挺牛的。难得大家聚聚再一起练练球打个比赛,当年少体校教练刘老师也来了,他笑眯眯地操着浓重的宁波口音说,先要祝贺你拿了个冠军!但是(重点是这句话),你现在连魏某某同学都打不过,我看你们中科院的乒乓球水平“蛮搭浆的”!!我立刻感觉到刘老师说话还是那么的一针见骨,创面有点大,这是在批评我和我们中科院啊。

左四为作者

(四)

2012上半年,碰巧去嘉善赶上体育馆在进行浙江省业余选手乒乓比赛,我几个以前的队友都参赛,于是去现场观战助战。有几位儿时我能赢的队友,经过多年不停的练球和比赛,水平已经高出我一大截,真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马上有种紧迫感,回到上海先研究胶皮和底板,粘贴好拍子立刻开始打球,好在我们自备球场,也有球友。

一段时间下来,我对自己最满意的是基本抛弃了削球打法,自学了当年由日本人发明、当时土规定“省队以上的专业选手”可以接触学习的属于高大上的“正手弧圈球”进攻技术(现在是谁都能搞上几板),而且弧圈球拉得还有点意思,有些爆冲的感觉。这8年打球非常享受,一周安排一两次,练得比少体校时可认真多了,而且陪上的都是自己的业余时间。

2018年底去广州开会一周,带了拍子,有一晚从网上在附近找了一个乒乓球俱乐部,打出租车过去,看到几个教练在教一帮小朋友打球,墙上挂着教练们的照片和打球出身的信息,清一色都在省市少体校混过。我找了一位问能不能陪我打球?他说可以,但要收费的。我说没问题,我不是初学者,是来练球的,于是买了一个小时的打球时间。教练先陪我练球半小时,然后开始比赛,5局3胜。我热身开了竟然上来就一阵全武行,有点把他打懵,先拿下了2局,等他缓过劲来适应了我的打法后开始反攻,连翻我3局,最后他3:2赢。聊以自慰的是年轻的教练毕竟才二十出头,且科班出身,以球为生,我已经年过半百,也不错了!

双打比赛(右一为作者)

后记

这几年,我们打球组建了一个乒乓群,我自当群主,群友七八十人,有很多高手,甚至超级高手。和熟悉的或陌生的球友交手,输球太正常,我都习惯了。但总有一个科班情节,遇到科班出生的高手,或者几十年常练不辍,依然打得行云流水的老球友,交手下来即使输了也心生敬意,乒乓球运动还是要讲究点美感的。

回想年少时练球的经历,并不怎么快乐,巴不得偷懒不打球,可能打的太多变成了负担。但现在锻炼身体,以球会友,就非常享受,一两周不打球浑身会有些不舒服。

欢迎前文8013的学长球友回上海,认识一下,也在球桌前切磋一下,虽然迟到了40年。

文图编辑:滕春晖, 菁卫

排版编辑:俞霄

《科大瞬间》编委会
许赞华 803|陶李 8112
刘扬 815|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沈涛 822
Jay Sun 8364|吴钧 898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gmail.com
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laopika 回复 悄悄话 原来也是乒乓球高手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