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那天 ,胡荣华主动求和

(2021-02-07 19:21:25) 下一个

【编者按】

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是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精英人士接触和交流非常集中之地。精英人士也十分愿意去大学举办演讲、与大学生对话 ,一是因为向充满朝气的大学生传授成功的人生心得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二是因为代表着未来的大学生是社会上更容易接受并欣赏精英人士的一群人。这些精英在大学的一场演讲或对话 ,会给大学生播下一颗成长的种子 ,或帮助他们在迷惘彷徨时找到方向 ,对大学生今后几十年的人生道路有持续性的影响。因此常常有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某些花了许多时间学习的课程内容已经忘记了 ,但对社会精英某次演讲、 交流活动仍然记忆犹新、津津乐道。例如三十多年前指挥家李德伦在科大关于交响乐的演讲 ,让许多科大学子从此爰上了交响乐 ,终身受益至今念念不忘。

本文作者与胡荣华等象棋大师的交流对弈 ,也成为他整个大学期间的一个亮点 ,至今难忘。引导学生探索内心深处的兴趣点并培养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 ,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本文作者从科大毕业后 ,先在《科学报》担任记者编辑 ,后赴美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并以此铺就了事业生活的宽广大道。他的成功并非偶然 ,其中之缘由可从本文窥见一斑。

                                                                                                                          黄剑辉

 

那天 ,胡荣华主动"求和"

李尚靖 811

 

我在科大的五年  ,正好处于过去几十年的低潮。现在回想起来 ,离不堪回首还有老长一段距离 ,但也和意气风发毫不沾边。毕业之前 ,同学之间互赠照片和题词。我曾浏览过某个801同学的留言簿 ,一个同学的题词是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另一个却是"该失去的都失去了。" 这两位同学的科大经历 ,似乎就可以用"意气风发"和"不堪回首〃来总结。我的校园生活介乎上述二者之间 ,大致还是个种豆得豆的过程。进校没多久 ,目标就成了60分万岁。最后虽然也实现了 ,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书 ,也找到了还算满意的工作 ,但显然离亲友们的期待和进校时的理想都有不小差距。事后复盘 ,如果穿越回去重来一次 ,确实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但也还没到追悔莫及的程度。同样是求仁得仁 ,大学期间进步最大的 ,是中国象棋。不夸张地说 ,那几年在象棋上花的时间和心血 ,以及由此感受到的快乐 ,都明显超过自己的专业--数学。

理工科学生喜欢下棋的多 ,数学系尤甚。我在低年级期间 ,曾经旁观过一次数学系和校联队的围棋对抗赛。虽然以数学系惨败而告终(好像是2比5 ) , 但这个活动本身 ,就表明了数学系的围棋水平。数学系的象棋水平也不低 ,这方面更有说服力的是老师们的赫赫战绩。当时每年都举行科大教工象棋个人赛 ,我至少看过四届。数学系老师杨路和张景中分别拿过一届冠军 ,熊金城拿过一届亚军 ,另外两届冠军是学校管理服务部门的栾开洛和赵云鹏。我相信 ,如果数学系教工和校联队下象棋对抗赛  ,也不会落下风。

我大哥李尚志(651) 当时也在数学系任教。他从未参加过教工象棋赛 ,但根据我旁观老师们对局尤其是和熊、栾、赵几位教工对弈的经历 ,知道大哥棋力应该和拿了冠亚军那几位老师不相伯仲。他和我二哥都算业余象棋好手。受其熏陶 ,我很小就会下象棋 ,以至于不记得是怎么学会的。小学毕业时已经超过了父亲 ,中学期间和其他同学较量也是胜多负少 ,但一直到高中毕业 ,离俩哥哥还有一个马的差距。

进了科大以后 ,遇到一个劲敌 :同寝室的吴同学。他那时的水平介乎于我和我哥之间。大一时我和他下过几次番棋 ,输臝大致相当。但我输的那几局都很费劲 ,鏖战良久之后不敌 ,这更反映真实水平 ,比较打击自信心。臝的几盘倒挺痛快 ,都有些侥幸成分 ,所以当时他比我更强.

出了数学系 ,年级里有个公认的高手 :7系的程同学 ,有专业水平。我知道的证据有三 :1 ) 有同学告诉我 ,程在入学前曾经拿过全国少年赛第四名。 我没查过 ,真伪不详 ;2 ) 我曾经打过一本全国团体赛对局谱 ,里面有程同学的对局 ;3 ) 1984年春天 ,我有幸在科大见到旷代棋王胡荣华。胡曾经问到程同学。总而言之 ,我在科大期间 ,教工学生全算上 ,程同学的象棋王身份 ,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我没和程同学对弈过 ,但应该不是对手。最接近的一次 ,是有次他(象棋)和同系萧同学( 围棋)在7系宿舍楼摆下擂台 ,张榜一对五车轮战 ,口气很大 :象棋从让先到让车马炮 ,围棋从让先到让九子。我去旁观过程同学的对局 ,明显比我强。

大二那年 ,我买了本《橘梅新编》,综合古谱《橘中秘》和《梅花谱》,介绍顺手炮、列手炮和屏风马若干开局变化 ,开篇就是著名的顺炮横车对直车弃马十三招。读了之后 ,受益匪浅。尤其是和弃马十三招对应的顺炮直车弃马入局法 ,很多学过横车弃马招数的棋迷都不知道 ,以后数年被我用来赢过许多对手。这本书读完 ,不光超过了同寝室吴同学 ,遇到其他老师同学 ,也胜多负少了。

当时数学系的杜锡录老师 ,象棋围棋都下得好。奇怪的是 ,每次教工象棋赛 ,他都自告奋勇当裁判长 ,从来不出战。所以我虽然和他很熟悉 ,却一直无缘见他下象棋。杜老师曾经对我说他能同时下两盘象棋盲棋 ,让我既惊讶又佩服。虽然职业棋手的盲棋记录惊人 ,比如胡荣华的记录是14盘 ,现在的吉尼斯纪录是蒋川创造的26盘 ,但在业余棋手里面 ,我只是在中学时偶尔见过下一盘盲棋的 ,自己也下过 ,还没听说能同时下两盘的。听杜老师一说 ,顿时产生了"宁有种乎〃的念头。经过几次尝试 ,最后把自己的盲棋记录从一盘两盘提高到了三盘。在大学毕业前后各试过一次三盘盲棋 ,都是两胜一和。当然 ,对手棋力明显都差一截 ,我在对弈时的精力基本都拿来记棋了。诀窍是选择几种不同的开局 ,比如三个对手都以当头炮开局 ,就分别以顺炮列炮屏风马对付 ,以避免棋局类似而记混了。

 

到大三的时候 ,我的象棋水平已经足以跻身科大师生前列。在番棋切磋中 ,先后击败了熊、赵、栾几位教工冠亚军。和学生高手们下得反而少些 ,但放眼科大校园 ,除了肯定下不过程同学 ,也并不怕其他任何人。

1984年春天 ,全国象棋团体赛在合肥举行。科大学生会能量大 ,赛会期间某晚把参赛的几位大师请到校园里来和学生们联欢 ,其中包括三位男子个人冠军胡荣华、柳大华、李来群和两位女子冠军谢思明和单霞丽。联欢的高潮 ,是由五位科大学生和五位冠军们混合编组 ,下了半盘联棋。我有幸名列五个学生之一 ,和偶像胡荣华下了空前绝后的半盘棋.

这次活动的组织者 ,是2系的牛同学。冠军们来校园那天下午 ,他在某间教室摆擂招募志愿者 ,响应者众。在此之前 ,我对参加学生个人赛团体赛都兴趣不大 ,只在刚刚进行的校团体赛上 ,代表1 系下过几盘 ,得意之作是击败了研究生队的白同学。没想到这盘棋不光帮助数学系进入了学校团体赛前六名 ,还成了我和大师们对弈的入场券。

那天下午的选拔赛也没啥规则 ,就是一群爰好者们随机捉对廝杀一通 ,由牛同学观棋点将。我去得有点晚 ,和一个82级同学下了两盘 都臝了) ,选拔就结束了。牛同学自己当然是代表科大的五名学生之一 ,他根据那天下午的对弈情况 ,选了研究生队的白同学和陈同学 ,以及另一个我既不知系和年级更不知姓名的男生。我一看前两天的手下败将白同学都入选了 ,当仁不让毛遂自荐。牛同学看来对白同学的棋力颇为欣赏 ,就把最后一个名额给了我。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爰好者 ,能和大师们同台对弈 ,是难得的机会 ,当然有兴趣。像程同学那样的前专业棋手  ,就懒得来凑这个热闹了。

到了晚上 ,学校礼堂人头攒动。在棋迷们的热烈掌声中 ,大师们鱼贯而入。胡荣华走在最前面。当时他39岁 ,正是年富力强 ,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他个子不高 ,但五官端正 ,气宇轩昂 ,一年以后我开始迷武侠小说 ,看到里面常用的玉树临风 ,英挺不群 ,就觉得拿来形容那晚的胡大师也很合适。

说起胡荣华 ,在象棋迷们眼里 ,是神一样的存在。他在15岁那年初次参加1960年全国个人赛 ,就一举夺冠 ,创造了最年轻象棋冠军的记录 ,至今无人能破。其后他又连续9次卫冕 ( 1962年那次和老冠军杨官璘并列冠军) ,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十连霸奇迹 ,在长达20年里一统江湖。1980年 ,他终于走下神坛 ,被柳大华夺走了冠军。但其后他又四夺全国冠军 ,直到2000年个人赛还以55岁夺冠  ,创下了最年长全国冠军的记录。除了战绩彪炳 ,他还在象棋理论上贡献颇丰 ,像飞象局、反宫马等古老开局 ,又在他手里推陈出新 ,发扬光大。

我们那时候和人下棋 ,要是占了绝对优势 ,劝降对手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 :"这棋就是胡荣华来也救不活了。"

                       

胡荣华象棋大师

既然是带头大哥 ,就不仅在赛场上攻城拔寨 ,也肩负着推广普及的责任。像1984年春天去科大那样 ,在参赛之余抽空和棋迷们见面甚至下指导棋 ,对大师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了。几位国手上台以后 ,由胡带头 ,都讲了几句。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 ,还不是象棋冠军们的发言 ,而是同时前往的国际象棋教练曾子林 (他的学生刘适兰是中国第一个女子象棋特级大师) ,他在发言中提到了我们科大学生中的头号名人宁铂。

大师们讲完话  ,就进入晚上的重头戏  ,由我们五个学生棋迷代表上台 ,和仨男俩女五个象棋冠军下联棋。

那天下午选拔的时候 ,我们商量过 ,如果是我们五人一拨 ,配合不默契 ,和冠军们对抗 ,一定会死得很难看 ,还不如一对一去下。到了晚上和大师们一商量 ,他们都是见多识广了 ,马上说这个好办 ,我们十个人混合编组就行了。迅速抽了一下签 ,柳大华、谢思明、单霞丽三位国手和牛同学与我分在了一边 ,胡荣华、李来群以及其他三个同学在另一拨。

我们这边执红先行 ,柳大华摆下当头炮。对面那个我不知道姓名的同学以顺炮应对 ,大家你来我往 ,很快就进入中局。

我的左右手分别是谢思明、单霞丽两位女子冠军 ,一边下棋 ,一边聊了几句。谢思明问我 ,科大有没有学生象棋队?平时训练吗 ?有教练吗?我说都没有 ,就是自己瞎下着玩。当时国手们的团体赛正下得如火如荼 ,就在和科大学生联欢那晚的次日 ,上海河北男队、北京上海女队都要进行争冠的关键一战 ,谢单正好是对手。单霞丽笑着对我说 :北京女队正磨刀霍霍 ,第二天要拿上海女队开刀呢。

按理说 ,我们这边有仨国手 ,又是先行 ,应该是占优势的。但没下多久 ,我们在下午担心的配合问题就出现了。轮柳大华走的时候 ,挺了步边兵 ,准备通过兑兵把九路车开出去。几个回合之后 ,轮到牛同学走 ,他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居然把八路炮平边 ,挡住了出车的路 ,对手就此反先。

我看看对面几位 ,胡荣华还是谈笑风生 ,李来群却一副没睡醒的样子 ,完全无精打采 ,根本不和周围的同学交谈。胡大师介绍说 ,李肩负着为河北队夺取团体冠军的重任 ,那天晚上来科大之前 ,河北队领队刘殿中本人没来 ,但特意嘱咐胡大师 ,让他千万别把李大师累坏了。

又该轮到我下了 ,但实在没啥好机会 ,就一厢情愿起了步横车。马上被对方抓住漏洞进攻 ,单霞丽只好上士保七路马。下一步轮到李来群走 ,他毫不犹豫就把红马给轰了 ,又低下头继续养神。柳大华把黑炮吃掉  ,对方同学进车过河抓炮。我感到我们这边凶多吉少了。

我看看对面几位 ,胡荣华还是谈笑风生 ,李来群却一副没睡醒的样子。这时胡荣华却主动说 ,时间不早了 ,国手们明天还要鏖战 ,就到这里吧。大家都看到我们这边先手尽失 ,处于下风。牛同学问 :红棋是不是输定了?大师们却又全都表示异议 ,说还早着呢。

这局下了二十多个回合的联棋就此画上了句号。在此之前 ,在此之后 ,我都没有和职业棋手对弈的机会 ,这个夜晚就这样记了几十年。

从下棋的礼堂舞台下来 ,班里几个在台下看大盘摆棋的棋迷同学一拥而上 ,说我们回去复盘。我向来没有找名人签名合影的习惯 ,于是就和同学们一起回宿舍摆棋去了。那天对弈的场面 ,科大学生会的组织者们拍了几张照片 ,后来在校园里的橱窗摆了些日子。上面既有国手又有几个学生 ,可惜那时既无条件又没想到将其翻拍收藏起来 ,几十年后回想往事 ,成了无图无真相。

那天晚上我们正在寝室复盘 ,同班黄同学也进来瞅了一眼。黄同学说 ,大家在礼堂散了以后 ,大师们并未马上离去 ,而是到宿舍楼的教室里坐了一会儿 ,和学生们交谈。黄同学和柳大华是武汉老乡 ,一起聊了一通。我又有点后悔走得太早 ,应该和国手们多聊聊的。

次日晚上 ,我去合肥体育场看了当日全国象棋赛的大盘讲解。头天坐在我两边的谢思明和单霞丽兵戎相见 ,"磨刀霍霍"的谢思明胜出 ,为北京女队夺得团体冠军。休息好了的李来群 ,还是没替河北队夺得当届团体冠军。

又过了许多年 ,我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 :当时李来群虽然才25岁 ,正值棋手的黄金时期 ,之前之后也确实数夺个人和团体冠军 ,但已经对继续一心一意当职业棋手产生了迷茫和动摇。据胡荣华后来回忆 ,就是那次在合肥 ,他俩曾经有过长谈。几年以后 ,李弃棋从商 ,成了房地产老板 ,活出了别样人生。至于柳大华  ,现在还奋战在象甲赛场上。

而1984年那个春夜 ,也成了我在科大几年棋迷经历中的高光时刻。

文图编辑 :陶李,刘扬,  滕春晖

排版编辑 :许赞华,俞霄

中国科大《科大瞬间》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aussie-2 回复 悄悄话 85年在北航目击柳大华盲棋一对N(7或9),记不清了。柳大华是一个壮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