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在科大的青涩岁月

(2020-12-30 04:36:44) 下一个

【科大瞬间】在科大的青涩岁月

2018-12-01       第37期

李剑 8512/8518 科大瞬间

 

【编者按】

八十年代是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思想不断突破禁区的年代。那时, “焕发青春”是时常听到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各个生理年龄的人们都普遍感到心理年轻。这个时期进入科大的学生,更是正处于一个青春勃发的年龄, 如鱼得水。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是被“外力”不由自主地推入校园的, 但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里,也必然会令他们留下难忘的青春记忆和心路历程。在毕业二三十年后重新回望八十年代以及自己当年的青涩, 其感受有如在静静品尝下午茶时撒在身上那温暖的阳光。

                                                                                                       黄剑辉

 

在科大的青涩岁月

李剑 8512/8518

 

一个周末的早晨 ,我打开手机浏览《科大瞬间》里的文章 ,爰人在身旁评论说 :"不知为什么 ,每次看到你和你的那几位科大好友 ,总让我觉得你们还像当年校园里的年轻人一样。〃哇 !这话让已经踏入半百的我立刻神清气爽起来。

可过后一想  ,其实科大毕业生好像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质。2010年我回校参加毕业20年聚会时 ,我们这些当时正值中年的90届毕业生们 ,都已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同系不同系地聚了几拨 ,有时会感觉到"这些同学怎么不像科大毕业的呢?〃。但是后来转念一想 ,可不是嘛 ,毕业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 ,大部分人的书生气已然消失殆尽 ,似乎也并没有什么科大气质会成为我们的"标配〃。然而 ,在科大度过的那些岁月却成为每个科大学子难以忘怀的日子 ,就我自己而言 ,对母校的情感是复杂和一言难尽的 ,可以说有点类似知青情结吧。

应该说我是阴差阳错地上了科大的。本来一直向往到北京上大学 ,却不由自主被外力推进了"裤子大"。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心情应该说是忧大于喜 ,忧的是要进入一个传说中"学习起来不要命〃的学校 ,而且学校离家遥远 ,乘火车加上中转时间单程就超过40个小时。若说还有几分喜的话 ,毕竟是被令人仰慕的大学所录取 ,说起来还是脸上有光的。

就这样 ,在合肥的科大校园里我度过了17岁到22岁的五年。漫长而又短暂的科大时光淹没在毕业之后的岁月里。今天 ,将近三十年后 ,不少深藏的瞬间又浮现出来 :新生军训实弹射击被宣布为零环时的羞愧 ;确认科大没有舞蹈类社团时的失望 ;滂沱大雨中因想家嚎啕大哭 ,被附中孩子误认为是少年班学生时的尴尬 ;第一次参加大学里征文《蓝色狂想曲》被选中展出时的兴奋 ;下了晚自习到小卖部喝一碗胡辣汤时的惬意 ;大学一年级就被男生追求时的惶恐失措 ;第一次和学长去听音乐会晚归 ,担心被关在女生楼外的气急败坏 ;刚刚学会在吉他上拨几个和弦 ,就敢到水上报告厅去参加唱歌比赛的"无知无畏〃;……

文艺女青年

运动健将

科大初印象

合肥虽然是安徽的省会 ,可在上世纪80年代却是个交通不便的小城市。第一次乘火车进入合肥站时 ,虽然有点心理准备 ,可我和同行者还是被小县城车站一般的破旧和简陋震惊了 ,爰哭的我简直要掉下眼泪来。不过也许真的要感谢火车站的铺垫 ,当我终于踏进科大校园时 ,对校舍的老旧就没有太多诧异感了。当年17岁的我来自内蒙古草原钢城 ,习惯了干燥凉爽的气候 ,合肥九月份依旧闷热潮湿的天气对我来说又是一个下马威 ,从未离开过父母和家乡的我 ,就这样开始了大学生活。至今我仿佛还能看到当时自己一边拿着小汗巾不停地擦脸 因为不习惯潮湿而感觉脸痒) ,一边和同宿舍的新同学互相介绍 ,彼此认识 ,虽然内心恍惚 ,神情却还能保持淡定的样子。

大一室友(8512)合影(第二排中间为作者)

安徽电视台拍摄大学生题材电视剧中的“室友”合影。(右三为作者,右一右四是科大同级校友,其它三位是安徽大学学生)

高数滑铁卢

在科大的第一学期我还算个标准的好学生 ,每天白天上课 ,晚上就泡在自习室 ,当然也有思家心切无心学业的时候。8312的学姐奚明是我的中学校友 ,学习的精神和成绩都堪称楷模 ,心中有了标杆 ,我这个误打误撞进来的"准学霸〃学习成果还算得上无愧于心。直到期末考试 ,除了高数 ,所有科目都已考完 ,也知道了成绩 ,大体还算良好。于是我的心好像已经飞回到家乡一样。高数考试的当天下午就是乘火车回家的时刻 ,上午在考场上我就感觉到高数可能要砸锅 ,因为主要的求导公式我都没有记住 ,本来并不算难的试卷被我答得稀里晔啦。怀着侥幸的心理交了试卷 ,然后把一切都拋到脑后 ,我急切地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后来好长时间我都不愿回忆大一的寒假 :收到成绩单后 ,妈妈以她能够想到的最委婉的方式告诉我 :高数不及格 ,开学需补考。其实这委婉只会让我更感痛苦和羞愧 ,从未经历过挂科的我受到的打击超乎家人和我自己的想象....能够客观平静地看待这件事情是在毕业后十多年之后。

南方的冬天

在合肥度过的第一个冬天曾让我萌生退学的念头 ,在北方有暖气的房间里 ,任凭窗外怎样北风呼号 ,室内都是暖意融融。然而在合肥 ,因为冬天室内没有暖气 ,晴天时 ,白天室内要比室外冷 ,回到宿舍外衣也是不能脱掉的。到了晚上 ,室内就会更加寒冷。每天晚上钻进被子就是一种考验 ,冻得我凌晨三四点钟就会醒来 ,膝盖以下都冷冰冰的。好在大学的第二学期科大装了暖气 ,否则我不知如何面对后四年的冬天。

无奈的化学实验课

选择化学专业是因为我高中时化学学得不错 ,那主要是中学的化学老师教得特别棒 ,让我学起来感觉很轻松 ,恰好我爸爸也是化学专业出身 ,所以就选择了应用化学系。最初的无机化学学得并不费力 ,可是到了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 ,我的短板就暴露了 :动手能力差。有机实验常常让我很伤心  ,比如说 :通过层层反应最后的产出物应该是白色晶体 ,而我呢 ,要么产量特别低 ,要么干脆不是晶体而是油状物。分析化学实验也让我很伤神 :实验精准度的高要求对我这个天性马虎的人成为一种考验。当时化学实验室的通风设备比较老旧 ,实验室里弥漫的气味增添了我的紧张和不适。另外 ,学有机化学要记住大量的反应方程式 ,在对反应机理没有特别吃透之前 ,需要大量做题来巩固记忆 ,于是我开始对所学专业有了排斥感。

科英班的美好时光

就在我感觉迷茫和无助的时候 ,大三下半学期又出现了新的机遇 ,科大要开设一个新的专业 :科技英语。一直比较喜欢英语的我毫不犹豫地决定转换专业。经过考试我很幸运地转入科大的第一届科英班。于是在科大最开心的两年开始了   ,来自不同专业的19个学生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 ,开始了英语专业和各种人文课程的学习。

担任我们英语主课的张光前老师是一位治学非常严谨的好老师 ,他对我们这个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从这个专业起始一直到最后我们毕业分配 ,他一直都是尽心尽力。至今 ,每年元旦时我们的电子信箱里都会收到一封来自张老师的英文信 ,他会在信里告诉我们一年来他的工作和生活 ,并送上问候和祝福。当然 ,他也殷切地盼望着我们的回信。笔至此刻 ,我的眼眶湿润了 ,这些年来忙忙碌碌的生活 ,一年一度的元旦前后收到张老师的来信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但是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回味的时候 ,总会深深地感受到那份浓浓的师生情 !虽然科大科技英语专业后来停止招生了 ,但这个专业的设立对我来说却是救赎性的 ,在最后两年里我体味到了更多学习的乐趣 ,在科大这个并不太适合我的纯理科土壤里 ,我们汲取到了人文课程的营养。这一点  ,成为我没有后悔上科大的最主要的原因。

毕业前夕室友合影(8518),坐姿者为作者。

校友手工P图后的室友合影(8518)

科英班部分同学与外教合影(一排右三为作者)

第一届科英班师生合影(三排有四为作者,一排右三为张光前老师)

8512全体同学合影(作者在第二排即女生排左十)

科大校园里的自我成长之旅

也许因为是纯理科学校 ,我在校时 ,科大的整体氛围单调平淡。高考成绩优异的学子们从全国各地聚集在合肥这个相对闭塞的环境里生活学习 ,心思单纯却又充满竞争。在曰复一日紧张的学习竞争压力下 ,加上男女生比例失调的问题 ,貌似平静的生活表层下其实暗流涌动 ,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认知的重塑再造都是学习之外要做的功课 ,而那些或深或浅的校园恋情 ,似乎也成为校园生活的一种调剂。有一种未经考证的有趣说法: 科大学生谈恋爰的"坏”风气就是从85级开始的 ,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科大的良好学风。听后曾窃笑自己就是"坏分子"中的一员。

我在科大的那段青葱岁月已经远去 ,但那些酸甜苦辣的瞬间 ,却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持久的记忆 ,是记忆中的那些瞬间坚实了我日后成长的足迹。就把这篇文字送给60岁的母校和50岁的自己吧

文图编辑 :腾春晖, 徐淼淼, 陶李

排版编辑 :许赞华, 俞霄

中国科大《科大瞬间》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