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孩子的教育,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和教训。我一直认为教育是非常个性化的,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讲究的是一个因材施教。这也是为什么,当女儿出生之后,我既没有请家里的老人来帮忙,也没有送孩子去这样那样的补习班。我承认自己有一些盲目的自信,总觉得我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得最深刻,我有责任也有能力,营造一个最适合她成长的环境,将太太和我对她的爱和对生活的理解,以最好的方式传递到她的心里。
问题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方面的。自信诚然是件好事,不过呢,自信过头了,变成了自负,也是会有副作用的。现在回过头去看,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确忽略了一些孩子教育问题上有共性的规律。而这些有共性的规律,其实是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可以从中吸取经验的地方。
当然喽,这是我的老毛病,也是时不时就会被我们家领导敲打的主要原因。像我这样一根筋的理工直男,估计大家也见了不少。我们就是传说中的nerd,或者更亲切一点的叫法,榆木脑袋。像我们这类的牛人(雷人),明明身上毛病一大堆,还经常会莫名其妙地狂妄自大,看不起除了理工以外的学科,比如说,教育学。其实教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孩子在成长的各个不同阶段,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上所积累的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如果能够多了解一些这样的规律,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对于我们做父母的心态,对于家庭的和睦和凝聚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我是在最近几年才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虽然有点后知后觉,不过好歹聊胜于无。我陆陆续续地看了不少有关孩子教育的论文和书籍,很有收获。最近又看到了一篇文章,介绍的是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The Association of Punitive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Adolesc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5),颇有些启发,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项研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揭示父母如何影响青少年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跟踪收集了美国8000多个家庭从1968年至2008年将近四十年的数据,并且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这里先插一句,很多朋友不喜欢读学术论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它的结论写得绕七绕八,不太容易搞清楚。其实这正是做学术研究的人比较严谨的地方。对于同样的数据,因为出发点的不同,很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读;而好的论文,会尽可能多地探讨这些不同的角度,希望能给出更加全面的揭示。这就是为什么一篇好的论文,不会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直白,而是会提供多种可能的解读,并且会讨论那些在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和可能的适用性。
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有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的学习成绩好,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陪孩子聊聊天,给她买书,多参加一些有利于认知发展的活动。
2、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少惩罚孩子,而是多理解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好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改变。惩罚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负性情绪,也未必能解决孩子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
3、经常鼓励、支持、赞美孩子虽然对学业成就没有很强的预测作用,但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4、孩子从青春期开始,你无论是在孩子学习不好时给予惩罚还是多给孩子提高认知的机会,对孩子学业成就的作用都已经不大了。不过惩罚这种东西如果给得用力过猛依然能成功的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5、你家有没有钱对孩子学业成就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你家的钱和精力把多少用来投入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上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来说很有作用,而且要在儿童期及以前就开始投入。往往越有文化的父母越能重视和做好这一点。
6、补充说明:已有其它研究表明,对学业成就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以及你家孩子学习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也看你有没有给他一个好基因。
当然这里要强调一下,上面的结论只是基于这一个研究项目,是否具有普遍性,见仁见智;至于说这些结论对于我们华人家庭是否有参考作用,那就更是需要谨慎对待了。不过呢,我觉得,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和我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孩子教育上的经验教训,倒是颇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修佛者的育儿经,总结过自己这十几年来对孩子教育的一些浅显的体会。和这项研究相对照,我很认同这其中的第一,二,三,四项结论。比如说第一项,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和太太尽可能多地花时间陪她。在她还是小baby的时候,给她讲故事,多带她出去见世面;在她三四岁识字之后,每个星期都会带她去图书馆读书,然后借十几本各种类型的书刊回家继续读。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十来年,这期间大概读了四五千本书。
此外,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或是考试失利而惩罚她。当然,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她的学习一直非常拔尖。不过呢,学霸也会有遭遇挫折的时候。每到了这种时候,我们都会更加耐心,并且发自内心地鼓励她,让她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能够勇敢地面对那些挫折和失败。记得有一次,女儿回家以后很沮丧,告诉我们下午在学校考了数学的期末考试,一共九页纸的试卷,她因为粗心,漏掉了其中的整整一页考题!等她兴冲冲地交了卷(提前了大半个小时),后来和同学们对答案的时候,才意识到了问题。记得那大约是小学三四年级,当时她特想当学校的那个什么荣誉学生,也就是说各科的平均分要在九十五分以上。这一下估计要泡汤了。我们听了,又是气,又是好笑,偏偏还不敢流露出来。只好耐着性子,反复鼓励她接受这样的教训,不要背包袱,尽量向前看。妈妈还为此为她准备了好菜好饭,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了晚饭,还互相打趣,说这样的事情,一般的人还真不一定碰得到。这个教训其实挺难得的,后来做事就细心多了,高中四年,平均分不是九十八就是九十九,看来真的是吃一堑长一智了。
关于第四项结论,我也非常认同。我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多陪她,多和她交流,并且多分享一下做为父母,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在她身上所花的时间反而越来越少了。在这个阶段,她反而会花更多的时间,观察我们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态度,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如何处理棘手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就是所谓的身教。在女儿的青春期阶段,因为她有着越来越多的自由度,她可以有更多的尝试。这里面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这一切,都是她自己切切实实的体验和积累,让她更加自信和开朗。我自己觉得这样的亲身体验,对于孩子来说,是更为可贵的。当然还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孩子更加独立,和我们的关系也更亲密。那个很多家长心中的噩梦,传说中让人闻风丧胆的teenage叛逆期,在我们家几乎没有出现。
我自己搞了一辈子科学,知道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有其局限性。比如说,我对于这项研究的第五点结论就只是部分接受。我同意要在儿童期及以前就开始投入孩子的教育,但是,我不认同“你家的钱和精力把多少用来投入在孩子的认知发展上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来说很有作用”。我自己的看法是,精力和金钱,只有用到了孩子感兴趣的领域,才可能会有所助益,要不然反而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同样的,对第六点中的“以及你家孩子学习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也看你有没有给他一个好基因。“,我也很不以为然。基因的作用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是专心致志,是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浅见,很可能非常偏颇。密歇根大学的这项研究,花了很长的时间,收集的多年随访数据也相当的不容易,不过,我觉得还是有一点很大的局限,那就是关于学习成绩,这项研究并没有考虑刷题的作用。当然,这一点,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能够理解的,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还可以通过刷题来提高考试成绩。而这一点,估计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通过考托福GRE出来的留学生,感受是最深刻的。刷题,那可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分数的绝招。而且不仅是对托福GRE这样的语言考试,什么SAT,ACT,MCAT,LSAT,通通有效。只不过,有一个问题,这种考试分数的提高,真的代表了学习成绩的进步吗?我觉得不是的!
其实还有一点更重要的,这项研究没有涉及,那就是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难道只是为了提高她们的学习成绩吗?至少我自己不是这样看的。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夫妻对孩子教育的理解,我们为女儿设立的伟大目标是,长大了以后能成为一个温柔体贴的妻子,一个慈爱能干的母亲,最重要的,一个有着独立人格,正直乐观的人。
当然,这个教育目标是我们对自己作为父母的基本要求,至于说女儿以后长大了,对她本人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爱干嘛干嘛,她有她独立的思考,那就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内了。以前有朋友问我,难道不应该培养孩子自食其力吗?自食其力当然非常重要,只不过在我看来,要求有点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有很多人过高的估计了基因的作用”-我估计是基因组成非常复杂,很难把聪明和几个基因组合孤立联系起来。而母乳喂养与否就是非常容易做比较的。
我们小时候大家都特别注重那些孩子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好大学。最后大家发现,成绩顶尖的学生一般是一个顶尖职业的父亲和一个中等偏上的母亲的组合:比如医生父亲和护士母亲,大学教授父亲和中学老师母亲,等。而如果母亲也是顶尖职业的,比如母亲也是医生或大学教授,子女成绩反而只是中上等,而不是顶尖。其结论是如果母亲是女强人,就不会花时间去用母乳喂养孩子,导致孩子的智商没有得到最佳的发育
平等兄伉俪很了不起,教育理念很西方!:)
请教一下,“因材施教”这个“材”要怎么理解?
(1)“材质”的“材”就是小孩(或者学生)的基础和个人特点,因应学生的特质而教,以目前的正规学校教育体系,几乎是不可行的;
(2)“教材”的“材”就是学习不同的科目和章节,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些章节是讲和听,有些是演示、动手实验(特别是理工科目)
-----------------------------------
成绩就是成绩。不仅是成绩,还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能够完成众多枯燥试题的人是要有足够的自制力的。所以大量刷题是有意义的。当然是政治不正确的。
如果相信美国能依靠BLM+GLBTQ取得全球竞争的胜利,就好办了。
家庭财富好像和子女成绩成正比联系,但因果关系不是用财富买到了教育资源而让孩子成绩好,而是聪明的父母才会有财富(脑袋笨的人只会干简单工作,自然没有钱),而聪明的父母把聪明的基因传给了孩子,所以孩子成绩好。很多新来的技术移民很穷,但基因好,因此孩子们在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同样成绩好。
我和老婆就是早早意识到这些重要因素,因此我老婆一直坚持母乳喂养孩子一年以上。我们几个孩子们都是学校成绩顶尖的学生。而且他们都是轻轻松松地学习,从来不额外上任何课外强化补习班。我老大高中时候选了不少AP Class,都没有去上课,自己看了看书就去考试,而且考试成绩比去勤恳上课的同学都高。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参数太多了,每个参数都会影响结果,我们个人的经验的特点就是个人性的,我非常赞成平等兄的观点,美好的家庭氛围,是家长可以给孩子一生最好的教育和礼品。
我的一个同学,一家出两个博士和一个硕士,父母均是半文盲,且在家朴朴实实地务农。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是知识还是身心健康。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你一生的果效都是从你的心发出来的。
教育的本质是先心后知识,知识还可以再教育,心却很难再改变了,好的家庭给孩子一课好的心。
“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难道只是为了提高她们的学习成绩吗?”问得好!我有一篇关于孩子的博文草稿,暂定名字为“考分不用那么高”,等有时间了写完来跟平等兄交流
非常赞同第五条。“你家有没有钱对孩子学业成就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你家的钱和精力”。我是前天刚好看到了这么个故事:
早上看到清洁工带着孩子去扫地,让孩子坐在一旁玩手机游戏。真的是钱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吗?其实是因为父母要挣钱,没时间管孩子,就把孩子扔给了电玩,这才是孩子将来无法脱离阶层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