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迁至北碚的民国政府中央部级以上单位有13个,科教文化机构52个,大专院校16所,长住短棲于北碚的各界名流有郭沫若、老舍等3000余人。和老舍故居相邻不远的山坡上,有梁实秋故居“雅舍”。
1939年5月,梁实秋与友人吴景超夫妇购置山坡上的六间平房,它位于北碚梨园村(天生路/碚青公路旁),因环境幽静,故以朋友妻子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梁实秋住其中两间,其余由友人共享。虽然雅舍房屋简陋:窗糊纸、墙为竹篾糊泥、地板吱吱作响,但邻近稻田、竹林、方位优越,抗战期间(约1939–1946年),梁实秋在此居住了8年。据知此处现已修复为梁实秋纪念馆。
梁和我父亲年龄相近,1903年1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与翻译家。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1923年8月梁实秋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开始翻译卷秩浩繁的《莎士比亚全集》并写下了大量文学评论及散文。
雅舍常年宾客盈门,来往文友包括冰心、老舍、朱光潜、王云五、方令孺、赵清阁等,聚集于此弹琴对弈,吟诗作画,文化气氛浓厚。
1940年,梁实秋在重庆《星期评论》副刊开设《雅舍小品》专栏,以“子佳”“秋郎”为笔名,首批发表约20篇散文,后陆续发表更多散文,结集成书即是传世的《雅舍小品》。这些散文格调洁雅、内涵丰盈,内容平实朴素、诙谐幽雅,反映日常生活细节,并展现战时文人淡然态度与诗意情怀,广受读者欢迎,具有长久的影响力。《雅舍小品》再版逾300次,成为中国现代散文代表作之一。以后他虽迁居台北,仍以雅舍命名其居处,并以“雅舍小品”及雅舍系列结集其后续散文作品,这些书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数量的最高纪录。
梁实秋和老舍虽然在创作题材、内容主旨上各不相同,但这不妨碍他们是好朋友,在北碚时他们住处相隔不远,串门会友经常往来。有一次北碚募捐劳军晚会上,老舍自告奋勇出演传统相声《新洪羊洞》与《一家六口》,特地挑选梁实秋做搭档,两人共同登台献艺。他们的表演博得了满场笑声与掌声,成为当年在北碚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1946年秋,梁实秋离开北碚,辗转迁往北京、广州,最终于1949年5月定居台湾。 在台湾,他先后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长、大同工业专科学校董事。1967年,梁自1930年开始规划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大型计划终告完成,梁因此以一人之力首次完成整部莎翁全集的翻译而著名。此后,梁开始又一项巨大写作项目——以中文编写一部全面的英国文学史,1979年完成此三册本的著作,同时还有三册的中译《英国文学选》。此外他还主编了《远东英汉五用大字典》和《远东新时代英汉辞典》。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贡献巨大。 1987年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是曾旅居北碚的文人中较有福寿的善终者。 图1-梁实秋 图2-梁实秋雅舍随笔 图3-梁实秋与胡适 图4-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