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乐居小镇在美国华人历史上的重要意义-B

(2022-08-30 17:09:03) 下一个

一百多年前,华人来到加州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淘金,但当发现耕种土地可以提供更稳定的生活保障时,他们很快就变为了蔬菜种植者和农民。向矿区运送生活物资成了一项重要工作:华人商贩通过骡(马)车将一袋袋大米和来自其他地方的干粮运送到内华达山脚下的矿区,而一些华人矿工则在自己的矿区种植了成片的蔬菜、红薯和各种水果。到19世纪60年代初,凡是有华人的矿区,几乎都可以看到华人种植的各种蔬菜,另外包括沿交通要道的城镇:沙加缅度(Sacramento)、马里斯维尔(Marysville)、奇科(Chico)、奥罗维尔(Oroville)、奥本(Auburn)、内华达城(Nevada City)、格拉斯谷(Grass Valley)、普拉克维尔(Placerville)和索诺拉(Sonora)。
商贩和由矿工变成菜农的华人发现,为自己同胞提供食物配给,可以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流动商贩有的靠两条腿步行,有的驾着骡(马)车向华人和其他族裔的顾客推销新鲜的农产品。估计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在中国生活的地方属于珠江三角洲,到美国之后又来到了加州三角洲,命运好像和这些人开了个玩笑,本来在中国靠种地生活,如今到了美国还是靠种地生活,生活范围永远逃脱不了三角洲地带,生命的轮回交替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不断重演。
加州三角洲原是一片荒地,这里地势低洼,常年浸涝,淤泥遍地。在接下来的10年内,华人开始租赁和购买土地进行大规模的耕作。他们不畏艰苦,挖渠、疏河、修堤、建闸,修筑防洪堤坝两万多公里,开垦出30多万亩良田美池,为加州创造了巨额财富,把杂草丛生的“北大荒”真正改造成了“北大仓”,加州州府沙加缅度也被人们昵称为“堤坝城”。华工种植各种农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花生、水果、花卉和苜蓿等大田作物,但大多数人专门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超过一万亩。在1870年和1880年的美国农业普查中,以及在加州几乎所有郡县的土地租赁和作物抵押中,都可以找到当年华工种植大田作物和阔叶果木的记录。
到公元1873年,加州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小麦种植州”,年产量达40万吨;公元1870至1884年,加州输出的水果从180万磅增加到1200万磅,有人称华人是加州的“果园支柱”。截至公元1886年,在加州从事农业的华工已达3万名,占加州农业劳动力的87.5%。当时加州一位大农场主认为,华工每年为加州生产的财物总值达6,000万至9,000万美元。
虽然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西方国家已经结束,但是在加州北部这个地区却像是美洲大陆上的一小块飞地。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在农田中辛勤劳作的华工,俨然一个微缩版的中国农村地区,展现于我们面前的是一副古老的农耕图。华工们起早贪黑,汗流浃背,把太阳从东一直背到西。好在此地黑土肥沃,造物主并未亏待这些吃苦耐劳的劳动者,回报给他们的是丰厚的粮食和蔬果,以至于在过去一百多年期间,此地并未出现过饥荒岁月。虽然距离旧金山和沙加缅度都比较近,但是这里并没有高速公路通过,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隐蔽。对于颠沛流离的华人先辈而言,这里可以说算得上是他们在异国他乡的世外桃源了。
华工先驱者在加州三角洲开垦耕地,首先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三角洲由加州的两条主要河流——沙加缅度河和圣华金河汇合而成,是一片倒灌的河口沼泽地,在接近海洋时河道变窄。而通常情况下,三角洲在向大海流动的过程中河道会变宽。倒灌导致的结果是,海岸山脉只包含卡奇尼茲海峡(Carquinez Strait)以东的一个狭窄的断层,两条河流系统的水在到达休森湾(Suisun)和旧金山湾(San Francisco Bay)之前必须经过这个断层。每年春夏两季,当河水大量涌出时,河水倒灌到几百平方公里的地方,形成一望无际的三角洲沼泽地。高大的芦苇,被当地人称为锐藨草,在这片沼泽地中蔓延滋长,然后又年复一年地死掉并且腐烂变质,形成丰富的有机土壤,当地称其为泥炭土壤。
尽管华工很快认识到泥炭土壤的肥力,但他们同时也发现,必须先要建造堤坝来保护土壤免受洪水侵袭,然后才可以安全耕种。此外,无法找到白人劳工来开垦锐藨草土地,因为该地区的工作条件极其恶劣而且对身体非常有害。即使堤坝和排水沟已经建成,仍必须将厚厚的泥炭草皮先打碎,然后才能耕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