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会友,提高文学修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请说服我改变想法” ——美国校园辩论与文革记忆的对照

(2025-09-23 16:23:22) 下一个
近来,一场围绕思想的辩论运动正在美国高校迅速蔓延。它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一位名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的青年,发起并共同创建了一个名为“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的组织。他在辩论场合常常在台前放上一块标语:“请说服我改变想法(Change My Mind)”。这一姿态既是邀请,也是挑战,鼓励不同立场的学生与他正面交锋。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更为根本的思想问题。双方针锋相对:保守派以基督教价值观为根基,反对堕胎、变性、非法移民,呼吁社会回归所谓“常识秩序”;自由派则推动多元包容,主张个人权利的无限扩展。在对峙中,思想的冲突逐渐取代了理性的辩论。
 
这一情形不免让人联想到六十年前的中国文化大革命。1966年,毛泽东号召青年“造反有理”,随即以中学生、大学生为主体的“红卫兵”组织迅速出现。最初,他们在校园张贴大字报,发动公开辩论,声讨“走资派”。然而很快,这些辩论升级为暴力冲突。当年全国范围的“武斗”迅速蔓延,红卫兵派别之间甚至动用枪炮与坦克,校园与街头血流成河。那场本应属于思想与口号的斗争,最后演变为你死我活的生死对抗。
 
在这一意义上,美国的柯克运动与当年的文革颇有相似之处:
 
1. 都起于校园。无论是1960年代的北大、清华,还是今天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加州大学系统,校园首先成为思想斗争的前沿阵地。
2. 都强调“唯一正确性”。文革时,派别都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毛泽东红卫兵;而当下美国的保守派与自由派也各自自诩为真理的代表。
3. 都有可能滑向暴力化。从辩论到武斗,文革只用了数月时间;如今在美国,若思想冲突失去约束,也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事实证明,这种危险并非虚言。2025年9月10日中午,查理·柯克在犹他州欧伦市的犹他谷大学举办公开活动,这是他所领导的 Turning Point USA 推动的“American Comeback Tour(美国回归之旅)”的首站。当时,他正与听众就群体枪击问题展开辩论。就在讲台一侧约一百五十码外的屋顶上,一名狙击手用步枪开枪,子弹击中他的颈部。柯克被紧急送医,最终伤重不治。枪手随后落网,被控加重谋杀等多项重罪。这一事件已被广泛认定为一起政治暗杀,柯克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校园的思想斗争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言辞和舆论的较量,而是已经产生了血肉与枪声的破裂。它警告世人:思想问题一旦失去理性讨论的底线,极端化的结局便不再遥远。历史的悲剧,并非只能存在于他国他时。
 
因此,如何在分歧中确立边界、在对抗中守住非暴力的原则,才是避免“思想斗争”再次演变为社会动乱的唯一出路。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