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会友,提高文学修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童年故事(2):幼儿园、妹妹和外婆家

(2023-11-27 16:02:13) 下一个
坎儿的童年多灾多难,交友不慎差点走入歧途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让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坎儿妈与坎儿爸的婚姻结合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点。
 
坎儿爸比坎儿母亲大十岁。坎儿妈结婚时才十九岁,当年坎儿爸已经有二十八岁了。一个曾经的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下嫁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如果不是时代变迁,坎儿爸说什么也不会捞到这个便宜。
 
那个城市那年十一月份解放军一来,坎儿爸就应召报考参加新政权的革命工作了。具体来说,是参加了县里的土改工作队,成了一名革命干部。据坎儿爸说,当年他同时考上地区工作队和县工作队,他考虑地区工作队最后还是要下派到各县里工作,到时被指派到哪一个边远山区的县还不知道;而那个县工作队就在城市附近,看得见,摸得着。农民都很现实,坎儿爸也很现实,他就到县工作队报到去了,他当时不知道,地区工作队与县工作队是根本不同的。地区工作队是上级机关,县工作队是下级机关,完全不是一个层次。其带来的后果以后会显现出来,这里暂且不表。个人吃饭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就南方人来说坎儿父亲个子算蛮高了,以后坎儿从照片上看他还是一个帅小伙子。
 
坎儿妈的家庭却因大军到来坎儿外公只身出走广州经商后下落不明就崩溃了。
 
靠坎儿外婆一个人在蔬菜社工作养活一家人,坎儿妈是长女,只有早早把自己嫁出去才有活路。那个年代的女子就是要找一个可靠的、吃公家饭的人,这是时代特点。
 
机关保育院最先设在文化宫对面马路,后来的法院里面。坎儿现在还有的印象是保育院门前有几颗石榴树,挂满红红的果实。再后来,机关保育院搬到一处叫九曲桥的稻田旁边,建了一个独立的院子。旁边是人家农民的菜园。
 
那时候上幼儿园的接送与现在也不一样,有家长送去学校日托,但下午放学时却是由学校老师牵引学生排成两个长队唱着歌沿着马路一路送回家的。走到谁家门口谁就自己走回家去了。一路的机关或单位,又都集中在一条长长的马路上。
 
坎儿爸说坎儿跟坎儿妈的户口原来都是在城市里的,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机关幼儿园有牛奶供应,坎儿爸就把坎儿的户口转到县里了。这个一直是坎儿的一个痛点,坎儿喜欢城里外婆家。如果当年坎儿的户口仍在城里的话,坎儿上学和住宿就可以一直跟疼坎儿的外婆在一起了。
 
坎儿记得幼儿园里有一位脸圆圆的陈老师,而陈老师也记得坎儿。以后坎儿上小学了,在街上每次遇到陈老师,陈老师都亲切地叫得出坎儿的名字。那时坎儿的名字叫“先进”。一九五八年全国搞大跃进,人们喜欢起一个紧跟国家形势的名字。坎儿妈就请家族中最有文化的三公为坎儿起了一个叫“先进”的名字。三公在老家龙岸做过私塾先生。三公写的诗词以后还被收入《罗城诗词选》。上了小学坎儿爸可能觉得坎儿的名字有点儿拗口就帮坎儿改了名。
 
童年时家里经济不宽裕,坎儿的儿童玩具很少。只有一个小皮球是坎儿爸到城里开会给坎儿买回来的。那是一只绘着彩花、老红色的漂亮皮球,这对于坎儿来说弥足珍贵。但不幸的是,有一次坎儿把它带到幼儿园里玩,不小心给掉进排水沟里去了,再也拿不回来。那排水沟通往幼儿园围墙外,以后的许多日子里,坎儿专门从大门绕出去经过长长的围墙,朝那黝黑的洞口探寻,希冀有奇迹出现。不知过了多少日子,在那排水沟的出口处终于看到坎儿那心爱的小皮球了,但是它已被水泡坏了,几乎裂成几瓣。这让坎儿心痛了好久。
 
坎儿小时候好奇心大。
 
有一次放暑假,坎儿跟母亲说坎儿想外婆了,想去外婆家。坎儿的外婆住城里。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着。心不在焉地回答坎儿说,你有本事你就自己去吧。那时坎儿刚七、八岁,也许是八、九岁,县城小镇离城里有二十多里地,母亲怎么也想不到坎儿是真的要去外婆家,以为只不过是小孩家说来玩玩的。结果坎儿以为母亲答应坎儿去外婆家了,就高高兴兴地领着妹妹再带上邻居孩子刘强弟弟三人一起出发了。
 
一路上,孩子们追逐打闹,跑跑跳跳。一会儿让妹妹先走,坎儿跟刘强弟弟再追上去。一会儿三人同时走,看谁走得更快。沿着大路孩子们走过公路段、走过鱼塘、走过大修厂、走过五里卡,就在五里卡这里孩子们恰巧遇到了来种树的小舅及他的初中同学们。小舅他们很吃惊几个小孩子英勇无畏地向城里走来,小舅问坎儿们告诉家人了吗。坎儿说告诉了,坎儿告诉母亲了,母亲知道坎儿去外婆家了。小舅相信了坎儿所说的话,学校种完树就把坎儿几人一起带回城里了。
 
坎儿妈晚些时候没见坎儿兄妹回家,就问隔壁邻居。邻居一家也说刘强不见了,说这三个孩子一起不见的,不知上哪儿去了。坎儿妈记不起来坎儿曾经问过她,坎儿想去外婆家的事情。就在小镇里四处找,找呀找,找遍了附近的河边池塘、找到了县拖拉机机耕队坎儿伯父家、问遍了大院里的叔叔阿姨……
 
没人知道孩子们去了哪里。大院里有一口水井,大人们又到水井里去捞人,也没有人。当晚大院里两家人还四处寻找,彻夜难眠。那时还没有电话,也没想到孩子们会自己跑到城里去。第二天,坎儿妈才突然想起来,坎儿曾经问过她想到城里外婆家的事情。当时以为是开玩笑,现在看来是真的了。赶紧买票乘坐下一班汽车赶往城里。当年小镇每天到城里的班车一天只有两班。虽是虚惊一场,但说明当年坎儿表面看似柔弱,内心却充满着好奇和探险精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