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里面,最喜欢陕北民歌,够土,够走心。
开始是从电视剧《血色浪漫》。里面的几首陕北民歌插曲,一下子震撼了我。那苍凉,哀怨,凄美。那直音的上下翻转,缭绕,完完全全勾走了我的魂魄。从此知道了龚琳娜,从此记住了她的走西口。后来她再唱的神曲,都像昙花一现,绝对神不过,不朽的陕北民歌。
《血色浪漫》主要写的是,一群热血张扬的知青,在陕北插队的日子,和他们插队前前后后的成长过程。剧里的爱恨情仇,恩恩怨怨,和反应的那个阶段的历史,都相当曲折,相当真实。由这部《血色浪漫》,我联想到另一部关于知青的著作,《血色黄昏》,和这本著作的问世过程。
《血色黄昏》作者老鬼,是作家杨沫的后代。相比杨沫的《青春之歌》,《血色黄昏》是另一类,更悲怆的《青春之歌》。老鬼当年插队内蒙,历尽磨难,命悬一线。他花了八年时间,写下了记载当时生活的这部作品,又花了另一个八年时间,辗转寻觅,伺机发表。能和这部作品一起载入史册的,是另一位知青,一位有使命感的编辑,岳建一。他使这部记载了沉重知青历史的著作,真实地呈现给世人。书中关于69位知青,在草原上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成黑炭的情节,还有老鬼暗恋了七年的姑娘要离开,老鬼珍藏起姑娘吐出来的瓜子皮的情节,都使我唏嘘不已,泪流满面。
一直以为,自己的人生够彪悍。但是,相比这些知青岁月,真就不算什么了。难以置信,那整整一代的年轻人,是怎样屈辱和绝望地,在一片蛮荒之地,蹉跎,埋葬了自己的青春。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源于那个荒谬的时代,荒谬的赋予。
这真是一段,不应该忘却的历史,为了曾经年轻的一代知青,和他们年轻的后代。
有一年旅游,去了柏林。我们的导游是个美国人,他说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德国人这样,躬身自省,这样整天拿自己不光彩的历史说事儿。可是如果一个国家,看不清历史,或者选择忘记历史,那必定也找不准前行的路。
他说的真对。
清明节了,想起那些永远留在草原上的年轻生命,和他们的家人。
听一曲陕北民歌,沐手点香,为他们祈祷。
https://pad.tv.sohu.com/v/dXMvNTc2OTg0NC82NDI4NDM2LnNodG1s.html?src=pl
血色浪漫里的那几支个歌被汇编在一个视频里,我一边开车,一边听,一边流泪,擦干了,继续听,那天在肯德基
一 碗 碗 那个谷 子,两 碗 碗米...
看过《血色浪漫》很喜欢。
纠正一点:那位有使命感的编辑 名叫 岳建一 不是邱建一
“这真是一段,不应该忘却的历史,为了曾经年轻的一代知青,和他们年轻的后代。”
说得好!可惜那段历史,连同其他与文革有关的话题,如今正在被人有意地遮掩,忘记。
如果有机会看 人生这部电影,会给你一个更真实的过去的陕北。